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新一轮课改排空而来,在给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注入强大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深人思考:新课改后,中学语文教学有哪些诉求?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将走向何方?下面从三点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探险
有人曾说,人生就是一场波诡云谲、其乐无穷的探险。
那么以此类推,对知识的求索又何尝不是一场曲尽其妙、情趣盎然的探险?而中学语文教学更应深得其真味。
既然是探险,总是存在着未知和刺激,我们始终不知道将来的那个领域有什么在等待着我们,教学也就因此有了探究和发现的无穷魅力。
而重新经历探究、发现过程的,不应该只是教师,而更应该是全体学生--探险部队中的主力军。
这样,课堂教学上的三个元素:知识、教师、学生,就不应该是教师隔在知识与学生之间,用某些手段,将现成的知识转交给学生。
优质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一知识”的周围,共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但却妙趣横生的探险。
鉴于此,教学中应注重两个问题:
第一就是溶洞理论。
微格教学法的溶洞理论认为:溶洞里的石头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十分迷人,因此它能激起游人丰富的想像。
一旦贴上标签,一锤定音,就会切断游人天马行空的联想和想像,也必然损失溶洞的巨大魅力。
因此教师的导游角色也不能适应新课改下教学的
需要了,从某种角度讲,教师应该是一个与学生共赴奇妙之旅的同路人。
第二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认为:冰山之所以雄奇神秘,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七藏在水里,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教学活动之所以有强大的活力,是因为教师把八分之七隐藏在情境中,只有八分之一的知识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感悟和揭示,这个过程就是探险的过程。
在共同探险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对知识进行遮蔽,努力把学生搞糊涂,须知没有知识的遮蔽,就没有探究学习。
教师把学生搞糊涂,再由学生把自己搞清楚。
“先糊涂,后清楚,再糊涂,再清楚”,在这种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智力挑战。
二、对话
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从简单的意义上来讲,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
从深层的意义上讲,它挑战我们关于师生的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和主观认定。
依据建构主义教育学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对话分为三个层面: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反思的,历史性的,生长性的)的对话。
对话的内涵其实十分丰富,新课程要求我们通过对话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走进作品的人物灵魂,走进大师所营造的艺术氛围,感受到灵魂的高贵和思想的纯真,感受艺术的震撼和精神的历练。
在具体的对话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关注文本创作的背景中,通过语言文字媒介,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
因为这些文本是经过岁月淘洗的经典,所以,和文本对话,实际上就是在和经典对话,和大师对话。
通过对话,学生濡染了经典,走近甚至走进大师的心灵世界,枯燥的文化也因此栩栩如生,狭窄的视界因而豁然开朗。
学生一旦打下坚实的精神的底子,势必增强对话的能力、思维的辩证,在未来一定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因此新课改下的课堂上的对话应该是多边的、多重的、互动的和立体的,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三、冲突
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冲突,这种冲突,给文章带来了巨大的张力。
比如说戏剧,有人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比如小说,作者也总是在冲突的情景中,把人物打入第二情境,让人物性格充分地表现出来。
还有诗歌,也总是在冲突中展现出诗歌的婉曲美。
教学中,没有冲突,就没有教学。
教学由冲突引起,围绕冲突展开。
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冲突的形成、展开和解决的过程。
教师要精心创设冲突情境,把学生“搞糊涂”,让学生不断产生问题,问题就是冲突。
高质量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探究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推动教学顺利完成。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着认知上的冲突,建构上的冲突。
良好的教学,就是在这种动荡的冲突中,重新生成和谐的知识。
契诃夫说过,人有三个头脑:父母给一个,书本给一个,生活给一
个。
这句话最意味深长,我把这理解为生命、知识和生活。
我们所有的教学冲突,都是为了实现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即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深刻共鸣的同时,也实现着人与人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
但在实现人与知识、人与他者、人与内在的灵魂深刻共鸣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
从这个角度说,课堂是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来,生出新问题去”。
如何让学生在离开语文课堂之后,不离开语文呢?答案是让思考、探究伴随着每个学生,在生活的绵延中潜滋暗长。
于丹曾说:“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因此,任何形式的课改,都应该只是以最朴素的真理告诉我们教育要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