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造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植物造景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是营造园林自然空间的重要手腕,它把植物景观发明和中国人的自然观、社会文化观有机结合起来,构成共同的理念和理法;并以其自然清幽、情形融合的景观作风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辉煌成就的重要组成局部。
文章从中国古代文人雅客崇尚园林隐居的侧面,对不同时期的传统园林的营造技艺手法,做了一定水平的讨论。
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从园林设计到植物配置都包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则是营造传统园林自然空间的重要手腕,遵照着“天人合一”和“文以明道”两大理念。
前者反映着中国人的自然观,表现在植物造景设计与自然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之中;后者反映着中国人的社会文化观,标准着植物造景设计表现社会文化价值的做法。
经过对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技艺特征的探析及其文化内涵的发掘,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园林的互相浸透和内在联络,理解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园林艺术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有助于从中得到些启示,以便在现代园林开展应用中,无论是整个园林的立意、构思、规划还是部分景观的表达,我们都应该结合当今文化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科学开展动态、民族风俗以及观赏者审美需求,最终设计出既适用又美观兼具品味的园林作品。
1植物造景的概念及意义
传统的植物造景定义为:“应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发明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颜色等自然美,
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
植物是园林的主体,植物配置是园林设计、景观修建的主旋律。
植物配置更是一门科学、艺术,是绿地建立的灵魂。
它交融、浸透、演绎了人类的肉体、文化、生活、运动诸要素;与植物学、园艺学、气候学、土壤学、美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历史、人文有着诸般严密的联络,是一个有机的活的空间艺术。
园林植物造景,不只能够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文娱活动的场所,而且还为人们发明旅游、欣赏的艺术空问。
它给人以理想生活美的享用,是自然景色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现。
园林植物除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气候和防风、庇荫的根本功用外,在园林空间艺术表现中还具有明显的景观特征。
2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园林是逐个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从园林设计到植物配置都包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对丁现代的园林设计师来说,发掘其艺术和文化内涵,结合时期特征,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有很大的自创作用。
2.1比德传统
“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善)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惹起观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的外在形态、生态上的科学生理性质,以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实质、实质力气发作同构、对位弓共振,也就是说有与人好的实质、实质力气类似的形态、性质、肉体的花木能够与审美主体的人(君子)比德,亦即从山水花木观赏中能够领会到某种人格美。
因而,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士大夫们,在运营园林植物及其景观中,便总是以具比德内涵的植物为首选花木。
例如,在园林植物中,普遍被园林采用者首推松柏。
孔予说:“岁寒,然后知松柏知后凋”(论语·子罕):苟子中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分明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刚强性格。
2.2具有“雅、静、清、逸、飘”等闲情美
对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单一性地看作“比德”型景观,显然是过于调,缺乏情味。
