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5届高三10月金太阳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市2025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
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云:“逢花驻马尚多情,得知春入凤凰城。
”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
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
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逋《杏花》),“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等等。
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
《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就是真实写照。
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
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
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
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
”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刺激。
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
正所谓“帝城只卖担头枝”,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
这类花贩所卖之花,多为朵花、把花,不会是大型盆栽和花窠。
轻巧的货品,让卖花人可以轻松穿越街巷,以叫卖声招揽客人。
声音具有穿透性,就算隔着高墙,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
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卖花声的响起与远去,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
这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不必看到花担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只凭耳中传来的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
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
戴复古《都中冬日》的卖花书写,书写了都城客居的情境:“脱却鹴裘付酒家,忍寒图得醉京华。
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
”京华之地,居大不易。
对于一生未仕、漫游江湖的戴复古而言,更是如此。
典当衣裘,只图得一醉。
幸而临安的冬季天气和暖,街头已有杏花叫卖。
“昨日街头卖杏花”,不只是临安冬日的风景,同时也是对京华客子的抚慰。
“忍寒图得醉京华”则有着江湖游士的辛酸无奈。
对任职都城的士大夫而言,美丽的鲜花不但装点着他们的生活,也调整着他们的心态。
《六一诗话》称:“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
其诗至
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
”都城明明拥有最特别的风景,士大夫却因公务繁忙无暇游赏,只能从卖花担上欣赏桃花李花的盛放。
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安慰着王事鞅掌的士大夫。
杨万里《初夏清晓赴东宫讲堂,行经和宁门外卖花市》:“众红半霎聊经眼,不枉皇州第二年。
”都城花市的商品紧紧呼应着四季花时,让诗人不必执念于回归故园、退居乡里。
花市让杨万里感受到了都城特有的繁华,也纾解了他渴盼回乡的寂寞。
卖花书写中所折射的时序变换、所承载的客居心绪,是宋代作者对都城时间与空间的真切感知,是宋代作者对都城生活节奏的新鲜体验,更隐含着他们关于都城的新思考:该如何自处于都城之中是在自我与都城的碰撞中伤感,还是努力融入都城生活的节奏宋人的感受与思考,促使花卉买卖成为体察都城生活及世态人
情的精妙视角,而卖花也日渐成为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
(摘编自周剑之《花担上的帝京:宋代卖花诗词的都城感知及文学意蕴》)
材料二:
南宋都城临安,气候温暖,城市里面购买鲜花的非常多。
宋代种花业之所以昌盛,是因为不仅买花的人多,而且购买的量也大,婉约派大词人柳永在《剔银灯·何
事春工用意》中形容道:“渐渐园林明媚,便好安排欢计。
论篮买花,盈车载酒。
”可以想象,在那明媚的春光下,一辆辆装满鲜花的马车从花园里出来,喧阗而又热闹。
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使得扬州、成都、洛阳等宋代名城的花市也各有“色彩”。
宋人家铉翁《上元夜》也写道:“沙河红烛暮争然,花市清箫夜彻天。
”红烛争燃,箫声连夜,洛阳花市的繁华与热闹程度自可想象。
成都则二月举办花市,尤以海棠花为最好;扬州的开明桥“春月有花市”,市上卖的芍药的价格有时会比洛阳牡丹还要贵。
为了方便鲜花买卖,南宋政府甚至还专门设置了用于鲜花交易的花市。
北宋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回忆北宋时的洛阳风俗。
文中对当时人们赏花、购花的情景作出细致的描写。
在鲜花开放之际,吸引了各方人士来到花圃,面对群芳,举杯畅饮,纵情放歌。
暮色降临,花农们用竹笼小篮盛着鲜花来到花市“唱卖”。
可见,北宋花市,当以夜间最为热闹。
尤其是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之夜,在火光交错间,鲜花争妍。
这盛大美景成为宋代文人雅士笔下的一幅美景。
诗人文彦博曾夜游花市,在《游花市示之珍慕容》中写道:“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
宛然。
到肆千灯多闪铄,长廊万蕊斗鲜妍。
”在灯光闪烁间,诗人夜游花市,故
地重游,恍惚间,去年美景再现眼前。
(摘编自贾玺增《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都城内的诗人,不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因此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
B. 卖花带来了四季流转的美好,不仅装点了任职都城的士大夫的生活,同时也安慰了公事繁忙的他们。
C. 宋代作者对都城的真切感受与思考,使花卉成为了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
D. 宋代名城的花市各有特点,不仅有商业发达和文化昌盛的因素,更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密切相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文人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都城的认识,赋予了卖花活动以多姿多彩的文学意蕴。
B. “帝城只卖担头枝”说明北宋都城只有流动性的花贩,因为轻巧的货品便于花贩走街串巷。
C. 无论是流动性的商贩,还是南宋政府专门设置的花市,都为宋人买花和赏花提供了便利。
D. 在宋代,买花赏花不是统治阶层或文人骚客的专利,而是普通人家也可兴之所至的事情。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 “咸阳亲戚长安里,无限将金买花子。
”——刘言史《买花谣》
B. “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戴复古《都中冬日》
C. “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
