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___导学案
《采桑子 重阳 》 共1课时导学案
![《采桑子 重阳 》 共1课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a14273a98271fe910ef9c2.png)
第二单元《采桑子重阳》导学案共1课时设计者:审核:语文组时间:编号:16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通读全词,读准字音和节奏。
3.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尝试探究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毛泽东,字______,_________人。
中国无产阶级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_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___和______,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根据你手中所能查阅的资料,你能说说本词的写作背景吗?<二>朗读全词,读准字音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重阳()秋风劲()分外香()寥廓()2、通读全词,读准节奏二、熟读文本,体悟词情:•1、怎样理解“人生易老天难老”?2、“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战地”“黄花”分别指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如何理解“秋风劲”?4、怎样理解“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5、本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展示评价:四、达标检测:《一》必做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天难老:重阳:胜似春光:寥廓: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学以致用:根据提示写句子:A.文中运用对比,以自然万物的永恒写人生的短暂的诗句是:.B.描绘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的诗句是:. <二>拓展题:你还知道那些毛泽东的诗词名句?把它写下来吧。
反思提高:我的反思:这节课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节课我的疑问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60438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6b.png)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采桑子重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佳节”、“阳春”、“花”、“酒”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采桑子重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 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的意义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采桑子重阳》。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讲解与演示(1)教师讲解《采桑子重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朗诵,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采桑子重阳》。
2. 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小作文。
3. 收集其他有关重阳节的诗词或故事,进行欣赏和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采桑子重阳》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互相评价学习成果,提高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等,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诗歌教学《采桑子·重阳》导学案
![诗歌教学《采桑子·重阳》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133b4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7.png)
汇报人:XX
目录
知识与技能
掌握《采桑子·重 阳》的背景、作者 及诗歌体裁知识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意境和情感表达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 本方法,包括意象 分析、情感体验和 语言品味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 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对诗、赏析、讨论等 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 受诗歌的魅力
强调教学难点:帮 助学生理解诗歌中 的意象和意境,提 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布置作业:要求学 生背诵《采桑子·重 阳》并写一篇读后 感
必做题
背诵《采桑子·重 阳》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题
收集有关重阳节的 诗句或故事
仿写一首以重阳节 为主题的诗歌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 学鉴赏能力
《采桑子·重阳》的创作背景
添加标题
创作背景:毛泽东于1929年10月写下《采桑子·重阳》,抒发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了老一代 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仍然保持顽强的战斗姿态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添加标题
时代背景: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转战闽西粤东,胜 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添加标题
历史背景:1929年10月,正是闽粤赣边区“肃清反动民团”的紧张时刻,“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用单纯军事观 点在红四军中“积极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大搞肃反,排斥和打击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使革命遭到失 败”。
添加标题
创作地点:这首词是在闽西一个名叫九连山的地方写的。
诗歌的主题思想
诗歌背景:介绍《采桑子·重阳》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主题思想:阐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包括对人生、爱情、友情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艺术手法:分析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夸张等 语言特点:介绍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用词、句式、押韵等方面的特点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34bdc2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14.png)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采桑子重阳》的诗意,体会诗中的重阳节气氛。
(3)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采桑子重阳》。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重阳节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诗意,体会重阳节气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2)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欣赏古典诗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
(2)引出本课主题《采桑子重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采桑子重阳》,感受诗的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重阳节气氛。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课所学,强调重点、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背诵情况。
(2)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拓展程度。
3.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1)学生对诗中的意象、情感等分析的准确性。
(2)学生对古典诗词欣赏的感悟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采桑子重阳》。
2. 参考资料:关于重阳节的的历史背景、习俗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任务。
采桑子重阳教案
![采桑子重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d9d45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6.png)
采桑子重阳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2. 了解采桑子的传说和意义;3. 学习制作采桑子;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资料;2. 书籍或网络资源关于重阳节、采桑子的背景知识;3. 相关制作采桑子的材料:纸张、彩色纸、剪刀、胶水等;4. 小组合作学习素材,如问题卡片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引入(5分钟)1. 展示一幅与重阳节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尽可能描述画中的内容;2. 引导学生回顾或说明自己对重阳节的了解。
