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10课3.阅读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柳叶儿》
3.阅读鉴赏
1.【题目】阅读《柳叶儿》选段,回答后面题目。

①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

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

②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

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

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

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

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蹦蹦响。

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

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

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

③我从上面折了树枝往下扔,三叔仰着头在下边捡,一会儿便折下来一大抱。

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

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④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

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几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⑤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

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

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第③段中“我”把太阳称为一个“肉做的”“鲜红鲜红”的“大樱桃”,是有意打个比方,还是真的这样看的?为什么?
4.“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这句话除了写“我”吃包子时的贪婪和吃的数量之多,还表现了“我”的什么状况?
【解析】
1.综观全文,写了抢柳叶儿和吃柳叶儿两件事。

2.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以下几种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再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即可。

3.文章的背景环境是严重的饥荒岁月,所以在“我”眼中,太阳都是可以吃的樱桃。

这是个很美的比喻句,但读来却令人心酸。

4.这题要抓住“拼了命直吃、薄薄的一层肚皮”来理解,为什么会拼了命直吃?是因为饥饿。

为什么是薄薄的一层肚皮?是因为身体瘦销。

理解了这些后用语言组织起来即可。

【答案】1.具体描写我去抢柳叶儿的情景和吃柳叶儿的乐趣。

2.本段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湿润、清凉、朦胧、宁静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从侧面表现了“我”的那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理。

3.“我”是真的这样看的。

这个比喻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是极端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在充满诗情画意中又掺进了多少苦涩。

4.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我”在严重的饥荒岁月的饥饿、瘦削到了何种地步!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2.【题目】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练习题
柳叶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

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几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

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

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出来一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一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1.柳叶儿弄回家之后是如何加工的?请找出有关动词来回答。

2.“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这一句从侧面说明了什么?
3.概括三段文字叙述的内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柳叶儿弄回家之后,奶奶加工柳叶儿的过程就能找出相关的动词来,如此多的工序,可以看出要去掉柳叶儿的苦味是很复杂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如果用柳叶儿做菜包子吃,全家也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其他人没有这个权利,这里又可以看出柳叶儿虽然不好吃,却非常的珍贵,反映出了那时的饥荒的严重程度。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概括材料的内容,首先要理解每一小节的内容,然后将每一小节的内容加以综合就行了。

【答案】
1.“煮”、“捞”、“泡”、“攥”等动词可以看出要去掉柳叶儿的苦味是很复杂的。

2. 从侧面说明了饥荒之严重:就是这样的东西,其他人也不能吃饱。

3. 写吃柳叶儿的乐趣以及对柳叶儿的无限感激之情。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3.【题目】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柳叶儿
(1)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2)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3)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4)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5)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

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6)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7)柳叶儿,是要抢的。

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

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镰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抱一抱运回家去,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

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8)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

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

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

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9)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

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

(10)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

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

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

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

脚丫子猛地踩到()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

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

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

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

(11)我从上而折了树枝往下扔,三叔仰着头在下边捡,一会儿便折下来一大抱。

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

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12)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

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儿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13)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勺油。

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

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14)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山来-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15)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

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

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1.依次填入第(10)段括号内的词语应是
A.冰凉清凉阴凉
B.清凉冰凉阴凉
C.清凉阴凉凄凉
D.凄凉冰凉清凉
2.第(4)段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第(6)段写“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联系下文看,“我”的“乐”主要体现在:(1)(2)。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4.第(10)段画线句属描写,下列对其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交代了“我”和三叔抢柳叶儿的时间与地点。

B.描绘出早春农村的清晨湿润、清凉、朦胧、宁静的特点。

C.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我”抢柳叶儿作铺垫。

D.烘托小小年纪的“我”“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理。

5.最后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末写道“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请用你的生花妙笔,描绘出柳的“多情”、“多姿”。

(80字左右)
【解析】该题设计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整体理解。

【答案】1.B 2.排比突出强调了当时饥荒的严重,人们的饥饿程度。

3.(1)抢柳叶儿正好可以显示我上树爬高的本领。

(2)吃柳叶儿能让我享受到吃饱肚子的满足感。

4.环境(景
物) C 5.再次抒发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情感,并且照应文章的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6.要求: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柳的多情、多姿。

例文:瞧,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万条垂下的绿丝绦分明就是新娘美丽的秀发。

微风拂过,秀发轻轻舞动,尽显妩媚。

偶尔一只蜻蜓落在柳条上,仿佛新娘头上一只美丽的发簪。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4.【题目】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三分春色一分愁
(台湾)丁颖
①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迎面姗姗而来的——春,似一位多情美丽的姑娘,浑身带着一种困人的诱惑,妩媚的挑逗,多么使人陶醉啊!
②她若久别重逢的故人,给浪迹他乡的游子捎来无限温情;枯萎的生命又涂上一抹绿色的希望。

