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至2023年高三上期期中理综生物无纸试卷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下列关于细胞的中元素与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酸、磷脂和ATP中一定含有C、H、O、N、P元素
B.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能转运氨基酸的物质都是蛋白质
C.脂肪是储能物质,也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D.质量相同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相等
【答案】A
【解析】
1、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具有的功能有: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2、糖类一般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

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

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
的储能物质。

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3、脂质主要是由C、H、O三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A、核酸、磷脂和ATP中一定含有C、H、O、N、P元素,A正确;
B、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翻译过程中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tRNA,B 错误;
C、脂肪是储能物质,但不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C错误;
D、质量相同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脂肪最多,糖类和蛋白质相等,D错误。

故选A。

选择题
下列关于细胞中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分子可不同程度地嵌在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中
B.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中存在磷脂的流动现象
C.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不一定是自由扩散
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一定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水分子、一些小分子、离子可以有选择性地透过细胞膜,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细胞膜,因此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A、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
B、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分子,所以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中存在磷脂的流动现象,B正确;
C、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不一定是自由扩散,如通过水通道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C正确;
D、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是:相邻两个细胞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由通道进入另一细胞从而实现信息交流,此方式没有细胞膜上的受体参与,D错误。

故选D。

选择题
在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某细胞合成了胰岛素表明该细胞已发生了分化
C.细胞的衰老、凋亡和坏死都受基因控制
D.癌细胞的形成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4、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5、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
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A、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错误;
B、某细胞合成了胰岛素表明该细胞的功能已趋向专门化,发生了分化,B正确;
C、细胞的衰老、凋亡都受基因的控制,坏死受环境的影响,C错误;
D、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D错误。

故选B。

选择题
下列与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有关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染色剂需要现配现用
B.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时,实验材料是生活状态的人口腔上皮细胞
C.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未另设对照组,但存在对照实验
D.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答案】D
【解析】
1、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1)用质量分数为
0.9%的NaCl溶液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

(2)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3)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进行染色。

2、“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步骤:用镊子撕取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约0.5cm2,放在载玻片预先滴的水滴中,展平后盖上盖玻片→用低倍镜找到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并移到视野中央,这时可看到紫色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大液泡,还可以看到原生质层(原生质体)与细胞壁紧贴在一起→在载物台上,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这样重复3~4次,洋葱表皮细胞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可以观察到,细胞中的液泡逐渐变小,颜色逐渐变深,原生质层(原生质体)开始在边角与细胞壁分离,最后完全分离→接着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3~4次,洋葱表皮细胞就浸润在清水中,可以观察到,细胞中的液泡逐渐胀大,颜色也逐渐变浅,原生质层又逐渐贴着细胞壁。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需要同时使用,现配现用,A正确;
B、观察线粒体时,用健那绿染液能将保持活性的人口腔上皮细胞染成蓝绿色,实验材料是生活状态的人口腔上皮细胞,B正确;
C、“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失水前后状况就是前后自身形成对照实验,C正确;
D、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自变量是温度和催化
剂的种类,D错误。

故选D。

选择题
下图为利用物种a的植株(基因型为MmNn)和物种b的植株培育某种多倍体的过程,下列正确的是()
A.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和低温均作用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杂种植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来自不同物种,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
C.图示多倍体的形成过程中,既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也发生了基因重组
D.多倍体植株一般表现为果实、种子等器官较大,所以六倍体小麦能够取得高产
【答案】C
【解析】
用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幼苗或发育的种子,从而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中的染色体加倍。

与正常个体相比,多倍体具有
的特点是植株个体巨大、合成的代谢产物增多,但是发育迟缓,结实率较低。

A、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和低温均作用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B、杂种植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来自不同物种,但有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图示多倍体的形成过程中,两物种杂交发生了基因重组,染色体加倍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
D、多倍体植株一般表现为果实、种子等器官较大,但结实率低,所以六倍体小麦不一定取得高产,D错误。

故选C。

选择题
下图仅表示某二倍体生物正常细胞和突变体I、II的部分染色体,其中A、a表示基因。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突变体I的形成一定发生了基因结构的变异
B.突变体II的形成一定发生染色体片段的缺失
C.突变体I、II的形成任何时候都可发生
D.形成突变体I、II的变异类型可统称为突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与正常细胞相比可知,突变体Ⅰ中A基因变成a基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者基因重组;突变体Ⅰ中一条2号染色体缺失了一端,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