”——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
D. “年年二月卖花天,唯有小桃偏占先。
”——梅尧臣《和江邻几省中赏小桃》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频繁使用了某种论证方法,请指出该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是宋代卖花诗词代表性的作品,请结合材料及相关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中“卖花”的独特内涵。
【答案】1. B 2. B
3. D
4.①论证方法:引用论证。
②本文广泛引用了宋代文人的诗歌、散文、笔记、诗论等来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本文引用古代诗歌、散文作品时,贴合其语言特点进行赏析评点,使论证语言典雅有文采。
5. ①卖花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能给诗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春雨”“杏花”让诗人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
②卖花给诗人带来了听觉上的独特美感。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深处居室之内的诗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只凭耳中传来的雨声和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
③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客居的落寞。
“客京华”点明了诗人寓居的现状,诗人用“春雨”“杏花”构成的明媚春光为背景,与自己落寞的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解析】
【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宋代卖花活动的文化意蕴与社会背景。
材料一着重于揭示卖花对宋代诗人感知都城变化和表达个人情感的影响,通过诗词反映城市节奏与个人心绪。
材料二则详细描述了宋代花市的繁华景象和社会氛围,突显出商业文化的发达及政府支持对花市繁荣的推动。
两则材料共同表现了卖花作为社会活动在宋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多重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不能”说法绝对,根据“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可知,“未必”是“不一定”的意思。
C.“花卉成为了表达都城时序变换与诗人居处心态的成熟事象”错误,根据原文“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可知“卖花”才是“事象”。
D.“更与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密切相关”错误,文中只说“扬州、洛阳等宋代名城的花市也各有‘色彩’”,没提到政府的扶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只有”错,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
而且前文提到“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可见还有其他的卖花形式,“只有”说法绝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的主要观点是“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
A.书写了贵族占有大量的金钱用于奢侈享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与批判。
B.写的是冬日。
C.写了宫廷与市井,仿佛只有一墙之隔,真实勾勒出宋代都城内各阶层各行业互存共荣的画卷。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论证方法效果的分析能力。
①文本中,引用陈师道的诗论证“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引用戴复古的散文论证“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引用邵伯温的笔记论述宋代的花市,引用欧阳修的诗话论述美丽的鲜花装点、调整心情的作用。
材料广泛引用了宋代文人的诗歌、散文、笔记、诗论等来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京华之地,居大不易。
对于一生未仕、漫游江湖的戴复古而言,更是如此”“都城明明拥有最特别的风景,士大夫却因公务繁忙无暇游赏,只能从卖花担上欣赏桃花李花的盛放”“红烛争燃,箫声连夜,洛阳花市的繁华与热闹程度自可想象”等引文的赏析评点,凝练生动,典雅有文采,贴合相关诗文的语言特点,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中所说“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可知,诗中的杏花作为被售卖的花朵,成为了春天的象征,它的出现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这种春日的景象给诗人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让诗人切实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②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卖花者的叫卖声是宋代城市的特色之一,由“声音具有穿透性,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
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可知叫卖声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
陆游在诗中通过听到的春雨声和卖花声,无需看到花朵,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
这种独特的听觉感受,丰富了诗人对春天的感知,也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③“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诗中的“客京华” 明确地点出了诗人寓居都城的现状。
在临安这座都城,诗人本应感受到繁华与热闹,但此时的他却觉得世味淡薄。
“春雨” 和“杏花” 展现了明媚春光,与诗人落寞的情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根据材料一中“对于寓居都城的诗人而言,卖花传递的时令变换,往往会牵动思乡的心绪和客居的落寞”可知,在这首诗中,卖花这一行为所代表的春天的到来,并没有给诗人带来喜悦,反而更加凸显了他客居他乡的孤独和无奈。
(二)现代文阅卷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睡二指
王愿坚
①1935年,锁蛟岭……突起的峰峦、茂密的树林。
一支不大的部队正沿着这丛林中的小路急匆匆地走着。
这是个奇怪的行军行列:从队首到队尾扯着一条绳子,战士们一个个紧抓住绳子,脚步踉跄地往前赶。
②这便是他所指挥的那支红军游击队。
③这天,秘密交通送来了上级的命令:要他们立即动身赶到武功山区,和大队会合,他们一离开根据地,就被敌人盯上了。
敌人调动了沿途的军队和民团,紧紧地咬住不放。
为了保存力量,如期到达指定地点,他们只得钻进山林,兼程前进。
④除了战斗就是赶路,日夜不停地赶路。
谁负伤了,背起,扶起。
衣服被划破了,一条条一片片地挂在身上,战士们一边走着一边从粮袋里抓出把生米,再随手捋把嫩树叶子,最难耐的还是困倦。
一连三四个日夜没有合眼,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
一个个像喝醉了酒;稍微一停步,队伍里就响起了鼾声。
⑤人们多么需要睡一觉啊!
