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园林鉴赏课件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传统园林既然强调顺应地形,随高就低安排建筑, 宫廷区: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一、分区
1.宫廷区: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 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 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2.苑林区:
(1)万寿前山: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堂等庭院 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
(2)昆明湖
(3)后山后湖
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颐 和 园 分 区 示 意 图
二、主要景点及造园手法
颐和园 手法:空间序列
颐和园的序列较脉络分明。入口部分作为序列的 开始和前奏由一系列四合院所组成,出玉澜堂至 昆明湖畔空间豁然开朗,过乐寿堂经长廊引导至 排云殿、佛香阁达到高潮,由此返回长廊继续往 西可绕到后山,则顿感幽静,至后山中部登须弥 灵境再次形成高潮,回至山麓继续往东可达到谐 趣园,似乎是序列的尾声,再向南至仁寿殿便完 成了一个循环。
颐和园的设计初稿
这张“设计图”是颐和园建造之初,由宫 廷画师、建筑设计师郎世宁之手,是清代 难得的一幅颐和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 在当时没有高科技绘图技术的情况下,刻 画得如此准确、精妙,建筑分布有条有理, 各部分建筑交代得一清二楚,一砖一瓦也 不含糊,而且整体布局是符合中国传统的 地理玄机的。此图对中国早期皇家建筑设 计、研究、地理环境学等各学科有着很重 要的史料价值。
大戏楼
排云殿
智慧海
长廊
听鹂馆
乐寿堂
宜芸馆
绣漪桥
昆明湖
春日的颐和园
夏季的颐和园
秋季的颐和园
有意识的以轴线对称的方式来排列建筑或组织空间院落,从而形成一种气势,以烘托出起到控制全园作用的制高点。 二、主要景点及造园手法 在当时没有高科技绘图技术的情况下,刻画得如此准确、精妙,建筑分布有条有理,各部分建筑交代得一清二楚,一砖一瓦也不含糊 ,而且整体布局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地理玄机的。 古树名木1600余株。 颐和园各景点及造园手法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入口部分作为序列的开始和前奏由一系列四合院所组成,出玉澜堂至昆明湖畔空间豁然开朗,过乐寿堂经长廊引导至排云殿、佛香阁 达到高潮,由此返回长廊继续往西可绕到后山,则顿感幽静,至后山中部登须弥灵境再次形成高潮,回至山麓继续往东可达到谐趣园 ,似乎是序列的尾声,再向南至仁寿殿便完成了一个循环。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 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为使攀岩方便,必然要设置台阶,但其形式却整齐而求自然务使与山石浑然一体,成为山石的一部分。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 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颐和园扬仁风庭园,呈轴线对称布局,入口处为一小水池,池岸前半部规整,后半部以山石为驳岸,较曲折,这种形式的小池既自然 又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这张“设计图”是颐和园建造之初,由宫廷画师、建筑设计师郎世宁之手,是清代难得的一幅颐和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其基本框 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宏富丽气 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准则。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 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 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 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清晏舫
谐趣园
苏州街
文昌阁
宝
云
阁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消夏游乐地。
为使攀岩方便,必然要设置台阶,但其形式却整齐而求自然务使与山石浑然一体,成为山石的一部分。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消夏游乐地。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 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古树名木1600余株。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除少数为帝王服务的大型皇家苑囿外,一般的园林建筑都不追求巍峨壮观的仰视效果,但也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借仰视来加强某 些局部景观的效果,一般多将建筑建于地势比较突起的高地上,这时所得的便是仰视效果。 在当时没有高科技绘图技术的情况下,刻画得如此准确、精妙,建筑分布有条有理,各部分建筑交代得一清二楚,一砖一瓦也不含糊 ,而且整体布局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地理玄机的。 于是,比较严整、封闭的空间院落与自然风景(空间)相对比,以获得令人惊叹不已的感觉。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3 4。 颐和园扬仁风,地处山石之上,有以山石叠成的台阶分两路回旋而上,自成天然之趣。
玉澜堂
画中游
手法:高低错落
和蜿蜒曲折相联系的是高低错落,两者都体现于 园林建筑的群体组合之中,蜿蜒曲折主要是从平 面的角度来看,高低错落则主要是从竖向的角度 来看,许多园林实物也多依靠地形的起伏来增添 自然情趣,特别是北方的皇家苑囿,其自然地形 的变化尤为显著。
画 中 游
十七孔桥
铜牛与耕织图
