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演义与历史共同忽略的大人物黄祖-范文word版 (7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演义与历史共同忽略的大人物黄祖
黄祖,完全可以称作是三国早期被《三国志》和《演义》共同忽略的大人物,虽然三国志不为立传,演义也不为详述,但几个著名的场面对他的偶然提及,已经足以让这个“大人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孙坚、弥衡这对著名的将星和文曲星,居然都是在这位爷的手里星光泯灭了。
当我试借助《后汉书》、《三国志》和《演义》里面支离破碎的描述重见这位江夏太守的完整形象时,越来越感到这绝对不是个简单的人物:黄太守背景模糊难辩,经历复杂流离,性格层次繁多。
——我觉得,《三国演义》作者所以没有集中笔墨塑造这位大人物,未必是因为材料不足,更多的似乎是因为对于黄祖,以作者当时的价值标准很难对他进行合适的评价。
要准确评价这样一位太守,个人觉得只有拈出当代比较常用的一个名词——“既得利益者”。
同时,还应该在这个名词前形容:这还是一位合格甚至的既得利益者,一位坚定甚至顽固的既得利益者,一位辛苦但是倒霉的既得利益者。
一、射杀孙坚:黄祖的成名作
说黄祖,不得不先讲到他的老板——刘表。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身长八尺余,姿貌温伟”,并且年轻时候就是“八俊”之一(后汉书作“八顾”),是典型的东汉名士,并且是汉室宗亲。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孙坚杀王睿为刺史王睿,刘表继任,并在形势十分混乱的情况下迅速平灭“宗贼”,稳定荆州局势。
当时为刘表出力最大的是蒯良、蒯越、蔡瑁,黄祖此时还不是刘表的骨干。
袁术与其族兄袁绍反目,袁术与孙坚联合,袁绍则联结刘表,互相争斗。
初平三年(192年),袁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
刘表派遣黄祖在樊、邓之间(应是樊城和邓县)迎击,虽然“常规战争”黄祖大败,但孙坚在追击时单马行岘山,被祖军士所射杀。
这对于刘表来说可是盖世之功,这位令董卓都畏惧的江东猛虎就这样被黄祖解决了。
也正是通过这次战役,黄祖真正走上历史的前台,成为刘表集团的核心分子。
但也正是这个战役,他成为孙家的世仇,一辈子都在还债,最后把老命也还给人家了。
二、黄祖出任江夏太守时间考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在战孙坚的时候,黄祖已经驻守江夏了,这个是不是史实难以断言;但还有两个明显的虚构,第一,在〈演义〉里,做掉孙坚的是吕公而不是黄祖;第二,还有就是黄祖在战斗中被黄盖活捉了(不出两个回合,),后来用他交换了孙坚的尸体(呵呵,不知道罗贯中对黄祖哪儿来
这么大的成见)。
但根据〈后汉书〉的说法,黄祖这时候是刘表的将领,并未明言其为江夏太守,也未说他据守江夏。
《三国志》记载,孙策于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讨黄祖,则黄祖此时应已经担任太守之职。
因此,黄祖担任江夏太守应在190年到197年之间。
我认为,黄祖正式被任命为太守应在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到兴平元年(193年)左右,其理由:
首先,刘表诱杀宗贼在190年,但基本平定荆州应有半年以上的时间。
而《三国志》记载,“江夏贼张虎、陈生拥众据襄阳,表乃使越与庞季单骑往说降之,江南遂悉平”。
江虎、陈生作为江夏贼,居然占领襄阳,可见刘表与宗贼之间的战斗是犬牙交错的,江虎、陈生被说降,可能是因为刘表的部队(是不是黄祖则不可考)已经占领江夏,也可能是两个人带着江夏一并归顺刘表。
总之,刘表得江夏要稍微晚一些,应在191年左右。
第二,只有192年左右,刘表才有让朝廷任命太守的资本。
因为这一年正月,年刘表射杀孙坚,威名大震,6月,董卓余党李傕、郭汜占领长安,欲连刘表为外援,封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
这时候刘表是最风光的,向“中央”要几个太守的任命书不成问题。
第三,黄祖射杀孙坚,立下奇功。
封其为高官不但是刘表的心思,而且对内对外也有充足的理由。
但是,黄祖什么时候实际占领江夏已经不可考,《三国演义》说,192年战孙坚的时候,黄祖已经据守江夏,江虎、陈生已经是他的部将,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在网上还看到一个说法,“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荆州刺史刘表任命大将黄祖为江夏太守”——不知道有无确证,但刘表在192年已经是“荆州牧”,而不是“刺史”了,可见这个说法也未必准确。
#p#副标题#e#
三、江夏在荆州的地位以及黄祖在刘表集团的地位
