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通用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通用10篇)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篇1
世界变大了,心却变小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来越完美,却把心雕刻得越来越粗鄙,把社会变得越来越繁华,而心却在这种繁华中渐渐落寞。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篇2
上周日在上旧书摊上买了一本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大作《挪威的森林》。
一周就把它看完了,好久没有这样痛痛快快的读小说了,心中好象有一样东西堵住,不吐不快,总觉得还是随便写几句所谓的读后感吧!
当看到书的简介就知道这是一部年轻人读的爱情小说,已步入中年的我能否读完一点把握都没有,开始的时候无法静下心来仔细阅读的,但我还是像年轻时一样,认真的读完了,也重温了恋爱时的感觉。
这是一部纯情、坦率的小说,成长的苦闷,无奈,恐惧,好奇,令人感动共鸣。
正如作者说,有些人会喜欢这部小说,有些人不喜欢,只要是热爱生命,对生命敏感的人一定喜欢。
这部小说中人物稀少,写来写去就是那几个人:渡边君、直子、玲子、绿、永泽。
故事情节就是围绕渡边君与直子纯美而毫无结果的爱情展开。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读完后我对书中这几个人物的一点体会吧:
1、渡边:渡边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感受强烈的是渡边的“真”,他真实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原汁地展示给别人,包括他对人对事的表现,如玲子问他跟几个女人睡过,他都毫不保留的讲给玲子听。
接着感受的是渡边博大平和象大海一样宽广无边的心胸和细腻的感情。
面对明知是“不正常的”的直子却“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关心,一天一天的写信,而且一直坚持,更令人伤感的是直子并不知道欣赏,却固守在已经自杀已久的木月的伤感中。
我觉得渡边对直子的爱情是由替朋友照顾女友的关心同情转化而来。
2、直子:直子有点象我国的《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多愁善感、纤细柔弱,林妹妹一旦走出了大观园,她也是无法生存的。
因而无论渡边怎样努力去抚慰,也无法挽回直子因“不正常”而自杀的宿命。
3、永泽:永泽是唯一可以把持自我的积极的人,事实上,他的所作所为是对现实的嘲弄,游戏人生而已。
4、绿子:绿子是我喜爱的人物,她真实、率真,简单。
绿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真诚与渡边表现出的真诚不管在哪个年代,哪种环境都难得可贵。
5、玲子:玲子的心理不正常和其它人不太一样,她一生的祸福都是音乐所赐。
在某种程度上,玲子受直子影响很深。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书中对“生与死”的描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这本书一共写到四个人自杀,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和初美。
书中冷峻平缓的文笔把这些莫名其妙但又沉闷的自杀摆到我的面前,我不理解,这是怎么回事,是日本人的社会现象还是他们日本年轻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当我们身边的亲友撒手人寰时,每一次的葬礼都让人反省活着的人该如何更好地活着。
因为人来到世上只活一次,要让这一次活得有价值。
我想可能是这些年轻人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孤独空虚之中,到了难以自拔无人帮助的境地,可能与西方根深蒂固的思想、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受到的教育有关,不像我们中国人的“好死不如赖活着”。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感觉到孤独寂寞,有时候也会陷入无尽的空虚之中。
孤独、寂寞、空虚是每个人都有的。
无论你是达官贵人、百万富翁还是布衣百姓、穷人乞丐都会有,只不过看你怎样去面对?人人都有这种经历,但人人却未必用相同的方式面对。
如果你不用正常的平常心去积极面对,那么你将无法走出孤独的世界,那就会像直子他们一样变成了“不正常”的人。
现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不也经常听到有的人自杀吗?可能也走进了孤独、寂寞、空虚、厌世的死胡同而难以自拔了吧。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篇3
最初趋使我去阅读它,是它的不可忽视般的知名度。