我爱冬天,更爱春天;我爱冬天的雪,益爱春天的太阳。

因为,人的心没有雪那样纯洁,春阳那样温柔。

亚热带的冬,虽不像北国那样冰天雪地,但,却有北国深秋的情调,惹人遐思与怀想!而春天,倒有着浓郁的故乡气息呢!
③“春色恼人眠不得”,燕语呢喃,落花飞絮,徘徊庭前篱下,缕缕莫名的惆怅和空虚萦绕胸臆。

心之深处像是失去了什么,而究竟失去了什么呢?我亦茫然。

④傍晚,怀着书本,懒洋洋地躺在绿菌的草坪上,凝视着蔚蓝的苍空。

几片淡淡的白云,如仙女撒下的花瓣,轻轻地飘过山峦,飘过海面,飘向遥远……
⑤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中,让柔和的晚风轻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⑥吹吧!吹红了杜鹃,吹绿了柳丝,吹得柳叶儿絮絮细语:仿佛在切切诉说一个奇异的神话,在低吟一支爱与悲的曲子;吹吧,吹醒还在沉睡的人们哪!
⑦冥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

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焉何处?
⑧这时,一对情侣踏着夕阳余辉,徜徉于小溪畔,携手并肩,轻盈的笑声是那样甜蜜。

啊!鸟语花香,处处给人以强烈的诱惑!春天,这幅旖旎的图画,有哪位大画家能描绘出万一呢?
⑨春天太可爱了,可是只有那么一刹那!有人说,不要让你青春的生命就此枯萎了,在你的生活中应该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然而,美丽动人的故事,我只能在书本里去寻觅呢!
⑩于是,我又从地上拾起我的书本,低吟道:“三分暮色一分愁……”“纵然宝岛风光多,还有思乡一片心。

”唉!这思家的一片心啊!有谁知道呢?
1.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三分春色一分愁”中“愁”的含义。

2.“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为什么说这句中加点的“轻抚”一词用得好?
3.第④节作者凝视蓝天,浮想联翩。

请你依据全文主旨补充出第④节的省略号省去的内容,50字左右。

4.文章极力铺陈春的诱惑,春的温情,春的云霞,春的晚风,其作用是什么?
5.第⑦节描写了“倦鸟投林,牧童归家”的情景。

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作的意图。

【解析】
1.注意结合全文,联系语句“有思乡一片心。

这思家的一片心啊!”可以看出标题“三分春色一分愁”中“愁”的含义是思乡。

2.体会句子中词语的好处,首先理解词义,看用在句子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其次联系本文情感表达看是否比用别的词语更能表达某种情感。

另外有修辞方法的一定要体悟修辞方法的作用,加点的“轻抚”一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3.主观开放题。

只要是围绕思乡的主题进行合理想象,言之成理,合乎字数要求即可。

描写不生动、有语病等酌情扣分。

50字左右。

4.联系标题“三分春色一分愁”春色越美,美好的春景越能反衬我对故乡的缕缕惆怅和莫名空虚。

如果描写的景物和情感不一致,就要考虑反衬,本文极力铺陈春的诱惑,春的温情,春的云霞,春的晚风,都为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5.第⑦节描写了“倦鸟投林,牧童归家”的情景。

作者这样写作的意图。

联系主旨不难看出,本文主旨“思乡情”“乡愁”,“倦鸟投林,牧童归家”都回家了,那作者的也该回家了,可是他的家又在那里?思乡之情蕴含其中。

【答案】
1.对故乡的思念
2.作者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晚风的轻柔与美好,反衬(或“烘托”)出对故乡的无比依恋。

3.答案示例:它们化作唳唳的雁鸣,捎去对亲人的思念;变成簌簌落叶,融入家乡的春泥……啊,这份绵延悠幽的乡愁,真令人遐思神往。

[主观开放题。

只要是围绕思乡的主题进行合理想象,言之成理,合乎字数要求即可。

描写不生动、有语病等酌情扣分。

]
4.用美好的春景反衬我对故乡的缕缕惆怅和莫名空虚。

5.看似黄昏的美好,其实作者触景生情,由这两幅画面引发出对故乡无比思念的愁绪。

它是作者抒发感情,表达主题思想的基础。

[只要答出“引发出对故乡的思念”这个核心要点即可给分。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5.【题目】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

许多小孩子们,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

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

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

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

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

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

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

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


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

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

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

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

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

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⑤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

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

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的一热,为之深深的感动。

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

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

然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地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

1.第一段中“洗”字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说说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第④段中,作者说:“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你认为作者真能找到这样的一个地方吗?
4.“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散文化的时光”?
5.说说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析】
1.这是对文章用语的鉴赏。

