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苗情检测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苗情监测方案
二OO七年九月二十日
为进一步规范小麦苗情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概念
1、小麦苗情监测指在小麦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等关键生长发育阶段,通过定点、定期(特殊自然灾害除外)地对各地区各种有代表性的品种和地块的小麦叶蘖动态、个体素质、群体质量、产量形成及气候灾害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管理意见,开展分类管理的方法。

2、常年千粒重为监测品种前三年平均值,新引进品种以育种单位提供的千粒重为准(克)。

3、预计千粒重根据小麦生长状况和灌浆期间天气情况估计的千粒重(克)。

4、实际千粒重指小麦晒干入库时的千粒重或收获后按入库标准含水量13%折算的千粒重(克)。

5、缺苗断垄条播小麦在3叶期内连续10厘米(3寸)无苗为缺苗,连续16.7厘米(5寸)无苗为断垄。

6、冻害由于低温影响,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幼穗脱水萎缩、干枯整株死亡的现象。

7、倒伏小麦植株发生倾斜或平铺的现象。

8、灌浆速率指每天每千粒小麦干物质的增长量(克)。

9、监测区用作调查亩基本苗、主茎叶龄、亩茎蘖数以及
亩有效穗数的的固定区域。

确立方法:采取对角线取样法,每个
地块(品种或播期)选择3个有代表性的样段(点),条播田每样段1m 双行,撒播田每样点0.5川插行定点确立。

10、取样区用作调查次生根、穗粒数等监测项目取样的区
域。

取样区设立在监测区周围(至少隔2行)。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
(一)监测点基本情况
1、监测内容主要对监测点前茬作物;土壤类型;肥力状
况;耕作和播种方式;施肥种类、数量和方法等项目进行监测记载,作为苗情和产量分析的依据。

监测内容见表1。

2、监测方法:采取调查方式填报。

小麦播种后及时填写上报。

其中追肥和根外喷肥为预报,小麦收获后修正上报。

(二)生育期
1、监测内容:主要监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种期条件下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等主要生育时期出现的时间。

监测内容见表2。

表2 小麦生育期记载表
2、监测方法
(1)播种期:记载监测点各品种播种的日期。

(2)出苗期:小麦的第一片真叶露出地表2〜3c m时为出苗,记载田间有50%以上的麦苗达到出苗标准的日期。

(3)三叶期:记载田间50%以上的麦苗主茎第3片真叶伸出2 cm 左右的日期。

(4)分蘖期:记载田间有50%以上的麦苗第一分蘖露出叶鞘2cm 左右的日期。

(5)越冬期:记载冬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3C以下的日期。

(6)返青期:记载麦苗叶片由青紫色转为鲜绿色,部分心叶露头时时的日期。

(7)拔节期:记载全田50%以上的植株茎基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1.5〜2cm的日期。

(8)孕穗期:记载全田50%的小麦旗叶抽出叶鞘并完全展开,旗叶叶鞘包着的幼穗明显膨大的日期。

(9)抽穗期:记载全田50%以上的麦穗由叶鞘中露出穗长的1/2的日期。

(10)开花期:记载全田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颍
张开、花丝伸长、花药外露、花粉粒散出的日期。

(11)成熟期:记载小麦的茎、叶、穗发黄、胚乳呈蜡状,籽粒开始变硬,基本达到原品种固有色泽的日期。

(12)全生育期:记载小麦从播种到成熟收获的天数。

(三)叶蘖动态
1、监测内容:主要监测小麦主茎叶龄和亩茎蘖数。

监测内容见表3。

表3:监测点小麦叶蘖动态调查表
备注:主茎叶龄标注方法:用橡胶数字模具或红色印泥分别标注第3、5、7、9、11、13叶,便于监测。

2、监测方法
监测时间:亩基本苗于三叶期监测,亩茎蘖数和主茎叶龄分别于11月20日、11月30日、12月10日监测。

亩基本苗由监测区的苗数折算而成(万/亩)。

亩茎蘖数由监测区的茎蘖数折算而成(万/亩)下同。

主茎叶龄每样点连续调查10株,共调查30株,数叶片数,未出全的心叶用它露出部分的长度占下一片叶长度的百分比表示,求平均值,下同。

(四)个体素质及群体质量
1监测内容:分别于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四
个生育时期监测小麦主茎叶龄、单株茎蘖和次生根(条)数、总茎蘖(穗)数(万/亩)、缺苗(%)以及长势长相,监测内
容见表4
2、监测方法
次生根:在取样区挖株取样,连续挖10株,数次生根,求单株次生根数。

单株茎蘖数:包括主茎及各级分蘖。

(五)苗情评价
1、监测方法:根据小麦个体素质及群体质量状况监测结果,参照《小麦苗情分类标准》(见表12)和《小麦苗情分类标准》(见表13),结合当地小麦长势,对本地区小麦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和抽穗期4个主要生育时期的苗情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
果填写表5
2、监测要求:根据监测结果撰写苗情监测报告,分析苗情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管理意见或建议。

