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对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据及现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据及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b3ec4732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4.png)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据及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据及现状1. 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与实践等非物质文化成果的传承和保护。
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知识、技能、经验的传统性和持续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和质量上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国家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据: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85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333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达到了1910项,分布在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其中包括中国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竞技、传统手工艺等多个类别。
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尽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量上位居世界前列,但在保护和传承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芳龄逐渐增长,传统技艺的传承受到威胁。
另城市化进程、商业化冲击、文化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不利影响。
5. 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为传承人提供荣誉和保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宣传力度。
6.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的根和灵魂。
只有通过重视传统,才能凝聚起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非遗知识产权保护
![非遗知识产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1cd0ea72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4.png)
非遗知识产权保护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是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在全球化背景下,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我国文化自信的展示。
本文将围绕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展开讨论,分析其重要性、现状和挑战,并探讨如何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
一、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独特性,还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传承。
通过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发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
我国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已经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名录,并对其进行了保护和传承。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了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权益,加强了非遗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然而,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还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手段。
另一方面,非遗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着商业化、市场化和外部文化冲击等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进行应对。
三、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为了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1.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权益,加强非遗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2.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知识产权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建立非遗知识产权数据库,提高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传播效果。
3.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升。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加强对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社会公众对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试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试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982ce82a98271fe900ef976.png)
试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向红梅摘㊀要:非遗在现代社会的发展ꎬ能够使得现代社会文明能够进一步地增强其凝聚感ꎬ从而使现代人民对过去的历史文化更加地认同ꎬ在传统的文化激励下ꎬ人们可以进一步地去将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ꎮ江苏省的非遗无论是从项目还是从类型上来看ꎬ都是丰富的ꎬ并且这些文化对于今天来说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ꎬ因此研究对江苏省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ꎻ文化传承与保护ꎻSWOT分析ꎻ问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G12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2-0064-02一㊁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江苏省非遗保护与传承具体工作方面ꎬ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发布ꎬ当前江苏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保护工作已经初步建立ꎬ基本摸清了全省非遗资源ꎻ同时ꎬ江苏省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民间的机构都在积极地推动着本省非遗工作的传承以及保护ꎬ在行政部门机关内部建立起了与非遗保护相关的高素质人才队伍ꎮ同时ꎬ江苏省内陆续开展了各种文化艺术博物馆ꎬ对江苏省的非遗进行展示ꎬ开设了相应的非遗文化传授学习机构ꎬ促使非遗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得以更好地发扬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ꎬ开办了各种的节日庆典ꎬ结合江苏省旅游产业的发展ꎬ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ꎮ二㊁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SWOT分析(一)优势分析1.