学生根据语言环境来进行理解,理解词语运用的生动性,这里“洗”字赋予雨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态,从侧面体现出作者对窗前雨中草地的喜爱之情。

2.这里考查修辞的表达作用。

“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小蛙欢快跳跃的情景。

整个画面美丽、温馨,富有动感和情趣,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

3.这里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学生能结合中心来进行理解表述,作者所强调的“终归”的内容只是一种感情上的寄托,是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和留恋
4.这里考查学生对语句含义的理解。

联系文章内容,紧扣文章中心主题,能理解出“作者以写文章的方式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即可。

5.这里考查文段的作用。

这一段在文章最后,一般在结构上有照应开头,内容上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来进行分析解答,表述合理即可。

【答案】
1.“洗”字赋予雨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态,从侧面体现出作者对窗前雨中草地的喜爱之情。

2.运用拟人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小蛙欢快跳跃的情景。

整个画面美丽、温馨,富有动感和情趣,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

3.找不到。

因为这样的地方只属于作者对故乡美丽、温馨生活的记忆,人在他乡不可能找得到。

作者所强调的“终归”的内容只是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并不可能实现。

4.作者以写文章的方式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身居京城月夜,作者就会遥想起故乡月夜和着蛙鸣的温馨美丽的池塘的画面,勾起他对故乡过往时光的回忆,消弥他内心的孤独寂寞。

5.由梦境转入现实。

突出了作者的怀乡之怀有,和文章开头亲切而温馨的画面遥相呼应并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回味思索。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6.【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坚守的胡杨
李首峰
胡杨生存的环境,多为缺雨少食的荒漠之地,被视为生命的“禁区”和“绝境”。

胡杨却选择在这样的地方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创造大漠的繁荣。

许多生命以为,胡杨是浸泡在苦难里的生命,表示莫大的同情和怜悯。

其实,胡杨对“苦”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胡杨认为,“甜”有多种表现形式,自己遇到的“苦”其实是“甜”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甜”,是一种奇怪的“甜”,这种“甜”的营养价值举世罕见,弥足珍贵。

面对逆境和苦难,生命纷纷出逃,而胡杨选择了坚守。

胡杨的坚守不是死守,是智慧地坚守。

戈壁荒漠干旱少雨,植物降生的机会很少、也很小。

机会虽少,但不等于没有。

机会虽小,但不等于不能成事。

关键在于对机遇识别的能力和抢抓机遇的能力,关键在于抢抓机遇的速度和效率。

胡杨把自己的种子装上翅膀,随时做好起飞的准备。

生命一旦装上了翅膀,也就不受原有环境的局限了,带翅膀的生命可以穿越不同的时空。

胡杨带翅膀的种子在空中翱翔,满天都是胡杨侦察机,对于大地上的生机,胡杨定位准,俯冲快,哪里一旦被雨洒落的甘霖浸润,胡杨便以惊人的速度落地生根,根以极快的速度向下掘进。

胡杨在少儿时代,不求长得快,但求把根儿扎得深,根只要能与地母的血脉连在一起,任何营养都不缺了。

根只要四通八达,体系健全,再大的风,胡杨也不惧了。

干旱无雨的季节,是胡杨生活困难的时日。

但胡杨早已订好应对的预案。

胡杨又称“异叶杨”。

胡杨的叶片多姿多彩,有柳叶形的,有榆叶形的,有杨叶形的,还有其它叶形的。

柳叶类似松柏的针叶,当气候干旱时,柳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减少根对地下水的提取。

杨叶类似植物的阔叶,当胡杨突遇过路的洪流纠缠时,阔叶加大水分蒸发,可以减轻洪涝的伤害。

阔叶强劲的光合作用,又可促进胡杨的生长和繁茂。

碱,是许多植物望而生畏的东西,但胡杨不怕碱。

人体在排泄垃圾,躲避腥臭,而植物把垃圾当营养,把腥臭当芳香。

这世界没有废物。

只要是发生的,都是合理的;只要是存在的,都是必要的。

每一种物质都有特殊的用途。

动物不需要的,植物需要,动物和植物都不需要的,地母需要。

许多生命都在逃避碱的伤害,但胡杨不逃避,胡杨选择了融合。

你是一把火,我也变成一把火,你就烧不着我了。

你是“苦难”,我比你还苦,你就苦不疼我了。

胡杨让自己习惯于碱的味道,习惯于碱刺激亢奋的感觉。

后来,胡杨决定把碱装在自己身上,那高大的躯干,仿佛一条背袋,胡杨把自己变成背负“苦难”赶路的人。

碱被胡杨收缴,碱性就发作不起来了。

胡杨把自己变成吸碱的磁石,使那些怕碱的生命得以安然生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