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名校2019-2020学年历史高二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市名校2019-2020学年历史高二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表是“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简表,据此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特点解读正确的是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单位:%)
A.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B.经济出现明显的“滞胀”现象
C.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D.美国、欧盟、日本经济竞争加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
表格数据显示,1950年至196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较高,说明这一时期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选项A正确;“滞胀危机”是在1973年以后,排除B;材料未显示经济多极化,排除C;1960年欧盟尚未成立,排除D。
2.1950年,政务院在制定国家税收标准中贯彻两个原则:工业轻于商业的税收原则和生产资料轻于消费资料,日用品轻于奢侈品的税收原则。
这一做法
A.培养了国民勤俭朴素生活作风
B.旨在建立以重工业为主的模式
C.有利于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D.充分地利用了原有的工业基础
【答案】C
【解析】
“工业轻于商业的税收原则和生产资料轻于消费资料,日用品轻于奢侈品的税收原则”说明当时工业和商业结构、重工业和轻工业结构、日用品和奢侈品行业结构都不合理,故政府以税收政策进行调整,故C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结构和税收的问题,不是勤俭朴素生活作风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不仅仅反映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结构问题,还有其它行业的结构问题,故B错误;仅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原有的工业基础被充分利用,故D错误。
故选C。
3.据统计,北宋时,科举出身的官员占了总官员的40%,而在唐代这一比例只有15%。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进步
B.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C.统治者的统治策略
D.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制度逐步完善,而宋代为借鉴唐灭亡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所以正确答案应为C项;印刷术的进步和科举制度的完善可以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所以A、B两项错误;市民阶层的壮大并不会直接导致科举官员增多,因此D项错误。
点睛:北宋建立后总结前朝灭亡教训,认为唐朝灭亡原因在于藩镇力量太强,造成武将专权。
因此宋代改革的重心即为削夺武将权力,比如重文轻武、文臣任知州等。
科举出身官员增多即说明北宋改革的结果。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段情节:“在那动乱的一九一七年的四月,吓的昏头昏脑的小市民,早上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窗户,提心吊胆的询问比他起得早的邻居:今天城里是哪一派掌权?”当时俄国掌握实际权力的是()
A.工兵代表苏维埃B.罗曼诺夫王朝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九一七年的四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4月实际掌握权力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武装力量,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时间是“一九一七年的四月”。
5.二战严重削弱了西欧各国力量,使其生存受到“威胁”。
在这种形势下,西欧各国一方面谋求联合自保,同时争取获得美国军事保护。
由于冷战格局的影响,美国作为一个域外大国亦得以“赞助者”角色参与其中。
据此可知
A.欧洲联合使美国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B.共同反苏成为美欧利益的契合点
C.冷战是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核心因素
D.美国主导着战后欧洲一体化建设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两国建立两极格局,欧洲各国实力大大削弱,其“威胁”来自社会主义苏联,而苏联也是唯一有实力阻碍美国走向世界霸权的国家,故抵制苏联成为美欧组成资本主义阵营的共同目的,B项正确。
A项,题干提及欧美联合而非欧洲联合,故排除.C项,冷战是欧洲一体化的推动因素,
其核心因素为欧洲各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故排除。
D项,西欧一体化威胁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故排除。
6.1961年,约翰肯尼迪当选美国第35届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
这说明
A.美国进入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新经济时代
B.分权制衡的原则得到一以贯之
C.冷战思维影响了美国政府决策
D.美国政府大规模削减民众福利
【答案】C
【解析】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新经济时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分权制衡的原则,而是说明国会支持太空开发的方案的问题,故B错误;20世纪60年代处于美苏争霸时期,国会支持太空开发的方案体现了冷战思维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美国政府大规模削减民众福利,故D错误。
故选C。
7.早期罗马法规定,债务口头契约的成立,必须完成5名见证人在场见证等严格的仪式;到了后期,书面债务契约日益普及,其成立只要求“双方当事人在意思与理解上一致”即可。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罗马成文法开始取代了习惯法
B.罗马法日益注重形式主义
C.罗马法更加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罗马法。
从材料给出的信息可知,早期罗马法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关系增多,不可能需要所有的交易都要有5名见证人在场。
因此,原有的契约形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书面契约的应用称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故选C。
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A项错误。
罗马法始终注重形式主义,但后来日益淡化了,故B错误。
材料的重点在于契约成立的条件,罗马法始终注重保护私有财产,D项与本题无关。
8.【答案】9.【答案】10.宋代官田招佃,往往张榜招募流民,采取自愿原则,并订立租佃契约,同时规定如果佃农不愿继续承佃,要求退佃和迁徙,官府不得无理阻拦。
据此可知当时
A.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
B.中央对地方权力失控
C.租佃双方毁约现象严重
D.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采取自愿原则,并订立祖佃契约,同时规定如果佃农不愿继续承佃,要求退佃和迁徙,官府不得无理阻栏。
”,说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租佃双方毁约现象,排除C;材料无关土地兼并现象,排除。
11.“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又由间接选举产生,一旦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就可以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以变为贵族院。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出现,法国A.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共和君主两派相互妥协
C.对总统任职资格做出限制