第二步:介绍重阳节(10分钟)1. 通过PPT或讲解的方式,简要介绍重阳节的背景知识、起源和传统习俗;2. 学生将关键内容写在板书上。
第三步:了解采桑子的传说和意义(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关于采桑子的传说故事;2. 设计问题卡片,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以巩固对故事的理解;3. 扩展学生思维:请学生思考采桑子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第四步:制作采桑子(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制作采桑子的步骤和方法;2.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制作采桑子的任务;3. 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装饰。
第五步:小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制作的采桑子;2. 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采桑子的意义和重要性。
课后延伸:1. 学生可调查和了解其他地方重阳节的习俗和活动;2. 学生可自主查找关于采桑子的文学作品或相关艺术形式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3. 学生将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心得写成日记或小记,分享给同学阅读。
采桑子重阳___导学案
![采桑子重阳___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e170d9f90f76c661371a5b.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采桑子·重阳》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本词。
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背诵默写这首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掌握词的背景,搜集有关知识。
2、、理解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自主预习:自主学习勇于展示1、了解作者毛泽东,字,人。
中国无产阶级家、家、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解说题目:采桑子,词牌名。
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3、读准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注意字形)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分.外香不似.春光寥廓..4、从课文注解中找到下列带点字的解释,并背诵下来。
天.难老.重阳..战地黄花....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霜..江天万里5、写下本课的疑惑:6、词的有关知识: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它原是配乐的诗。
又叫诗余、长短句。
词有多种词调,又叫词牌,各种词牌规定了各种词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
7、写作背景:(归纳学生搜集的资料)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
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
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
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
《采桑子重阳》(第1课时)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采桑子重阳》(第1课时)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01f7a1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b.png)
《采桑子重阳》(第 1 课时)导教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课题:《采桑子重阳》(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诵并能背诵本诗。
2.理解借景抒怀、情形交融的写法。
3.感悟作者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研究【预习】I.教材助读一、背景介绍1927 年大革命失败,帝国主义在华矛盾随之尖利,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加剧,给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地区发生和坚持焉供给了条件。
1929 年,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第三次入闽,此次入闽,秋高气爽,秋景绚丽,成功在望。
诗人的心头充满了愉悦畅抒胸臆,写下了这首情形交融,饱含真理交口称赞的词作二、说重阳重阳节:由于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阴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三、走近作者毛泽东 (1893-1976) ,字润之。
湖南省湘潭韶隐士。
他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八岁时写过一首题为《咏蛙》的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张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足显露了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
1920 年9 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成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 年4 月,他走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持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 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
以后发动秋收起义,上井冈山,领导工农红军与军阀睁开斗争。
II.预习自测1. 毛泽东,字,湖南湘潭山冲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办者。
主要著作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诗词选》。
2.给以下划线字注音。
寥寂()春朝()寥廓()3.解说以下句中划线的词语。
(1)人生易老天难老: _______________(2)战地黄花格外香 :(3)寥廓江天万里霜: ________________【探究】研究一:《采桑子重阳》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研究二:“战地黄花格外香”一句表现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研究三:“辽阔江天万里霜”给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情形?小结:【当堂训练】1.《采桑子重阳》的作者是 ______, “采桑子“是 ______, ”“重阳”是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册 采桑子 重阳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采桑子 重阳教案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f61f305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9.png)
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采桑子·重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诗句的意思,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2. 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对重阳节习俗和背景知识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句的展示和重阳节的图片等相关资料。
2. 准备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习俗和背景知识。
b. 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与诗歌的关系。
2. 朗读与背诵(10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采桑子·重阳》。
b. 学生跟读并尝试背诵。
3. 诗句解析(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b.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小组合作(1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句诗进行分析和讨论。
b. 各组汇报自己的分析和讨论结果。
5. 情感体验(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思考。
