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测试卷
(总分:80分时间:8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辈(hánɡ)人情事故怠.慢(dài)装模装样
B.家眷.(juàn) 惊心动魄欺侮.(wǔ) 气势磅礴
C.眼眶.(kuānɡ) 张灯结彩脑畔.(pàn) 垂珠联珑
D.冗.杂(rǒnɡ) 富贵容华斡.旋(wò) 戛然而止
2.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行文至此,作者终于大彻大悟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真正进入了忘却自我、超越功利的自由自在的境界。
B.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
....,起先大厅里鸦雀无声,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C.我们绝对不能因受人撺掇
..,就去做些违法的事。
D.这起贪污案分布范围之广、团伙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
3.文化积累―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回延安》的作者是贺知章,诗歌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写给小儿子傅敏的书信辑录。
D.吴伯箫,当代散文家、教育家,《灯笼》选自《吴伯箫散文选》。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如果将‘一带一路’比作多国协奏曲的乐章,那么它的基调就是共赢”。
巴基斯坦中国委员会执行主任菲扎尔·拉赫曼一语中的。
C.这么厚的一本书,我至少要五、六天才能读完。
D.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等。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学校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奠定和谐社会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近日,贵州一女导游嫌游客购物少,与游客起冲突后将游客赶下车的恶劣行径在网络上热传,很多人看后都不敢再到贵州去旅游了。
C.昆明南二环高架改造工程将于2018年5月30日前完成施工相关准备工作,确保在2019年春节前完工实现通车,施工时间大约为8个月左右。
D.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宏观调控、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要求。
6.语言运用——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7.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2分)
①《关雎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
②《蒹葭》:、成语“秋水伊人”源之其中的诗句:,。
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萋萋,。
蒹葭采采,。
③《诗经·式微》:微君之故,?
④《诗经·子衿》:,悠悠我心。
⑤《回延安》:,亲山亲水有亲人。
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气蒸云梦泽,。
二、阅读(50分)
(一)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12分)
冯骥才
①有人曾对我说:“过年不就是一顿鸡鸭鱼肉的年夜饭吗?现在天天鸡鸭鱼肉,年还用过吗?”也有人说:“过年就是一个黄金周吧,比平时周末不过多出几天而已。
”我听罢便说:“你说黄金周也可以,这可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
②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从腊八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历时一个多月,都属于“年”的范畴。
欢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
不信,去听听大年夜里越洋跨洲的拜年电话——它绝不同于平时的相互问候。
③对于年,我们只能加强它,不能简化它、淡化它。
2006年,春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遗产传承者是艺人,节日遗产传承者是全民。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最重要的当属除夕。
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后的时光,是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因此一定要和亲人团聚在一起:陪伴生养自己的父母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和同一血缘的家人枝叶相拥,尽享亲情。
为此,春运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
由故土、血缘、乡情汇集而成的巨大磁场,遍布大地山川每个城市和村庄。
让这磁场产生效力与魅力的,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④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在数千年历史中经过长期创造、选择和积淀而成的,大量、密集的民俗如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难以数计的吉祥图案,共同构筑起年的理想主义景象。
它既有视觉的(如颜色与图像)、听觉的(如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味觉的(如应时食品)、嗅觉的(如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
由此我们懂得,真正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⑤年俗,正是年文化的具体载体。
以除夕来说,除了年夜饭,还有许多传统活动应在这一天进行。
我们之所以感到年味儿淡薄,正是传统年俗日益削减所致,而不是因为年的情结淡漠。
“旧”年俗之所以被淡化乃至被摒弃,一是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冲击;二是生活方式多样化,很多人不愿再遵循繁缛习俗;三是现代人缺少对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认知。
缺少年意、缺少年味——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深深的集体失落!只有对传统进行再创造,让其成为当代节日生活所需,才能使我们的年浓郁、美满、充满魅力地传衍下去。
⑥团圆、和谐、富足,年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实现出来的生活理想。
每逢过年,我都会觉得土地是热的,都会感到民族这个概念变得更实在、更动情。
我会从年中重温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体验他们对生活独有的真挚情感,感受中华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朗朗精
神。
相信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根脉在接续,只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选自2018年2月8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8.通读全文,说说标题“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中“最大”的含义包括哪些。
(4分)
9.请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
10.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热”的含义如何理解?(2分)
11.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
(3分)
(二)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12分)
①提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永远离不开吃这个话题。
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几乎在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我们都能找到一个代表性的食物,这不由得让人认为,中国的节日就是舌尖上的节日。
