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我国的非遗资源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技艺、民俗习俗、传统节日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失传、流失的困境。
非遗保护与传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社会参与与支持、教育培训和传承方式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加强。
只有通过政策法规的建设、宣传推广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认知的提升,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字数: 212】1.2 问题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传统节日等文化元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不仅导致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也损害了人类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但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浮躁风气往往使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传承产生疏远感,很多传统技艺面临着没有人接手、没有人传承的困境。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年龄偏大,他们所掌握的技艺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传,这也给非遗的传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必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努力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有效保护机制。
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不够完善,执行不到位,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二、资金支持不足。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巨大精神支柱,是五千多年才智的成果,是弥足珍贵的、具备重要意义的文化资源。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工作极为关键。
基于此,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文明的记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使出色的华夏文化传统持续继承和弘扬,将巨大地强化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认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类以非物质状态出现的、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表现形式,涵盖口头传统的、传统的艺术表演、民俗活动和礼节与节日、关于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民俗传统知识与技能和实践活动、传统工艺技巧等与以上文化传统表达形式有关的人文范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特征有以下几点:首先,活化石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文信念反映。
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在相应程度上具有某些新的物质,可是这类物质的权重是很有限的。
其次,实践性。
非文书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利用世世代代的口头流传,使有关的技法和对世界的看法实时传递续延,是华夏民族特性、民族美学习惯的“活”的反映。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其不一样的表达形式,总得来说可以分成下列这几个方面:1.具备地方特色的语种体系;2.具备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3.社会实践、典礼、节日活动;4.关于自然和宇宙空间的知识与技能和实践活动;5.传统工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加强中华文明的归属感,保证中华文明的性格特征。
经济和社会的全球一体化,给中华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和机会,这就需要有一种传统的精神支柱来融洽和呼吁众多的华夏儿女,凝聚力量,进而可以使中华文明持续矗立于全球民族之林。
其次,我们应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是一种文化遗产,与此同时也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遗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因此,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人类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无形文化财富,包括各种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手工艺技能等。
非遗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1. 维护文化多样性:非遗是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体现,保护和传承非遗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 传承民族文化精神: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保护和传承非遗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3. 促进经济发展:非遗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通过保护和传承非遗,可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尽管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非遗,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如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资金支持不足、传承人断层等。
此外,现代科技的冲击、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等因素也给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与措施1. 加强法律保障:制定和完善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2. 增加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3. 培养传承人才: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确保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4. 推动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5. 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合作,共同推动非遗的保护工作。
六、实例分析以中国某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为例,该地区的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珍贵遗产。
它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体现着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问题1. 传统技艺和技能的丧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失传,传统的手工技艺和技能面临消失的风险。
在现代工业化和技术发展的冲击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面临着经济压力和生存困境,导致他们不愿意传承和传授技艺,后继者匮乏,技艺丧失。
2. 传承环境的变迁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影响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发生了变化。
原本传承于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人口外流和城市化趋势,传承环境发生了变迁,传承人和传承环境的不稳定性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难。
3. 传承人口老化和后继者匮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都是年迈的长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承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足,缺乏足够的后继者,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4. 市场化与商业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化文化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商业化的困扰。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商业化包装和变革,导致了原本纯粹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伤害,丧失了原有的文化特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策略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公众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树立传承的意识和责任感。
2.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政策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政策支持,加大对传承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记忆、历史脉络和智慧结晶。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加速,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了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遗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有效进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二、非遗的定义与价值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和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和历史性,更在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如促进社区和谐、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等。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许多非遗项目因缺乏传承人而濒临消亡。
其次,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非遗项目的独特性受到挑战。
此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不足也制约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方法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首先,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其次,应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推动非遗的现代化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非遗教育,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非遗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如建立非遗数据库、开展非遗数字化展示等。
这不仅可以保存非遗的原貌,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
此外,可以通过开展非遗旅游、举办非遗节庆活动等方式,让非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案例分析以中国某地的剪纸艺术为例,当地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等方式,有效保护和传承了这一非遗项目。
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建立剪纸艺术数字化展示平台、开展剪纸艺术旅游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剪纸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是人类历史、文明、传统和知识的生动记录。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遗保护的重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传统的、口头的、无形的文化现象,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和表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非遗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
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化意义,更在于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部门积极推进非遗的认定、记录、研究、传播和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非遗保护与传承仍面临诸多问题。
如:资金投入不足、传承人断层、社会认知度低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针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1. 强化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非遗保护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 培养传承人才: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建立完善的传承人制度。