有平而坦”。为使攀岩方便,必然要设置台阶, 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颐和园扬仁风庭园,呈轴线对称布局,入口处为一小水池,池岸前半部规整,后半部以山石为驳岸,较曲折,这种形式的小池既自然
又颐能和与 园周各围景环点但境及相造其协园调手形。法 式却整齐而求自然务使与山石浑然一体, 成为山石的一部分。有些楼阁建筑可以从外部循 (1)万寿前山: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堂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
园内自不免“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 (1)万寿前山: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堂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
传统园林既然强调顺应地形,随高就低安排建筑,园内自不免“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
颐和园各景点及造园手法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 其中水面占34。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 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 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 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 桥、谐趣园、大戏台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平面图
基本简介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 清漪园。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 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 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 母孝圣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 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 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 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 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消 夏游乐地。
冬日的颐和园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消夏游乐地。
于是,比较严整、封闭的空间院落与自然风景(空间)相对比,以获得令人惊叹不已的感觉。
山石做成盘旋而上之势。
颐和园扬 仁风,地 处山石之 上,有以 山石叠成 的台阶分 两路回旋 而上,自 成天然之 趣。
颐和园扬仁风 庭园,呈轴线 对称布局,入 口处为一小水 池,池岸前半 部规整,后半 部以山石为驳 岸,较曲折, 这种形式的小 池既自然又能 与周围环境相 协调。
颐和园扬仁风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
这张“设计图”是颐和园建造之初,由宫廷画师、建筑设计师郎世宁之手,是清代难得的一幅颐和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
手法:堆山叠石 为使攀岩方便,必然要设置台阶,但其形式却整齐而求自然务使与山石浑然一体,成为山石的一部分。
颐和园扬仁风,地处山石之上,有以山石叠成的台阶分两路回旋而上,自成天然之趣。
佛香阁
手法:仰视与俯视
除少数为帝王服务的大型皇家苑囿外,一般的园 林建筑都不追求巍峨壮观的仰视效果,但也不排 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借仰视来加强某些局部景观 的效果,一般多将建筑建于地势比较突起的高地 上,这时所得的便是仰视效果。
佛 香 阁
排云殿、佛香阁建 筑群
手法:主从与重点
有意识的以轴线对称 的方式来排列建筑或 组织空间院落,从而 形成一种气势,以烘 托出起到控制全园作 用的制高点。
颐和园入口处的仁寿殿及玉澜堂
手法:空间的对比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 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 殿宇。于是,比较严整、封闭的空间院落与自然 风景(空间)相对比,以获得令人惊叹不已的感 觉。
仁寿殿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有些楼阁建筑可以从外部循山石做成盘旋而上之势。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3 4。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宏富丽气势,又充满自 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于是,比较严整、封闭的空间院落与自然风景(空间)相对比,以获得令人惊叹不已的感觉。 颐和园各景点及造园手法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扬仁风,地处山石之上,有以山石叠成的台阶分两路回旋而上,自成天然之趣。 除少数为帝王服务的大型皇家苑囿外,一般的园林建筑都不追求巍峨壮观的仰视效果,但也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借仰视来加强某 些局部景观的效果,一般多将建筑建于地势比较突起的高地上,这时所得的便是仰视效果。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宏富丽气势,又充满自 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消夏游乐地。 颐和园各景点及造园手法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宏富丽气势,又充满自 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有意识的以轴线对称的方式来排列建筑或组织空间院落,从而形成一种气势,以烘托出起到控制全园作用的制高点。