非遗文化种类多样ꎬ类型丰富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ꎬ拥有着类型丰富㊁种类多样的特征ꎬ在类型上覆盖了医药㊁美术㊁传统技艺㊁饮食等九大领域ꎬ能够充分满足现代人们的各种文化需求ꎮ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舞蹈为例ꎬ在民间的舞蹈传承当中ꎬ具有代表性的有70多个品种ꎬ舞蹈种类已经高达1600多种ꎮ在诸多的江苏省非遗文化当中ꎬ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类型上来看ꎬ江苏省的非遗都处于我国的前列地位ꎬ并且由于江苏省非遗种类的多样性ꎬ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进行研究ꎮ2.非遗地域化个性明显ꎬ特色鲜明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域化个性上十分鲜明ꎬ具有明显的江苏地区特征ꎬ受江淮地区文化的影响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体现着江苏地区在历史传承过程当中ꎬ一代又一代人类的生活以及思想精华ꎮ例如苏州评弹ꎬ或者是昆剧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ꎬ都体现着江苏地区独有的魅力ꎮ(二)劣势分析1.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单一江苏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上面ꎬ依然处于较为单一的局面ꎬ与其他省份相似ꎬ江苏省在非遗资源的保护上面通常是以文化保护场馆以及保护基地建设为主ꎬ同时在社会上开展各种宣传手段ꎬ以各种比赛的方式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ꎮ但是这样的保护方式ꎬ一方面很难对江苏的民间艺人给予任何实质上的补助ꎬ仅仅只能对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进行进一步的扩大ꎬ导致了对于传承艺人来说ꎬ这样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ꎮ一些地方政府保护重视程度不够ꎬ保护层次较浅ꎬ没有形成系统的保护思路和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ꎮ2.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当前ꎬ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现状ꎬ不仅在保护和传承的力度上远远不够ꎬ而且民间艺人逐年减少ꎬ导致江苏省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度进一步缩减ꎮ政府资金投入不足ꎬ民间资金介入全省 非遗 保护传承领域几乎为空白ꎬ以苏州民间说唱音乐为例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ꎬ当前ꎬ苏州民间的说唱艺人正在逐渐消失ꎬ由于这一音乐形式学起来较为困难ꎬ并且在学成之后也难以获得政府以及社会的相关认可ꎬ因此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地去进行传承ꎬ导致了这一民间艺术出现了文化传承断层的现象ꎮ(三)机遇分析1.政策立法保护我国在相关的法律政策上ꎬ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和指引ꎬ同时还明确了国家发展战略及文化发展的总体部署ꎮ2016年起ꎬ我国在财政支出上面ꎬ就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人进行了生活以及开展传承活动当中的财政补贴ꎬ针对当前江苏省民间艺人在表演上的收入单一等问题ꎬ不断地提高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当中的收入ꎬ从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至2万元ꎮ同时ꎬ在对非遗的文化保护上面ꎬ无论是从当前的十九大ꎬ还是从国家一贯的发展战略上来看ꎬ都给予了重要的重视程度ꎬ并且将这些政策积极地落实在江苏省非遗的保护之中ꎮ今年以来ꎬ多项与非遗保护相关的会议在江苏省召开ꎬ无论是江苏省地方政府ꎬ还是国家层面ꎬ都对非遗的保护进行了再次的强调ꎬ利用各种政策ꎬ促使非遗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ꎮ2.非遗示范建设非遗示范建设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ꎬ江苏省的相关部门也就本省的一些非物质46区域经济Һ㊀文化遗产进行了示范建设ꎬ不仅对民间艺人进行了保护ꎬ同时对一些难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力度更大的维护工作ꎮ19名传承人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江苏发展大会ꎬ对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美术ꎬ建立了相应的示范基地ꎬ在示范建设上ꎬ建成开放各类非遗展示馆(厅)和民间艺术馆㊁传习所(传承基地)558个ꎬ组织开展 精彩非遗 分享 传承 网络直播活动ꎬ进一步促进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ꎮ3.传统文化热潮当前社会上正在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热潮ꎬ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更大的兴趣ꎮ尤其是一些非遗项目ꎬ与现代文化的相互结合ꎬ让现代的年轻人ꎬ甚至国外友人都对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ꎮ尤其是以民间文学和传统舞蹈为代表ꎬ不仅在各类影视节目当中频繁出现ꎬ传统舞蹈也开始被更多的年轻人所学习ꎬ在网络直播等各个平台进行宣传ꎮ(四)威胁分析1.文化多样化的今天 非遗 缺乏独创性如今全球各地的经济文化都在不停地交融汇合ꎬ这也导致了现在文明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ꎬ不少文化甚至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色ꎬ现代社会生产㊁生活方式的变革给非遗传承带来了巨大挑战ꎬ对于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ꎬ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创新ꎬ依然保有着过去的传统ꎬ使得江苏省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ꎬ在今天难以展现出独特的魅力ꎬ无论是从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来看ꎬ还是从旅游市场的发展上来看ꎬ都难以与其他地区的相关文化进行抗衡ꎬ这也导致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ꎬ不仅在保护和传承工作上难以展开ꎬ也很难进一步地向社会进行宣传ꎮ2.当代文化的发展对 非遗 提出了挑战江苏省非遗事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理论研究不够深入ꎬ专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ꎬ尤其是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ꎬ导致了在现代文明多样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被年轻群体所接受喜爱ꎬ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受到了阻碍ꎮ以一部分江苏省的民间音乐为例ꎬ由于大多数是由苏州地区的方言所演唱ꎬ对于外省群众而言ꎬ很难去听懂其中的含义ꎬ在无法理解唱词的基础上面ꎬ就难以保持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ꎮ三㊁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对策(一)建设文化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ꎬ因此ꎬ江苏省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ꎬ应当积极地推动文化生态环境的建成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ꎬ促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在江苏省内形成ꎮ比如说可以结合江苏省内高校众多的特点ꎬ联合这些高校ꎬ在高校内部开展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周ꎬ让高校学生耳濡目染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ꎮ同时可以在省内通过建设图书馆ꎬ或者是编辑出版相应图书的措施ꎬ让社会上的民众也能够参与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之中ꎮ(二)进行文化创意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开发上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ꎬ如展览展示展演㊁论坛讲座咨询等形式ꎬ还可以借助于历史村落保护㊁民俗村建设㊁农家乐及乡村旅游㊁生态文明建设等机会ꎬ将保护项目与文化活动相结合ꎬ使它们具有更加持续稳固的生命力ꎮ同时ꎬ还可以开发符合青少年群体特点和教育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ꎬ促进年轻一代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ꎮ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