而事实上,这种节日饮食习俗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关,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二则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②首先谈谈中华民族对“食文化”的推崇。
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吃是天大的事情。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
《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后被演绎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后两者似乎遥不可及,因此只能做好前面两件事。
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吃饱吃好则是“齐家”重要的一环。
③中国人有很强的团圆情结。
节日期间的饮食活动,是展示团圆情结的主要方式之一。
聚餐时一般喜欢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圆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夹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证的美德。
④接下来要说的是中华文化对“实用性”的推崇。
只有在节日里,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
从先秦开始,中国的饭菜结构就是以谷物为主。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的作用是下饭,即助饭下咽。
之所以需要菜助饭下咽,是因为主食单调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将它吃下去。
这样的饭菜结构便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标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不断地翻新花色。
但是,这种精心的烹饪并非是每一天都有的,一方面是因为食物长久以来较匮乏,直到明清时期马铃薯、番薯得到大规模种植后,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是人手不够,当时生产力不高,导致需要下地劳作的人很多。
因此把精心烹饪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就显得非常自然。
在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休养生息,准备一桌好吃的饭菜来犒劳为家庭辛勤劳作的人们。
⑤节日里的食物有特殊含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与节气时令、气候变化有关。
在这些节日,食物进补以及药膳进补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相信在春节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用来预防时疫;同时还吃由葱、蒜等辛辣蔬菜组合
而成的五辛盘,用于预防流感。
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周,喝雄黄酒可以辟邪、除疫。
重阳节喝茱萸酒可以起到御寒的效果。
⑥同时,很多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将特色的食物作为贡品祭祀给神灵,表达虔诚的心情;而剩下的食物,则让全家人分享。
由于祭品往往都是平时吃不到的,所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往往可以大饱口福。
比如月饼最初用于祭祀月亮,后来渐渐成为中秋的传统食品。
⑦一种文化的出现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最初表现,中国的节日饮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在这片中华大地上生活方式的表现。
传统节日通过杯盏碰撞出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通过食物激活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王维钧。
有删改) 12.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为什么“中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
(3分)
13.第⑤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分)
15.下面这则材料放在哪一段中比较合适?请简述理由。
(3分)
现在,人们常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与岁时之祭祀有关。
古代把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作“腊”。
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至今过年民谚里还有“二十六,去割肉”的说法,肉其实最初都是用于祭祀神明的,后来渐渐变成了节日必备的菜肴。
(三)“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9分)
“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
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
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
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这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
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
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
用难度。
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
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
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
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
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的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
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
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
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
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根据谈璎同题文章改编) 16.文章题目“‘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隐含着哪些意思?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4分)
17.赵爷爷记性差,常常忘记银行卡密码,银行建议他办理刷脸取款业务。
他担心别人会拿着他的照片去刷脸取款,自己皱纹增多难以识别,请你用文中相关知识帮助他消除顾虑。
(4分)
1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文中举汤姆·克鲁斯的例子,具体说明刷脸认证准确度高,超过人眼。
B.“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各方对个人信息的争相抢夺。
C.“脸”在文中具体指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你的脸、你的不同表情等。
D.刷脸技术只适合青年人,不太适合老年人。
(四)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11分)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⑴仿佛
..若有光()⑵悉.如外人()
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⑷自恨.不如远甚也()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2分)