3. 推动数字化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对非遗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保护经验,推动非遗的跨国界传播。
5. 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媒体宣传、展览展示等途径,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五、案例分析以某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为例,该地区的手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但面临传承人断层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二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手工艺人的培训和传承;三是建立手工艺人数据库,记录和保存手工艺技艺;四是推动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创新产品形式,拓宽市场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一、内容概括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本文将简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我们将分析非遗在全球范围内的现状以及非遗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文章将重点关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策略和方法,包括政策支持、教育普及、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提出对未来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表现形式。
它们通常代表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民间文学等多种类型,它们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个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全球化使得一些本土文化被外来文化所取代,导致非遗项目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传统生活方式和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
非遗传承人的年龄偏大、后继无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应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挑战,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尝试制定相关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
政策支持:各国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非遗传承和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教育普及:通过开展非遗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了解,培养非遗传承的后备人才。
科技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记录和整理,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承。
文化产业发展:借助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非遗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提高非遗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形成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称为无形文化遗产,是指那些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表现形式。
它们通常是通过实践、表演、知识和技能等形式得以传播和保存的。
这些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人类的创造力、智慧和才华。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1. 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非遗文化是指传承于中国,并流传至今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变革的深入,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1 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的非遗文化分布广泛,但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承情况却存在很大差异。
有的地方的非遗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而有的地方则失传率较高,严重危害了传统文化的承传。
1.2 知识短缺和技术失传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具有丰富知识和技能的传承者,但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
1.3 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很多非遗文化表演形式没有得到有效的创新,也日益难以适应现实生活的需求和观众的需求,导致非遗文化缺乏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2.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分析2.1 增加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非遗文化传承中,需要一个广泛的宣传推广机制,以便更新、传承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关心到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
各级政府可以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等渠道,提升非遗文化在公众认识和理解中的地位。
2.2 引导年轻人加入非遗文化的传承队伍为了保护非遗文化,年轻人应该尽早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和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和非遗传承者合作,通过将传统文化纳入学校课程、开设非遗课程等各种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队伍中。
2.3 推动非遗文化的更新和创新传承非遗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制,而应该诠释出新意。
非遗文化的潜在力量要得到挖掘,创造新形式、新内容、新舞台,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受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去。
政府可以通过培养非遗文化的新血,推动其与现代文化交流、融合,实现非遗文化的再生。
2.4 建立非遗文化保护体系非遗文化保护体系建设,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发展的关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的各种非物质形式的文化,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宗教信仰、传统手工艺等各种活动和表达方式。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文化多样性,维护国家文化自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进行综述,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国内文化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受到现代化进程、城市化、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严峻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面临失传的危险。
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年龄偏大,年轻一代缺乏传承意愿,这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一定的压力。
为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国内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学者们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与法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得到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法律依据。
该法通过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保护措施等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系统的法律规范。
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实施细则。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国内许多学者和相关机构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与发展路径。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问题与对策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问题与对策一、背景介绍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遗产,非遗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保护和传承的重心之一。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加速,非遗文化面临着很多问题,如缺乏合适的传承人、传统手艺的消亡、标准化生产的压力等。
这些问题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二、现实问题A. 传承人缺乏传承人的缺乏一直是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难点之一。
一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就业机会等因素的影响,年轻人渐渐失去了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大量传统手艺面临断传的危险。
另一方面,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年轻人缺乏对传统手艺的认知和兴趣,无法顺利地传承非遗技艺。
B. 传统手艺危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传统手艺正在逐渐消亡。
例如,传统的手工艺品已被机器生产取代,传统的药材采集、糯米发酵等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出现了传统手艺失传的现象。
C. 商业化、标准化生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应该局限于传统手艺的保存,还必须注意传承的方向和方法。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许多非遗文化已经被商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所淹没。
这种商业化对非遗文化的生存和传承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三、对策A. 建立非遗文化传承体系为了建立非遗文化传承体系,我们需要积极引导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例如学校和社区教育推广非遗文化知识、设立非遗文化传承人扶持项目等方式,来提高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以便以更好的方式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B. 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是中国政府为保护非遗文化遗产而制定的法规。
推广这种法律法规对于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法律法规宣传,推动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的规定和意义。
C. 提倡非遗文化产业化非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政策和手段,特别是对非遗文化有效利用和保护的优惠政策,来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非遗”是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以及口头传统等。
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非遗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重要任务。
在保护与传承非遗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现存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非遗保护与传承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制。
由于各地“非遗”遗产具有区域性和特色性,导致保护与传承工作无法得到全面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规划和管理机构是非常必要的。
该机构应该负责制定统一的保护与传承标准,并协调各地的工作,确保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得到规范和有序的进行。
非遗保护与传承缺乏合适的传承人。
许多非遗技艺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但是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传统的手工艺或表演艺术。
这导致了传承人的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非遗技艺的宣传和推广,增加非遗传承人的吸引力。
政府和社会应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鼓励年轻人从事非遗传承工作,保证非遗技艺的传承。
非遗保护与传承缺乏足够的经费和资源投入。
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经费投入,包括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研究和宣传等方面。
目前的投入仍然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加相应的经费和资源投入。
