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寒高铁优质香稻中广香1号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耐寒高铁优质香稻中广香1号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王威豪;石瑜敏;刘百龙;韦善富;毛昌祥
【摘要】中广香1号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广东东莞市凤冲水稻科研站联合育成感温型优质、高铁常规优质香稻新品种,2010年5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经多年多点示范种植,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性较好、米质优、富含铁营养物质等特点.
【期刊名称】《种子》
【年(卷),期】2011(030)008
【总页数】3页(P123-125)
【关键词】优质稻;中广香1号;种植表现;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王威豪;石瑜敏;刘百龙;韦善富;毛昌祥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宁分中心,南宁 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宁分中心,南宁 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宁分中心,南宁 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宁分中心,南宁 53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
中广香1号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广东东莞市
凤冲水稻科研站联合育成感温型优质、高铁常规优质香稻新品种,2010年5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稻2010025号)。

2006~2010年早、晚季在广西巴马、象州、柳州、南宁、宾阳、武鸣、贵港等地多点大面积试验、试种和示范,表现株叶型好,适应性广,米质优,高产稳产,抗病性较好,苗期和后期都较耐寒,稻米铁含量较高,米饭香味宜人,深受当地农户欢迎。

1.1 生育期适中,稳产高产
中广香1号属感温型优质常规稻,2008年早稻参加广西优质稻组初试,全生育期平均128.0 d,比对照柳沙油占202迟熟3.3 d;2009年晚稻续试,全生育期平均105.2 d,比对照柳沙油占202迟熟3.2 d。

适宜在广西桂南、桂中稻作区
作早、晚稻,桂北作中、晚稻种植。

在桂南作早稻种植,一般2月下旬至3月上
旬播种,全生育期125~130 d,比柳沙油占长1~3;作晚稻种植,7月上中旬播种,全生育期103~106 d。

该品种于2006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试验农场参加早季品比试验,小区试验折合产量8 175 kg/hm2,比优质稻对照七桂占增产6.6%;同年晚季大区对
比试验种植667 m2,平均产量8 046.75 kg/hm2,比对照七桂占增产5.7%。

2008年参加广西区常规稻优质组早季区域试验,6个试点平均产量6 133.20
kg/hm2,与对照柳沙油占202持平;2009年晚季续试,5个试点平均量6 546.00 kg/hm2,比对照柳沙油占202增产1.05%,2年试验平均产量6 339.90 kg/hm2,比对照柳沙油占202增产1.02%;2009年晚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 811.00 kg/hm2,与对照柳沙油占202持平。

2007~2010年早、晚季在广西巴马、象州、柳州、南宁、宾阳、武鸣、贵港等地
多点大面积示范试种累计1 000 多 hm2,一般产量6 300.00 ~7 800.00
kg/hm2,最高产量8 157.00 kg/hm2以上,比对照七桂占增产显著。

1.2 株叶形态良好,分蘖力强
中广香1号株高100~110 cm,株型集散适中,茎杆粗细中等,坚韧抗倒,生长势强;冠层3片分布合理,剑叶细长挺直,略呈瓦形,叶色淡绿,叶鞘绿色,透光
性好,功能期长,熟期转色好。

该品种前期分蘖快,分蘖力强,成穗率高。

据2009年南宁市青秀区麓阳田间调查,有效穗达330.0万穗/hm2。

由于前期分蘖多,故抽穗整齐,有效穗多,结实率高,结实率达89.8%。

后期谷粒落色好,谷粒秆黄色,粒形细长,谷粒长9.2 mm,长宽比4.0;穗长22.0 cm,每穗总粒数119 粒,,千粒重19.8 g。

1.3 抗逆性较强,适应性广
2008~2009年,经广西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年人工接种抗性鉴定,苗叶瘟5~6级,穗瘟损失率均级 5~7级,最高级 9级,穗瘟损失率 28.2% ~34.18%,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5.0~7.3;白叶枯病致病Ⅳ型5~7级,Ⅴ型5~9级。

中感~感稻瘟病、中感~高感白叶枯病,抗病性明显优于对照。

经多年
大田试种,田间抗病性较好,未发现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危害。

芽期、苗期及后期都较耐寒,熟期不早衰,青枝腊杆熟相好,适应性广。

1.4 稻米品质好,铁含量高
稻米品质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2009年早稻米检测,中广香1号米质较优,其糙米率78.7%,精米率70.5%,整精米率64.5%,长宽比3.2,垩白粒率4%,垩白度1.1%,透明度2级,碱消值6.5级,胶稠度
76 mm,直链淀粉含量14.7%,精米铁含量6.3 mg/kg(比对照柳沙油占202
显著高出6.8%);其中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碱消值、胶稠度5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透明度达优质米二级标准,糙米率和精米率达优质米三级标准。

米质洁白有光泽,米饭具有适宜香味,口感好,饭冷不返生,深受群众喜爱。

2.1 适时适量播种,培育壮秧
育秧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培育多蘖壮秧是夺取高产的基础[1]。