名着名作,大多都得经过时间的洗礼,沉淀下来的,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里,仍能被人所称颂所推崇的作品必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这是简单的一篇回忆录。
如同常见的一段话: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你因为一首歌或路人的一个仿佛熟悉的背影,而想起了曾经的某个人。
它活在你的回忆,或许不曾消失,但在被生活推着走的时光里,你却有意无意地把它隐藏了。
每个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吧!那段回忆,曾是那么铭心刻骨,当时的你以为,那份感觉会一直鲜活不变地伴随你以后的人生,但它着实经不起岁月的磨蚀。
唯有在某一个瞬间,一个类似的场景唤醒了你的记忆。
如同,渡边君在时隔十八个春秋后,因一首《挪威的森林》乐曲而想起了记忆中那些模糊的人儿。
“我想,*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
并且发觉,关于直子的记忆愈是模糊,我才愈能更深入地理解她。
”
回首往事,总有一份新的领悟以及淡然的释怀。
猜不透的,在回忆里找到了答案。
最初的三人行:渡边、木月、直子。
木月是绝无仅有的朋友。
他是孤独的,三人的相处里,他谈吐自若,好不潇洒。
但除此之外他却无其他朋友,独自看书听音乐。
这类人现实中还是有许多的,方有在自我感觉安全的圈子里才可肆无忌惮地体验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除此之外,处处设防,怕受伤。
社会关系处理不好,亲人关系也处理不好。
唯有与直子这个青梅竹马的女朋友以及渡边这个谈得来的朋友相处时,才是活出自己的灵魂。
是否人死前都会有一段时间回光返照呢?前一秒还与你谈笑风生地打桌球,转眼便自行了断在自家的车库。
没有半句遗言。
大抵总有他的原因,让他绝望到冰冷的原因。
孤独培养出了抑郁,抑郁繁衍出了死亡。
木月是个脆弱的人。
他反复游行于自信与自卑两个端点。
只有在直子面前他才敢真正显示自己的脆弱。
反反复复地累了,心里的痛苦愈积愈多,直到有一天,承受不了了,也许死才是一种解脱。
木月死后,三人行成了两人行。
渡边和直子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
渡边爱直子,很爱很爱。
即使直子因木月的死受了打击住进了疗养院,他仍表示会等到她康复那天,然后一起生活。
直子对渡边君说:“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曾这样存在过。
”
或许直子也曾试着,去和渡边在一起。
但却迟迟摆脱不了木月已逝去的阴影。
在没有真爱的基础上,只会对渡边不公平。
直子在死前也回光返照过。
临死前她选择与玲子见面,选择烧毁渡边写给她的所有信以及与他的所有回忆。
大概也是在接受治疗时承受太多太多的折磨。
其实她的病根本就治不好。
她与木月是与周边的世界格格不入的两个人,他们互相依靠。
渡边是把他们同外部世界连接的链条。
他们尝试过融入外界,却是失败。
但直子比木月坚强,她付出的努力要比木月多得多。
她不断地怀疑自己,不断纠结不得解。
她是最痛苦最可怜的人儿。
玲子在直子与渡边之间充当另一连接链条。
在疗养院里,玲子是直子唯一难得的知心朋友,是她的依靠。
玲子本身也是历经坎坷,但她活得很自在,因为她放得下。
面对女学生的抹黑,她选择容忍,虽然心里也承担这巨大的压力。
当承受的那发条断了,她果断地跟丈夫提出离婚。
直子死后,她特意跑去找了渡边,奉劝他不要忽略了身边的幸福,成熟起来,与绿子共创未来。
对于音乐,她是难得的才女。
此外,她讲过一段话:“我已成为过去的人。
你眼前存在的不过是我往日的记忆残片。
我心目中最宝贵的东西早在很久以前就已寿终正寝。
我只是按照过去的记忆坐卧行止。
”心的某部分,被扼杀了,不复存在了。
绿子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活泼调皮,也是孝顺的孩子。
从朋友到恋人,她和渡边走过。
明知渡边心中永远把直子放在第一位,仍不奢望什么。
但在渡边因思
念直子而满腹心事时她也会调皮地吃醋:“你总是蜷缩在你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却一个劲儿‘咚咚’敲门,一个劲儿叫你。
于是你稍稍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复原状。
”爱情是何等捉弄人呀!没在更早的时间遇上,于是成为不了他心中的“至爱”,却仍一心一意,愿他感受得到,愿他快乐。
祈盼他有一天回过头来,可以对他说一声:“我一直都在呢。
”
永泽是另一个特殊人物。
他与渡边读相同的书,都为外人所不解的书。
他们有共同语言。
但自然他是比不上木月的地位的。
永泽是潇洒而近乎冷酷的人儿了,他又是幸运到极致的人儿,他的身旁有位不离不弃的女友——初美。
明知和永泽走到多远他也没有要结婚的意思(他容不得被束缚住),初美仍心甘情愿。
叫上渡边的那顿庆功宴,永泽的着实是在委婉奉劝初美离开他,连渡边在过后也对初美坦白说,希望她离开永泽,找个地道的人过一辈子得好。
初美最终照做了,然而婚后两年便自杀了。
至此后,渡边再没理会过永泽。
或许吧!伤害了多可惜的一位女子呢,只为了自己的自由,自私得可怕!渡边如此重情义的人,怎可容许?
