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文化进入学校的探索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民族文化进入学校的探索与思考
邓永汉
贵州民族报 2005年10月31日第3版
一、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民间文化~=一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戏剧、曲艺、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工艺美术、民剧、服饰、器具及传统节日、庆典活动,民族体育和民间游艺,民族活动等等,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异彩纷呈,但近20年来,民族民间文化面临冲击,失传的状况令人触目惊心。

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民族语言正在严重流失。

2003年,天柱县共325个行政村(含10个居委会),其中属侗族的行政村有213个,现仍操侗语的只有145个,占侗族行政村的68%;属苗族的行政村有U2个,现仍操苗语的只有32个,占苗族行政村的28.5%。

.台江县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7%,2003年全县187个苗族行政村中已有9个不再讲苗语。

丹寨县苗族人口中,1990年会讲苗语的占85%,2001年下降为81%。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

黎平县的肇兴现仍穿侗装的人不到30%。

台江县如今只有方召、革东、施洞3个乡镇男子仍着苗族服装,其余6个乡镇的男子都基本改着汉装,丹寨倒除妇女仍穿苗族装外,男子改装也很普遍。

黔东南州的民族建筑,以其古朴典雅、古香古色的独特景观,直观地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可是近一二十年来,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和污染、外来文化的侵袭及其它原因,致使州内许多农村民居都改成了砖木结构或砖泥结构的楼房。

譬如雷山县郎德苗寨的清代民居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著名的民俗博物馆,近20年来,寨上的民居建筑已受到污染侵袭,砖木结构、钢筋水泥的建筑补缀在苗家吊脚楼的村寨上。

民族歌舞及乐器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精华,其失传状况令人心忧。

台江县的苗族民歌有古歌、酒歌、苦歌、情歌、儿歌、叙事歌、起义歌、劳动歌、婚嫁歌、姊妹歌、节日歌等。

其中最辉煌宏伟的古歌巳几乎失传。

王安江是仅存的几个歌师这一,号称没有哪一首苗族古歌不会唱,可是他已没有传人。

酒歌不再广泛传唱。

情歌因不再游方而无人再唱。

丹寨县城附鼓楼坡歌场、长青乡的一碗井歌场今已不复存在。

侗族民歌,以地处北侗和南侗结合的锦屏最具代表性,有古歌、大歌、酒歌、情歌、山歌、儿歌、半夜歌、婚嫁歌、木头歌、玩龙歌、吉利歌、桃园歌、丧事歌、巫术歌和白话等,丰富多彩。

但现今侗族的青少年已无人会唱。

古歌、桃园歌、儿歌、白话等近乎失传。

民族舞蹈与民族乐器的失传也令人震惊。

丹寨县苗族舞蹈,过去共有7种,但目前流行的只有芦笙舞、铜鼓舞和板凳舞,木鼓舞、傩舞、巫舞基本失传,鼓瓢舞仅干雅灰乡得隆村,但后继无人。

台江县的反排木鼓舞,原始古朴,雄浑豪放,属世界舞蹈杰作,享有“东方迪斯科”之盛名。

但随着民意老艺人的相继过世,这一杰作也后继乏人。

民族乐器如台江县苗族古老的加圆琴,现仅存3把,且已无人弹奏。

台江鼓点,在60年代有30多把,现在仅存9种。

台江芦笙的吹奏方法,在解放初有11种之多,目前仅存6种。

民族传统体育也潜藏着消亡的危机。

侗族的摔跤、抢花炮、板手劲、斗牛等项目,月牙铛等民族武术,勾镰、龙灯、舞狮、板登舞、斗鸡、斗鸟、骑高脚
马、踢毽、赛龙舟等活动以及各种民间棋类,苗族的扭扁担,玩龙抢蛋、芦笙吹跳竞技、斗牛、赛马、斗鸟等,如今只在少数地方较为广泛流传,多数面临失传。

生活社交习俗在不断的改变。

鼓社节是苗族一个重大节日。

但近几年,不少村寨不参与这一活动。

恋爱婚姻方式、饮食习俗,乃至信仰、居住,娱乐方式等,都在不断改变。

民族医药以及许多民间偏方,面临失传。

另一方面,文化生态条件的变化使得很多年轻人开始脱离自己的文化土壤。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原来在侗族村寨勃勃存在的侗歌班因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外〗出打工潮流的影响,很难找到一两个像样的青年男女歌队进鼓楼对歌。

1998年歌师去世后,没有人能接班,侗歌就不大有人唱了。

与侗歌一样,侗戏的现状同样令人忧虑。

民族民间工艺产品历来是自然经济形态下广大农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特点。

然而,随着各种工业产品的进入农村,对民族民间工艺产品的生产形成致命冲击。

如已有600多年历史的牙舟陶瓷,现在厂房只剩下几面破墙。

以至今天在牙舟陶的出产之地竟然看不到了艺术陶的踪影。

黄平县蜡染的著名产地重兴乡旺霸村。

近几年来,年青人大多外出打工,剩下的多为中老年人,会划蜡点蜡的人逐渐减少,
二、民族民间文化传进学校的实践与经验
我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校开设腊染,民族体育等民族文化课程。