A、突变体Ⅰ中A变成了a,可能是基因突变或者基因重组,基因结构发生了变化,A正确;
B、突变体Ⅰ常染色体部分的A基因缺失,缺少了一段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
C、突变体Ⅰ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导致,如果是因为基因重组形成了突变体Ⅰ,那么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发生,C错误;
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可以统称为突变,D正确。

故选C。

非选择题
有研究人员用三叶爬山虎进行了有关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研究,其实验设置如下图1.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在图1所示的实验中,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_____。

(2)根据叶片甲的设置可知,在实验之前需要进行的处理是_____,本实验中设置叶片丙的目的是_____。

(3)如果将叶片乙所在的装置瓶口处插入一带刻度的L型玻璃管(管内有一红色液滴用于指示瓶内气体的体积变化),将瓶口密封,如图2;将整个装置置于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红色液滴的位置将_____(“向左移”、“向右移”、“不变”),原因是_____。

【答案】光照、CO2 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体(素)向左移瓶内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导致光合作用弱于细胞呼吸,氧气被消耗使瓶内气体体积减小
【解析】
在图1所示的实验中,甲叶片有遮光部分和曝光部分形成对照,乙叶片所在玻璃瓶CO2被氢氧化钠吸收与丁叶片形成对照,丙叶片白斑部分和绿色部分形成对照。

(1)在图1所示的实验中,甲叶片有遮光部分和曝光部分形成对照,乙叶片所在玻璃瓶CO2被氢氧化钠吸收与丁叶片形成对照,丙叶片白斑部分和绿色部分形成对照,所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CO2、色素含量等。

(2)叶片甲的设置是为了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实验之前需要将叶片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用以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叶片丙的白斑部分和绿色部分形成对照,目的是探究叶绿体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图2叶片乙所在置于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密闭环境中,但是瓶内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由于缺少原料,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很弱,导致光合作用弱于细胞呼吸,氧气被消耗使瓶内气体体积减小,一段时间后,红色液滴的位置将向左移。

非选择题
图1是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分裂图像,图2是细胞分裂各时期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量变化曲线,图3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1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_____,处于图2曲线_____(用字母表示)区段,对应图3中_____(用甲、乙、丙、丁表示)表示的时期。

(2)图1中异常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_____。

(3)若该基因型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配子时,有可能正常进行分裂,也有可能发生(2)题中的两种原因,则其可能产生_____种配子,配子种类及比例分别为_____。

【答案】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BC 乙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上发生了交叉互换2 ABⅠAb=1Ⅰ1或ABⅠAb=1Ⅰ3或ABⅠAb=3Ⅰ1
【解析】
1、图1中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2、图2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其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
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3、图3甲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属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丙中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中染色体:DNA=1:1,且数目均为体细胞的一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1)由分析可知: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且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图2曲线BC区段;对应图3中的乙。

(2)图1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等位基因B和b,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交叉互换的结果(因为该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即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3)若该基因型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配子时,有可能正常进行分裂,也有可能发生了(2)题中的原因,则其可能产生2种配子;若是基因突变产生的,则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1:3 (B突变为b)或AB:Ab=3:1(b突变为B);若交叉互换,则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1:1。

非选择题
根据图1至图3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1)假设图1所示的母链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有腺嘌呤400个,则其第3次复制时消耗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为_____个。

(2)图2所示物质甲的名称为_____,丙的全称是_____。

(3)图3所示肽链②③④结构相同的原因是_____。

(4)与图3所示过程相比,图2所示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

(5)科学家们发现:HIV病毒除能进行上图所示有关过程外,还能进行_____。

【答案】2400 RNA聚合酶胞嘧啶核糖核苷酸都以同一mRNA为模板T与A或A与T 逆转录
【解析】
分析图1:图1为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过程。

分析图2:图2为转录过程,其中甲为RNA聚合酶,乙为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丙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丁为mRNA。

分析图3:图3为翻译过程,①为mRNA,②③④为多肽,⑤为核糖体。

(1)已知一个DNA中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有腺嘌呤400个,A=T,G=C,则G=(1000×2-400×2)÷2=600,则其第3次复制时消耗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为600×2(3-1)=2400个。

(2)由图可知,图2过程为转录,物质甲的名称为RNA聚合酶,丁为RNA,则丙的全称是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3)图3所示肽链②③④结构相同,原因是都以同一mRNA为模板翻译而来。

(4)图3所示过程是翻译,碱基配对方式是U-A或A-U,图2所示过程为转录,碱基配对方式是T-A或A-T,A-U,与图3所示过程相比,图2所示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T-A或A-T。