D.在农村中传播共和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就可以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以变为贵族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为了防止复辟帝制,在1875年宪法上规定凡是统治过的法国家族不能出任法国总统,C选项符合题意。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不能限制君主派复辟,A选项排除。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B选项排除。
在农村中传播共和思想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
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台湾问题已牵涉中美外交问题
D.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周恩来与毛泽东都希望可以通过和美国谈判解决台湾问题,这说明台湾问题已经成为牵涉中美外交的问题,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B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确立于1954年,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并不适用于台湾问题;D选项错误,1955年中国尚未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答案】14.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
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史观影响史学结论
B.史学研究要服务于现实
C.史实可以随意解释
D.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强调不同的人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评判,其主要原因是史学研究的角度不同,因此A项正确;B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史实是客观的历史存在,不能随意解释,排除C项;历史认识有客观的标准,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15.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
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
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和“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以及“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体现了对天命的敬畏和对民众意愿的遵从,反映了敬天保民观念的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顺从天命和民意,没有涉及神权统治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没有涉及等级意识和儒学思想,故B、D项错误。
16.伏尔泰说:“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人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材料中涉及古代中国的
A.三公九卿制、察举制
B.三公九卿制、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内阁制、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人这些衙门任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制约,分工明确;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故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中,太尉没有实权,无法体现相互制约,察举制以“孝”、“廉”等为选官依据,不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主要依据,被世家大族垄断,故B项错误;内阁制没有体现内部的相互制约,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人这些衙门任职”,学生应该可以联系到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相关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项,得出正确答案。
17.下图为近代漫画家杜宇所作,名为《贪食小犬,死不足惜》。
漫画中左下方之手粗壮有力,袖口有“抵制日货”字样;右上方之手细软无力,袖口有“政府”字样;鱼身上有“青岛”字样。
该漫画
A.最有可能出现于国民革命运动北伐之时
B.主要批判巴黎和会不尊中国主权的行径
C.鲜明讽刺了清政府丧权辱国的丑陋嘴脸
D.见证了群众运动下民族觉醒的历史事实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抵制日货”“青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作于五四运动时期,巴黎和会上列强将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引发了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这是民族觉醒的表现,故选D。
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年后,排除A;由漫画标题可知,该漫画主要在强调民众的强大力量,批判巴黎和会显然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B;漫画中的政府为北洋军政府,排除C。
【点睛】
漫画题一般说来要借助文字信息才能帮助自己准确地把握主旨,如本题只有借助材料“抵制日货”“青岛”等信息才能对漫画创作的时代背景有一准确的定位,继而才能概括出材料的主旨。
18.下面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
D.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
从表中信息可知,从秦朝到两汉,地方行政由两级制到三级制,并设立监察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隋朝又恢复两级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特别是唐朝末年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放松,导致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这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分层的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故C正确;唐末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存在矛盾与困局,而不是体现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排除B;材料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存在矛盾与困局,并非中枢权力体系,排除D。
19.【答案】20.有历史学家认为雅典“每个公民都深切地感到城邦不是异己的、外在的实体,而是个人生活和权力在集体环境中的扩张和放大。
在这些条件下,个人经历被广泛分享之后不仅未丧失其私人性质,反而扩展了人类个性的新天地,释放出新鲜的集体力量去缔造繁盛的古典希腊文化。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中
A.城邦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B.城邦是公民个人集合体
C.人类个性得到无限扩展
D.个人经历缺乏隐私保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个人经济被广泛分享之后不仅未丧失其私人性质,反而扩展了人类个性的新天地,释放出新鲜的集体力量去缔造繁盛的古典希腊文化”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结合了大量公民构成的城邦且对公民进行
隐私保护,故选择B选项,排除D选项;结合所学,城邦利益是由所有公民的利益共同组成的,不存在城邦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故排除A选项;材料并没有体现人类的个性得到无限扩展,故排除C选项。
21.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
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农业经济调整法》
【详解】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依据所学可知,缩减A项应为农业;突破口B项应为金融业;增加就业C项应为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劳资关系D应为调节劳资关系和供求关系的。
故选A项。
22.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后来资产阶级强大起来.这时候法便在一切国家里(法国是在16世纪)开始直接地发展起来了”。
材料主要认为罗马法
A.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