所以,园主常依据本身之喜好,特别是那些官场失意,隐影于朝外的士大夫,总是选取合适于欣赏、吟诵的植物,配置在园林中恰当的位置,按照植物时序季相的变化,能够四时八节地邀约知心好友,观赏吟咏。
例如,在中国文人的眼中,梅花是一种具有“标格清逸”肉体属性美的花木。
宋代范成大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梅谱前序);徐致中赞誉:“要知此花清绝处,端知醉面读离骚”;陈与义赞誉道:“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姿更清殊”;洪璐赞誉它:“性姿素朴,仪容古雅”。
2.3崇尚自然,追求天趣
古代无论儒、道、佛三家都讲“天人合一”,以为人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树立起一种密切调和的关系,特别是道家竭力推崇天地自然之美,倡导“人法地,地法天,人以天地为法。
”“天下有常然。
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庄子》)。
这种思想反映在园林植物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性美,不只植物资料来源自然,而且不加修剪来展现植物色、香、姿等自然相貌。
如: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吾家满山种秋色,黄金为地香为国”表现荷花和菊花的颜色美;杨基的“半粒能含万斛
香,一枝解夺千姝丽”展现桂花的香味美;苏轼的“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展现梅花的俯态美。
2.4具比兴内涵
与“比德”传统不同,“比德”说偏重于经过花木形象寄予,推崇某种高尚的道德人格,而“比兴”是借花木形象委婉地传达某种情味、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意味兄弟和睦”、“竹报安全”、“玉棠富贵”、“前榉后朴”等,总之,这是中国传统赏花的一个突出特性,即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意味寓意,其内涵多是“福”、“禄”、“安全”、“富贵”、“如意”、“调和美满”等不祥的祝福之意。
2.5田园美
“寓擅长美”的传统古典审美观,使得一些鲜果时蔬也成了古典园林中的一道美景,同时,采收时用以款待亲友或家人尝新,亲手劳作,共享时鲜,也不失一种田园情味,其乐也融融。
上林赋中就提到了39植物造景物,诸如卢橘、黄柑、橙、枇杷、留落(石榴)、离支(荔枝)、蒲桃(葡萄)、隐夫(樱桃)、杆(银杏)、胥邪(椰子)、燃(酸枣)、亭奈(棠梨)、枣、杨梅、樱桃等果树,这阐明在上林苑中果树也是装点园景和采食鲜果的兼用造园资料。
在有限的空间里,仅仅配置上这些颇具文化内涵的植物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古代士大夫们常常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以发明出无限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
3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技艺特征
3.1自然空间处置法
自然空间处置法主要有主景、衬景、障景、隔景、框景、借景等,借助这些办法能够增加园林空间层次,丰厚空间景观特征,使植物景观更富于内涵。
(1)主景、衬景。
主景是重点,是中心,是空间构图中心,可以表现园林的功用与主题,富有艺术上的感染力,是观赏者视野集中的焦点。
衬景对主景起烘托作用,二者相得益彰又在布置上有所不同。
如苏州园林狮子林中的问梅阁前肯定以梅花为主景,为了突出主景,选择了数量较多且姿势漂亮的梅花,并将之放在视野的焦点处加以表现,同时为突出梅花“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性格,选择了象紫薇、海棠这些在外形、数量、位置、花期、内在特性稍有区别的植物烘托梅花,从而使问梅阁的主景愈加鲜明、突出。
古典园林中以植物为主景的景点大多采用这种手法营造而成。
(2)隔景、障景。
是经过植物将园中一些非欣赏重点,局部或大局部挡住,使欣赏重点突出。
有时隔、障合宜也具有烘托作用,使重点更为突出。
用作隔、障的植物与被挡对象问的间隔,影响着遮、挡的效果,两者之间的间隔大,则遮、挡范围宽,欠紧密;反之则遮、挡范围狭,较紧密。
(3)框景。
框景是把真实的自然景色(植物景观),用相似画框的门、窗、框架或由乔木枝叶交互合抱而成的自然空框以及人工整形的绿门、绿窗或绿框架而构成的透明空隙,把远景(远处的植物景观)包围起来,使游人产生错觉,将理想景色误以为是画在纸上的图画,因此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
(4)借景。
借景有多种方式: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借景的准绳:“极目所至,俗则屏之,佳则收之”。
因其能够增加园内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深度,构成空间的真假、疏密、明暗的变化比照;沟通内外空间;丰厚空间内容和意境,加强空间氛围和情味,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应用普遍。
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便是借植物之景的佳作。
自居易构建草堂时,以草堂为视点近借护崖的千余竿修竹、直插云霄的古松老杉、缀织攀绕的女萝和茑萝、自然野趣的花卉,远借春
花烂漫的锦秀谷,从而使他的“庐山草堂”成为中国古代自然园林的代表作之一。
3.2意味手法