传统园林既然强调顺应地形,随高就低安排建筑, 宫廷区: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一、分区
1.宫廷区: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 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 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2.苑林区:
(1)万寿前山: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堂等庭院 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
(2)昆明湖
(3)后山后湖
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颐 和 园 分 区 示 意 图
二、主要景点及造园手法
颐和园 手法:空间序列
颐和园的序列较脉络分明。入口部分作为序列的 开始和前奏由一系列四合院所组成,出玉澜堂至 昆明湖畔空间豁然开朗,过乐寿堂经长廊引导至 排云殿、佛香阁达到高潮,由此返回长廊继续往 西可绕到后山,则顿感幽静,至后山中部登须弥 灵境再次形成高潮,回至山麓继续往东可达到谐 趣园,似乎是序列的尾声,再向南至仁寿殿便完 成了一个循环。
颐和园的设计初稿
这张“设计图”是颐和园建造之初,由宫 廷画师、建筑设计师郎世宁之手,是清代 难得的一幅颐和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 在当时没有高科技绘图技术的情况下,刻 画得如此准确、精妙,建筑分布有条有理, 各部分建筑交代得一清二楚,一砖一瓦也 不含糊,而且整体布局是符合中国传统的 地理玄机的。此图对中国早期皇家建筑设 计、研究、地理环境学等各学科有着很重 要的史料价值。
大戏楼
排云殿
智慧海
长廊
听鹂馆
乐寿堂
宜芸馆
绣漪桥
昆明湖
春日的颐和园
夏季的颐和园
秋季的颐和园
有意识的以轴线对称的方式来排列建筑或组织空间院落,从而形成一种气势,以烘托出起到控制全园作用的制高点。 二、主要景点及造园手法 在当时没有高科技绘图技术的情况下,刻画得如此准确、精妙,建筑分布有条有理,各部分建筑交代得一清二楚,一砖一瓦也不含糊 ,而且整体布局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地理玄机的。 古树名木1600余株。 颐和园各景点及造园手法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入口部分作为序列的开始和前奏由一系列四合院所组成,出玉澜堂至昆明湖畔空间豁然开朗,过乐寿堂经长廊引导至排云殿、佛香阁 达到高潮,由此返回长廊继续往西可绕到后山,则顿感幽静,至后山中部登须弥灵境再次形成高潮,回至山麓继续往东可达到谐趣园 ,似乎是序列的尾声,再向南至仁寿殿便完成了一个循环。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 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为使攀岩方便,必然要设置台阶,但其形式却整齐而求自然务使与山石浑然一体,成为山石的一部分。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 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颐和园扬仁风庭园,呈轴线对称布局,入口处为一小水池,池岸前半部规整,后半部以山石为驳岸,较曲折,这种形式的小池既自然 又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这张“设计图”是颐和园建造之初,由宫廷画师、建筑设计师郎世宁之手,是清代难得的一幅颐和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其基本框 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宏富丽气 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准则。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 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 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 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清晏舫
谐趣园
苏州街
文昌阁
宝
云
阁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消夏游乐地。
为使攀岩方便,必然要设置台阶,但其形式却整齐而求自然务使与山石浑然一体,成为山石的一部分。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消夏游乐地。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 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古树名木1600余株。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除少数为帝王服务的大型皇家苑囿外,一般的园林建筑都不追求巍峨壮观的仰视效果,但也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借仰视来加强某 些局部景观的效果,一般多将建筑建于地势比较突起的高地上,这时所得的便是仰视效果。 在当时没有高科技绘图技术的情况下,刻画得如此准确、精妙,建筑分布有条有理,各部分建筑交代得一清二楚,一砖一瓦也不含糊 ,而且整体布局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地理玄机的。 于是,比较严整、封闭的空间院落与自然风景(空间)相对比,以获得令人惊叹不已的感觉。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3 4。 颐和园扬仁风,地处山石之上,有以山石叠成的台阶分两路回旋而上,自成天然之趣。
玉澜堂
画中游
手法:高低错落
和蜿蜒曲折相联系的是高低错落,两者都体现于 园林建筑的群体组合之中,蜿蜒曲折主要是从平 面的角度来看,高低错落则主要是从竖向的角度 来看,许多园林实物也多依靠地形的起伏来增添 自然情趣,特别是北方的皇家苑囿,其自然地形 的变化尤为显著。
画 中 游
十七孔桥
铜牛与耕织图
有平而坦”。为使攀岩方便,必然要设置台阶, 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颐和园扬仁风庭园,呈轴线对称布局,入口处为一小水池,池岸前半部规整,后半部以山石为驳岸,较曲折,这种形式的小池既自然