根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时期,江夏郡隶属于荆州,共辖西陵、西阳(武穴)、轪(河南光山)、鄳(河南罗山)、竟陵(湖北潜江)、云杜(湖北京山)、沙羡(今武汉江夏区)、古邾(湖北新洲)、下雉(湖北黄石)、蕲春(湖北蕲春)、鄂(湖北鄂州)、平春(河南信阳)、南新市(湖北京山)、安陆(湖北孝感)等十四城,大体统治今湖北省中东部地区,人口265,464人,在荆州诸郡中属于人口比较少的,但在刘表割据时期,江夏的重要性极其突出。
当时北方是曹操的势力范围,刘表亲自驻于襄阳,抵抗北方的压力;东边是孙氏的辖区,刘表与孙氏是世仇,因此孙氏西征,江夏首当其冲。
事实上孙氏势力也一直在冲击江夏,百折不挠,黄祖屯兵沙羡,承担着荆州一半的军事压力,并一直承担到赤壁大战前夕的208年。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黄祖在刘表集团的地位了。
讨论黄祖,有一个遗憾是不可弥补的,那就是关于他的前半生完全是空白。
他的出身,籍贯,甚至表字都难以查询,而只能根据他人传记里凌乱的只言片语推断。
但有一点:黄祖和刘表的关系绝对不一般。
《三国演义》里的表述:1,第八回:孙坚被杀,黄祖被俘,孙策派桓阶去谈附录换遗体的交易,这时候刘表谋士蒯良出曰:“不可!不可!吾有一言,今江东诸军片甲不回。
请先斩桓阶,然后用计。
今孙坚已丧,其子皆幼。
乘此虚弱之时,火速进军,江
东一鼓可得。
若还尸罢兵,容其养成气力,荆州之患也。
”表曰:“吾有黄祖在彼营中,实忍弃之?”良曰:“舍一无谋黄祖而取江东,有何不可?”表曰:“吾与黄祖心腹之交,舍之不义。
”遂送桓阶回营,相约以孙坚尸换黄祖。
——刘表为了黄祖不要江东,简直可以和刘备为了关羽不要江山相媲美了。
上面《演义》的发挥并非无端夸张,根据《三国志-吴书一》记载,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大破黄祖,在给中央上的表中提到:“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鸱张,以祖气息”,可见黄祖在刘表集团的地位。
总体看来,黄祖与刘表的关系完全是铁板一块,牢不可破的。
刘表对黄祖是完全的信任,黄祖对刘表是完全的忠诚。
两个人的关系,的确很象刘备与关羽的关系。
其内因:第一,黄祖与刘表有共同的爱好修养。
刘表是大名士出身,平定荆州后大兴文事。
“州界群寇既尽,表乃开立学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闿、宋忠等撰五经章句,谓之《后定》。
”刘表还发明了三种酒爵,大号的叫“伯雅”,中号叫“仲雅”,小号叫“季雅”——一派雅士风貌;而黄祖对弥衡的文章赞叹有加,可见也是一个喜好文雅的干部。
第二,保守性格相似。
刘表在平定荆州的时候也表现出不凡的权谋与胆略,但是以后一味守成,坐拥荆襄七郡十几万兵马,没有吞并中原的气概,两费了许多好机会,黄祖则更是基本龟缩在江夏不愿意出来,或者出来就打败仗。
第三,黄祖是孙策和孙权的杀父仇人,不共戴天的关系,刘表把他安排在抗吴前线,没有任何担心的理由。
关于黄祖的出身,有两种可能:一,黄祖与刘表是多年老友,在刘表到荆州以前就是“心腹之交”,那么黄祖也是名士出身了;二,黄祖本来是荆州的望族或军阀。
个人还是倾向于前者,这从黄祖的文武修养中可以推断——后面将有祥述。
四、黄祖的武功和文治
讲了这么多,似乎偏离了对黄祖“既得利益者”性质的证明。
那么什么是既得利益者呢?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层,但是雄心勃勃的进取,似乎还不能算是“既得利益者”。
个人认为,既得利益者应具备下面几个条件:1,自自有高的社会地位;2,结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如黄祖与刘表——以上两点上面已经说到;3,行为方式的保守趋向。
对于既得利益顽固的保守,对于开辟新天地发憷,或者不擅长;4,对利益对立面下层利益争取者的打压。
——这才识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说的“既得利益者”。
下面对黄祖的第三个特质进行阐释。
武功:黄祖的战绩和战术特征
192年黄祖射杀孙坚之后,就没有真正安生过——是孙氏不让他安生。
战斗在继续,通过黄祖的战法和战绩,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既得利益者的保守性。
1,孙策讨黄祖。
兴平元年(194年),孙坚长子孙策战胜杨州刺史刘繇,遂据有江东,迅速恢复元气。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称帝,孙策与之正式决裂,并联合司空曹操、卫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等并力讨伐袁术、和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