复方芩柏汤定向透药促进湿热型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urnal of Colorectal & Anal Surgery
良反应9例,占12.16%,60-66岁,共出现不良反应5例,占14.19%,如下表。

表2 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
n (%)
年龄(岁) 不良反应率
41-49(n =55) 5(9.09%) 50-59(n =74) 9(12.16%) 60-66(n =27) 5(14.19%) 共计(n =156) 19(12.18%)
3 讨论
本研究神经系统不良反应8例,消化系统6例,心血管系统3例,过敏反应2例。

表明使用鳖甲煎丸联合吡喹酮治疗神经系统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经观察多数患者是因空腹服药导致发生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临床需加强用药指导,减少胃肠道刺激,进而降低不良反应率。

年龄段41-49岁,共出现不良反应5例,50-59岁,共出现不良反应9
例,60-66岁,共出现不良反应5例。

表明使用鳖甲煎丸联合吡喹酮治疗60-66岁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更高。

吡喹酮为可用于人类、动物的驱虫药,对血吸虫、中华肝吸虫等吸虫及绦虫具有良好驱虫效果。

对虫体皮层具有快速、有效的损伤功效,可使合胞体外皮肿胀、出现空泡,形成大疱,突出体表,导致表皮糜烂溃破,分泌体几乎完全消失。

对抑制虫体核算、蛋白质合成具有积极作用。

鳖甲煎丸包含鳖甲胶、阿胶、土鳖虫等多种中药材,可促进血吸虫患者气血运行,扶正体内正气,与吡喹酮共用虽有一定不良反应,但效果明显。

李琦等[5]研究表明鳖甲煎丸可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应用于血吸虫病治疗效果良好。

在程燕华等[6]研究中指出吡喹酮可有效改善生活质量、缩减腹泻消失、腹痛消失等症状时间,虽有一定不良反应率但低于蒿甲醚。

吡喹酮不良反应率较低,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

本研究中还发现吡喹酮通过激活虫体内钙离子通道,使虫体内钙离子内流增加,致使血吸虫发生兴奋、痉挛等,对RNA 正常代谢具有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慢性结肠血吸虫病患者使用鳖甲煎丸联合吡喹酮治疗会产生头晕、头痛、腹痛、腹泻、心悸等不良反应,使用鳖甲煎丸联合吡喹酮治疗会发生一定不良反应,需加强用药后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兰芳. 吡喹酮对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 抗感
染药学, 2018, 015(005): 886-888.
[2] 肖敏. 多次吡喹酮应用于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观察[J]. 基层
医学论坛, 2018, 02(518): 38-39.
[3] 陈秀. 吡喹酮用于治疗孕牛血吸虫病的临床效果及副反应分析[J]. 中国
畜牧兽医文摘, 2018, 240(06): 452.
[4] 吴泽生, 杨理伟, 施荣杰. 慢性结肠血吸虫病358例临床及内镜表现[J].
临床荟萃, 2010, 25(7): 589-590.
[5] 李琦, 余章科, 毛远华, 等. 鳖甲煎丸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临床观察[J].
当代医学, 2020, 26(17): 27-29.
[6] 程燕华, 程文华, 孙蕾.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18, 22(28): 3947-3948.
[收稿日期:2020-10-22]
复方芩柏汤定向透药促进湿热型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罗雯鹏,潘燎,李克亚,王真权△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芩柏汤中医定向透药促进湿热型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随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8例湿热型肛瘘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均予以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以复方芩柏汤中医定向透药,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

观察患者术后第2 d 、9 d 、16 d 天的疼痛情况,患者出院后追访病人创面愈合时间,23 d 对其总体疗效进行评价;同时观察研究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最后评价其安全性。

结果 入选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

术后9 d 、16 d 在缓解疼痛上,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天)分别为(29.21±3.61)、(31.31±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3 d 总体显效率分别为:86.44%、74.5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复方芩柏汤中医定向透药运用于湿热型肛瘘术后疗效肯定,安全舒适,体现了中药、穴位及现代科技结合的优势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复方芩柏汤,中医定向透药,湿热型肛瘘,创面愈合 DOI:10.19668/ki.issn1674-0491.2020.S2.0017
△通信地址:E-mail :*********************基金项目: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 芩柏汤干预对UC 大鼠Th17/Treg 细胞平衡影响机制初探:201786
肛瘘是肛管直肠部位由于肛门周围间隙感染、损伤或异物等病理因素,导致慢性感染和引流管道的上皮化,最终形成肛周皮肤与直肠之间相通的慢性病理学管道[1]。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患病率为1.67%至3.60%,年龄多集中在20至40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

