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三明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

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

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
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

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

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

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

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

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
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

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
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
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
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
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不同于农工相辅的“牛郎织女”模式的新式乡村发展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

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
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
的想象。

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
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
义引领。

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
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


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
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
活和建设之中来。

(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
口是固定的。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
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

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

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

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里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

耕种活动中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必要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

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

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

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

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A. 从过去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新维度。

D. 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明月交相辉映。

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坐或躺,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
②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样式。

A.“互为影响”错误,根据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
然也会随之改变”可知,社会结构不会基于文化样态而做出改变。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表述绝对化。

根据材料二“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

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
多的农民是聚村居”可知,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中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
发展阶段的农村,强调的是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

A.该项是纯粹的“桃花源”生活情形,据原文“……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
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可知,“桃花源模式”并不等于真实的“桃花源”,故该项不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

B.该项描写香雪拿着换得的铅笔盒夜晚回家的地方,显然不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

C.说的是外国人的精神追求,更不能反映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

D.民宿中的人们先月色下享受生活,反映了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人们精神意义上追求,所以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

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可知:乡村发展的“第一跳”,指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作为农业辅助的手工劳作被机器大生产代替;“第二跳”指从工业化到信息化。

(2)根据“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
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可知:第一跳属于物质上的转变,是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跳侧重思想观念与精神意识等文化上的转变,更多触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根据“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可知,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

(2)根据“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

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

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
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
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可知,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的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样式。

(3)根据“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

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

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可知,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使乡村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

(4)根据“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

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
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可知,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庄拜谒左宗棠
蔡勋建
雪好像学会了“遁地法”,很快就潜入地下;春却像尚未完全孵化的小鸡,还在硬壳一般的田野与草丛里挣扎。

那天,我们一路追着北去的湘江,行色匆匆来到柳庄。

柳庄,湘江附近的仿古院落,左宗棠早年耕读之地。

远处山野披褐、草木凋零,眼前池塘水瘦、庭院深深。

院墙门楣大书“柳庄”二字,是左公手迹。

黛青燕子瓦屋顶,白垩墙面,镂空红窗,古意浸染。

岁月倏忽,左公逝去132年矣。

为什么叫柳庄?我有两种解读:柳庄所在的樟树镇巡山村,过去叫柳家冲,柳家冲里建柳庄,合情合理。

再是,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

柳庄是他出仕前的旧居,既为农夫,半耕半读,住柳庄也符合身份。

然而
我想说的是,左宗棠似乎很早就对“柳”情有独钟,在他“湘上农人”正房有一副楹联“士运穷时弥见节,柳枝到处可成阴”,颇值得研究。

柳树在他心目中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精神标志,一种心灵寄托。

我仿佛感到左宗棠没走多远,我依稀看到一个年轻而如柳般柔韧的身影仍在这山前屋后躬耕陇亩,种稻植茶。

左宗棠是一介书生,但读书并不走运。

他生性颖悟,少负大志。

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15岁时,他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高中第二名,道光十二年参加湖南乡试是第十八名。

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

三次不第,就等于当今学子没有高等学历文凭,可左宗棠与人不同,他博览群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涉猎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所谓“经世致用”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

朴存阁是左宗棠的居室,上有一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是左公23岁成婚时的新房自拟联。

这是他的座右铭,是他的人格宣言。

1857年,左宗棠蛰伏至45岁时迁居长沙。

在他的人生行旅与政治生涯中,柳庄,就是他在湘江边的一个码头,是苦苦等待时的一艘船。

1849年,时年64岁的林则徐途经长沙,点名要见左宗棠。

于诚惶诚恐中,左宗棠面晤老英雄,将平生所学、毕生赍志尽付一夜长谈。

林则徐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悉数赠之。

临别,林则徐还将自己的座右铭书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翌年,林则徐回福建后身染重病,临终前竟命次子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极力举荐左宗棠人才难得。

由此,湘江边上留下了一段“左林会晤”的人间佳话。

巧合的是,后来,1876年,左宗棠刚好是在他64岁那年征战新疆。

他身虽老迈,但终不负林公所托,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议,抬棺西行,率领数万湖湘子弟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将碧眼儿阿古柏们赶回老家。

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让整个世界听到了东方睡狮的惊天怒吼。

柳庄不是左宗棠的出生地,而是他梦想高飞之地。

左公的书房,极简陋极寻常:破旧的木柜蜷缩墙角;可能还是柳木制作的桌椅板凳,土得掉渣;桌上的马灯、墨砚,都有厚厚黑黑的包浆。

但这的确是左公用过的原物。

踱步陋室,我想到两个问题:其一,封疆大吏陶澍为什么会那么喜欢他?陶澍不但与左宗棠成为忘年之交,还结下儿女亲家,年龄悬殊不说,门第也相差甚远。

其二,民族英雄
林则徐为何也那么赏识他,甚至“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我知道布衣左宗棠曾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终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月不下。

我也知道左宗棠出佐过湘幕,且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还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惊天评语。