可以通过发起非遗项目的众筹或者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来筹集资金,确保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
非遗保护与传承还面临着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非遗技艺逐渐被商业化,使其脱离了其原本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对非遗技艺商业化行为的监管和规范,避免非遗技艺的“卖身”和失去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与对策思考包括建立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培养合适的传承人、增加经费和资源投入以及规范非遗商业化行为。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才能真正保护好非遗,传承好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被遗忘、被破坏、被篡改的危险,其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迫切。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维护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特点,探讨其保护现状和传承方式,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总结相关的保护政策与措施。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1.2 研究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增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友谊与合作。
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更能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推动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传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传统提供坚实的保障。
【结束】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研究该领域的具体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点进行梳理,进一步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传承,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珍惜和保护的宝贵财富。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与传承意义、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挑战以及保护与传承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技艺等,都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它们以群体共享、传承和保护为基础,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并与特定社会和地区的环境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有助于人类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传承。
二、保护与传承的意义1. 弘扬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承载了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象征。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维系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促进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共同进步。
3. 增进社会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和依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社会共识和共同价值观。
4. 丰富文化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人们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1. 现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也在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手工艺技能等,是人类创造力的独特体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非遗面临着严重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非遗的定义与价值非遗指的是各种传统和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总称,其形式多样,涵盖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文化智慧。
这些非遗资源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还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此外,非遗的保存与传承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民族和谐共处,具有无法估量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三、非遗面临的挑战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环境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使得部分非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是社会变迁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兴趣和热情。
最后是资源匮乏的问题。
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因缺乏资金、人力等资源而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应采取以下策略:1. 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非遗保护的目标和原则,加大资金投入,提供专业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2. 教育推广:通过教育机构、社区组织等途径推广非遗知识,培养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和尊重,提高人们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
3. 创新传承方式: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4. 建立合作机制: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专家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5. 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传承人提供合法权益的保障,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五、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为了验证上述策略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几个典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然而目前面临着政策保护不力、市场化影响、传承人流失、教育与宣传不足以及国际交流局限性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机制,并加强非遗教育与宣传工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得以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策支持、市场化、传承人、教育、宣传、国际交流、机制、力度、非遗保护、教育工作、宣传工作。
1. 引言1.1 介绍非遗文化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发展并传承的具有历史、民族、地域、专门性等价值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实践。
非遗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沉淀,是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
非遗通过文化遗产的形式,传承着人类的智慧和技艺,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意义。
非遗文化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非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灵魂,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缩影和象征。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非遗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名片,是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
非遗文化的传播可以增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非遗文化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全人类的共同珍视和保护。
1.2 阐述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技能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政策保护不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难题。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常常被忽视或者片面化,导致许多非遗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创造并形成的有关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庆典、知识技能等的实践性知识和表现形式。
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魂魄,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留下的宝贵遗产。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进行一些探讨。
一、问题:1.文化传承人流失问题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迁,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人逐渐减少,这就导致了传统技艺的流失。
传统的传承人老去,而新的传承人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这种流失现象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2.市场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崛起,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开始走向商品化、市场化。
这种商业化的传播方式可能会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传统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其丧失了真正的文化价值。
3.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选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忽视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现象也会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和被淘汰,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
二、策略: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投入和力度,通过立法、政策等手段,保护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那些老一辈的传承人,鼓励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技艺和文化。
2.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推广在教育体系中,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推广,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媒体,积极宣传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3.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使得传统技艺得到传承的也能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融入到现代社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并由人民共享的各类文化遗产的总称,涵盖了口传文化、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活动等多个领域。
其核心在于强调了时间的延续和社会的传承。
这种遗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历史,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现状及策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它不仅承载着历史,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于个人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对于社会而言,它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纽带;对于世界而言,它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传统的文化形式和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这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1. 立法保护: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责任主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2. 宣传教育: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建立传承机制: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效的平台和机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各种非有形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是指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研究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独特文化,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
