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操作系统课后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后题答案
练习题(⼀)
Ⅰ问答题
1. 操作系统的两个主要⽬标是什么?
答:⽅便性与有效性。
2. 试说明操作系统与硬件、其它系统软件以及⽤户之间的关系?
答:
与硬件的关系:操作系统是位于硬件层上的第⼀层软件,它直接管理着计算机的硬件,合理组织计算机⼯作流程,并提⾼了硬件的利⽤率。
与其他系统软件的关系: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但它不同于其它系统软件和应⽤软件,它为其它系统软件和应⽤软件提供接⼝。
应⽤软件要使⽤操作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可⽅便使⽤计算机。
与⽤户之间的关系:操作系统是为改善⼈机界⾯、提供各种服务,为⽤户使⽤计算机提供良好运⾏环境的⼀种系统软件。
3. 试论述操作系统是建⽴在计算机硬件平台上的虚拟计算机系统。
答:没有任何软件⽀持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即使其硬件功能再强,也必定是难于使⽤的。
⽽实际呈现在⽤户⾯前的计算机系统是经过若⼲层软件改造的计算机。
裸机位于最⾥层,它的外⾯是操作系统,经过操作系统提供的资源管理功能和⽅便⽤户的各种服务功能,将裸机改造成功能更强、使⽤更⽅便的机器,通常把覆盖了软件的机器称为扩充机器,⼜称之为虚拟机(Virtual Machine ),这样的计算机系统是概念上和逻辑上的计算机,不是物理上的真实计算机。
4. 什么是操作系统?它有哪些基本功能与基本特征?
答:操作系统是位于硬件层之上,所有其它软件层之下的⼀种系统软件,它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作流程、提供⽤户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接⼝。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处理器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件管理和提供⽤户接⼝。
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和不确定性。
5. 请叙述并发和并⾏两个概念的区别?
答: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程序在同⼀时间段内同时执⾏,是宏观上的同时。
⽽并⾏性是从硬件意义上考虑,是不同硬件部件(如CPU与I/O)在同⼀时刻的并⾏,即微观上,多个程序也是同时执⾏的。
6. 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 在操作系统中使⽤这种技术有什么好处?
答:多道程序设计是指在计算机内存中同时存放若⼲道已开始运⾏尚未结束的程序,它们交替运⾏,共享系统中的各种硬、软件资源,从⽽使处理机得到充分利⽤。
好处:
①提⾼了CPU的利⽤率。
各道程序是轮流占⽤⼀个CPU,交替地执⾏。
②改进了系统的吞吐量(系统吞吐量是指计算机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总⼯作量)。
③充分发挥了系统的并⾏性,使CPU与I/O并⾏⼯作。
提⾼CPU、设备、内存等各种资源的利⽤率,从⽽提⾼系统效率。
7. 什么是批处理、实时、分时系统?它们各有什么特征?各适⽤哪些场合?
答:
(1)批处理系统
"多道"是指在计算机内存中同时可以存放多道作业:" 批处理"是指⽤户与作业之间没有交互作⽤,⽤户不能直接控制作业的运⾏,⼀般称为"脱机操作.在多道批处理系统中,⽤户的作业可以随时被接受进⼊系统,⾸先存放在外存缓冲存储器中,形成⼀个作业队列,OS按照⼀定的调度原则或根据作业的优先程度从作业队列中调出⼀个或多个作业进⼊内存,待作业运⾏完毕,由⽤户索取运⾏结果。
多道批处理的特点是:
①多道。
②宏观上并⾏执⾏。
③微观上串⾏执⾏。
(2)分时系统
分时系统是指多个⽤户分享同⼀台计算机,它将计算机的中央处理机在时间上分割成很⼩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称为⼀个时间⽚,系统将CPU的时间⽚轮流分配给多个⽤户,每个⽤户通过终端使⽤同⼀台计算机,并通过终端直接控制程序运⾏,进⾏⼈与机器之间的交互。
分时操作系统的特性:
①同时性(多路性)。
②独⽴性(独占性)。
③及时性。
④交互性
该系统主要⽤于教育与科研。
(3)实时系统
这类系统要求计算机能对外部发⽣的随机事件作出及时响应,并对它进⾏处理。
实时系统应当具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
(1)实时性。
(2)⾼可靠性和安全性。
实时系统具有专⽤性,不同的实时系统⽤于不同的应⽤领域。
它有三种典型的应⽤形式,即:过程控制系统(如⼯业⽣产⾃动控制、卫星发射⾃动控制)、信息查询系统(如仓库管理系统、图书资料查询系统)和事务处理系统(如飞机订票系统、银⾏管理系统)。
8. 在分时系统中响应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主要与联机的终端数⽬、时间⽚的长短、CPU速度、系统调度切换速度等有关。
9. ⽹络操作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什么?它最使你感兴趣的是什么?
