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注目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改:注目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愿景就是注目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来,现状却不容乐观。
近些年来,每当高考结束时,都会有这样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考完就将书统统扔掉、卖光,有的甚至将书从楼上往下扔以发泄多年压抑的情绪,学生对学习如此厌恶的情绪使我们深思: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切实注重了吗?
作为中学教师,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在教育教学中,使教育教学工作不但有利于学生眼前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今后、甚至终生的发展。
注重学生的发展与持续性,把发展作为前提、基础,把持续性作为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
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学生发展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
不过,因为中考和高考的压力,教师急功近利的教育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大量的时间用在应付中考和高考题目上,用在了解单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心理以及个别交流思想并实行思想引领的时间少得可怜,学生被当成知识的容器,当成分数的生产者,“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无不写照了这个点。
学生长期处于“被学习”状态,这种教学片面训练人的理解水平,忽视学生精神世界的知情一体性。
在这样的一种教学环境中,人际关系十分紧张,人的感情受到压抑,先天的自我得不到充分发展和实现,由此产生的僵化、刻板、墨守成规,使得他们对当代急剧变化的社会无所适从。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长此以往,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又怎么应对社会终生学习的要求?如何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促使其可持续发展呢?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将教学的重心置于每个学生充分身上,积极彻底地强调了学生的“自由”,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罗杰斯有一个最基本的理解,即人是作为一个整体实行活动的,这种整体首先表现为知情活动的合二为一。
学生学习时,在情感的参与下,理解和情感的协同活动能使理解达到一个单凭理解水平本身所不能达到
的高水平。
换言之,当学生的个别情感和他的理解结合起来,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活动时,就能产生一种整体效益。
不但学生积极的情感得到培养,学生充满活力,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健康发展的自然倾向,有积极处理多方面生活的可能性,充满理解、信任,友好的气氛会促成学生健康的发展和潜能的实现。
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应按照学生的情感模式去创造最佳条件,使他们自由地表达个体的情绪和思想,并加以调整,从而改变相对应的态度和行为。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作者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一、引领学生走向社会,注重内化所学知识
把走向社会作为重要的一环。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学习的理论才能内化为思想意识,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首先,可借学生简便易行的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主体意识。
如在学完价值规律内容和作用等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协助家长去商场购物或去菜市场担任临时销售员,体验一下供求、价格、生产者、销售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可组织一些社会调查,学完经济生活后,组织学生对南通市区的长江沿岸实行考察,参观沿岸已经发展起来的企业,思考进一步发展可面向哪些领域,学生为此逛书店,进图书馆,收集了国内外各种港口经济发展的资料。
调查过程中,结合实际筛选资料,写出《南通市发展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建议》的考察报告,即使写出的报告还不成熟,但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了增强,体验到知识是力量的源泉,学会了互相合作、共同克服困难,感到自身价值的存有。
通过查阅资料,自学了很多教材中没有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开拓了思维,增强建设家乡的主人翁责任感。
因为走出了课堂,教师必须增强指导和组织,至于选择什么专题,采取什么形式,作哪些准备,达到什么目的,可由学生自主讨论,以增强其“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主体意识。
二、引领学生体味生活,注重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他批判知识“旁观者理论”把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相隔离,强调认知是一种理解“对象”表现给认知者的事情,使教育上就逐步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学习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与行为相分离等弊端。
要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改变以知识为中心,学习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与行为相分离的现象,鼓励学生注重生活,主动地探究,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
引领学生生活,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首先,教师做到“知己知彼,胸有成竹”。
注重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阅历和学力。
在这个前提下,引导学生留意自己的生活。
引导学生注重时事,注重自己和他人身边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案例,使学生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其次,杜威认为,人的知识和行为理应是合一的。
如果一个人他所学的知识不能影响他的行为,他的行为又不能源于他所学的知识,那就只会养成一种轻视知识的习惯。
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知识的兴趣。
教育教学中,不能让学生仅在岸上学习游泳知识,不妨让学生下水实践实践。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为父母或亲戚朋友等人中分析或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出谋划策,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影响自己的行为。
从而不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引领学生走向内心,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于丹曾说;人的眼睛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地扩展世界;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了解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内心太少,看外界太少。
”新课程实施中,作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抱怨外部转向到叩问内心,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这要求教师无论高考压力多大,也应持续地注重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与学生实行心理交流。
无论是书面形式还是口头交流,无论是专门抽时间坐下来与学生个别面对面交流,还是路遇学生一两句点拨,这些都是作为教师必须注重的细节。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抱怨最多的就是作
业多、考试压力大。
作者引导学生准确看待作业,作业是巩固知识的一个环节。
根据认知规律,学习的知识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巩固,我们首先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把作业作为检验自己知识是否掌握的尺码。
作业顺利完成,说明知识掌握,应有成就感。
作业中遇到困难,静下心来找找原因。
实在无法完成,别忘了求助老师点拨并反思一下自己到底哪些东西未理解。
若作业量多了,学生可与老师交流,相信老师是通情达理的。
遇上特殊情况未完成,可与老师协商,在一定时间内补完,而不是抄了应付老师。
在作了以上努力后,应坦然面对考试,无论考到什么水平,学生应感到问心无愧,应对自己说;我尽力了,我脚踏实地地走过来了,不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流下遗憾,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逐步地学会面对困难,并持续反思自己的学习,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来说之,在以上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储蓄罐”,学生学习过程就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是思维持续得到开拓的过程,水平持续提升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会日臻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