肛瘘术后伤口临床多做开放式处理,粪便残留易聚集大量菌群、排便及换药的物理刺激等容易导致愈合延缓甚至难以愈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手术效果。

复方芩柏汤是我院根据止痛如神汤化裁自制的,临床运用20余年,疗效肯定,安全可靠。

中医定向透药作为近年来盛行的中医特色治疗,不仅安全舒适,效果也十分显著。

笔者观察复方芩柏汤定向透药对湿热型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作用,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118例肛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肛瘘切扩术,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9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病程、初始创面面积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具有齐同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创面面积比较
x
±s 性别/例 组别 男 女
年龄/岁 病程/月 初始创面面积/cm 2
治疗组(n =59) 50 9 32.72±10.17 12.00±6.52 8.61±3.85
对照组(n =59) 48 11 33.43±7.71 11.04±6.65 8.94±4.171.2 疾病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版)[3]
及《美
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肛周脓肿、肛瘘和直肠阴道瘘临床诊治指南》(2016
年版)[4];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考《中医肛肠科学》[5]
:肛周溃口流脓,脓质黏腻,色黄白,局部可有红肿热痛,自溃口按之有条索状物通向肛内;伴食
少纳呆、或有呕恶,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赤,渴不欲饮,形体困重;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疾病诊断标准的湿热型肛瘘住院患者;②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③知情同意并自愿接受本研究的依从性较好的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结核性肛瘘患者;②合并如肛门湿疹、肛裂等其它直肠肛门疾病或行相关手术者;③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肝肾等重大疾病或恶性肿瘤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CSEA ),手术方式均为肛瘘切扩术,术
后均予相同的基础治疗,24 h 内控制排便,第二天开始便后予以清水清洁创面污物,每日予以硼贝九华膏专科换药,每日2次。

(1)治疗组采用复方芩柏汤中医定向透药。

备制方法:药物组成为秦艽、
防风、桃仁、当归尾、皂角刺、苍术、黄柏、泽泻、槟榔、熟大黄,统一由我院中药房熬成汤剂(煎药机煎药,每剂中药先用水浸泡,然后煎成150 mL ,装于袋中,即规格为150 mL/袋)。

设备: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厂家:桂林市微诺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型号:WND-ZZ-2TD )。

透药流程:取一袋相应汤剂置于无菌的敞口玻璃瓶中,将治疗仪配套的一次性理疗电极片充分浸润到药液中10 min ,手套取出理疗片拧干至不滴水,敷贴于患者双侧八髎穴处,连接理疗仪,调节理疗仪将温度设定为1档,将治疗的强度设定为15 Hz/min 。

每次治疗20 min ,1次/d ,治疗完毕后取下电极线,将一次性理疗电极片在患者身上保留2小时后再撕下。

连续治疗两周。

(2)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

1.5 观察指标 (1)术后2 d 、9 d 、16 d 两组患者疼痛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 ),0-10分,“10”代表最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0”代表完全无痛。

让患者根据自己感受的疼痛程度评出疼痛积分。

(2)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创面上皮组织完全覆盖之日距手术之日的天数。

(3)总体疗效评价:
V ol.26 No.S2 November .202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
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拟定,在手术后第24 d 按照疗效指数将疗效分为4个标准: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创面上皮组织完全覆盖,创面愈合率达100%; 显效: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100%>创面愈合率≥75%;
有效:临床症状稍减轻,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一般速度较慢,75%>创面愈合率≥25%;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有进行性加重趋势,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很少,缩小趋势不明显,创面愈合率<25%。

2 结果
2.1 疼痛积分比较
术后2 d 疼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治疗前在疼痛感上具有齐同可比性。

术后9 d 和16 d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疼痛积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表明在改善术后疼痛感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 术后2 d 、9 d 、16 d 疼痛积分比较
分,⎯x ±s
组别 术后2 d 术后9 d 术后16 d
治疗组(n =59) 4.38±1.68 2.21±1.18▲ 0.86±0.83▲
对照组(n =59) 4.28±1.73 3.69±1.37 2.00±0.96
与对照组比较▲P 〈0.01。

2.2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治疗组在缩短愈合时间上优于对照组。

表3 三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天,⎯x ±s 组别 最短时间 最长时间 平均时间 治疗组(n =59) 23 37 29.21±3.61△
对照组(n =59) 24
39 31.31±3.91 与对照组比较△P 〈0.05。

2.3 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术后23 d 总体疗效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明治疗组促愈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4 三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显效率
治疗组(n =59) 8 43 8 0 86.44%△
表4 (续)
对照组(n =59)
3 41 15 0 74.57%
与对照组比较△
P 〈0.05。