答:⽹络通信和⽹络资源管理。
10. 分布式操作系统与⽹络操作系统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1)分布性:分布式操作系统是驻留在系统的各个结点上,⽽⽹络操作系统的控制功能⼤部分是集中在服务器上。
(2)并⾏性:分布式操作系统可将⼀个⽤户的多个任务分配到多个计算机上并⾏执⾏;⽽⽹络环境下,每个⽤户的⼀个或多个任务只能在⾃⼰的计算机上处理。
(3)透明性:分布式系统能隐藏⾃⼰内部的物理位置、并发控制、系统故障等实现细节来使⽤系统;⽽⽹络操作系统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需要IP地址。
(4)共享性:分布式系统中,所有分布在各个站点的软、硬件资源均可供系统中所有⽤户共享,并能以透明的⽅式使⽤它们;⽽⽹络操作系统共享的资源⼤多数是设置在服务器中,它机的资源⼀般由本机⽤户使⽤。
(5)健壮性:分布式系统任何结点的故障都不会对系统造成太⼤的影响,某些部件的故障可以通过容错技术实现系统的重构;⽽⽹络操作系统的控制功能⼤部分集中在服务器中,这使得服务器会成为单点故障,它⼀出故障,就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11. 操作系统发展的动⼒是什么?你对21世纪的操作系统有什么见解?
答:(1)器件快速更新换代。
每隔18个⽉其性能要翻⼀翻。
(2)计算机体系结构不断发展。
计算机由单处理机系统改进为多处理机系统,操作系统也由单处理机操作系统发展到多处理机操作系统和并⾏操作系统。
(3)提⾼计算机系统资源利⽤率的需要。
多⽤户共享⼀套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必须提⾼计算机系统中各种资源的利⽤率,要不断研究和采⽤各种调度算法和分配策略。
(4)⽤户使⽤计算机⽅便程度的需要。
要求操作系统的界⾯变得更加友善。
(5)满⾜⽤户的新要求,提供给⽤户新服务。
12. 计算机系统中“引导程序”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完成装⼊操作系统并开始执⾏系统。
主要完成⼯作是:把标准设备的驱动程序从BIOS读⼊内存的固定位置,让所有的标准设备都能开始⼯作;运⾏⾃动检测程序,检测各种设备是否正常⼯作;读⼊256个中断处理服务程序。
13. 简述主存储器与辅助存储器的作⽤和特点。
答:主存储器的作⽤是存放指令和数据,并能由中央处理器直接访问的唯⼀存储空间,任何程序和数据都必须装⼊主存后才能执⾏。
内存是易失性存储设备,当掉电或有其它原因时会丢失所有内容。
辅助存储器⽤它来作为内存的扩充,并能够永久性地存储⼤量的数据。
14. 双重⼯作模式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答:为保护操作系统和所有⽤户程序不受错误⽤户程序的影响,许多计算机系统提供⽤户模式和系统模式两种运⾏模式(两种执⾏状态)操作,并将指令系统分为特权指令和⾮特权指令。
只有操作系统才能执⾏全部指令(特权指令和⾮特权指令),⽽⼀般⽤户只能执⾏⾮特权指令,否则会导致⾮法执⾏特权指令⽽产⽣保护中断。
特权指令的规定既保障了系统的安全,也使得操作系统拥有了对计算机系统中所有软、硬件资源的控制权和管理特权。
15. 陷⼊与中断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各⾃有什么⽤途?