7. 作业布置背诵《采桑子·重阳》并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小作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以及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01bdba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68.png)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采桑子重阳》这首诗;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能够了解重阳节的相关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手法,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等途径,了解重阳节的文化习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重阳节的热爱和敬仰,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学生能够培养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 诗歌意境的感悟与表达;3. 重阳节的文化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2. 诗歌表达手法的分析;3. 重阳节文化习俗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诗歌全文及相关注释;3. 重阳节的相关资料;4. 绘画、表演等活动的道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采桑子重阳》。
2. 诗歌学习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b.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c. 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d. 学生背诵诗歌,巩固学习成果。
3. 诗歌表达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重阳节文化背景学习教师介绍重阳节的相关文化背景,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等习俗,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
5. 实践活动a. 学生绘画:以重阳节为题材,创作一幅画,表达自己对重阳节的祝福;b. 学生表演:自选一首与重阳节有关的诗歌或故事,进行表演展示;c. 学生调查:了解身边的长辈们在重阳节有哪些习俗,感受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1e776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4.png)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采桑子重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3)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分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采桑子重阳》。
(2)学会通过诗歌来感受自然美和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兴趣。
(2)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珍惜时光,积极向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意境感受和情感分析。
(3)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相关的习俗,引起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为学习《采桑子重阳》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采桑子重阳》,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理解并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4. 诗歌解析:(1)教师对《采桑子重阳》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讲解,让学生领悟到诗歌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采桑子重阳》。
2. 写一篇关于《采桑子重阳》的鉴赏essay,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情况,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采桑子 重阳》的教案
![《采桑子 重阳》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87f6f8b0717fd5360cdcd6.png)
《采桑子重阳》的教案《采桑子重阳》的教案一、由上节课导入新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眼中的一种秋景。
其实,在诗人的眼中,秋天还有另一番景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本词的写作背景: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采桑子重阳》这首诗反映了毛泽东病中的心情。
三、学生自读全词,了解大意,走进词作所创设的意境,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词:自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退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五、课堂练习:1、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沁园春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2、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
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咏蛙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
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六、布置作业:1、背诵这两首词。
2、课外选读一首毛泽东的词作,并写一篇赏析性文章。
江苏省怀仁中学顾惠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三.分析、朗读第一段: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请学生翻译: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四:分析、朗读第二段.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引导:到“泣下沾襟”)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幻灯片打出)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板书: 晋王: 语重心长,遗恨未消,忧劳盛庄宗: 恭恭敬敬,兢兢业业庄人事还矢先王, 告以成功宗逸豫衰宠信伶人, 身死国灭《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浅谈创新课堂教学“30+15”模式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指出:高中课程选择必须遵循基础性原则,即学生必须掌握经典知识并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探索的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高一语文上册《采桑子 重阳》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
![高一语文上册《采桑子 重阳》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6841692ff12d2af90242e6e4.png)
高一上语文《采桑子·重阳》教案(一)明确目标1.学习《采桑子•重阳》,抓住主要意旬把握内容。
2.研读品味语言,尝试朗读训练,迁移训练。
(二)整体感知1、复习上节内容。
①背诵《沁园春·长沙》。
②关于“意象”和“意境”的知识。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意中之象”。
这里的“意”,指诗人所表达的情思、情趣;“象”,指诗人赋予情感的“物”,它常常是具体的、客观的、存在着的“物”,它不依赖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
但是,天地虫鱼鸟兽一旦入诗,融合了人的情感,渗进了人的诗人的人格与情趣,就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一个形象了。
这种“意”和“物”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诗中的“意象”,即“形象”。
一般说来,诗都是借助“意象”来抒情的,“情”是“象”的灵魂。
“意境”,也称为境界。
几个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就会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画面,这就是意境。
例如马列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九种不同的景物(意象)组织在一个意境里,渲染出一派凄凉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2.导入新课①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阅读题下注释)毛泽东大病初愈,又在中央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在精神振奋之余,写下这首小令。
②学生自读《采桑子•重阳》,了解大意。
(三)赏析重点词句,突破重点难点。
1.抽学生朗读全词。
2.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讨论:这首词中,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说说这一句给你的感受。
[点拨]①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重阳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节日,一般作诗文咏重阳,都离不了登高、赏菊、吟秋的内容,这首词也不例外。
但与吟秋多悲慨的传统不同,毛泽东眼中的菊花不仅开得艳,开得香,体现出勃勃生机,而且是战地黄花,令人遐思无限。
这“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开得漫山遍野,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
《采桑子·重阳》教案
![《采桑子·重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a3b21d31126edb6f1a10df.png)
这句词的字面意思是:秋季的风起强劲有力,和春风完全不同。
与秋风的刚健有力相比,春风和煦温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更增加了“劲”的力量。
