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11)(含解析)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练题(11)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度的形成
【名师点睛】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形成,内阁本来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立的机构,且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但皇帝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会威胁皇权,因此让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得以参政,地位逐渐上升,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此背景下,宦官参政议政的能力也应加强,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的现象。
2、(内蒙古赤峰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由下表(下表)可以推知,两宋时期下表两宋部分市镇商税岁入比较(单位:贯)
A. 南税成为国家主要财源
B. 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实现南移
C.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D. 商业经济型的城镇正在崛起
【解析】表格显示商业市镇商税所占全州收入比例,说明象绍兴府、镇江等城市属于经济型城镇正在兴起,D正确;表格中没有比较商税与其他税收的比例,A错误;表格说明不了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趋势,B错误;传统经济结构变化是鸦片战争之后,C错误。
3、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对明清书法评述道:由于统治者对书道有所偏颇,所以行草之发展“几越唐宋”,而篆隶八分却元一名家。
据此可得出
A. 篆书和隶书不顺应社会需求
B. 明清书法派别之争尤为明显
C. 明清书法艺术的功利性较强
D. 行草书体因帝王爱好而流行
【答案】C
4、刘国良在《中国工业史·近代卷》中指出:1937年,重工业资本在工业中只占9.2%,工厂数占18.5%。
到了1942年,重工业资本在国统区工业中则占78.86%,工人占48.69%,动力设备占81.85%。
导致重工业比重大幅度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政府借鉴苏联的模式
B. 抗战发展军工企业的需要
C. 国统区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来看当时中国正在经历抗日战争,是抗战发展军工企业的需要导致了重工业比重大幅度提升,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民政府并未借鉴苏联的模式,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抗战期间国统区民族工业并未迅速发展,重工业也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选项C、D也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民国时期,公路交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的主要因素是
A. 铁路、民航业的迅速发展
B. 政治腐败、民生凋敝
C. 汽车工业未形成完整体系
D. 轮船运输是当时的主要交通方式
【答案】B
【解析】民国时期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故公路交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故B正确;民国时期铁路、民航业并未迅速发展,故A错误;汽车工业并不是公路交通的发展的主要条件,故C错误;轮船运输与公路交通的发展受到限制没有直接关系,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主要因素”,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和政治、经济状况出发,即可排除次要因素,进行正确判断。
6、孙中山认为博爱就是要树立爱人民、爱民族、爱国家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最终目的是达到无战争状态。
他的这种博爱观体现了
A. 旧三民主义在理论上极不完善
B. 中国人民对和平与独立的渴望
C. 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较广泛
D. 新三民主义反帝思想的趋同化
【答案】B
【解析】“无战争状态”体现的是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爱人民、爱民族、爱国家”体现的是中国人民对独立的渴望,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极不完善”的说法太偏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并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的说法在材料中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无战争状态”体现的是和平愿望,“爱人民、爱民族、爱国家”体现的是独立愿望,所以选B。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十三行,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
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
相传其名起于明代,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 家。
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
为了垄断对外贸易,广州16 家洋行于1720 年12 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但遭到外国商人反对。
次年被两广总督废止,几经周折,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后确立下来。
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
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
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
自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伶丁洋面鸦片及各项商货走私贸易兴起之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资金欠缺,负债很多,常有倒歇。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
从此,十三行逐日趋没落。
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一定期限的贸易专利特许。
随后该公司在印度加速扩张,通过组建武装力量占据了印度的一些重要据点,通过垄断鸦片、食盐、烟草等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
种种权力被取消后,东印度公司走向了破产的道路。
1858年,东印度公司用尽毕生精力为英国聚敛到足够的财富之后,被一脚踢开,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至1947年。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广州十三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共同之处,与中国十三行相比,英国东印度公司有什么特别之处?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十三行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相同命运的不同的原因。
【答案】(1)共同之处:垄断贸易;享有政府特许权;参与一定的政治活动;为政府积累了巨额财富;存在时间较长;最终被政府终止。
特别之处:奉行重商主义;拥有军事武装;展开殖民掠夺;在海外设置殖民据点(机构);与荷兰、法国激烈争夺海外市场;为英国殖民扩张开辟道路。
(2)不同原因: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鸦片走私的冲击;外商的反对。
英国:工业资本的崛起;自由主义的盛行;政府对其贸易垄断权的取消;印度的反抗。
(2)两者不同之处我们主要从两者的社会背景上看,中国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都与英国是不同的,是两者不同制度下的机构,最终的命运当然是有差异的。
此外,两者的贸易理念也有差异,使得两者的发展出现了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