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影响地理课程的发展的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初期影响地理课程的发展的因素分析
从1902年开始在中学开设地理课程,到今天地理学科在中国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有了110多年的发展。

从起初简要的课程课表排列经历清朝末年、民国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文革时期,再从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不断调整与修订,地理课程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今天比较科学、合理的中学地理课程。

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这里主要从社会发展、学生特点、教育理念、地理科学自身发展几个方面来探究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即过渡时期)地理课程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文化、经济、政治制度、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发展。

与前一阶段相比,地理课程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一下地理课程的发展。

1. 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发展的影响
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正处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的成立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也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抵制。

这种社会发展因素在地理课程中有着显著体现。

1.1 苏联经验对我国地理课程发展的影响
1956年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颁布,此后半个世纪我国以教学大纲取代了课程标准。

在地理课程的设置上,重视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

积极学习苏联经验,改变了以往小学、初中、高中三循环的模式,首次将其作为一个系统考虑。

例如,民国时期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学习,这就造成课程内容的重复,而1956年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根据中学教学计划的规定,中学各年级的地理教材的分配为:初级中学一年级学习自然地理;初级中学二年级学习世界地理;高级中学一年级学习外国经济地理;高级中学二年级学习中国经济地理。

与以往比在初三阶段增加了地理课程,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中学地理教科书都由苏联地理教科书翻译或改编或参照编写而成。

1.2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对地理课程发展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在1956年中学地理大纲(草案)中指出“要使学生从地理这门课程里,了解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制度上的根本差异;认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

”例如在初级中学二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安排上,以亚洲和欧洲为重点,社会主义国家占有一比例。

同样在高中二年级阶段的世界经济地理课程中所介绍的国家中,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占有相当比例。

在讲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讲到“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以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认同感。

受新的社会制度影响这一时期的地理课程带有浓重的政治地理色彩。

1.3 国家建设对地理课程发展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急需人才。

因此,国家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一批无限忠诚献身于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所以,1956年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指出:中学地理教学的任务,是要把一定范围的地理知识教给
学生,并且使他们获得一些实际的技能和技巧。

在地理教学中要进行基本生产技术教育,使他们得到一些对于将来参加实际工作有益的训练。

所以,这一时期的地理课程增加了实地观察、远足旅行、生产参观等内容,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需求。

2.学生特点、变化对地理课程发展的影响
这一时期地理课程的设置与以往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的考虑。

大纲指出“初级中学一年级的自然地理课教学普通自然地理的初步知识。

这一课程要给学生打好基础。

根据初一自然地理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地理教师在学生一开始学习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要目时,就应该指导他们尽可能进行实地观察。

”并且指出,初一自然地理先使学生从一些具体的和容易接受的实例中初步认识自然地理的对象。

2.1 学生年龄对地理课程发展的影响
新的教学大纲更加注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在课程的设置和要求上提出:初中地理一年级自然地理是从“绪论”开始的,先使学生从一些具体和容易接受的实例中,初步认识自然地理的对象。

并且再讲世界地理时要求只要讲这些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特点,是学生获得鲜明的概念即可,不要详细讲述各个经济部门发展的情况,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2.2 学生认知能力对地理课程发展的影响
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习每一个大洲的时候,一般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讲授。

在外国经济地理这门课程的设置上,要求用高级中学一年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通过实际而具体的材料,使学生明了人民民主国家跟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的本质区别。

3.教育理念对地理课程发展的影响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学及管理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理念斗争的结果。

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3.1 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对地理课程发展的的影响
在之前的地理课程标准中,虽然都有地理技能的学习内容,但从来没有在课程目标中规定过。

1956年地理教学大纲(草案)的“说明”中首次提出中学地理教学的任务,是要把一定范围的地理知识教给学生,并且使他们获得一些实际的技能和熟练的技巧。

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课本知识,而且要把许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时间生活中,学会有实践意义的技能和熟练技巧。

3.2辩证唯物主义对地理课程发展的影响
大纲规定要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在以往的课程标准中一般都是要求学生学习地理环境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内容层次比较低。

在辩证唯物主义理念的指导下,一方面注意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告诉学生为什么,怎么样。

4. 地理科学自身发展对地理课程发展的影响
地理科学自身发展使地理课程的内容不断丰富,使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不
断发展变化。

地理科学的发展使人们从观察地理事物的表象开始探究隐藏在这些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人们开始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

随着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人类获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

由以上我们能够看出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我们在关注课程发展是要注意思考课程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