的影视相互结合ꎬ通过改编等各种方式展现在大屏幕上ꎬ或者是展现在各种各样的歌唱比赛之中ꎬ依托现代传媒的资源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意开发上面ꎬ能够不断的使得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ꎮ(三)促进非遗旅游开发非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ꎬ与当今的旅游业进行相互结合ꎬ是对非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促进手段ꎮ不仅可以通过编纂图书或者是旅游手册的方式ꎬ向社会民众进行发放ꎬ同时对于江苏省一些地区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非遗ꎬ还可以制作相关的旅游纪念品ꎬ或者是手工艺品进行售卖ꎬ促使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可以进一步地与非遗文化相接触ꎮ同时ꎬ在促进非遗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ꎬ江苏省的相关旅游部门也要对旅游做好一定的规划ꎬ防止在开展旅游的过程当中ꎬ对传统的非遗项目进行破坏ꎮ(四)让非遗走进校园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ꎬ使现在的学生进一步地去与这些传统文化相互接触是让现代年轻群体感受文化魅力㊁传承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ꎮ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ꎬ不仅可以通过音乐节㊁舞蹈节等活动形式ꎬ也可以在课堂当中开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ꎬ例如传统民间舞蹈㊁昆曲等等ꎬ在学校的社团建设当中ꎬ也可以建设相应的活动社团ꎮ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来说ꎬ还可以让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ꎮ四㊁结论我国历史悠久ꎬ人类文明丰富ꎬ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ꎬ给我们当代社会留下了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ꎬ不仅丰富了当代人们的精神生活ꎬ同时在物质生活上面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ꎮ从江苏省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上来看ꎬ尽管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已经初步意识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保护工作的重要性ꎬ但是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ꎮ江苏省相关部门以及政府应当进一步地加强对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ꎬ进一步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发扬开来ꎬ从而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凝聚力ꎮ参考文献:[1]茹子晏.浅谈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J].大众文艺ꎬ2012(10).[2]王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不解之缘[J].旅游学刊ꎬ2015(4).作者简介:向红梅ꎬ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ꎮ56。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1746b37767f5acfa1c7cdd9.png)
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山东的历史文化更加丰富而饱满。
截至2018年,山东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0个,位居全国第二名。
相比于河南、安徽及江苏等相邻省份,山东的非物质文化处于优势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占优。
如下表1所示,是山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1山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表类别代表遗产数量传统音乐聊斋俚曲、鲁西南鼓吹乐、鲁南五大调等14舞蹈海阳大秧歌、莺歌柳书、山东落子等11传统戏剧山东梆子、茂腔、道情戏、柳子戏等28曲艺山东大鼓、山东快书、莺歌柳书等8体育、杂技与竞技聊城杂技、蹴鞠、宁津杂技4传统美术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21传统手工技艺鲁锦织造技艺、风筝制作技艺等6民间文学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等15传统医药东阿阿胶制作技艺12民俗祭礼大典、泰山石敢当习俗、胡集书会11合计130资料来源: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及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总结之后。
一、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之路中的阻碍(一)开发流于表面,文化挖掘疲于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群众,与传统民俗文化的契合,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多样化的形式,在现代文明中彰显。
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中,通过文化艺术馆、文化旅游等形式,盘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开发形式同质化严重,文化开发流于表面,对于文化内涵本质的挖掘不彻底,存在形式化等问题。
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开发到挖掘,均处于表面层次,在深度、广度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当前,山东大部分地区的民俗旅游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但都处于起步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与旅游相结合,考验一个地方的文化素养,也强调文化为载体的旅游资源构建,应通过文化的多维度展示,以获得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才是文化与旅游联姻的目的。
很显然,山东在非物质文化旅游领域,应进一步从深层次挖掘,将文化的独特内涵展现出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创新程度不够在文化旅游日益“溢出”的情况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传旅游开发,也面临旅游商品同质化、缺乏创新等问题,影响文化领域发展质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e9011da80eb6294dd886c8e.png)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大纲一、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一)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二)遗产的文化价值认定不严肃,价值的取向存在问题(三)保护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难以把握和鉴定(四)“申遗”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短缺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二)通过适当机制和谋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发展(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形式,进行文化的创意课件知识点汇总T01: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T02:遗产的文化价值认定不严肃,价值的取向存在问题T03:保护中,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难以把握和鉴定T04:“申遗”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任不管T0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短缺T0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T07:通过适当机制和谋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发展T08: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和形式,进行文化的创意正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和指导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