人的一生,身边的人来来往往,真正留步的有几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病态的一面,有他人无法理解的痛苦。
有些人能很轻易地把它忽视了,有些人却被它束缚了。
小说开头回忆直子时,提到一口井,埋在草丛里,特意找是找不到的。
人一旦不小心跌入,就无可避免地要死亡,深得可怕!问题是谁也找不到那口井的具体位置。
木月与直子都遇上了那口井了,或许,那也是一种解脱吧!总还会有人撞上的,不可避免的。
唯剩太多的无奈太多的遗憾,化成风吹散在草丛上,留下一声声呢喃!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篇4
这是一本很封闭的书,没有过多的去叙写那个时代的背景,而且,我对于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又知之甚少,这就是我担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个原因。
我所说的封闭只是一个外界环境的封闭,而决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闭,相反,
对人物的刻画上,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震撼力,因为曾有人对我描述说这本书很黄,我感觉这失之偏颇,它更多的给我了心理上的震撼。
这震撼很强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强烈。
爱情、友情和性交织在一起,融洽、冲突、此起彼伏。
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充斥着忧郁、痛苦的挣扎和无所畏惧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触和近于病态的心理。
抽象而出的一个个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进死亡,又把死亡拖进活的部分,终于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爱不爱我?这不再是可以简单作答的问题。
女人往往会把爱和性搅和在一块儿,男人却会毫不犹豫的把他们分得很开。
所以渡边不止一次的把爱的程度描写成象在春天的绒绿里和可爱的小熊打滚,很纯真浪漫的情愫。
男人对于性的态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径庭,永泽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态的追求,渡边也一样,只不过他把性分的细化了,有爱的性和无爱的性,有性的爱和无性的爱,甚至更加可以细化到友情。
所以在*开始处的伏笔更有意思,直子讲的那草皮掩过的让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会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潜意识的怕,所以终于掉进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
爱,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变成相互的伤害。
这些与性无关。
玲子拥有的仅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
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从爱中解脱出来,坦然面对美好的生活,这区别于一般,显得很不容易。
谈及作品中悲剧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虽然通往悲剧的路途,一个激腾一个平坦,但其根蒂都在于对性和爱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的完美又不可能,终于导致悲剧。
而绿子则很幸运的拥有确实的性和允诺的爱,更加坚强和果敢的性格给她带来了看似较完美的结局。
有更多的时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争取。
总的看来,这是一本区别于以往的更模糊,其实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书。
现在是一定不能完全体会作者思想的,因为年轻,或许,再经过十几年的生活炼励,重读到这本书,重见到这篇文稿的时候,我会有更澎湃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篇5
早在高中时期就已拜读过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书,品读一番。
每读一次,内心都感到现实世界如此地虚无缥缈,恍然如梦。
