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课件1:第13课 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导入课教新学新教新课学课学新课教课堂课小堂结结小课课课堂堂堂习练练练习习
回答:(1)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 对结论②加以阐述。(8分)
答案:
阐述: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 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 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 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 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 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 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没有改变中国现状等。
(1)甲乙两位同学依据各自所得材料,分别得出怎样的结论?
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导教入课学新新课新课学课教堂小课结堂结小课课堂课堂练堂习练习练习
三、评价篇:不同的声音
材料一:(甲)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辛0余亥家革,命不对少报城纸市以和“乡民村主的”“影响
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是总不数平达衡42的00万。份,“读报者虽
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A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4)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1.5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导导入入课新新课
新课教 学
课堂小 结
课堂练 习
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导导入教入课新学新课新课新课学课教堂小课结堂结小课堂课练堂习习练
身边的历史
邓仲元(1886~ 1922)广东惠阳人,陆 军上将(追授)。早年 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广 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 粤军总部参谋长兼陆军 第一师师长。
知识结构
导入新 课
新课教 学
课堂小 结
课课堂堂习练练习
4.强化措施
(1)分化事权,使机构间互相牵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
(3)加强和完善监察制度。
(4)加强思想控制。
5.演变脉络
形成于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巩固于汉(中外朝制
、“推恩令”、刺史制),完善于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请用文字叙述以上三幅图片间的联系?
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随后各地纷纷响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导教入课学新新课新课学课教堂小课结堂结小课课堂课堂练堂习练习练习
加强于宋元(二府三司制、行省制),明清强化并走向顶峰(内阁
、厂卫、军机处)。
导入新 课
新课教 学
课课堂堂结小小结
课堂练 习
二、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时代 周代
秦朝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地方管理制度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崩 溃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 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 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导教入课学新新课新课学课教堂小课结堂结小课课堂课堂练堂习练习练习
知能训练
(1)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
A 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亦受其宣传”。
材料国物二籍者:。”(该。乙君该)“君民予告国中诉二华老年民农,国“某人你君也也遇”是见。中一老华个农民老“国农忽人,作”该乙的惊时君状,:范身,老辛围着似农亥 十外绝茫国革分不然服命有解、装传限中惶,华然播;老民,民辛农国连主亥遂为声问思革何说其想命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导入课教新学新新课课学课教堂课课小堂堂结结小小结课课堂堂习练练习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一、背景: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革命团体、政党的建立
(5)军事基础: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失败
辛 亥
(1)爆发:武昌起义
导入新课导教入课学新新课新课学课教堂小课结堂结小课课堂课堂练堂习练习练习
三、评价篇:不同的声音
材料二: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在论述辛亥革命时说:“在中国,不懂得皇帝的权
威,就不会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伟大意义。”
(2)材料二所指的“皇帝的权威”(皇帝制度的特征)是什么?结 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力制衡,防止专制 独裁
第四十五条 国务委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民主取代专制这一历史发展潮流的?
第13课 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B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附:本册总结
导入新 课
新课教 学
课堂小 结
课课堂堂习练练习
附:
知识结构
导入新 课
新课教 学
课堂小 结
课课堂堂习练练习
知识结构
导入新 课
新课教 学
课堂小 结
课课堂堂习练练习
一、全面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基本概念 分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2.两对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三个趋势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日益加强思想控制。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 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 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 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 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导教入课学新新课新课学课教堂小课结堂结小课课堂课堂练堂习练习练习
三、评价篇:不同的声音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条目: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体现主权在民,根 本上否定君主专制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体现三权分立,权
条件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初 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 量壮大
资产阶级革命思 想传播
革命团体、政党 的建立
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导教入课学新新课新课学课教堂小课结堂结小课课堂课堂练堂习练习练习
二、过程篇:帝制的终结
武昌起义后全 国形势
武昌起义后 全国十几个 武 省宣布独立 昌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封疆 。
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以。上材料揭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
——陈天华《猛回头》
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导教入课学新新课新课学课教堂小课结堂结小课课堂课堂练堂习练习练习
一、背景篇:民主的风潮
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答人出议材论料,几一乎中下的等报之纸苦主力,要是
亦受其宣传”。
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
材料国二籍:。(该乙君)“民予国中二华年民,国某人君也遇”见。一老个农老“农忽,作生该惊活君状身在,着农似外村绝国不同服解样装中给,华老分民农)国遂。为问何其
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民时主,共老和农观茫然念、深惶入然人,心连有声说一个
唐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收归中央,削弱地方行政权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导入新 课
新课教 学
课课堂堂结小小结
课堂练 习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源流分明,脉络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人治高于法治,所有的官员都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了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 治色彩。 4.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严密的统治网络。 5.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宗法观念、宗法关系影响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 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材料二:(乙)民国二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 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 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3)你认为在运用史料解释时应该注意什么?
不要武断下结论;或“收集证据要全面,分析史料要辩证”。
D (2)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导教入课学新新课新课学课教堂小课结堂结小课课堂课堂练堂习练习练习
(3)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
二、过程篇:帝制的终结
某学生写了一篇历史小论文,其中有几处明显错误,请找出并纠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正临时式大大总总统统,中华民国 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3月,颁《布中《华中民国华临民时国约约法法》》。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政府实责行任总内统阁制制和三权分立的原则。 政府还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奖励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民族工业获 得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存在了2封00建0君多主年专的制封制建度 制度,建 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民 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导教入课学新新课新课学课教堂小课结堂结小课课堂课堂练堂习练习练习
三、评价篇:不同的声音
材料一:(甲)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甲余家:,辛不亥少革报命纸使以“民民主主共”和“观 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念总数深达入4人200心万;份辛,“亥读革报命者大虽大 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提私人高议了论国,民几的乎参下等政之意苦识力。,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你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
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导教入课学新新课新课学课教堂小课结堂结小课课堂课堂练堂习练习练习
三、评价篇:不同的声音
材料一:(甲)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 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 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 亦受其宣传”。
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导导入教入课新学新课新课新课学课教堂小课结堂结小课堂课练堂习习练
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导教习练习
一、背景篇:民主的风潮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
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 。
革 二、过程: (2)高潮:①成立民国,②颁布宪法

(3)结局:①清朝覆灭, ②袁世凯窃取果实
(1)功绩: ①政治:结束帝制,建立民国; ②
三、评价: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思想:民主共 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风俗:移风易俗
(2)局限:①革命任务未完成,②社会性质未变
第13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导入课教新学新新课课学课教堂课小堂结结小课课课堂堂堂习练练练习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