(六)灌浆速率
1、监测内容:主要测定各监测品种小麦籽粒干物质重量,折算千粒重,计算灌浆速率,及时掌握各主推品种的灌浆进程。

由阜阳、亳州、宿州、滁州市农科所,固镇新马桥良种场承担。

2、监测方法
(1)监测次数:从4月30日开始,每隔5天监测1次,收获前监测最后一次,共监测6〜7次。

(2 )取样方法:于开花期在监测小区分别标注生育进程
致的7处样点,顺次在样点中随机抓取20穗小麦进行测定。

(3)测定方法:105C烘30分钟杀青(第一、二期由于籽粒
过小,不易脱粒,可先对穗子杀青,而后脱粒再烘干,以后各期按常规先脱粒,而后杀青烘干),杀青后80C烘8小时至恒重,
测定籽粒干重,折算千粒重,计算灌浆速率。

监测结果填写表6
灌浆速率计算方法:
灌浆速率(克/千粒•天)=(Gn+5- Gn ) /5,其中: Gn+5 :第(n+5)天的千粒干重(克); Gn :第n 天千粒干重(克)。

3、监测要求:各监测点按要求时间进行监测,当天报送监 测结果。

表6
灌浆速率测定记载表
(七)预产和测产
1、监测内容:主要监测亩有效穗数、穗粒数、单穗小麦的
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和退化小穗数, 用监测品种常年千粒重进 行预产,用预计千粒重进行测产,小麦预产内容见表 7,测产内
容见表8。

表表
2、监测方法
监测时间:5月10日调查产量结构,进行预产,5月25日前后 进行测产。

亩有效穗数: 调查固定监测区小麦穗数,
剔除5粒以下的麦
穗,计算亩有效穗数(万/亩)。

穗粒数:在取样区从根部随机抓取20个左右的麦穗,剔除5 粒以下的麦穗,数粒数,计算穗粒数。

常年千粒重:为监测品种前三年千粒重的平均值,新引进品
种以育种单位提供数据为准。

预计千粒重: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及灌浆期间气候情况估计的千粒重(克)。

(八)实际千粒重
1、监测内容:主要监测小麦实际千粒重,与上年千粒重和预计千粒重进行比较。

监测内容见表9。


2、监测方法:收获时分别取回监测区全部麦穗,脱粒晒干,
每样点数小麦籽粒500粒(剔除不完全粒),测定千粒重,求平均值。

收获时调查千粒重的,用水份速测仪测定籽粒含水量,按13%折算入库标准含水量折算千粒重。

3、监测要求:6月10日前报送监测结果,实际千粒重与预计
千粒重有差异的在备注栏说明原因
(九)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小麦从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干
旱、涝灾、冻害、倒伏和干热风等。

1、冻害指小麦在生长期间由于寒潮降温而发生的霜冻危害和低温冷害。

霜冻危害因寒潮发生时间不同分为越冬期冻害和春季冻害。

(1)监测内容:监测冻害发生时间、程度和面积。

监测内容见表10

备注备注:局部部地区发生冻害等情况,有关监测点按要求开展监测及时向省农委及有关单位反馈监测结果。

(2)监测方法及时间:冻害发生后5天监测,采用目测法估算。

(3)冻害程度分级:冻害分为四级,一级:叶尖受冻发黄;二级:叶片冻死一半;三级:叶片全枯;四级:主茎或部分大蘖冻死。

(4)监测要求:分品种调查当地小麦冻害发生面积、冻害程度,分析冻害发生原因,说明冻害恢复情况,及时上报监测结果。

2、冷害指小麦生长进入孕穗阶段,因遭受0C以上低温发生的危害。

(1)监测内容:监测小麦冷害发生时间、受害程度和面积
(2)冷害类型:冷害主要造成半截穗或小穗、小花退化
(3)监测时间及方法:抽穗后或测产时监测。

(4)监测要求:分品种调查当地小麦冷害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分析冷害发生原因,文字形式及时上报监测结果。

3、倒伏
(1)监测内容:监测降雨时间、降雨量、倒伏程度及倒伏面积。


备注:局部地区发生倒伏等情况,监测点按要求开展监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

(2)监测方法:采取目测法估算。

(3)倒伏分级:分4级记载。

其中一级:植株倾斜角度小于30度;二级:倾斜角度在30〜45度之间;三级:倾斜角度在45〜60度;四级:倾斜角度60度以上。

(4)监测时间倒伏发生后及时监测。

(5)监测要求分品种监测当地小麦倒伏发生面积,记载
倒伏恢复情况,分析倒伏原因及对产量的影响,形成文字报告及时报送。

表12 旱茬小麦苗情主要形态指标
表13 ??茬小麦苗情主要形态指标
表12 旱茬小麦苗情主要形态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