首先,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形态,包括保存、修复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非有形的,因此人们通常通过物质载体来传承和保存这些遗产。
研究如何有效地保存和修复这些实物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合理地利用它们,是保护与传承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态,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以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的形式传承下来,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传承这些非物质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与传承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这包括传统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传承,以及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等。
此外,还要研究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
在传承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
因此,研究如何创新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是保护与传承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更好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各国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共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同时,还应该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将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融合在一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摘要】本文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并对其定义、特点、现状、挑战、机遇以及保护与传承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和持续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
结论部分展望了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发展方向,并总结了研究成果,强调了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促进相关保护工作的开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定义、特点、现状、挑战、机遇、重要性、策略、未来展望、成果总结、实践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
在这一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为了当前文化领域的热点问题。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背景可追溯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该公约旨在保护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传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国际标准和框架。
我国也积极响应该公约,并通过立法、政策、项目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背景,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当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保障。
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现状、传承挑战与机遇,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和创造的结晶。
通过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本文将介绍一些现存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政策保障不足政策保障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基础,但现实中却存在着政策保障不足的情况。
首先,政策制定不够科学,难以满足非遗保护的需要。
其次,政策的执行也存在不足,比如基层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关注不够,执行情况不统一等。
对策: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定,建立科学规范的非遗保护政策,并严格执行。
同时,建立健全政策宣传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能够得到全面贯彻。
二、非遗传承人才不足非遗项目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但现实中非遗传承人才不足的情况很普遍。
由于非遗传承所需的时间和资源大,以及现代技术的冲击等因素,非遗传承人才已经逐渐减少。
对策:首先,注重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充分发挥高校等教育机构的作用。
其次,加强非遗传承人才的保护,采取终身制的传承人才待遇,提高非遗传承的社会地位。
三、非遗传承方式陈旧传承方式对非遗保护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但目前,很多地方的非遗传承方式陈旧,无法适应现代化、市场化的需求,难以引发年轻人的兴趣。
同时,非遗传承经常依靠口传心授,信息流通不畅,传承的难度倍增。
对策:积极探索新的非遗传承方式,结合市场需求和现代技术手段,推广多种传承方式,包括网络、手机、平板等先进设备。
同时,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将非遗传承信息化,以优化非遗传承的形式和效果。
四、非遗保护意识不足非遗保护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但现实中,很多人对非遗保护的意识不足。
包括非遗的定义、价值等认识不清,对非遗的态度不够认真等。
对策:加强非遗保护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非遗的知识和价值,增强其认识和关注度。
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文化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如非遗展览、非遗文化体验等。
综上所述,非遗保护与传承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作者荣子涵
系别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08级
学号0828150088
成绩
指导教师张春香
2010年08月21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
1900年发表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然而在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的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都没能延续至今。
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王朝被覆灭,又有新的统治者站起来,然而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敌入侵战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没能打断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五千年的延续,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
然而对于这些精髓我们并没有好好的保护与利用,只是任他们自生自灭。
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愈来愈多的与世界接触,我们喊着让中国国际化世界化,可是那样的后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的出台,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些事情我们经历的久了,就会忘记它不平常的来历。
直到韩国抢先注册端午节这一原本属于我国的纪念节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
《乐府诗集》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的女英雄花木兰。
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看着迪士尼版的《花木兰》。
迪士尼乐园中被许多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人物围绕的木兰亭即灿烂夺目又让人觉得不合时宜。
若木兰真的知道了,恐怕现在又要多叹息了。
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饮茶始
于中国。
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作为世界茶业的发源之地,茶商们长年生活在老祖宗编织的神话王国里。
只不过,神话终有落地的一天,而打破中国茶产业盲目自信的,是大洋彼岸的一个英伦品牌——立顿。
立顿以其方便快捷的喝茶之道迅速横扫中国,这无疑不是一个讽刺。
苏绣为苏州刺绣之简称,它以产生之地命名,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于苏州城乡。
苏绣一直是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对工艺美术史、民俗学和女性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但随着现代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绣花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在此情势下苏绣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拥有高超技艺的苏绣传承人和高品质的苏绣艺术品越来越少,苏绣正面临着有序传承的危机,亟待抢救、保护。
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以这样或那样形式被破坏着,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珍贵性,需要我们了解并承担起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责任。
三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一)中医药理论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中医药文化为例。
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
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
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二)中医药的保护与传承
北京同仁堂是中国传统医药中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始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37年历史。
同仁堂从1723年开始“承办官药”直至1911年,在长达188年时间里,同仁堂遵照皇家挑选药材标准、恪守皇宫秘方和制药方法,形成一套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同仁堂与清宫太医院、御药房之间有机的融合和影响,形成了同仁堂中药的特殊风格和传统知识。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集中体现在“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价值观,“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观和“讲信义,重人和”的经营理念,“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以及同仁堂的品牌和特有标记,《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和《同仁堂虔修诸门应症丸散膏丹总目》,同仁堂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同仁堂的制药特色即传统中医药与宫廷制药的融合,概括为“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
但是,受西方现代化的影响,同仁堂原有的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和制药特色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困境,传统的制药方法受到束缚,独特的技术面临流失的风险。
同仁堂为保护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做着不懈努力,并亟待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保护。
四感悟
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保护措施的不完善,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古文化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已刻不容缓。
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发掘它、传承它、保护它不但体现着现代人类对于自己祖先的尊重,也更体现着对于我们自己历史的善待。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有意识地去保护我们的文明,政府也在2006年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把中华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光大!!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