近两年,全国各地的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成果喜人。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际上,此类保护已进行了几十年,但在中国还是近几年才出现,所以难免存在不足。
一、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一)现今“申遗”存在数量大质量不高的问题今年,一些省的“申遗”数量巨大。
有些专家戏称“三个小的集装箱”,但是其中精品有多少,或者经过梳理的真正称得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有多少,量大并不一定质量高。
现今各地都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拼“政绩”,如此下去,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申遗”应该是非常严肃的,判断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关注任何一个层面,符合相应的标准——具有文艺性的特定的标准。
如果粗制滥造不仅会增加评选时的困难,也会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浪费。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46e539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2.png)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1. 引言1.1 介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涵盖了传统技艺、民俗风情、传统表演、传统音乐、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
传统技艺包括剪纸、刺绣、泥塑、剪纸、传统建筑等,这些技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山东省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民俗风情则包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习俗信仰等,反映了山东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传统表演如京剧、评剧、相声等,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传统音乐如莱芜鼓、琴棋剑、冯梦龙笛等,成为山东省人民的精神寄托。
传统医药则包括针灸、推拿、草药疗法等,源远流长,对山东省人民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东省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传承。
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1.2 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够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更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民众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保护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
只有通过积极的保护措施和传承工作,才能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山东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山东大鼓、皮影戏、泉城书院、泰山武术等,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承载着历史与民俗。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与传承,各地政府和相关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包括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训、非遗项目展览和保护区的建设等。
与此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传承人数量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二是传统技艺难以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市场需求不足;三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环境存在较大的破坏因素,导致资源流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06e458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a.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传统知识、表演艺术、社交实践、仪式、节日、音乐、舞蹈、戏剧、口述传统和匠艺等。
这些遗产是人类创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代表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然而,由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关注物质财富和科技发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存在一定的缺失。
许多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缺乏了解,甚至忽视了其存在。
其次,现代化的冲击导致传统文化的衰退。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传统文化正在被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所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衰退甚至消亡的危险。
例如,一些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活动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市场和传承的土壤。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和法规不完善。
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相关的机构和法规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机构和法规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保护机构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匮乏,无法充分发挥其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一些法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保护工作难以落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为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提高保护意识并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讲座和演出等形式,增加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鼓励和支持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戏剧等。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为传统文化传承者提供培训和经济支持,同时也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创新。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6aeae0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8.png)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摘要】山东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传承人流失、保护措施不到位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对策,包括加强非遗传承人培训、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等。