主人公总是一副与外人无交集的状态,少有的朋友也是死亡、失踪、不满,两位挚友皆以死亡告终,主人公却依旧平静生活,虽然内心难受,却以平淡对人生,在孤独与面对中体验生活。
“把过去的东西全都处理掉,也好获得新生。
”过去已是过去,未来尚需憧憬。
我们坐在现实的长椅上,唯有望向那时光的尽头,又怎有时间回望以往,正如你所说“不翻页,生活如何继续?”只要不被页面的灰尘迷湿了眼,我们依旧前行。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鄙懦夫作的勾当。
”自己无需同情,无能就是无能,失败就是失败,没什么好说的,没什么好推脱的,自己不够格那就用努力去弥补,没啥大不了,拼搏自佳,我们不要做懦夫,人当顶天立地,存于宇宙。
“努力,指得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我们要明确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如何获得,主动去营造机会,并且要有针对性,这样的努力方能不白费,但要做到光而不耀。
人,成功要更加虚心,不能耀眼,老子言: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要对等的”不对等的关系都是不健康的,只能是短暂的,只会让低微的人对处于关系优者产生厌恶。
没有人能永远守护另一个人因为
那是不平等的,可惜直到毕业前我们才领悟,不过至少还不算太迟,对等才能健康。
“朋友也是要记住的,在记忆被冲淡以前,我们需要永铭记。
”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篇6
因为作业的缘故,抽时间读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听说这是文青们必读的一本书,作为文青与愤青间杂的普通青年的我,从初中开始听说这本书,一直没读过,原因很简单,在初中还在读郭敬明的我,听说书中涉及性描写,就没了读的念头。
现在想想自己是多么的肤浅,当然现在也还是很肤浅。
告子讲,食色性也。
不肮脏,不可耻,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对于生物来说,生存是大道理,吃饭,是为了个体生存,上床,也是为了生存,为了种群的基因生存。
之前有人跟我说,年轻时对于情色的偏爱是理解感情的一种障碍。
其实,性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欲的快乐,对其的适度描写应该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进步。
《挪威的森林》有几处对于性爱的描写,其中我认为最美的描述是直子夜间把自己的身体展现在渡边面前的情景。
“我伸出手,想要摸她。
直子却倏地往后缩回身子,嘴唇略略抖动。
继而,抬起双手,开始慢慢地解开睡衣的纽扣。
纽扣共有七个,我仿佛继续做梦似的,注视着她用娇嫩的纤纤玉指一个接一个解开。
当七个小小的白扣全部解完后,直子像昆虫蜕皮一样把睡衣从腰间一滑退下。
她身上唯一有的,就是那个蝶形发卡。
脱掉睡衣后,直子仍然双膝跪地,看着我。
沐浴着柔和月色的直子身体,宛似刚刚降生不久的崭新肉体,柔光熠熠,令人不胜怜爱。
每当她稍微动下身子,实在是瞬间微动,月光投射的部位便微妙地滑行开来,遍布身体的阴影亦随之变形,恰似静静湖面上荡漾开来的水纹一样改变着形状。
这是何等完美的肉体啊,我想。
”星光下的直子仿佛就是一座雕像,是上帝的完美的艺术的杰作,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容亵渎的,我想每一个人都会
从直子的身体而探寻到艺术的内涵,而并非是仅仅认识到那是女人的身体。
看《挪威的森林》中性的描写,让我有些感觉到性融于生活的本意。
村上春树没有像中国一些书籍对性描述采用隐语的方法,而是自然地象山涧水一样叮咚流淌,不回避,不夸张。
说到人物,书中的渡边和绿子都是很有人格魅力的人物。
让我感受强烈的是渡边的真实,他不会故意让别人去理解他,他真实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一旦有人因好奇进入他的城堡,他也不会改变自己,还是把自己真的一面原汁地展示给别人。
他面对直子和绿子的感情时也是真实而且真诚的。
绿子也同样如此,真实坦率,不矫揉造作,对渡边的感情也好,对自己的性情的展示也好,都那么的真实可爱。
我喜欢村上春树笔下的人物,喜欢他描述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既是保护着独立空间的尊严,又以无比的真诚与他人相连。
除此之外,村上春树在书中能够很坦然平静的叙述生死这件事,也是我看下去的理由之一。
如他在书中所言,“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只是生的一部分”。
人们往往在生死这件事上显得很忸怩,要么是大肆渲染大无畏的英雄主义,要么就是避之唯恐不及。
能够坦然谈及生死的不多。
这让我想起来自己很喜欢的作家吴念真,不同的是除了坦然之外,在吴念真的笔下,生与死都被温柔地对待。