答:陷⼊与中断之间的主要区别是:陷⼊的中断源头来⾃CPU的内部,⽽中断的中断
源头来⾃CPU外部。
中断的⽤途:它能使CPU在运⾏过程中对外部事件发出的中断请求及时地进⾏处理,处理完成后⼜⽴即返回断点,继续进⾏CPU原来的⼯作。
陷⼊的⽤途是当程序出现错误(如某数除以0,或⾮法访问内存等)或⽤户程序执⾏⾮法操作可产⽣陷⼊,它属于软件⽣成中断。
16. 系统调⽤的⽤途是什么?它与过程调⽤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系统调⽤是操作系统为了扩充机器功能、增强系统能⼒、⽅便⽤户使⽤⽽建⽴的。
⽤户程序或其它系统程序通过系统调⽤就可以访问系统资源,调⽤操作系统功能,⽽不必了解操作系统内部结构和硬件细节,它是⽤户程序或其它系统程序获得操作系统服务的唯⼀接⼝。
系统调⽤与过程调⽤的主要区别是:
(1)调⽤形式不同;
(2)被调⽤代码的位置不同;
(3)提供⽅式不同;
(4)调⽤的实现不同
17. 采⽤层次式结构设计操作系统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答:层次结构,即是把操作系统划分为内核和若⼲模块,这些模块按功能的调⽤次序排列成若⼲层次,各层次之间只能是单向依赖或单向调⽤关系,即低层为⾼层服务,⾼层可以调⽤低层的功能,反之则不能。
这样不但系统结构清晰,适应性强,易于扩充和移植,⽽且不构成循环调⽤。
18. 采⽤微内核的⽅法设计操作系统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答:微内核⽅法是将操作系统所有⾮基本部分从内核中移⾛,仅存放那些能实现现代OS最基本的核⼼功能的部分,使得操作系统核⼼部分很⼩,这样可以提⾼了系统的可扩
展性;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移植性,提供了对分布式系统的⽀持。
Ⅱ单项选题
C C B C
D BAC C A C B
D B B B B D B B
Ⅲ思考题
1. 举例写出你最熟悉的操作系统的特征和缺点?
2. 请在⽹上查询或查看有关书籍,列出⽬前经常使⽤哪些操作系统?说明它们的应⽤
对象和环境?并⽐较这些操作系统各有什么特点?
练习题(⼆)
Ⅰ问答题
1. 什么是进程?为什么要引⼊进程概念?进程都有哪些特征?
答:
(1)进程是⼀个可并发执⾏的具有独⽴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次执⾏过程,也是操作系统进⾏资源分配和调度的独⽴单位。
(2)在多道程序环境下,程序的并发执⾏代替了程序的顺序执⾏,资源共享和竞争⼜导致并发程序之间的相互制约性,使得系统中运⾏的程序是处于⾛⾛停停的状态之中,当⼀个程序获得处理机后向前推进,当它需要某种资源⽽未得到时只好停下来,以后得到所申请资源时再继续前进。
基于“程序”这个静态概念已不能完整、有效地描述并发程序在内存中的运⾏状态。
因此,为了实现程序在多道程序环境下的并发执⾏,必须引⼊⼀个能确切描述并反映并发过程的新概念—进程,以便从变化的⾓度动态地研究程序的执⾏。
(3)进程的特征:动态性、并发性、独⽴性、异步性、结构性。
2. 叙述进程和程序的关系?
答:进程与程序的联系是:
(1)进程包括⼀个程序;
(2)进程存在的⽬的就是执⾏这个程序。
进程与程序的区别是:
(1)进程是动态的概念,程序是静态的概念。
程序是指令代码的有序集合;进程是程序的⼀次执⾏过程,它能动态的被创建、调度执⾏,执⾏后消亡。
(2)进程是暂时的,程序是永久的。
进程是⼀个程序执⾏状态变化的过程,程序是可长久保存。
(3)进程是由程序、数据和进程控制块组成。
程序是由若⼲⾏代码组成。
(4)通过多次执⾏,⼀个程序可对应多个进程;通过调⽤关系,⼀个进程可包括多个程序。
(5)进程能够独⽴运⾏,可以为其独⽴分配资源,独⽴接受调度的单位,⽽程序不能在多道程序设计环境下运⾏。
3. 叙述进程的并发性和制约性。
答:并发性是进程的重要特征。
即多道程序中多个进程同时向前推进的过程,每个进
程总是与其它进程并发地执⾏的。
进程的制约性是指⼀个进程的运⾏受到另⼀进程的制约
(直接制约和间接制约)。
如进程在运⾏过程中,有的进程可能正在等待另⼀进程的计算
结果⽽⽆法运⾏,或者进程所需的资源被别的进程占有⽽⽆法运⾏。
4.进程最少应设置⼏个状态?为什么?
答:⼀个进程在它的⽣命期中⾄少应有如下三种基本状态:就绪、运⾏和阻塞。
这三种状态可以简单的描述每个进程的执⾏过程,进程任⼀时刻当且仅当处于上述三种基本状态之⼀。
5.进程控制块的作⽤是什么?它是如何描述进程动态性质的?
