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之死——历史的必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恪之死——历史的必然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期东吴权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大将军诸葛瑾长子。

幼小以神童著称,成人之后拜骑都尉,孙权长子孙登为太子时担任左辅都尉,作为东宫幕僚领袖辅佐太子理政。

之后历任丹阳太守、威北将军等职,赤乌八年(公元245年)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

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孙权病危时在孙峻的力荐下将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

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

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

执政初期革新政治,率军抗击魏国取得东兴大捷颇孚民望。

并因功加封丞相、进爵阳都侯。

此战之后产生轻敌之心,开始大举出兵伐魏,惨遭新城之败。

回朝之后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

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十月,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联合吴主孙亮,将诸葛恪及其死党以赴宴为名诱入宫中,在宴会上将诸葛恪杀害,时年五十一岁。

孙休即位除掉权臣孙綝之后,下诏为诸葛恪平反。

诸葛恪,在三国后期这段历史上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

只不过,他活跃的时间并不长,或者说真正给他展示的舞台很短暂。

历来对诸葛恪的评价都是权臣,尤其《三国演义》中,他的专权行径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在三国这段历史上,诸葛家族称得上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诸葛瑾是吴国的重臣,诸葛亮则是蜀汉的丞相。

作为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从幼时头上就顶着一个光环。

但诸葛恪并不是那种纨绔子弟,相反他颇有才干。

当初诸葛恪曾率军征讨山越,几乎所有人都觉得那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但诸葛恪恰恰成功的平定了山越。

也正因为如此,诸葛恪一直很得孙权的器重。

孙权死后,继位的孙亮年幼,诸葛恪成了辅政大臣。

虽说诸葛恪的职务是太傅,属于虚职,但真正的决策还是由他来决定。

当政之初,废除了孙权时期的不少苛政,深得民心。

之后打退魏军,取得了东兴大捷,此时无论是名望还是个人的成绩也都达到了顶峰。

之后诸葛恪出兵伐魏,但在新城被打得大败。

正当他打算整军再战的时候,被孙峻设计杀害。

死后家人也惨遭杀害,自己还被弃尸荒野,可谓身后凄凉。

诸葛恪攻魏之事,当时朝中大臣都极力反对,但诸葛恪却一意孤行。

事实上,诸葛恪的想法并没有错。

王业不偏安,历来偏安一隅的政权,最终都是覆灭的结局。

当时吴国刚刚打败魏国的进攻,乘胜追击无可厚非,况且还有蜀汉姜维的遥相呼应。

诸葛恪之死,在东兴大捷之后就已经有人给下了定论,主少国疑,功高震主,诸葛恪被杀是早晚的事。

此时诸葛恪该做的应
该是明哲保身,至少不要远离权力核心。

但他偏偏率师伐魏,给了别人进谗言的机会,自己也就走到了尽头。

当然,这些都是一方面因素,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诸葛恪性格上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刚愎自用。

当初陆逊曾说过,在诸葛恪上面的人,诸葛恪不服,在他下面的人,诸葛恪又不屑一顾。

而他的父亲也说过“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

当初孙权选他当太傅的时候,吕岱曾劝他,遇事“十思而后行”。

他当时就不太愿意听了,孔子说三思而后行,而且还说两思就差不多了,你让我十思,摆明了就是觉得我没能力吗?吕岱听后也不好再说什么。

也正因为诸葛恪这种缺陷,导致树敌太多,自己身为辅政大臣,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当初孙权刚死的时候,同为辅政大臣的孙弘因为与诸葛恪不和,想先杀死他。

不料事情被孙峻泄露给了诸葛恪,诸葛恪先下手为强,杀死了孙弘。

后来诸葛恪新城兵败之后,孙峻又除去了诸葛恪,先救后杀,很显然是两人交恶的过程。

诸葛恪被杀之前,曾有人劝他,宫内有异动,但诸葛恪觉得孙峻这样的人,顶多是在酒里下毒,根本没当回事。

最终,他为自己的自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阮籍说:“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

守其有者有据,持其无者无执。

”这就是诸葛恪没有明白的道理,他并非权臣,但因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而留下了权臣的名声,也为自己招来了祸患。

自卑、自信、自负这是三个极端的表现,很多时候也难以拿捏,但无论在什么时候,凡事三思,多听取别人的意见终归没有坏处。

说实话,我是真心为诸葛恪感到惋惜的,他有才华,也有能力,但正如孙权给他的评价,虽然才干杰出,但却太过刚愎自用。

事实上,诸葛恪也就是死在自己的自负上。

与当年的孙策简直就是如出一辙,自以为安全无疑,却最终身死小人之手。

历史上对于诸葛恪的评价,并不是很好,几乎是全部都在骂诸葛恪志大才疏,骂其只知道和诸葛亮学习北征,却不如诸葛亮有能力。

然而我却以为拿诸葛亮和诸葛恪对比是不合时宜的。

就我个人看来,诸葛恪所为,与诸葛亮时已然是大有不同了。

尽管诸葛恪此时表面上掌握的权柄几乎是等同于诸葛亮当时在季汉的地位,但终究诸
葛恪还是威望太低了,而吴国和季汉的国情也是不一样了,如此又怎么能同日而语呢?
何况,当时诸葛亮北伐之时的曹魏政权,正是巅峰之时,内部曹丕曹睿能够总控朝政,外有司马懿曹真安邦定国,整个国家更是极为平稳,如此,纵然诸葛亮再有本事,但却始终败在了国力上,所有才始终不能有所前进。

而诸葛恪时,曹魏政权因为内部权臣的夺政和兵变,已经是和先前不一样了,然此时的东吴却比当年的季汉实力更加强大,而只要君臣一心,那么未尝就没有胜利的可能。

其实,诸葛恪当时与诸葛亮最大的不同,还在于诸葛恪不仅要面对强魏,还要面对一个庞大的保守集团,由此也让诸葛恪处处受到掣肘,处处无法施展。

而季汉却从始至终都令出一体,皆有诸葛亮丞相府总控,只要诸葛亮一声令下,便几乎能如同一人般执行,如此,其与诸葛恪更是不一样。

故而,拿诸葛恪和诸葛亮比,实在不智。

而再说诸葛恪本人,历史能对其最好评价的就是一句话: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