在建议与展望部分,文章呼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保护和传承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回顾,展望未来,表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视和祝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并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保护对策,存在问题,建议,展望,总结,结尾致辞1. 引言1.1 选题背景山东省地处华东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手工艺等,承载着山东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情感。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衰退甚至消失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山东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关乎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深入研究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d71a17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2.png)
XX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Ts-XX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XX市文化局局长XXX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个民族和地区最可珍惜的宝贵财富。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我们的文化基础,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X X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广大文化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予以解决。
一、XX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XX地处金沙江、岷江汇合处,是长江正源的起点,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筠连县巡司镇拱猪洞发现了距今4万年的古人类臼齿化石,翠屏区、XX县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石器,部分带有云贵高原史前文明特征,证明这里曾是古代文明交汇和融合的地方。
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乂乂筑焚道城,迄今已有2180余年的历史。
同时,XX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古语言文字、口述文学、传统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6大类,90多个项目,其中屏山县的“金江号子”、江安县的“竹簧工艺”、翠屏区的“面塑”和XX县的“小彩龙”等均有较高的知名度。
由于XX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年5月,市境内共保存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000 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僰人悬棺、真武山古建筑群、夕佳山民居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旧州塔、大观楼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云南会馆、武庙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北岩寺、叙府会馆等)。
另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翠屏区李庄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江安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屏山县龙华镇),历史文化古街区1处(冠英街)。
文博单位共收藏有石器、铜器、陶器、字画等各类馆藏文物9222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78d052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12.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们不仅是民族认同感的体现,也是文 化多样性的见证。然而,社会对非遗价值的认识仍需提高。
保护措施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有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正在实施。例如,一些地方政府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 金,支持传承人的培训和项目推广。同时,非遗博物馆和展览也在增强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虽然我国已经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相关 配套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仍有待完善。
05
保护建议与对策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 系,明确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和保护 措施。
加强执法力度,对破坏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尊严和安全。
加大资金投入
展望
政策支持
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政策支持,包括资金投入、传承人培训和项目推 广等。同时,应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 ,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创新发展
在保护的基础上,应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 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例如,可以通 过与现代艺术、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创作出更多 具有时代特色的非遗作品。
口述史法
比较研究法
通过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关人 士和见证者,收集口头历史资料,了解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变历程和价值。
将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比较, 分析其异同点,为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调查过程
确定调查范围
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确定调 查的地域范围和具体对象。
制定调查计划
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制定详 细的调查计划,包括调查时间 、地点、人员分工等。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研究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1d0a25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7.png)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进行研究。
在我们探讨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在正文中,通过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保护现状和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概括。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为其保护与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研究、问题、对策、成果、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豫剧、太极拳、河南民间工艺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快速推进,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和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进行研究,探索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河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豫剧、河南民间音乐、少林武术等。