意味手法是指借用植物等媒介资料来表达一定情感和兴趣的景观营造方式,经过它能够引导游赏者凭仗植物景观的视觉感受进一步伐动起形象思想,去想像、体验意境空间。
如:传统的松、竹、梅傲霜迎雪,屹然挺立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喻为“四君子”;皇家园林中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芍药、桂花意味“玉堂春富贵”;承德避暑山庄以松柏为基调,主干树种寓意皇权万古长青;荷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德;竹子有“虚心、挺拔、积极进取”之意。
3.3园林题咏手法
即运用匾额、楹联、诗文、碑刻等内容的提示来提醒植物景观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些手法可称为“点景”,在艺术上起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如虎添翼之作用。
匾额、楹联、诗文、碑刻借助言语的表达功用可以让观赏者从眼前的物象,经过形象思想,展开自在想象升华到肉体的高度,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的境地即意境。
古典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能够说主要是用这种手法来到达造园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了解,并借此而取得肉体上的一种超脱与自在境地的目的。
3.4“法天象地”法
“天人之际调和”的宇宙观,使古代士大夫们一方面领会到宇宙的无量无尽,自然的宽广无边;另一方面深知本身的力气有限,简单地再现那种万景俱全的景物体系,以表现出无限宽广的宇宙很困难时,他们便借自然之物(植物)、仿自然之
形、遵自然之理,而造自然之神,从而到达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统一,真正窥见整个宇宙、历史和人生的奥妙,也从而可以“修竹数竿,石笋数尺”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
3.5借助光、影、色、香、声及四季变化营造植物景观
光与影是能够使园林植物景观富于层次、富于深度的2个重要要素,例如泰山之麓有一座名为“普照寺”的园林寺庙,寺内有1株古老、高大的松树,最美的景观是当月亮升起来时,月光被枝叶分割成无数的光束洒在空中上。
有人在此竖立了一块山石,上面镌刻2个汉字“筛月”。
多么富于诗意,这就是光的艺术。
颜色是丰厚园林植物景观艺术的精粹。
颜色能够引人产生丰厚的联想,应用植物颜色渲染空间氛围,衬托主题,可给人一种或淡雅幽静、清馨调和,或华丽堂皇、雄伟壮观之感,极大地丰厚意境空间。
承德避暑山庄中的“金莲映日”一景,大殿前植金莲万枝,枝叶高挺,花朵硕大,阳光漫洒,似黄金布地。
声响也是园林中激起诗情的重要媒介。
如《园冶中“鹤声送来枕上”,“夜雨芭蕉,似鲛人之泣泪”,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
香气能诱发人们的肉体,使人振奋,产生快感,因此香气亦是激起诗情的媒介,构成意境的要素。
如拙政园“远香堂”,南临荷池,每当夏日,荷风扑面,幽香满堂,能够领会到周敦颐爱莲说中“远香益清”的意境。
春夏秋冬时节也是园林植物景观表现的重要要素。
我国很早就留意到花木配植的季相景观,素有“花信风”的说法。
“花信风”是与“候”相对应的,而“候”是指我国农历自小寒至谷雨的120天(24候)。
每候应一种花信,即为24番花信
风。
扬州个园为衬托四季假山,春景配竹子、迎春、芍药、海棠;夏山有蟠根垂蔓,池内睡莲点点;山顶植物造景广玉兰、紫薇等高大乔木,营造浓荫掩盖之夏景;秋景以红枫、四季竹为主;冬山则配植斑竹和梅。
特别说明:本网站内容都来源于互联网,供浏览者学习、欣赏,使用原则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此外,使用者如对本网站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力人的许可。
本网站内容原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摘要:园林植物造景应注重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结合。
我们可以通过对科学性与艺术性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作用的细致了解和深入分析,为中国园林植物造景探得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引言
随着我国居民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美的园林设计和自然景观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给人带来新鲜的空气、愉悦的情绪和健康的身心。
而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该文探讨了园林植物造景与配置,以供园林工参考。
1 园林植物造景的原则
1.1 调和
植物景观设计时要体现调和的原则,找出其近似性和一致性,这样的配置会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
相
反,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
1.2 韵律
体现造景韵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杭州白堤,堤旁桃、柳间种、花开时节不同色彩极富韵律感。