可这都是林公逝世经年后才有的事……我看到了左公不多的几幅书法
作品,无论是集句抑或原创,仿佛雪藏有一种博大、深邃的宗教情怀。

其中有一联,字也俊秀,语也蕴藉:“能当大事时同仰,自极清修古与齐。

”诗言志,歌咏言,谁能说士子出身的左宗棠不是胸有丘壑、志存高远呢?我看到了左宗棠的自信。

我的同行者正忙着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考察,而我则在孤独地寻找,一个理想主义者寻找一个中国符号的行藏,梦想找到某些破译的“密码”。

离开柳庄,望着院内两株新植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左公柳”,我再度想起了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边浩浩荡荡进军,一边沿途植柳。

我仿佛看到西域新疆杨柳成行,绿阴满地,凡原湘军所到之处所植之道柳,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

它还让我想到而今长沙县的左宗棠墓地两侧华表之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B. 会试屡屡下第左宗棠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了“经世致用”的杂书,这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 第二段按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进行描述,抓住了典型意象,表现了左宗棠故居的古朴简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敬仰之情。

C. 本文多处语言有诗文色彩,如“池塘水瘦、庭院深深”“躬耕陇亩、种稻植茶”,还多处引用对联和诗句,风格雅致且富有文采。

D. 文章以柳庄起笔,详细叙述左宗棠的三次落第,介绍他博览群书、与林则徐会晤、收复新疆等事迹,突出了其民族英雄的形象。

8. 根据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9. 作者在文中说:“柳树在他心目中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精神标志。

或许,还会有某种精神寄托。

”请结合全文分析左宗棠与柳树之间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案】6. C 7. D
8. ①把左宗棠称之为“中国符号”,是说他身上有经世济用的民本思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君子人格,这些都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型特征。

②作者希望在左公故居通过左宗棠的事迹探究他伟大精神的形成原因,找到他成为中国人的代表的“密码”。

③作者把自己称为理想主义者,来此地追寻左宗棠的精神,充分表达了对左宗棠的敬仰之情。

9. ①都有坚韧自强的特征。

柳树扎根在荒凉的边疆,顽强生长;左宗棠屡试不第,仍刻苦读书,坚持不懈地发展自己。

②均泽被后人。

柳树成荫,带给后人美景;左宗棠勇于担当精神,收复边疆,为人们带来幸福生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尤其是林则徐的力荐,使左宗棠得以挂帅带兵进入新疆”说法错误,林则徐的临终推荐和左宗棠的收复新疆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原文“巧合的是,后来,1876年,左宗棠刚好是在他64岁那年征战新疆”说是“巧合”,所以错误。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详细叙述左宗棠的三次落第”错在“详细”,文章写左宗棠的三次落第只是提及,并不详细。

“介绍他博览群书……等事迹,突出了其民族英雄的形象”说法错误,“博览群书”不能突出英雄形象,原文为“他博览群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涉猎有关……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可见是表明他坚持不懈地发展自己。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一个理想主义者寻找一个中国符号的行藏”,把左宗棠称之为“中国符号”,结合“更涉猎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所谓‘经世致用’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他身虽老迈,但终不负林公所托,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议,抬棺西行,率领数万湖湘子弟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将碧眼儿阿古柏们赶回老家。

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让整个世界听到了东方睡狮的惊天怒吼”“左公的书房,极简陋极寻常”,是说他身上有经世济用的民本思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君子人格,这些都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型特征。

“梦想找到某些破译的‘密码’”“仿佛雪藏有一种博大、深邃的宗教情怀”“谁能说士子出身的左宗棠不是胸有丘壑、志存高远呢”,作者希望在左公故居通过左宗棠的事迹探究他伟大精神的形成原因,找到他成为中国人的代表的“密码”。

“一个理想主义者寻找一个中国符号的行藏”“‘左公柳’依旧寂然鹄立,仿若一袭青衫的左宗棠,气象蔼然,笑容可掬……”,作者把自己称为理想主义者,来此地追寻左宗棠的精神,充分表达了对左宗棠的敬仰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都有坚韧自强的特征。

“我仿佛看到西域新疆杨柳成行,绿阴满地,凡原湘军所到之处所植之道柳,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柳树扎根在荒凉的边疆,顽强生长;“三次不第,就等于当今学子没有高等学历文凭,可左宗棠与人不同,他博览群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涉猎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所谓‘经世致用’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左宗棠屡试不第,仍刻苦读书,坚持不懈地发展自己。

均泽被后人。

“‘左公柳’依旧寂然鹄立,仿若一袭青衫的左宗棠,气象蔼然,笑容可掬……”,柳树成荫,带给后人美景;“他身虽老迈,但终不负林公所托,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议,抬棺西行,率领数万湖湘子弟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将碧眼儿阿古柏们赶回老家。

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让整个世界听到了东方睡狮的惊天怒吼”,左宗棠勇于担当精神,收复边疆,为人们带来幸福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

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

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①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

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

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

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