保护和传承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研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价值,促进相关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工作向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通过分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3 研究目的河南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民间工艺等多种形式。
对遗产保护的总结(通用5篇)
![对遗产保护的总结(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93456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f.png)
对遗产保护的总结第1篇朋友们: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瑰丽多彩、蔚为大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维护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同时,还主动与周边国家合作,为跨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资源建立联合保护的工作机制。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的体现,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
在广大民众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地再创造,为我们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创造力的尊重。
在--年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年为6月14日)期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将以“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为主题,在全国所有城乡社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让广大民众更方便、近距离地了解非遗,参与保护。
在此,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共同向全国发出倡议:非遗传承,人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
人人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
我们相信,有您的参与,那些祖辈们唱过的歌、跳过的舞、扮过的戏、做过的手工以及传统的民间实践活动和高度智慧的思维方式将重放异彩,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
而您,将获得参与非遗实践活动的教益和快乐;在与祖先、与今人的精神共鸣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获得丰厚的人生滋养。
文化传统是一条丰沛的河,源自远古,流向未来。
关爱它、保护它,让它川流不息,奔涌向前,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75405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15.png)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等形式传承下来的、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遗产。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由于现代化进程、城市化发展、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相关部门和机构一直在积极开展工作。
本文将围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现状分析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面临严重威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与游戏等,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威胁。
一些传统技艺逐渐失传,传统节庆习俗逐渐淡化,传统民间音乐舞蹈逐渐式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足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也有所加强。
一些非遗项目得到了国际认可和保护,有力地推动了非遗传承保护的工作。
非遗保护工作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政策体系不完善、保护力度不够、传承人缺乏、市场化参与不足等问题,制约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对策分析1.建立健全的非遗保护法律体系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非遗保护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实施办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
要加强对非遗保护法律的执行力度,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2.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力度,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加强非遗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等方式,全面提高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b083c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e1.png)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口头、书面、行为、技艺、表演和节庆等形式传承并体现人们制定、实践、传承和发展出来的各种文化元素。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现状。
本文将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1. 缺乏专业人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不足,导致学科建设滞后、相关专业人才匮乏,这就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认知水平不高大部分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对其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甚至有些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消极的态度,认为其已经过时或不重要。
这种认知水平的不高导致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重视,从而影响了保护工作的开展。
3. 技艺传承困难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技艺和手工艺等,而技艺传承的问题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
由于现代社会的变革,许多传统技艺逐渐失传,传承人数减少,这就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对策分析1. 加强教育和宣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形成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门的保护规定和政策支持。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对于非法侵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制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3. 积极推动传承人培养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通过设立专门的传承人培训机构、设立奖学金、举办招募培训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来,从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断。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ad5d5b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2.png)