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4、与“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秒的是哪句?“胜似春光”:其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
5、比较“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寥廓江天万里霜”二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感觉。
但这里只表现了一种意境,经霜的红叶热烈奔放,生机勃勃。
虽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但视野却狭小的多。
而“寥廓江天万里霜”中一个“万里霜”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霜天,也指“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霜天,意境开阔,局面宏大,体现了一个伟人高瞻远瞩的大无无畏和乐观豪迈的气概。
六、小结1、本词的写法别致,重叠的句法,再现作者含英咀华的文学功夫。
《采桑子》上下阕的二三句,常用叠句。
如辛弃疾词“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毛泽东词中用传统的笔法,连转回环,风调韵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即是最好的印证。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即是作者的感觉,也给读者开拓了一个新的意境。
“黄花”不仅仅是古文人寄托悲愁之物,更是坚强、乐观傲然不屈的象征。
七、板书提纲: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特点:富含哲理:人生易老天难老情景交融: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八、作业1、课下背诵本文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自主选背其中的一首。
七年级采桑子 重阳教学设计
![七年级采桑子 重阳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ae4075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4.png)
七年级采桑子重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采桑子·重阳》的词意,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3、帮助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
(2)掌握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战地黄花分外香”这一诗句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词句含义和艺术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重阳节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然后提问:“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毛泽东写下了《采桑子·重阳》,他会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从而引出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毛泽东的生平经历和他在诗词创作方面的成就。
2、讲述《采桑子·重阳》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是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词的韵律和情感。
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四)精读词句,理解内涵1、逐句分析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如“黄花”“秋风”“霜”等。
2、重点讲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几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对比手法和作者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探究情感,体会精神1、组织学生讨论:词人为什么说“战地黄花分外香”?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境?2、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毛泽东词二首——采桑子·重阳》教案2_教案教学设计
![《毛泽东词二首——采桑子·重阳》教案2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3eb30b35727a5e9846a6136.png)
《毛泽东词二首——采桑子·重阳》教案2 课型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清本词的思路,体味作者精妙的构思。
2、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分析全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体会本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胸怀,学习他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
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重阳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日子,文人骚客也少不了吟诗为文以记,但凡作诗文咏重阳,大抵离不了《登高》赏菊、吟秋的内容。
多有凄凉之慨。
在青年革命家毛泽东笔下重阳节所见所感的又是什么?板书:采桑子·重阳二、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帝国主义在华矛盾随之尖锐,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加剧,给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发生和坚持焉提供了条件。
1929年,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第三次入闽,这次入闽,天高气爽,秋色烂漫,胜利在望。
诗人的心头充满了喜悦畅抒胸臆,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饱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词作。
三、讲授新课1、教师范读课文2、解释词语黄花秋风劲万里霜3、引导学生讨论、赏析(1)第一句有何哲理?提示:这是一句带有大彻大悟意味的警句,出得非常的突兀,给人的出头捧喝之感,亦使课接下来的内容平添一般渺远苍凉之气,以自然万物的永恒写人生的短暂。
(2)诗人为什么会觉得“战地黄花”分外香?提示:乐观的精神,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3)下阕应如何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讲的是一般的自然规律,通常人们也都能具备这样的感受和境界,但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味到的。
这里的霜,不仅仅是“霜白”的意思,还是五彩斑斓,包括了黄花,叶红和各式草树,还包括了各种秋实和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
(4)末句为什么用“万里霜”而不用万里秋?提示:a、押韵b、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再现诗人炼字之精当。
板书提纲:采桑子·重阳特点:富含哲理:人生易老天难老情景交融: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
七年级采桑子 重阳导学案
![七年级采桑子 重阳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56f3b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c.png)
七年级采桑子重阳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的意象和意境,感受其艺术魅力。
领悟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词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 年 12 月 26 日-1976 年 9 月 9 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2、写作背景《采桑子·重阳》作于 1929 年的重阳节(10 月 11 日)。
此时,毛泽东正在闽西上杭县休养。
这年 6 月,红四军第三次打下福建龙岩,接着又打下上杭。
由于新军阀之间发生混战,闽西的国民党军队兵力空虚,红军趁机分兵发动群众,扩大红色区域。
9 月,红军攻占上杭,毛泽东在养病期间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秋天的景色,写下了这首词。
四、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读出感情。
五、诗词解读1、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这句词开篇就感慨人生短促,时光易逝,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则是永恒的。
“人生易老”是人类普遍的规律,而“天难老”则强调了宇宙的无穷无尽。
岁岁重阳,每年都有重阳节,时光不停流转。
这一句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调,既有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又有对自然永恒的敬畏。
2、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今又重阳”,承接上文,再次点明时间。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教案(整理后)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教案(整理后)](https://img.taocdn.com/s3/m/b01d5ae4b8f67c1cfbd6b807.png)
采桑子·重阳教学要点:1、了解这首词写作的时代背景。
2、学习《采桑子•重阳》,抓住主要句意把握内容,体会诗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旷放的情怀。
3、研读品味语言,尝试朗读训练,迁移训练。
