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3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业分层测评鲁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3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
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
据此完成1~2题。
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的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复杂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D.地处内陆
2.巴西高原东南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①③
【解析】第1题,亚马孙河流域虽然地势平坦开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湿热的环境不利于人类生存,因此人口稀疏。
第2题,巴西高原东南部人口相对密集,是因为其地处沿海平原地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自然条件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再加上是殖民者最先开发的区域,经济基础较好,导致了人口的集聚。
【答案】 1.B 2.D
2016年2月28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和省统计局联合发布的统计显示,2015年年末河南省总人口10 722万人,常住人口9 480万人。
是名符其实的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结合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3~5题。
【导学号:37560025】
3.河南省面积并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但却成为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
B.工业、商业贸易繁荣
C.地处经济发达地区
D.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充分
4.影响图中乙地区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水资源D.矿产资源
5.图中甲省区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很小,但却不能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小
B.资源较为贫乏,不能供养太多人口
C.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较低
D.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解析】第3题,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
第4题,图中的乙地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其人口的分布主要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第5题,甲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低,应控制人口的增长。
【答案】 3.A 4.C 5.A
6.(2016·大庆实验中学高二检测)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这句话反映人口容量的特点是( ) A.相对性B.警戒性
C.合理性D.临界性
【解析】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这句话反映人口容量的特点是临界性。
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故D项正确;人口容量的特点没有合理性,故C项错误。
【答案】 D
7.(2015·北京市普通高中春季会考)人口合理容量( )
A.总是小于环境承载力
B.总是大于环境承载力
C.与环境承载力相同
D.是地球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解析】人口合理容量总是小于环境承载力。
【答案】 A
8.(2016·湖南衡阳高二检测)右图是木桶效应示意图。
木桶能装
多少水,是由组成木桶的所有木板中最短的那一块决定的。
影响我国
下列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导学号:37560026】
A.贵州的耕地资源
B.新疆的矿产资源
C.海南的气候资源
D.西藏的太阳能资源
【解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
其中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而资源状况则是影响人口承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
木桶短板的是该区域的人口容量小的重要限制因素。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地貌为喀斯特地貌,耕地比重小,土壤肥力差,因此耕地资源为贵州省人口容量的限制性因素。
新疆的矿产资源、海南的气候资源、西藏的太阳能资源均为各省区的优势资源,不是限制性因素,故排除B、C、D选项。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答案】 A
9.读世界人口分布分类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号:37560027】
甲世界人口垂直分布
乙世界人口纬度分布
丙世界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
人口占洲总面积、总人口的比例
(1)分析图甲,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分析图乙,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分析图丙,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________洲。
(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____地区、________纬度地区和________地区的趋向性。
(5)这些地区成为人口聚集地,说明了其人口容量大,试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原因。
【解析】本题以图的形式考查了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读图,提取出有关信息。
第(1)题,在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中可知,56%左右人口分布于海拔200米以下。
第(2)题,由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可知,南极附近高纬度地区人口比重最少,是因为气候酷寒,自然条件恶劣。
第(3)题,一定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
第(4)题,结合前面题总结回答。
第(5)题,结合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从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等方面分析。
【答案】(1)海拔200米以下(2)气候恶劣,终年酷寒(3)南美(4)低平中低沿海
(5)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适宜于人口居住,因此人口容量大。
[能力提升]
(2016·重庆市巴蜀中学模拟)下图是据“上海市2012年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调研报告”绘制的上海市各项指标人口容量的估算值(万人)统计柱状图,读图回答10~11题。
【导学号:37560028】
10.对上海市综合常住人口影响最密切的指标是( )
A.土地资源B.淡水资源
C.经济发展水平D.垃圾处理能力
11.下列提升人口容量的措施中,有利于提高上海市今后人口容量的合理措施有( )
①减少人均建筑面积,提高人口密度②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③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④改变居民生活方式,将居民迁往郊区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第10题,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且是资源中的最短板;上海人口容量影响因素中,淡水资源是最少的,也就是影响最密切的指标。
第11题,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等;资源越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区域的人口合理容量越大;所以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可提高当地的人口容量。
【答案】10.B 11.B
(2016·安徽庐江模拟)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
下图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四地人口潜力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
C.②①③④D.④③②①
13.影响图中各地人口潜力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①地区人口潜力主要的因素是自然条件优越
B.影响②地区人口潜力主要的因素是消费水平高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矿产资源
【解析】第12题,由图可知,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的是①,其次是②④,最小的是③。
因此选B项。
第13题,①地区由于工矿业发达而使环境人口容量较大,故A不符合题意;②地区主要特征是人口容量大,影响因素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等因素,故B不符合题意;③地区处于山脉背风坡,故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故C正确;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为新兴工业区,且环境优美,阳光充足,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12.B 13.C
14.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号:37560029】材料中国新闻网报道,2033年前后,中国总人口的总量高峰将保持在15亿左右;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人口总生育率在1.8%左右。
如果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
那么中国人均土地、水资源、森林、能源等都要比现在的人均拥有量降低20%以上。
(1)“如果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
”而目前我国的总人口是13亿多,形成该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某地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会使环境人口容量________(变大或变小)。
(4)分析材料,谈谈我国目前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途径。
【解析】第(1)题,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第(2)题,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主要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第(3)题,治理环境污染,会改善生存环境,会有效的提高环境人口容量。
第(4)题,要结合我国的人口增长快,科技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低的实际分析。
【答案】(1)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2)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3)变大
(4)我国目前人口增长快,人口基数大,人与环境矛盾较突出,因此应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