答:进程控制块是系统占⽤区中的⼀个连续区域,存放着操作系统⽤于描述进程情况
和进程运⾏所需的全部信息,它是OS感知进程的存在,以及管理和控制进程执⾏的唯
⼀依据。
每个进程在操作系统内⽤(PCB)来表⽰,在PCB中记录了与特定进程相关的信息,即描述进程当前情况,以及控制进程运⾏的全部信息。
它主要包含进程描述信息、控制信息和资源管理信息三类。
进程控制块中有⼀些信息是专门⽤来描述进程动态
性质的,如进程状态信息,存放该进程的现⾏状态,是进程调度分配CPU的重要依据。
⼜如处理机现场信息,当执⾏进程变成其他状态让出处理机时,将处理机的现场信息如程序状态字、通⽤与专门寄存器、程序计数器等内容必须保留,以便当进程调度程序调度到相应进程时,从现场信息中取出恢复到CPU相关的寄存器中,让进程继续正常执⾏。
⼜如,进程在整个⽣命期中,经常处于不同的队列,那末PCB中进程队列链接字的内容,随进程控制块从⼀个队列移到另⼀个队列⽽动态变化。
6.⽤户进程能否修改或访问⾃⼰的进程控制块内容?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进程控制块是操作系统中最重要的数据结构,只能由操作系统进⾏修
改和访问。
7. 什么是原语操作?⼀般进程控制原语都有哪些?
答:原语是由若⼲条机器指令构成的,在管态下执⾏和完成系统特定功能的程序段。
原语和机器指令类似,它在执⾏过程中不允许被中断,是⼀个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原语的执⾏是顺序的⽽不可能是并发的。
进程控制原语有:进程创建原语、进程撤销原语、进程阻塞原语、进程唤醒原语、进程挂起原语和进程激活原语。
8. 试说明引起创建⼀个进程、撤销⼀个进程的主要事件?
答:引起进程创建的主要事件有:
①⽤户登录。
⽤户登录时验证是否为合法的⽤户。
若合法,则为他创建⼀进程。
②作业调度。
当作业调度程序调度到某作业,应为它创建⼀进程。
③提供服务。
运⾏中的⽤户程序提出某种请求。
如⽗进程创建⼦进程。
引起进程撤消的主要事件有:
①正常结束。
当进程正常完成执⾏,应终⽌该进程,并将它删除。
②异常结束。
当进程执⾏中遇到越界错误、保护错、特权指令错、⾮法指令错、算术运算错、I/O故障等应终⽌该进程,并将它删除。
③外界⼲预。
操作员或操作系统⼲预。
9. 请画出流程图说明创建⼀个新进程的步骤。
答:
10. 操作系统内核都包括哪些内容?
答:内核包括两个⽅⾯:⼀是⽀撑功能,包括中断处理、时钟管理和原语操作等;⼆是资源管理功能,包括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和设备管理等。
内核运⾏在系统态下,是系统的控制和协调中⼼,由它来组织、启动及协调系统中各种⽤户活动和系统活
动有条不紊地进⾏。
11. 模式切换和进程切换有什么区别?
答:进程切换是由进程状态的变化引起的,⽽进程状态的变化⼜与出现的中断事件有关。
⽤户态到核⼼态或者核⼼态到⽤户态的转变是CPU 模式的改变。
模式切换是⽤户态到核⼼态或核⼼态到⽤户态的转变。
12. 操作系统中引⼊进程概念后,为什么⼜引⼊线程概念?
答:操作系统中引⼊进程的⽬的是为了使多个程序并发执⾏,改善资源的利⽤率以提⾼系统的吞吐量。
但是,进程给并发程序设计效率带来下列问题:进程切换开销⼤;进程通信代价⼤;进程之间的并发性粒度较粗,并发度不够⾼;不适合并⾏计算和分布并⾏计算的要求;不适合客户/服务器计算的要求等。
于是引⼊线程。
引⼊线程后,把进程的两个属性(“独⽴分配资源”与“被调度分派执⾏”)分离开来考虑,将进程是作为独⽴分配资源的基本单位,线程是进程的⼀个实体,是作为系统独⽴调度和分派处理机的基本单位,以使之轻装运⾏,⽽对于拥有资源的单位⼜不必频繁地进⾏切换。
这样可以⼤⼤减少程序并发执⾏时所付出的时间和空间开销,使操作系统具有更好的并发性。
13. 试从资源分配单位和调度的基本单位两⽅⾯对进程和线程进⾏⽐较。
答:
资源分配单位:进程是作为独⽴分配资源的基本单位,⼀般地说,线程⾃⼰不拥有系统资源(只有少量的必不可少的资源),但它可以访问其⾪属进程的资源。
调度的基本单位:线程作为系统独⽴调度和分派处理机的基本单位。
在同⼀个进程
中,线程的切换不会引起进程的切换,只有当从⼀个进程中的线程切换到另⼀个进程中的线程时,才会引起进程的切换
14. 请指出⽤户级线程和内核级线程的不同点?