此外,“云栖竹径”两旁为参天的毛竹林,如果相隔50~100m配植1株枫香,则不会使游人感到单调。
1.3 统一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但也要保持一定的相似性,以免变化太多,使整体杂乱无章,失去美感。
体现植物景观统一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重复的方法,如用等距离配植同种、同龄花灌木等方法构建行道树绿带,就是重复方法在现实中应用的实例。
1.4 均衡
均衡配置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会使景观显得稳定。
如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简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会给人以轻盈的感觉。
2 不同背景下的园林植物配置方式
2.1 皇家古典园林
为了反应帝王的至高无上、兴旺不衰,常选择体形高大、四季长寿、苍劲延年的树种进行规则式配置,如侧柏、桧柏、油松、白皮松等。
2.2 古典私家园林
由于古典私家园林是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利用不同植物特有的文化寓意丰富植物观赏内容,寄托园主思想情怀,如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的理想象征;竹则被认为是刚直不阿、有气节的君子;梅则表示有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等,植物配置多以诗情画意相结合。
2.3 纪念性园林
此类园林庭院与建筑多是以祭祀为目的的寺庙或是为纪念革命先烈而修建,多具有庄严、稳重的特点,植物配置常用松、柏来象征对祖先的崇敬或对革命先烈高风亮节的品格和水垂不朽的精神的怀念和敬仰,配植方式一般采用对称等规则式。
3 园林植物造景与配置的生态原则
随着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间题,使人们意识到植物不仅具有基本的美化和观赏功能,而且有其生态价值,人们迫切需要城市园林再现自然,植物配置更要顺乎自然。
因此,现代园林设计在植物选择上,应在植物功能上加以拓宽,生态、防护、生产功能的增加,对植物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不再拘泥于少数具有观赏寓意,诗情画意的植物,开始注重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样性原则和乡土性原则。
3.1 根据自然地形特点,合理划分植物空间
空间划分要依据地形、水面、空间等合理进行。
在大、中型园林里,要大、小空间合理配置,使植物空间的立体轮廓高低起伏、平直有序。
在地形起伏不大的园林中,更要注意立体轮廓线的重复,但要有韵律。
3.2 植物配置既要有多样性,又要有统一性
我国地域广大,地理情况差异显著,植物种类繁多。
因此,要充分利用植物资源,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查研究,开展引种驯化,应做到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与地被、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些花草,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既满足生态效益的要求,又能达到观赏的景观效果。
因此,因地制宜地扩大和丰富园林植物的品种,提高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3.3 植物配置应主次分明,疏落有致
现代大型园林,必须注意乔木、灌木成片成丛的配置,要根据树形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突出景物的立体感。
多树种配植,除不应妨碍每一种树固有特性的发挥外,还必须注意突出主题,要将常绿树和落叶树进行合理搭配,常绿树要低于或高于落叶树,有景可借的地方,树要稀疏,或者选择树干高大、树冠较高的乔木,或者选栽低矮的灌木花卉,以保持透视线;对视野零落的地方,要组织致密的树丛遮蔽。
3.4 植物配置要求与建筑相协调,自然有致
植物随季节和年龄而异,可使建筑物产生季相变化,丰富建筑的庭院景色,如园林中的门,可以门为框,通过植物配植,与路、石等进行精细的艺术构图,不但可以入画,而且可以扩大视野,延伸视线。
窗也可以充分利用作为框景的材料,在古典园林中,漏窗、月洞和植物相得益彰的配置,其包涵的意境就更加丰富了,这里的植物配置应该要通过选择合适的物种和配置方式来突出,衬托或者烘托门窗本身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4 结语
目前,我国的景观设计学科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景观设计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风格也越来越多样,而植物配置与造景,作为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们的价值必须经受得起时间的检验,那些具有长久生命的作品应该是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的艺术品,它们吸收了历史的精神,但决不模仿固有的风格,它们符合科学的原则,反映了社会的需要、技术的发展、新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环境美化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