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摘要】山东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民俗文化、传统戏剧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担负重要责任,应加强立法保护,增加财政投入,营造良好的保护环境。
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加强对非遗的意识培养和推广。
只有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保护和传承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为后人所享受和发扬。
【关键词】关键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保护对策、政府角色、责任、社会参与、意识培养、保护价值、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可以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探讨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社会参与和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也将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度。
通过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思考,可以为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析其发展趋势,提出有效的保护对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通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可以为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多元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 正文2.1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民间工艺、传统医药、民间美术、民俗表演等众多项目。
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dbcbd3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a.png)
南昌市非遗要传承也要发展,以发展谋传承,以保护促发 展。应该遵循非遗保护的总原则,妥善处理合理利用与保护之间 的关系,确保非遗保护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实 现保护、传承和创新。
(一)发挥政府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在以政府为主要“生产者”和“管理者”的前提下推进非遗 的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政府主导是对作为无形文化遗产的“公 共文化”发展的合理保护和指导。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 正确处理继承、创新、保护和利用四者之间的关系。“合理使 用,继承与发展”是非遗保护的原则。为了保护和传承,人们必 须坚持实事求是,根据非遗及其种类的具体形态和现状,区分不 同情况,对症下药,分类保护。二是,正确处理好申报与保护的 关系。做好非遗申报工作,有利于实现有关非遗项目的重点保护 和传承,也有利于宣传地方特色文化,提升地方名望。然而,申 报只是一种形式,不能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科学的抢救和保护是 关键。应该立足非遗遗存状况,尽快制定更为完整的救助保护法 律政策和实施方案。 1.组建传承组织 保护非遗的基础在于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的传承。只有保护 非遗继承者,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继承人是非遗项目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保护继承人 是非遗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可以说,继承者的保护和培育是 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 政府应继续加强对继承人身份的认定,制定科学稳定和灵 活的识别标准,灵活调整条件,适当扩大候选人的范围,让更多 掌握非遗项目技能的普通人有机会参与并申请认证过程;政府应 提供优惠的条件及政策,以提高非遗项目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和荣 誉。基于对继承者现状的清晰认识,由政府确定并命名各级目录 项目的代表性继承人。政府还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普及民 间的优秀文化活动,规定有条件的中小学应将其纳入教育教学内 容。例如,为了促进当地的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江西省景德镇市 教育部门将陶瓷文化、茶文化纳入当地中小学第二课堂。 政府应该全面运用财政、社保、卫生等政策资源,建立和完 善对传承艺术家的关爱及保护机制。建议制定相关政策,资助和 支持民间艺术家推广艺术,使他们的技能继续得到继承和发扬。 邀请有关专家定期对民间艺术家进行培训,使他们的专业和理论 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切实加强对市、 县、区和镇文化站有关非遗保护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做好非遗产 项目的统计、保护、传承、报道和展示工作。 2.完善保护机制 2018年1月16日,南昌市颁发了“南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条例”,其中有关于非遗保护的具体规定。由于非遗项目的价值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f5efcc00b4c2e3f56276332.png)
历史文博164作者简介:周丽(1980— ),女,傣族,云南普洱人。
主要研究方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民族的精神思维与感情记忆,传递和延续着民族的精神血脉。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挖掘、开发工作,对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文化归属感,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探索。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按照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关要求,各级各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普查、申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
有关部门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非遗保护还没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范围与内容及如何保护不完全清楚,保护意识不强。
地方重申报、轻保护,部分传承单位和个人以为只要申请加入了名录,就得到了保护,或申报只是为了挂牌,仅仅当作一种荣誉,没有把发展和传承作为工作重心。
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深入的开展,一些市直及各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不足,一些已经列入国家级的非遗保护项目,保护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二)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冲击,传承人缺代断层明显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内容和形式的陈旧,发展环境艰难,濒临消亡。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三人、过度开发破坏等问题。
传承人缺代断层明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口传心授的形式来传承和发展的,主要由民间老艺人通过带徒授艺的形式来继承和发扬。
老艺人年老体衰,技艺缺乏吸引力,项目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与继承的现象非常普遍。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f583f6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a.png)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报告在当今社会,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文化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不仅关乎着国家文化的多样性,也对于人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工作,本次社会实践报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通过实地调研和实践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并展示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挑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作为人类创造的非物质财富的各种传统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知识与实践等。
