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1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
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
“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
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
“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
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
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
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
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头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
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
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
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
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
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
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
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
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
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
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
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
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
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
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
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
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1)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
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人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
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
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
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大有裨益。
D.材料一圈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
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
”
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
”
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
”
(4)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
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
他太需要休息了。
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
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
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
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
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
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
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
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
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
他
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
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
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
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
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
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
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
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
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
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
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
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
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
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
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
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
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
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
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
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
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
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
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
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
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B.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
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D.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2)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满分35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论语•八佾》)材料二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论语•雍也》)材料三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1)材料一中的“绘事后素”中的“绘事”和“素”分别对应材料二中的、。
(2)孔子如何看待“仁”与“礼”的关系?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咏梅
陈亮
为探梅魁策蹇驴,竹梢疏处见清㿑。
清香雅韵十分足,俗态嚣尘一点无。
寄我谁能如陆凯①,爱渠自谓若林逋②。
夜窗却恐劳清梦,速剪寒梢浸玉壶。
[注]①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寄一枝梅花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②林逋:北宋初著名隐逸诗人,自渭“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为寻梅而“策蹇驴”,于“竹梢疏处”寻得心仪之梅。
B.“寄我谁能如陆凯”借陆凯折梅相赠表达诗人对知音的渴望。
C.诗人把自己比作“梅妻鹤子”的林逋,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速剪寒梢浸玉壶”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玉壶来突出梅花的高洁。
(2)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地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眺,却“”。
(2)屈原在《离骚》中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常为后世文人追随认同。
苏轼《赤壁赋》中“,”两句也运用了类似写法。
(3)《庄子•逍遥游》中“,”两句,表明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因为外界评价而兴奋颓废。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满分20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清晨,乘上一叶小舟,荡过碧水湖泊,推开层层涟漪,去欣赏那万顷荷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一阵清风吹来,“绿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
风停了,①___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地滚动着,晶莹剔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
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如片片翠玉,似层层绿浪。
在那碧叶连天的绿波中,成百盈千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
有的荷花花瓣全都展开了。
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
头上戴着黄色的莲蓬,静静地站在那里。
一阵微风吹来,这些少女就翩翩起舞。
有的荷花半开着,莲蓬只露出了半个,像小姑娘的头发长得只露出半张脸,有的荷花刚刚露出了尖尖的角,花蕾上沾满了露珠,悠然欲滴,像是
她细密的汗珠,晶莹在那粉嫩的圆脸上,甜蜜蜜闪烁着幸福的滋味。
放眼远眺,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红花绿叶相映。
俯身深吸一口,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顿觉沁人心脾,心旷神怡。
太阳升起来了,湖面波光粼粼,金光万点,②____,湖面层层涟漪,波澜不惊,人立舟头,衣衫飘动,顿觉心旷神怡,精神焕发,压抑在心里的烦恼和忧愁,都随风飘去。
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贵品质,更喜欢她廉洁不腐败的气节。
(1)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排比、借代
B.借代、引用、夸张
C.比喻、拟人、排比
D.拟人、夸张、引用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喜欢带有清香和颜色的荷花,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和高贵品质,更喜欢她的气节。
”从语义上来看与原文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
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方兴未艾趋之若鹜从容不迫沧海桑田
B.如火如荼纷至沓来踌躇满志饱经风雨
C.轰轰烈烈接踵而至胸有成竹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心驰神往信心百倍饱经沧桑
四.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为什么不选个热门专业?”“留守家庭应该选毕业后能赚钱的专业,比如北大经管。
”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系遭到了网友的质疑。
“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
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
”考古专家樊锦诗如此诠释自己的幸福观。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1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
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
“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
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
“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
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
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
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
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头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
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