又颐能和与 园周各围景环点但境及相造其协园调手形。法 式却整齐而求自然务使与山石浑然一体, 成为山石的一部分。有些楼阁建筑可以从外部循 (1)万寿前山: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堂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
园内自不免“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 (1)万寿前山: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堂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
传统园林既然强调顺应地形,随高就低安排建筑,园内自不免“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
颐和园各景点及造园手法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 其中水面占34。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 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 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 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 桥、谐趣园、大戏台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平面图
基本简介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 清漪园。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 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 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 母孝圣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 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 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 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 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消 夏游乐地。
冬日的颐和园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消夏游乐地。
于是,比较严整、封闭的空间院落与自然风景(空间)相对比,以获得令人惊叹不已的感觉。
山石做成盘旋而上之势。
颐和园扬 仁风,地 处山石之 上,有以 山石叠成 的台阶分 两路回旋 而上,自 成天然之 趣。
颐和园扬仁风 庭园,呈轴线 对称布局,入 口处为一小水 池,池岸前半 部规整,后半 部以山石为驳 岸,较曲折, 这种形式的小 池既自然又能 与周围环境相 协调。
颐和园扬仁风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
这张“设计图”是颐和园建造之初,由宫廷画师、建筑设计师郎世宁之手,是清代难得的一幅颐和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
手法:堆山叠石 为使攀岩方便,必然要设置台阶,但其形式却整齐而求自然务使与山石浑然一体,成为山石的一部分。
颐和园扬仁风,地处山石之上,有以山石叠成的台阶分两路回旋而上,自成天然之趣。
佛香阁
手法:仰视与俯视
除少数为帝王服务的大型皇家苑囿外,一般的园 林建筑都不追求巍峨壮观的仰视效果,但也不排 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借仰视来加强某些局部景观 的效果,一般多将建筑建于地势比较突起的高地 上,这时所得的便是仰视效果。
佛 香 阁
排云殿、佛香阁建 筑群
手法:主从与重点
有意识的以轴线对称 的方式来排列建筑或 组织空间院落,从而 形成一种气势,以烘 托出起到控制全园作 用的制高点。
颐和园入口处的仁寿殿及玉澜堂
手法:空间的对比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 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 殿宇。于是,比较严整、封闭的空间院落与自然 风景(空间)相对比,以获得令人惊叹不已的感 觉。
仁寿殿
与私家园林不同,大型皇家园林占地广、规模大,加之在园林的入口部分必须安排一些处理朝政的殿宇。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有些楼阁建筑可以从外部循山石做成盘旋而上之势。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3 4。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宏富丽气势,又充满自 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于是,比较严整、封闭的空间院落与自然风景(空间)相对比,以获得令人惊叹不已的感觉。 颐和园各景点及造园手法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扬仁风,地处山石之上,有以山石叠成的台阶分两路回旋而上,自成天然之趣。 除少数为帝王服务的大型皇家苑囿外,一般的园林建筑都不追求巍峨壮观的仰视效果,但也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借仰视来加强某 些局部景观的效果,一般多将建筑建于地势比较突起的高地上,这时所得的便是仰视效果。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宏富丽气势,又充满自 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消夏游乐地。 颐和园各景点及造园手法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宏富丽气势,又充满自 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有意识的以轴线对称的方式来排列建筑或组织空间院落,从而形成一种气势,以烘托出起到控制全园作用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