4、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且背诵这首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导入新课重阳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日子,文人骚客也少不了吟诗为文以记,但凡作诗文咏重阳,大抵离不了《登高》赏菊、吟秋的内容。
多有凄凉之慨。
在青年革命家毛泽东笔下重阳节所见所感的又是什么?板书:采桑子·重阳2、解题采桑子,词牌名,本为古乐采桑曲。
又名丑奴儿、罗敷媚、醉梦迷、伴登临。
重阳,题目。
我国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传统上有文人登高赋诗的习俗。
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阳历的十月十一日。
便呈现出“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丽景象,“万里霜”写出了秋天的神韵和朝气,由于诗人的革命乐观精神,连秋景也“胜似春光”。
全词极大地鼓舞了革命的斗志和信心。
3、写作背景:1929年的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九月来信”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他在病中的心情。
自主合作1、初读诗歌,对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寥廓..江天万里霜2、诵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感情和语气。
诵读提示:这首词写的是秋景秋情,但没有叹老悲秋的调子,而是赞美秋天的壮美景色,抒发诗人的壮志豪情。
全词营造了极为壮阔的意境,诵读时,要注意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雄健豪迈的气势。
3、学生再读课文,师生共同研读,探讨以下问题:①“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是一句极富有哲理的警句。
“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
高中语文 11(采桑子 重阳)学案 人教版 学案
![高中语文 11(采桑子 重阳)学案 人教版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6cb32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a.png)
采桑子·重阳1929年【课前预习】1、历史背景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某某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才在某某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2、解题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
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
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3、分析鉴赏分析鉴赏诗文这首词描写重阳节的战地风光,里面有许多写景的成分。
但是正像毛主席的其他诗词一样,写景只是手段,主要目的则在于透过写景来抒写心情。
从全词来看,它是表现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的。
上阕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
这句是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X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某某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转化而来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思是人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
人生本来就短暂,再加了世事蹉跎,难免生出无穷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采桑子·重阳》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本词。
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背诵默写这首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词的背景,搜集有关知识。
2、、理解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预习:自主学习勇于展示
1、了解作者
毛泽东,字,人。
中国无产阶级家、家、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解说题目:
采桑子,词牌名。
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3、读准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注意字形)
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分.外香不似.春光寥廓
..
4、从课文注解中找到下列带点字的解释,并背诵下来。
天.难老.重阳
....秋风劲.
..战地黄花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
..霜
..江天万里
5、写下本课的疑惑:
6、词的有关知识: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它原是配乐的诗。
又叫诗余、长短句。
词有多种词调,又叫词牌,各种词牌规定了各种词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
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
7、写作背景:(归纳学生搜集的资料)
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
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
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
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
会后继续留此养病,后病情好转。
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这首词以突兀劲炼、清新健朗、富含哲理的起句,形象阐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者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表达了乐观进取、投身革命、争取自由的奋斗精神。
一、导课: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题目)。
领略这位伟人在文坛上的风采。
二、集体朗读课文.
小组之间开展挑战赛,看看哪一组读得最好!(节奏,语气,声音洪亮度,是否读齐)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三、1:怎样理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这句的意思是“人生容易衰老而天很难衰老,年年都有重阳节”。
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是变化很快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不通过变革那是很难使之变化的。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战地”“黄花”分别指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战地”指闽西农村根据地;“黄花”指野菊花。
“分外香”体现了作者乐观主义精
神。
古代的文人多用“黄花”抒发离愁之感,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
而作者却一反传统的思想,借“黄花”抒发豪迈之情,虽然自己身染疾病,受到排挤,但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3: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这句词的字面意思是:秋季的风起强劲有力,和春风完全不同。
与秋风的刚健有力相比,春风和煦温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更增加了“劲”的力量。
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4:与“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秒的是哪句?
“胜似春光”:其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
四、拓展延伸:
比较“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寥廓江天万里霜”二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感觉。
但这里只表现了一种意境,经霜的红叶热烈奔放,生机勃勃。
虽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但视野却狭小的多。
而“寥廓江天万里霜”中一个“万里霜”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霜天,也指“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霜天,意境开阔,局面宏大,体现了一个伟人高瞻远瞩的大无无畏和乐观豪迈的气概。
五、教师总结:
1、本词的写法别致,重叠的句法,再现作者含英咀华的文学功夫。
《采桑子》上下阕的二三句,常用叠句。
如辛弃疾词“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毛泽东词中用传统的笔法,连转回环,风调韵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即是最好的印证。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即是作者的感觉,也给读者开拓了一个新的意境。
“黄花”不仅仅是古文人寄托悲愁之物,更是坚强、乐观傲然不屈的象征。
六、作业检测:
1、课后背诵本文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自主选背其中的一首
3、根据平时的积累,写出有关“重阳节”的诗词。
学后反思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疑惑?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