答:⽤户级线程只存在于⽤户层,它的管理都在⼀个进程的⽤户地址空间中进⾏,⽤户级线程的切换也仍在⽤户态下运⾏,不需要转换到核⼼态,这就节省了系统从核⼼态到⽤户态或从⽤户态到核⼼态转换的时间和空间的开销。
同⼀进程中多个线程不能真正并⾏。
内核级线程线程管理的所有⼯作都是由内核来完成的,同⼀进程内多个线程可以并⾏执⾏,即如果进程中的⼀个线程被阻塞,内核可以调度同⼀个进程中的另⼀个就绪线程执⾏。
在多处理机环境中,内核可以同时把同⼀个进程的多个线程分配到多个处理机上。
在同⼀个进程中把控制权从⼀个线程切换给另⼀个线程需要内核的状态转换(即⽤户态到核⼼态的转换),所以内核级线程的创建和管理通常要慢于⽤户级线程的创建和管理。
Ⅱ单项选择题
C D D C C D B C D C
C D D A
Ⅲ. 思考题
1. 考虑到图
2.6中的状态转换图。
假设操作系统正在分派进程,有进程处于就绪状态和就绪挂起状态,并且⾄少有⼀个处于就绪挂起状态的进程⽐处于就绪状态的所有进程的优先级都⾼。
有两种极端的策略:
(1)总是分派⼀个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以减少交换;
(2)总是把机会给具有最⾼优先级的进程,即使会导致在不需要交换时进⾏交换。
请给出⼀种能均衡考虑优先级和性能的中间策略。
答:对于⼀个就绪挂起态的进程,降低⼀定数量的优先级,从⽽保证只有当⼀个就绪挂起态的进程⽐就绪态的进程的最⾼优先级还⾼出⼏个优先级时,它才会被选做下⼀个执⾏。
2. 举两个例⼦说明多线程⽐单线程⽅案提⾼性能,同时再举两个例⼦说明多线程不⽐单线程⽅案提⾼性能。
练习题(三)
I 问答题
1. 处理器调度分哪⼏种类型?简述各类调度的主要任务。
答:处理器调度分三级调度:⾼级调度、中级调度和和低级调度。
⾼级调度主要功能是根据⼀定的算法,决定把外存上处于后备队列中的作业调⼊内存,并为它们创建进程和分配必要的资源,然后,再将新创建的进程插⼊到进程就绪队列中,准备执⾏。
在作业完成后负责回收该作业所使⽤的资源。
中级调度主要功能是在内存使⽤情况紧张时,将⼀些暂时不运⾏的进程从内存调出到外存上等待,当以后内存有⾜够的空闲空间时,再将适合的进程重新调⼊内存,等待进程调度。
低级调度其主要功能是按照⼀定的算法决定就绪队列中的哪个进程将获得处理机,然后由分派程序执⾏把处理机分配给该进程的操作。
2. 叙述衡量⼀个处理器调度算法好坏的主要标准。
答:
(1)CPU利⽤率。
使得CPU尽可能的忙。
(2)吞吐率。
指⼀个时间单位内所完成的作业数量。
(3)周转时间。
⽤户作业从提交给系统开始,到作业完成中间的时间间隔称为作业周转时间,应使作业周转时间或平均作业周转时间尽可能短。
(4)等待时间。
指作业或进程从进⼊系统到被调度到并开始执⾏所经历的时间。
等待时间越短越好。
(5)响应时间。
交互式系统中定义进程从提交⼀个请求到产⽣响应所需的时间间隔称为响应时间。
分时系统要求⽤户的响应时间尽可能短,实时系统要求尽快处理实时任务。
(6)公平性。
确保每个⽤户的每个进程获得合理的CPU 份额或其它资源份额,不会出现饿死情况。
上述这些指标不是所有操作系统在设计时都要达到最优,⽽必须根据操作系统类型的不同进⾏权衡,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般⼈们需要使CPU使⽤率和吞吐量最⼤化,⽽使周转时间、等待时间和响应时间最⼩化。
3. 简述作业状态及其转换过程。
答:通常把作业在系统中的状态分为四种:提交、后备、执⾏和完成。
批处理系统中作业的状态及其转换如下图所⽰。
(1)提交状态。
此时作业的信息正在从输⼊设备上预输⼊。
(2)后备状态。
此时作业预输⼊结束放在辅存中,但尚未被选中执⾏。
(3)执⾏状态。