2.4 安全性评价
在整个观察实验过程中,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极少数患者透药部位周围皮肤稍红,无皮疹等皮肤病理改变, 患者无瘙痒、疼痛、发热、心悸等症状,不影响治疗故未处理,继续进行试验。

3 讨论
肛瘘是肛肠科常见疾病,其难以自愈,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来清除内口
及其相关的上皮化管道。

肛瘘的术后创面属于开放性伤口,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有序,依赖多种因子、细胞、细胞外基质共同贯穿于创面愈合中止血、炎症、迁徙、增殖和组织重建的各个不同的阶段的过程[8-9]。

中医认为,肛瘘术后创面损伤为“金刃伤”,手术操作虽使得创面局部腐肉去而新肉未生,邪毒并未尽,湿热之毒仍积在下焦聚于魄门,阻滞气血运行畅通,气机不畅
反作用再而影响体内水液代谢,再致湿热之邪加重,形成疾病缠绵难愈的病理基础,减缓创面愈合。

复方芩柏汤是我院谢力子教授在止痛如神汤基础上改良化裁而成,在我院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并且通过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复方芩柏颗粒三联(口服、熏洗坐浴、保留灌肠)疗法运用于肛肠疾病术后有防治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

全方由苍术、黄柏、秦艽、防风、桃仁、当归尾、皂角刺、泽泻、槟榔、熟大黄组成,药方配伍严谨,组方合理,药
精力专,标本兼顾,符合中医用药理论,诸药联用可共奏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止血镇痛之功。

中医定向透药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物理学有机结合的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手段,其不仅综合利用了中药方的药理作用,还结合了穴位的治疗作用,再
根据现代物理学的高科技手段,将上述两种作用最大化以达到高效的治疗目
的。

中医定向作用于穴位多具有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微循环的作
用,配合药物可最大化利用药物的药效,发挥消炎、消肿、镇痛、促愈等诸
多作用。

八髎穴位于腰骶部足太阳膀胱经上,左右侧分别为上髎、次髎、中
髎和下髎,共为8穴。

八髎穴具有疏通经络、调经理气、行血散瘀的功效,是调节一身气血的总开关。

八髎穴皮下深部有骶神经分布,骶神经与肛门直肠的运动、感觉息息相关,而八髎穴正位于骶神经分布的区域,其治疗作用可能与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调节及神经信号传递有关。

止痛如神汤中医定向透药运用于湿热下注型肛瘘术后疗效肯定,可有效的缓解术后疼痛、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总体疗效,安全舒适,体现了中药、
穴位及现代科技结合的优势性,为促进湿热下注型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及改善术后常见并发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被进一步推广运用的可能。

但仍存
在一些不足,如研究中未对治疗的药物浓度、治疗时间、治疗频率、治疗疗程进一步探讨,仍需进一步的大量基础性研究以优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宋顺心.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肛周脓肿、肛瘘和直肠阴道瘘临床诊治指南[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7, 20(12): 1437-1439. DOI: 10.3760/cma.j.issn.1671- 0274.2017.12.027.
[2] 张国兴, 石荣. 肛瘘微创手术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 25(01): 105-108.
[3]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 2012: 10-13
[4] 宋顺心, 邵万金. 2016年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ASCRS)《肛周脓肿、
肛瘘和直肠阴道瘘临床诊治指南》要点解读[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第二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22-28.
[5] 何永恒. 中医肛肠科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171.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
社,1994,131~139.8.
[7]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7-288.
[8] pereira RF, Barrias CC, Granja pL, et al. Advanced biofabrication strategies
for skin regeneration and repair[J] .Nanomedicine (Lond),2013,8 (4):603- 621.
[9] Zahedi p, Rezaeian I, Ranaei-Siadat SO, et al. A review on wound dressings
with an emphasis on electrospun nanofibrous polymeric bandages[J].polym Adv Technol. 2010,21(2):77-95.
[收稿日期:2020-11-04]
折刀位腹腔镜Miles 术与截石位腹腔镜Miles 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
李婷婷,陈蓉,邵蕾,张晓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湖北武汉 430022
[摘要]目的 分析折刀位腹腔镜Miles 术与截石位腹腔镜Miles 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到我院治疗的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采取截石位腹腔镜Miles 术治疗,一组为实验组采取折刀位腹腔镜Miles 术治疗。

分析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 ﹤0.05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以折刀位腹腔镜Miles 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治疗的预后更好,能够降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感染几率,有利于患者的快速恢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折刀位腹腔镜Miles 术在临床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 折刀位腹腔镜Miles 术;截石位腹腔镜Miles 术;低位直肠癌 DOI:10.19668/ki.issn1674-0491.2020.S2.0018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多发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

在消化道
肿瘤的发病率中结直肠癌的排名第四,而在我国的癌症群体中,又以消化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