在书的结尾,渡边和绿子通电话,绿子问渡边在哪里时,渡边环顾四周“我现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
这里究竟是哪里?目之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
”作者想表达些什么呢?大概是如他自己所说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篇7
昨晚把挪威的森林看完了,本来昨晚就想写点什么,却一直没有点开博客,或许真的理不清自己的Feel,日本这么一个自杀率非常高的民族(不是非常清楚,至少此书就是一个这种状态),在一直以来都是有一个灌输生命最珍贵的信
念,开始对生命有一了另外一种认识。
说实话,我不能理解木月之死,初美之死,貌似又有点理解直子之死(还是说潜意识里面觉得对于她的精神状态,死或许是一种解脱,或者亦如渡边君所说,她是要回到木月那里去的)[对于日本性如此的开放,以前也是听说,可是透过这本书,觉得却是好Open,有点适应不了呀,最不能理解的是,渡边和玲子。
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和一种怎样的必然呢?理不清,发现很多东西都是我理不清的。
看着渡边君在经历过那些事情后,对人生对价值观的思考,对自己一个21岁了,是已经成熟了,应该有必要承担一些必然要承担的责任,永泽对他说的不要太同情自己。
突然对成长有了更深的模糊的理解了,我是这么认为的。
人总是要成长的,某些东西是没法逃避的总是要面对的,对于某些责任也是要勇于承担的。
那十七岁的青葱岁月也总是要逝去的。
这种蜕变,这种成长或许很痛。
可是都是必经阶段不是吗?
就如玲子所说,由衷的希望渡边幸福,渡边和绿子能够幸福,因为幸福真的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两个寂寞的人就这么相互温暖着。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篇8
用了将近八个小时粗略读完这本书,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因为最近面临一场极其重要的考试。
我本应该专心复习。
可就像渡边彻说《了不起的盖茨》那样,“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
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几年前看过影片《挪威的森林》,印象模糊。
只记得一贯的日系风格,安静,哀伤。
随着阅读的深入,记忆便像泉水一样叠涌而来。
想起了秋风徐徐,渡边和直子在没有边际的原野漫步的画面。
我特别喜欢看完一本书,然后再看由书拍摄的而成的影片,或者是先看完影片再把原着看一遍。
比如,看过文字版的《致青
春》后,就会看电影版的,或者是先看了电影版的《情书》,然后迫不及待的阅读文字版的。
明白吗?就是这个意思。
在书中,木月永远留在了17岁,直子永远留在了20岁。
文字里充斥着自杀,迷茫,孤独,无奈,以及性。
我总觉得,日本的天空都被灰色的云雾遮住了,有一种阴冷,严肃的气氛,好像永远都没有晴天。
主人公都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别人进不去,他也不出来。
这是孤独,不是孤单。
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的理解。
然而完全相互的理解似乎不是可能的,所以,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这是宿命,是心灵的独一性。
孤单却是可以解决的,有人陪着一起吃饭,一起聊天,这样就不至于一个人孤零零。
孤独是心,孤单是形。
草草读过一遍,许多地方都没能好好品味。
只觉得自己被书影响到心情压抑,所以匆匆扫了一眼后记便赶紧出门。
一路步行到空旷的地方,好让脑袋里的阴霾散去。
夜暮时分,天边出现了像草莓果汁一样红的晚霞,心情渐渐平复了些。
挪威的森林阅读心得篇9
用了几天的时间读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记下的感受,又担心记下的东西过于肤浅,然而怕又没有耐心,更多是怕没有时间继续读完第二遍,所以索性还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种.种感受写落纸上。
可能是习惯使然吧。
这是一本很封闭的书,没有过多的去叙写那个时代的背景,而且,我对于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又知之甚少,这就是我担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个原因。
我所说的封闭只是一个外界环境的封闭,而决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闭,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