⑴其中往来种作⑵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21.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2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分)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2.为什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会成为千古名句?(3分)
23.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送别之地,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调。
B.颔联作者以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胸襟的博大。
C.颈联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D.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表达了作者心胸的豁达。
第一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总分:80分时间:8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行.辈(hánɡ)人情事故怠.慢(dài)装模装样
B.家眷.(juàn) 惊心动魄欺侮.(wǔ) 气势磅礴
C.眼眶.(kuānɡ) 张灯结彩脑畔.(pàn) 垂珠联珑
D.冗.杂(rǒnɡ) 富贵容华斡.旋(wò) 戛然而止
(解析:A.“事”应写作“世”;C.“眶”应读作“kuànɡ”;D.“容”应写作“荣”。
) 2.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3分)
A.行文至此,作者终于大彻大悟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真正进入了忘却自我、超越功利的自由自在的境界。
B.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
....,起先大厅里鸦雀无声,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C.我们绝对不能因受人撺掇
..,就去做些违法的事。
D.这起贪污案分布范围之广、团伙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
(解析:D.“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褒义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 3.文化积累―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回延安》的作者是贺知章,诗歌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写给小儿子傅敏的书信辑录。
D.吴伯箫,当代散文家、教育家,《灯笼》选自《吴伯箫散文选》。
(解析:A.《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B.《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C.《傅雷家书》主要是写给大儿子傅聪的书信辑录。
)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如果将‘一带一路’比作多国协奏曲的乐章,那么它的基调就是共赢”。
巴基斯坦中国委员会执行主任菲扎尔·拉赫曼一语中的。
C.这么厚的一本书,我至少要五、六天才能读完。
D.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等。
(解析:B.后引号后的句号应在引号内;C.表约数,顿号应删去;D.省略号和等不能同时使用,删去“等”或“……”。
)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3分)
A.通过学校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奠定和谐社会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近日,贵州一女导游嫌游客购物少,与游客起冲突后将游客赶下车的恶劣行径在网络上热传,很多人看后都不敢再到贵州去旅游了。
C.昆明南二环高架改造工程将于2018年5月30日前完成施工相关准备工作,确保在2019年春节前完工实现通车,施工时间大约为8个月左右。
D.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宏观调控、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要求。
(解析:A.成分残缺,应删去“通过”一词;C.语义重复,“大约”与“左右”任删一
个;D.语序不当,“实施宏观调控”应放到“制定经济政策”后。
)
6.语言运用——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D)(3分)
A.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解析:A.“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B.“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C.“家严”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改为“令堂”。
]
7.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2分)
①《关雎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②《蒹葭》:、成语“秋水伊人”源之其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用萧瑟冷落的
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
采,白露未已。
③《诗经·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④《诗经·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⑤《回延安》: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阅读(50分)
(一)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12分)
冯骥才
①有人曾对我说:“过年不就是一顿鸡鸭鱼肉的年夜饭吗?现在天天鸡鸭鱼肉,年还用过吗?”也有人说:“过年就是一个黄金周吧,比平时周末不过多出几天而已。
”我听罢便说:“你说黄金周也可以,这可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
②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从腊八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历时一个多月,都属于“年”的范畴。
欢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
不信,去听听大年夜里越洋跨洲的拜年电话——它绝不同于平时的相互问候。
③对于年,我们只能加强它,不能简化它、淡化它。
2006年,春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遗产传承者是艺人,节日遗产传承者是全民。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最重要的当属除夕。
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后的时光,是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因此一定要和亲人团聚在一起:陪伴生养自己的父母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和同一血缘的家人枝叶相拥,尽享亲情。
为此,春运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
由故土、血缘、乡情汇集而成的巨大磁场,遍布大地山川每个城市和村庄。
让这磁场产生效力与魅力的,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④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在数千年历史中经过长期创造、选择和积淀而成的,大量、密集的民俗如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难以数计的吉祥图案,共同构筑起年的理想主义景象。
它既有视觉的(如颜色与图像)、听觉的(如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味觉的(如应时食品)、嗅觉的(如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
由此我们懂得,真正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