作业已被选中进⼊主存,并构成进程去竞争处理器资源已获得运⾏。
(4)完成状态。
作业已经运⾏结束(正常或⾮正常结束),甚⾄已经撤离,但正在等待缓输出运⾏结果。
图3.5 作业的状态及其转换图
4. 叙述作业、进程和程序三者的关系。
答:程序、进程、作业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程序与进程之间的区别:
(1)进程更能真实地描述并发,⽽程序不能。
(2)进程由程序和数据两部分组成,进程是竞争计算机系统有限资源的基本单位,也是进程处理机调度的基本单位。
(3)程序是静态的概念;进程是程序在处理机上⼀次执⾏的过程,是动态的概念。
(4)进程有⽣存周期,有诞⽣有消亡。
是短暂的;⽽程序是相对长久的。
(5)⼀个程序可以作为多个进程的运⾏程序;⼀个进程也可以运⾏多个程序。
(6)进程具有创建其他进程的功能;⽽程序没有。
作业与进程的区别:
⼀个进程是⼀个程序对某个数据集的执⾏过程,是分配资源的基本单位。
作业是⽤户需要计算机完成的某项任务,是要求计算机所做⼯作的集合。
⼀个作业的完成要经过作业提交、作业收容、作业执⾏和作业完成4个阶段。
⽽进程是对已提交完毕的程序所执⾏过程的描述,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
作业、进程和程序之间的联系:
⼀个作业通常包括程序、数据和操作说明书3部分。
每⼀个进程由PCB 、程序和数据集合组成。
这说明程序是进程的⼀部分,是进程的实体。
因此,⼀个作业可划分为若⼲个进程来完成,⽽每⼀个进程有其实体—程序和数据集合。
5. 何谓响应⽐最⾼优先算法?它有何主要特点?
答:响应⽐最⾼者优先算法是既要考虑作业的等待时间,⼜要考虑作业的运⾏时间,是介于先来先服务算法和最短作业优先算法之间的⼀种折衷策略。
该算法把作业进⼊系统后的等待时间与估计作业运⾏时间之和称为作业的响应时间,作业的响应时间除以作业运⾏时间称为作业响应⽐,作业响应⽐Rp 定义为:
Rp =作业的运⾏时间作业的响应时间=作业的运⾏时间作业的运⾏时间作业的等待时间 =1+作业的运⾏时间
作业的等待时间
6. 何谓进程调度中“可抢占”和“⾮抢占”两种⽅式?哪⼀种系统的开销更⼤?为什么?
答:因为“可抢占”的进程调度⽅式是⼀个进程能把处理机资源从正在运⾏的进程哪⾥抢占过来。
它的优点是能保证系统当前运⾏的进程是所有进程中优先级最⾼的进程。
但由于在处理机调度过程中,处理机资源的交换⽐较频繁,所以引起的系统开销⽐较⼤。
这也是可抢占调度⽅法的⼀⼤缺点。
7. 进程调度功能有哪些?进程调度的时机有哪⼏种?
答:
进程调度的功能是:记录进程的运⾏状况;根据⼀定调度算法从就绪队列中选择⼀个进程投⼊运⾏(处理机的分配);进⾏进程的上下⽂切换。
进程调度时机:当发⽣下述⼏种情况之⼀时,引起进程重新调度:
(1)当⼀个进程从运⾏状态转换到阻塞状态
(2)当⼀个进程从运⾏状态转换到就绪状态
(3)当⼀个进程从阻塞状态转换到就绪状态。
(4)当⼀个进程终⽌时。
8. 试⽐较进程调度与作业调度的不同点。
答:作业调度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审查系统是否能满⾜⽤户作业的资源要求以及按
照⼀定的算法来选取作业,为该作业创建⼀进程。
进程调度主要功能是根据⼀定的算法将cpu 分派给就绪队列中的⼀个进程。
进程调度是操作系统中最基本的⼀种调度,其调度策略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
9. 假定有⼀个⽀持实时、分时和批处理的操作系统,对该系统应如何设计进程调度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