根据不同的文化特点和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口述和表演、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等多个类别。
通过分类和定义,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度和多样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开展传统技艺的培训和学习班、组织相关展览和表演活动、加强宣传和教育等。
同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通过这些保护和传承的措施,我们可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和历史的延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历史和文化认同的体现,可以加深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丰富的经济和旅游资源,可以为社会发展和就业提供支持和动力。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与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许多挑战,例如城市化进程导致的传统空间的缺失、人口流动对传统传承的影响、市场经济对传统技艺的冲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化浪潮下 ,一些单位 、民间团体或个
人 ,甚 至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传 承人 对非 物 质 文化 遗产 的 展示 存 在 内容 与形 式上 的 严 重 失 真现 象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的原 始
的 活动 区域 , 鲜 族 、 族 、 古族 等 许 朝 满 蒙 多少 数 民族 自古 即在 此 繁衍 生息 ,生产
已取得 了一些成果 , 但研究深度 、 广度仍 有待加强 , 且研究并未对保护 、 传承与利
用 起 到指 导作 用 。在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产
、
我 省 非物 质 文 化 遗产 概 况及 保
护 现状
我省 地 处 中国 东北 腹 地 , 山黑 水 自 滋 养着 这片 古 老 的 土地 。与古 代 关 内华 夏 文 明 中 心 区生 产 方 。
我 省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保 护 工 作 已取 得 了一 些成 绩 。 迄今 为 止共 有 2 个 6
状 况 不 能满 足 保护 的 需要 ,且 研究 与 保 护 、 承、 传 利用 严重 断链 。 省 高校 、 我 科研 院所林 立 ,关 于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的研究
遗 产 联 合会 ,并 选 任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领
建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博物馆 , 这
与 我 省 作 为 文 化 大 省 的地 位 极 不 相 称 ; 我 省亦 缺 少专 门保 存 与 查 阅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 的文 献机 构 ,极 大地 阻 碍 了研 究 与 保 护工 作 的 深入 开 展 ;我 省 虽 存有 完 整 的活态 民俗文 化 村 落 ,却 未 得 到应 有 的 重 视 和保护 , 于 无序 发 展状 态 。 处
广度 小 、 力度差 、 强度 弱 的局 面 。 第 二 , 省 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 的研 究 我
业 文明 的 冲击 ,我 省 目前社 会 形态 以农 根 据联 合 国教 科文 组 织 20 年 的 03 定 义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指 “ 各社 区 、 “ , 被 群 体 , 是个 人 , 为其 文化 遗 产组 成 有时 视
方式 以渔 猎 、 集 、 猎 为 主 , 于华 夏 采 狩 处
文化 内涵 因功利与 现实需要 被随意 篡
改 , 到严重 歪 曲 。 些都 严 重制 约着 我 受 这
化遗产项 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 单》确 ;
}定 了两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及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与弘扬。 第三 ,我省缺少专门展示及保存 、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的保 护 ,是 我省 需 要关
注 的一个 重要 问题 。
一
项 目列 入 《 国家级 非物质 文化遗 产名 录》其数量 在东北三省居 中( 宁省 3 , 辽 6
项 , 龙 江省 2 项 )涉猎 民 间 文 学 、 黑 1 , 民
: 间音 乐 、 民间舞 蹈 、 间戏剧 、 民 曲艺 , 技 杂
同 ,我省 主要 为 阿尔 泰语 系诸 少数 民族
与竞 技 、 民间 美 术 、 统 手 工 技艺 、 俗 传 民 9个 方 面 ( 1 领 域 中 仅 无 传 统 医 在 0个 药 )其 种类 亦 占优 势 ( , 辽宁 省 、 龙 江省 黑 均 涉猎 8 领 域 .其 中辽 宁 省无 传 统 医 个 药 、 技 与竞 技 , 龙 江 省 无 传 统 医药 、 杂 黑 民 间文 学 )5人 列 入 《 ; 国家 级非 物 质 文
保 护不 善 。
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现状与对策
■李 莉 民俗 风情 。尽管 受农 业 文 明及 近 现代 T
第一 , 省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组 织 管 我
理现 状 不能 满 足保 护 的需要 。我 省 尚未 建立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专 门 管理 机 构 ,
致 使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权属 不清 ,组 织上 缺乏 统一 规划 ; 《 在 国家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保 护 法》 尚未 炉 的情 况下 , 我省 并 未形 成 对 省级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保 护制 度前 瞻 性 的深 度 思考 ,这 必 将贻 误 我省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保护 的最 佳 战 机 。我省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保 护 ‘作 ,在总 体 上呈 现保 护
文 明的边缘 地 带 ,并 由此 形成 了独特 的
6 0
2o 0 9年第 l 期 2
文化论丛
保 护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的机 构 及 活 态文 化 保护区。 东北 j 省 中 , 有 我省 未 在省 会 惟
护 的 组织 管 理 。我 省应 设 立 非 物质 文 化
物 质文 化 遗 产 的 物化 载 体 ,并 定期 演示 原 生态 的 民俗 文 化 ; 能完 整 展示 少 数 将
文化论丛
第 一批 省级 非 物 质文 化遗 产 项 目代 表性
传承人, 等等。但我们发现 , 在迄今为止 国务院批准公布的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 产 名 录》 15 17 个项 目中 ,我 省仅 占 2 6 项, 占项 目总 数 的 0 2 . %。其 中 , 族 珍 0 满
珠球等 1 项为我省所独有 , 3 其余为与兄 弟省共有。 而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 目代 表性 传 承人 推荐 名单 )4 1 18 人 中, 我省却 只有 5 , 尚未有传承 团体 人 且
部分 的各种 社会 实践 、 念 表述 、 观 表现 形 式 、 识 、 能 以及相 关 的工 具 、 物 、 知 技 实 手 工艺 品 和文 化场所 ” 在理 论上 思考 我 省 。
业社会和T业社会的伴生为主,但原始
的生产 生 活方 式 却 以 民间文 学 、 术 、 艺 传 统 技艺 、 等 多种 形式 得 以留存 , 为 民俗 成
入 围 , 占总 数 的 00 3 , 辽 宁省 3 仅 . % 与 0 O 人 、 龙 江省 l 黑 2人 相 比 , 省更 处 于 明 我
显劣势。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仍有
待 进一 步 发掘 与丰 富 。 这 一 局 面 的 出现 并非 源 于 我 省 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资 源 的先 天 匮乏 ,而在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