(5)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除能进行DNA复制、转录、翻译,还能进行逆转录。

非选择题
某雌雄异株的二倍体植株,其红花和白花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宽叶和窄叶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将纯合的红花宽叶和白花窄叶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宽叶,F1自由交配,F2中红花宽叶雌株:红花宽叶雄株:红花窄叶雄株:
白花宽叶雌株:白花宽叶雄株:白花窄叶雄株=10:5:5:2:1:1。

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叶形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原因是_____。

(2)请写出亲本基因型_____。

(3)从实验结果推测,F2比例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含基因_____的花粉部分不育,其所占比例为_____。

请选用题干中已有的实验材料通过一代杂交实验验证上述推断,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

__________。

【答案】X染色体F2雌株只有宽叶,雄株中宽叶:窄叶=1:1,表现出性状遗传和性别相关联AAXBXB、aaXbY a 50% 实验思路:将F2中的白花雌株和F1中的红花雄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预期结果:子代中红花:白花=2:1
【解析】
据题意分析可知,纯合的红花宽叶和白花窄叶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宽叶,说明红花宽叶为显性性状,F1自由交配,F2中红花宽叶雌株:红花宽叶雄株:红花窄叶雄株:白花宽叶雌株:白花宽叶雄株:白花窄叶雄株=10:5:5:2:1:1,即雄性中红花:白花=5:1,全为宽叶,说明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

(1)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叶形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原因是F2雌株只有宽叶,雄株中宽叶:窄叶=1:1,表现出性状遗传和性别相关联。

(2)F1全是红花,F2中出现了白花,说明红花是显性性状;宽叶:窄叶=3:1,雌性:雄性=1:1,F1基因型为AaXBXb、AaXBY,由此推测出纯合的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

(3)从实验结果推测,F2中红花:白花=10:2=5:1,即aa个体减少,可能是含基因a的花粉部分不育,由于子一代关于花色的基因型为Aa,假设a花粉的不育率为n,雌配子正常,则有Aa产生雄配子的比例为A:a=1/2:1/2(1—n),调整比例后,a花粉的概率=(1—n)/(2—n),而a雌配子所占的比例为1/2,故有1/2×(1—n)/(2—n),解得n=50%,说明a花粉不育率为50%,要验证上述推断,可将F2中的白花雌株(aa)和F1中的红花雄株(Aa)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若a花粉不育率为50%,则Aa产生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a=2:1,子代中红花:白花=2:1。

非选择题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通过土壤中某些细菌分解为氨后,被植物吸收利用。

某微生物的培养基配方如下:
KH2pO4
NaHPO4
MgSO4·7H2O
蛋白胨
葡萄糖
尿素
琼脂
1.4g
2.1g
0.2g
1.0g
10.0g
1.0g
15.0g
(1)配制上述培养基的过程中,其基本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_____,培养基常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_。

(2)根据培养基的成分分析,其从物理形态上看属于_____培养基,该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是否都能分解尿素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

(3)接种尿素分解菌后的培养基需要倒置培养,原因是_____。

(4)为对分离得到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常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_____指示剂并接种培养,若菌落周围颜色变成_____,可以初步确定该种细菌为目标菌。

【答案】灭菌、倒平板高压蒸汽灭菌法物理否培养基中含蛋白胨,尿素不是唯一氮源,能利用蛋白胨作为氮源的微生物也能生长(或培养基中含蛋白胨,蛋白胨中含有氮元素,也能为微生物提供氮源;固
氮微生物或利用氨作为氮源的微生物也能生长)防止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滴入培养基,也可以避免培养基中的水分过快的挥发酚红红色
【解析】
1、尿素分解菌能合成分解尿素的脲酶。

培养基灭菌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筛选尿素分解菌的培养基应以尿素作为唯一的氮源,并加入酚红指示剂,由于尿素分解菌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而使pH升高,酚红指示剂能够与氨反应呈红色,故可以用酚红指示剂检测尿素分解菌。

2、平板倒置的原因是防止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滴入培养基,也可以避免培养基中的水分过快的挥发。

(1)配制上述培养基的过程中,其基本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培养基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2)由题可知培养基中加入了琼脂,从物理形态上看属于物理培养基,该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不是都能分解尿素,原因是培养基中含蛋白胨,尿素不是唯一氮源,能利用蛋白胨作为氮源的微生物也能生长。

(3)接种尿素分解菌后的培养基需要倒置培养,原因是防止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滴入培养基,也可以避免培养基中的水分过快的挥发。

(4)为对分离得到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常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并接种培养,若菌落周围颜色变成红色,可以初步确定该种细菌为目标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