⑥第四天上,他弄来了一些树皮搓成了一条长绳,人们抓着绳子走着闭一会儿眼睛。
这也好不了许多:这一个,身子一赳趄,一头撞到树干上,揉着肿起的脑袋追上了队伍;那一个脸被树枝划破了,总可以多少睡一会儿了。
⑦疲困强烈地袭击着整个队伍。
⑧副支队长任丕祥吃力地扶住一棵小杉树,焦躁地喊道:“老范,给我半个班吧!我去给大家争取点时间睡一睡!”
⑨“不!”他和任丕祥一样焦躁,为了睡觉而打仗,这不成,就让大家稍微打个盹,只睡……晚二指就行……”任丕祥的话越说越低,扶着树干的手松开了,腿像被抽掉了骨头,蓦地,咕咚一声栽倒在地上,脸被石尖扎破了,殷红的血一滴滴地落到草梢上。
但他丝毫也没有发觉。
他睡得那么香,脸上泛起满足的笑容。
⑩他弯下身,把任丕祥的身体放平了些,把他脸上的血水擦了擦。
他的心一阵紧缩:任丕祥是整个支队中数得着的硬汉子,那……就在这一刹那,他大声地喊道:“休息!”
⑪说出这两个字时,他的心情是万分复杂的。
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到来?这每一分钟的睡眠是要用同志们的血来换哪!他应该为这一百多人,为明天的战斗负责,可是……
⑫看看大家都睡好了以后,他从一个战士的枪上抽出了一根枪探条,来到了一个高高的山包上,在阴影转移的方向二指远处画上了一条细线。
凭经验,这是半个多钟头。
⑬“等影子走到这里,我一定得叫醒他们!”他暗暗下了决心。
然后又警惕地向远处眺望了一下,山路上空荡荡的,看来敌人还远。
⑭只到这时,他才觉得眼皮是那么沉重。
⑮“就是困死也不能睡着了呀!”他找来了一节竹筒,接了一筒泉水,含上口水,冷水像小雨似的洒下来,人清醒些了。
可是喷了几次以后,把眼皮撑起来,这样眼皮是不会垂下来了,眼前又变得云遮雾罩了。
⑯就在这时,眼前一簇黑点在晃动起来,他蓦地一惊,这才看清在他目力所及的远处出现了一群人的影子。
回头望了望那根枪探条、影子距离他画的线还有一指多。
⑰“狗东西,来得这样快!”他咒骂着,一面端起竹筒,一面向睡觉的同志们跑去。
⑱似乎在他一生中没有比叫醒这些同志们更困难的事了。
怎么叫也叫不应。
他刚把这个拖起,要拖那个的时候,这个又仆倒了。
费了好大的劲才叫醒了三个人。
“怎么办?”没有时间磨蹭了,接着又把手里的一筒水猛地泼到他的脸上。
⑲冷不丁打一个寒战,任丕祥醒来了。
⑳“老任,赶快想办法把同志们弄醒,向苏家墟转移!”他气冲冲地说完,迎着敌人跑去。
㉑当他向敌人打出了第一枪以后,好大一会儿,他才看见队伍躜上背后那一道山岭……
(根据王愿坚小说《休息》删改)
文本二:
杨成武回忆录:夜行记(节选)
走着,走着,突然队伍停住了。
这是常有的事。
遇到隘路、小桥,往往行军受阻,前面的放慢了脚步,得稍稍等一等,要是碰上了“拦路虎”,得等到前卫开辟好通路,才能让后续部队前进。
一晚上,这样走走停停要碰上好几回。
等了好长一段时间,还不见动静。
小白抓着马尾巴,已经发出了鼾声。
马背上的病号,队伍里的战士都在打盹儿,静悄悄地一个紧挨一个,后面的拉着前面的背包站在长长的羊肠小道上。
“到底怎么回事?前面的障碍排除了没有?”站了好一会儿,我等不及了,朝前走去。
当我来到前面时,几乎愣住了。
哦,原来队伍断“线”了——前面的队伍早已踪影全无。
现在原地站着的几十个人,他们一个挨着一个,最前面那个小战士趴在弯角的地方睡着了,而后面的同志由于黑夜蒙蒙看不清楚,便习惯地站住了,时间一长,也就打起盹来。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部队以一种奇怪的行列行军,从队首到队尾都扯着绳子,是为了让战士们得到一点休息的时间。
B. 文本一中老范决心让战士们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睡二指”,折射了他此时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
C. 文本一通过描写红军游击队在敌人围追堵截下的艰苦行军,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
D. 文本二中队伍突然停住了,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结果在等待的过程中,几十个战士都站着睡着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运用“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等一系列比喻,形象地描写出战士们极度困倦的状态。
B. 本文详细描写硬汉任丕祥的睡态,他的睡态凸显了整个行军队伍的疲惫状态,这促使老范决心让战士们“睡二指”。
C. 两个文本内容相近但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
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
D. 文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不失生动。