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充分发挥中广香1号前期长势旺盛的优势。

选择地势平坦、
土质蔬松、肥力适中、排灌方便田块作秧田,采用秧盘育秧和湿润育种。

播种前,秧田施足基肥,一般中等肥力的秧田施腐熟农家肥15 000~18 000 kg/hm2,或施用复合肥225~300 kg/hm2,施后整平。

种子浸种催芽后播种,催芽时,根据“干长根,湿长芽”的原则,调节好水分,争取短根壮芽。

浸种前先将种子晒6 h 左右,加强种子的吸水能力,采用多起多落催芽,并用300倍强氯精溶液浸种12 h,以消灭种子携带的病菌。

早造桂南2月底至3月上旬,桂中3月中旬播种,秧龄25~30 d,晚造桂南7月中旬、桂中7月上旬、桂北6月下旬播种,秧龄
15~20 d,早造播种后马上用农膜覆盖以防止低温引起烂秧,秧苗长到1.5~2.0叶时及时移密补稀,协调个体发育均匀,促苗壮多分蘖。

严格控制播种量,
手插秧秧田播种量150~225 kg/hm2,本田用种量22.5~30 kg/hm2。

秧苗1叶1心至2叶1心期可喷施多效唑促分蘖,秧苗3叶1心期追施1次促蘖肥,移
栽前视秧苗生长情况适当施送嫁肥,并注意加强病虫防治工作。

2.2 合理密植,插(抛)足基本苗
合理的插植密度是建立高产群体结构的基础[2]。

中等肥力田块,手插秧以20 cm×13 cm或18 cm×14 cm为宜。

每蔸2~3苗,抛秧1 050~1 400盘/hm2,确保基本苗达 112.5 万~150.0 万/hm2,秧龄约 3.0叶为宜,为早发大穗
打好基础,插足基本苗,增加主茎成穗率。

2.3 科学合理肥水管理
作物施用有机肥与钾肥,可促进光合产物运输和经济用水,促进根系发育,增强作物抗倒伏、抗旱和抗病能力。

我区土壤贫瘠,缺钾严重[3],增施有机肥与磷肥,
效果更为明显。

该品种耐肥抗倒,大田应注意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提高抗性和结实率,早施重施分蘖肥,适施穗粒肥,巧施壮尾肥。

中等肥力以上田块,施腐熟农家肥7 500~12 000 kg/hm2作基肥,提前耙沤,并施碳铵375
kg/hm2,过磷酸钙450~750 kg/hm2。

插后 3~5 d,施尿素 120 ~150
kg/hm2,氯化钾112.5 kg/hm2;插后8 ~10 d,施尿素150 ~195 kg/hm2,氯化钾195~225 kg/hm2。

中期晒田复水后,可适施穗粒肥,施复合肥120~150 kg/hm2,后期可看苗情施壮尾肥,也可喷施叶面肥,提高结实率。

合理的水分管理是调节群体发展的重要措施。

水分管理做到浅水插(抛)秧,寸水回青,浅水促分蘖。

由于中广香1号长势旺,分蘖力强,插后30 d内,田间封行够苗要及时晒田。

根据田间长势和肥力控制晒田力度。

肥力高、长势旺盛的田块适当重晒,晒至田间均匀龟裂;长势较差的田块,露晒至田地硬实或轻微龟裂即可。

晒田后,宜间歇灌溉,干干湿湿交替管理;保水抽穗,齐穗后灌跑马水,保持湿润,切忌断水过早;成熟期干湿交替,后期不宜断水过早,以免影响籽粒充实。

2.4 综合防治病虫鼠害
根据当地病虫害预测预报,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主要是防治纹枯病和稻瘟病,种子播种前要消毒,在秧苗3叶期、禾苗封行时和大胎始穗期,用富士1号或三环唑防治稻瘟病;在分蘖高峰期和始穗期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

另外,近年来我区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猖獗,危害严重[4],要密切注意田间虫情,及时防治。

同时注意灭鼠。

2.5 适时收获,防止曝晒
做到适时收获,在稻谷95%以上的成熟度收获可提高稻米品质,过早或过迟收割都会增加裂纹米,过早收获,还会导致青米率高及垩白增加。

收获后防止曝晒,用阴干、风干或间歇晒谷,可有效防止稻米发生爆腰,提高整精米率。

一般做法是,
在强光高温下寸(厚)晒1 d,干度到80%左右,可停晒2 d,然后选多云天晒干。

【相关文献】
[1]周维佳,刘远坤,黄宗洪,等.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范[J].贵州农业科学,2005,
33(3):78 -79.
[2]何慕文,刘贵权.杂交晚稻丰优207在湖南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07,22(4):47-48.
[3]韦善富,罗群昌,吴庚勇,等.我区优质常规稻栽培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广西农业科学,2003(5):6-7.
[4]蔡中全,韦政,蒋德书,等.杂交水稻新组合博优359在桂南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0,25(5):58,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