特别是2002年10月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和2002年10月,省教育厅、省民宗委联合下发《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实施意见》以来,近六盘水市民族中学、都匀一中,贵阳民中、白云民中,沿河民中150多所学校,相继开展民族文化进入课堂的工作,取得罪著效果。

榕江县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一些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学校,进行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实验,通过实践获得成功,达到了学校满意、家长支持、学生拥护、社会认可、专家赞誉的效果,该县栽麻乡归柳小学自1992年来,在女童班将刺绣和民族歌舞引入课堂,聘请民间艺人上课,从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吸引了更多的适龄儿童人学,并带动了不少妇女参加教育学习,为推进“两基”工作奠定了基础。

车江乡中心小学将《同族大歌》,侗族舞蹈引入课堂,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有的进入各级各类艺术院校,成为省级艺术人才,有的成为民间歌手,他们以古朴的民歌、舞蹈招来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黎平县把民族传统文化引人中小学课堂作为积极发展地方民族教育,不断探索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新路子的一种学校常规教育制度创新。

2000年5月由县教育局牵头,会同县民族局、文广电局和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学习的决定》,明确规定各中小学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安排一定课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化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唱侗歌侗戏、学习制作民族民间工艺品等教学内容。

教育局和县政府督导室将民族文化课程计划列入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及学校常规教学管理评比的重要考核内容,而且是学校开展常规检查的主要考核琐目之一。

在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下,全县各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课程的积极性更为高涨,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品位、艺术技巧不断提高,1教学计划设计更加规范。

涌现了一批教学开展正常,社会效益明显的先进学校。

“讲侗话,唱侗歌,穿侗服”已成为黎平教育系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雷山县从2003年春季开学起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到高中设民族文化课程,开设民族礼俗、民族歌舞、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民族器乐等内容,把民族文化逃课堂作为一项具体工作来抓,把开展民族文化课程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考核评估内容之一。

2005年8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实施方案》,全县的中小学都在抓教师、教材、课时的落实,开放民族文化课,把雷山县苗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文学、传统工艺等引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黄平泥哨是苗族老艺人吴国清创制的民间工艺,孕育干20年代,丰富发展干70年代,走俏干80年代。

当时文化局与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全县中学美术教师泥哨工艺培训班。

在全县中学美术课中开设了泥哨工艺课,有些小学也举办了少年儿童泥哨制作培训班。

目前全县已培养能设计制造泥塑的手工骨干艺人200余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认识有待提高
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目前正在向纵深发展,但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刚起步,有的地方还没有开展,有的地方已大面积推广,比如台江、黎平县所有村级以上完小开袋了苗族文化进入课堂工作。

做好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需要各级方面提高认识。

(二)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由于对民族文化面临的危机缺乏认识,加之受普通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的压力,对民族文化进入课堂步伐,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投入不足。

使许多年轻人不尊重民族民间文化,产的价值。

(三)没有明确具体要求
目前民族文化进入课堂处于自发、起步阶,既没有统一的大纲,也没有较成型的教材。

有的学校、开展民族体育活动,有的学校开展民族歌舞教学,有的学校开展民族工艺,有的学校每周开一次民族文化课,有的学校每周开2一3次民族文化课,但都没有明确具体考核、评估要求,处于随意状态。

(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缺乏
首先是管理人才和领导人才缺乏,其次是教学人才缺乏。

目前全国的大中专、院校,各类大学,几乎没开设民族民间艺术课程,中小学没有民族文化师资来源。

第三,研究人才缺乏。

五、关于民族文化进学校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认识,加强新导
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教育、民族、文化等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提高对民族文化进入学校的认识,纳入议事日程,列入工作计划和业务目标,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1增加其投入,重视对其指导和研究,象台江县、黎平县那样、党委、政府重视、各部门积极支持___
_配合,上到下全民动员,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二)制定目标,健全机制
组织专家深入调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评估办法、考核要求,检查督促并实施奖惩机制,特别应将此项工作纳入教育部门和各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及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检查评比的重要内容,保证此项工作健康、有序、规范地开展。

甚至可以把对民族文化的掌握和了解作为一位公民的素质要求。

(三)示范引路.总结提高
民族文化进入学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有效方法,应及时进行总结,对特别典型、有效的做法,应采取组织参观,召开现场会,经验介绍等方法,将其推广,推动
整个民族文化进入学校工作全面开展,使其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编写教材、培训师资
应抓紧组织力量编写相应的教材和大纲,对各地区、民族文化进入课堂提出要求,教材、大纲的编写既要有统一的宏观要求,又要有微观具体要求,切忌一个模式,搞一刀切。

此外,民族文化教师的培训是十分紧迫和重要工作,形式灵活多样,当前的集中培训当然是一种很好形式,也可采取请民间艺人授课,或到各民族生活的环境中去学习,体验等方式进行,也可打破体制界限,直接请民间艺人、歌师到校上课,当客座教师,给予相应待遇和地位。

(五)政府引导和扶持
可以从前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各级各部门、各级党委、政府在对民族文化进入学校的同时,大力宣传民族文化进入学校的意义,加以引导和扶持,将对民族文化知识的掌握和了解,作为对公民的素质要求。

二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要素,如传统道德中的团结协作,文化精神中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取舍,民族传统工艺、民族歌舞、民族体育等。

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分清精华与糟粕,使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妁民族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传承机制创新体系中的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