8. “可就是因为这,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在走上一道崖边时,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一失脚,掉下悬崖牺牲了……”这是文本一的一段话,请指出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并简要分析其在原文中的作用。
9. 王愿坚在《谜的启示》中说:“小说要用小去反映大,以部分去显示全体……”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实现王愿坚这一艺术思想的。
【答案】6. D 7. A
8. ①该段话应放在⑥段后面。
②这段话写的是在行军过程中的一个极端事例,凸显出行军的异常艰难;与前面他人的疲惫的状态形成呼应,为下文任丕祥提出睡二指的合理请求做了铺垫。
9. 用小去反映大:
①通过细节塑造人物高尚品质和高大形象。
老范用冷水喷脸,用草棍儿撑眼皮等细节集中地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
②通过小事件反映重大革命事件。
用关于休息的小事件体现长征艰苦异常的环境。
③以部分去显示全体,以个体形象反映群体形象。
用老范的形象来反映中国革命者群体的伟大精神。
【解析】
【导语】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展现了红军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行军场景。
文本一通过老范和战士们在困倦与追兵夹击下的行动,生动刻画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与团队精神。
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和紧张的情节推动,揭示了集体力量和领导者决策的重要性。
文本二则从回忆录的角度,叙述因疲惫导致的队伍脱节,突显行军环境的险恶与困苦。
两篇文章通过不同的叙述手法,真实再现了红军的坚韧与奉献精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D.“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错误,文本二中队伍突然停住是因为最前面的小战士趴在弯角的地方睡着了,后面的同志因为黑夜看不清,以为要停住等,时间一长打起盹来,而不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A.“等一系列比喻”错误,“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通过夸张形象地表现出战士们极度困倦的状态。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位置:放在第⑥段后面。
②作用:第⑥段主要写战士们抓着绳子走,还是会出现撞到树干、脸被划破、脚被碰伤等情况,主要体现战士们在极度困乏下艰难行军的状态。
内容上:这段话在⑥段后面,接着写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而掉下悬崖牺牲,这个极端事例,深刻地展现出当时行军环境的恶劣和艰难程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情节上:和前面其他战士困倦到撞到树干、脸被划破等疲惫状态相呼应,进一步说明整个队伍都被极度的困乏所困扰。
就是在这种艰难的现状下,任丕祥才提出让大家“睡二指”,这种请求就变得合理且迫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用小去反映大:
①塑造人物:文中老范为了不让自己睡着,先是用冷水喷脸,后来又用草棍儿撑眼皮,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却充分展现了他作为指挥员强烈的责任心。
在战士们极度困乏、面临敌人追击的危险情况下,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对战士们的生命安全和整个部队的前途负责。
②小事件体现大环境:文本围绕战士们在艰苦行军中渴望休息这一“休息”的小事件展开。
通过战士们抓着绳子行军、站着就能睡着、任丕祥极度困倦的请求以及因困倦发生的悲剧等细节,深刻地反映出长征途中环境的艰苦异常。
这种艰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还包括随时面临敌人追击的危险,以及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对生存和战斗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