B.对资产阶级的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C.促进了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发展
D.激发国民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信息是私有制的发展促进了罗马法的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然后法便在资产阶级国家里“开始直接地发展起来了”,这说明罗马法对资产阶级的立法产生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说明罗马法影
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罗马帝国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国民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故D项错误。
23.“探索所有这些奥群,鸽私动机、爱情和欲望、恐惧和忧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记忆和梦幻,体验极端和无法表达状态,从内心去理解顿悟的狂喜,洞察人类灵魂的深处。
”下列作品与材料描述的风格一致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材料“情绪和动机、爱情和欲望……记忆和梦幻……从内心去理解顿悟的狂喜,洞察人类灵魂的深处”反映了重视情感的表达和对灵魂的呼唤,属于浪漫主义的风格,A是《自由领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绘画,故A 正确;B是《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故B错误;C是《向日葵》,属于印象派,故C错误;D是毕加索的《手里捧着书的女子》,属于现代主义,故D错误。
故选A。
24.1906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人出洋考察,他们在其《考察情形折》中称: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由此可见,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罗马法
A.揭露了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B.维护和巩固了欧洲各国的统治
C.其法律观念具有普遍性
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答案】C
【解析】
本题的切入点是罗马法的世界影响,对应的选项应该是罗马法法律观念的普遍性,故选C;A、B、D表述错误,排除。
25.以下为四国宪法条款内容,按照颁布时间从早到晚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②如遇联邦领土内有威胁社会安全的情况,皇帝可宣布国内任何地方处于戒严状态。
③涉及大使、其他使节和领事以及以州为当事人的一切案件,其初审权属于最高法院。
④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有权缔结条约,实行大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备选项中四国宪法的内容可以判断出①是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中的条款;②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的条款;③是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条款二;④是法国1875年宪法,所以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④,答案选C。
26.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强调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有学者在论及我国的基层民主时说:“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
”这表明完善基层民主
A.即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
B.是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
C.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D.是健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群众行使民主权利需要完善基层民主,故B正确;基层民主并不是由
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排除A;材料没体现循序渐进方面的信息,排除C;材料不涉及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7.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
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
”这说明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于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排除;揭开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序幕的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排除;材料主旨与民族民主思想传播无关,故C项排除;结合“1919年5月”和“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指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社会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D正确。
28.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
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C.改革开放在上海
D.上海,红色的摇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发昌机器厂建立、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说明了上海的工业化进程;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说明了上海的政治发展;1990年,浦东新区开发开放说明了上海的对外开放与发展。
说明材料既反映上海的经济现代化又反映政治现代化,符合现代化的内涵的是B,答案为B。
ACD都具有片面性,表述不全面,排除。
29.【答案】30.虽然自汉朝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
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
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A.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
虽然南北朝是割据的,但在隋唐修史时仍把分裂的南北政权归于中国,说明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故D项正确。
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材料主旨没有体现。
故A错误。
此时的南北方并不存在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故B项错误。
材料讲述的是国家统一,而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故C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40分)
3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明鼎革,社会生产遭受巨大破坏,流民成为明代突出的社会问题。
宣德年间,吏部奏请原先设有巡抚侍郎的河南、山东、山西、湖广、浙江、江西各府州县额外增设抚民官和佐贰一员,以辅助各级官吏安置流民,勘实户口,登记钱粮。
正统年间边患日益加深,流民迭起,政府遂强化抚民官的权力,招抚流民垦荒置业,恢复生产。
流民浪潮暂时平息后,朝廷下诏称“抚民官于民无益有损”“悉令回还吏部”。
土木之变后,大量中原流民南逃,流民起义席卷四省。
明廷重兵平定后认为“虏寇不过边境之患。
流民则为心腹之疾”,遂将抚民官的设置区域由北方五省逐渐转移到荆襄地区,并进一步扩展到沿海沿边和边疆民族地区。
万历后期至明亡之前,明廷派遣总督、巡抚执掌地方,基本取代抚民官的角色。
——摘编自朱绍祖《明代抚民官的设置及其兴废原因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流民问题的成因及抚民官设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明代抚民官设置现象。
【答案】(1)成因:改朝换代引发的社会动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灾荒的影响;农民起义的冲击;土地兼并的加剧,
特点:因事而设,兴废无常,未成定制;职能逐渐强化和转变;设置区域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