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项训练:金刚石、石墨和C60易错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金刚石、石墨和C60易错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选择题
1.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黑色固体B.都具有导电性
C.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B.活性炭吸附色素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D.钢铁生锈
3.宣传科学知识,揭露伪科学是化学工作者的义务。

下列各项中,属于伪科学的是A.CO气体可用作气体燃料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用催化剂把水变成汽油
D.CO气体可用来冶炼金属
4.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正确的是()
A.氢气和液氢都可以做燃料一一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B.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
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一﹣温度升高,水分子变大
D.金刚石很硬石墨质软﹣一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不同
5.化学上把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液氧和氧气B.CO和CO2C.金刚石和石墨D.冰和干冰
6.建设美丽盐城。

从化学视角,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扩大公共绿地,打造绿色家园 B.增加烟囱高度,减少废气污染
C.发展公共交通,提倡低碳生活 D.保护自然资源,发展旅游经济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天然气用作燃料
C.液氮用作冷冻剂D.银用于制作导线
8.在“一带一路”伟大战略实施中,代表中国智造的高铁走在了前列.高铁动车与电路连接的石墨电刷没有用到石墨的性质是( )
A.稳定性B.滑腻感C.还原性D.导电性
9.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常用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C.夏季在校园里闻到阵阵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在氧气中硫接触到氧分子的几率大
10.右图为某同学制作的用浓硫酸催化甲酸(HCOOH)制取CO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Y型管中发生的反应为:HCOOH H2O+CO↑
B.观察到的现象是氧化铜变成了铜,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此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尾气处理有效节能
D.眼药水瓶可改用注射器代替
1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其中碳元素部分信息缺失,下列有关该元素认识错误的是
A.该元素对应原子的质子数为6
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该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
D.该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12.工业生产粗硅的化学方程式是SiO2+2C Si+2CO↑,该反应中表现还原性的是
()
A.SiO2B.C C.Si D.CO
13.下列关于金刚石的认识,错误的是()
A.质地较软B.由碳原子构成
C.可做装饰品D.一定条件下能燃烧
14.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的单质,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②化学性质相似,完全燃烧后都生成二氧化碳
③物理性质相似,硬度大④是同一种物质⑤用途有所不同⑥都是黑色固体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④⑥D.①②④⑤
15.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将CO2通入C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
C.在一定条件下CO2能够转变成CO
D.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可看到溶液变红
16.碳元素有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等多种单质,下列关于碳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黑色固体
B.碳原子的排列方式都相同
C.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D.都能使红墨水褪色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一定相同
B.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C.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D.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18.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干冰可作制冷剂,广泛用于食品冷藏保鲜
B.N2、NO、NO2等含氮物质均为空气污染物
C.明矾溶于水的胶状物可吸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
D.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有利于保护环境
19.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②通过灼热的CuO 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CuSO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④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2、CO、H2
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CO2,一定含有H2和CO
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和CO2,可能含有CO
D.实验过程中一定没有CO2生成
20.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A.300g B.50g C.100g D.150g
21.已知,甲和乙是家庭常用的两种调料,它们的气味完全不同。

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判断,下列有关两种调料的说法,肯定正确的是
A.构成的原子完全不同B.构成的分子一定不同
C.组成元素完全不同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2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石墨做电极
B.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
C.用石墨粉做润滑剂
D.用铁做成铁钉
23.据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利用钴及其氧化物成功研制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地转化成液体,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有两种氧化物
C.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H2C2O
D.可用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4.含碳元素36%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10g通过足量的灼热碳层,再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将得到的气体再通入足量的石灰水,最终得到的沉淀的质量是()A.40g B.60g C.30g D.50g
25.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性质相同.②二氧化碳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③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成反比.④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进行灯火实验.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
A.①②③B.②⑤⑥C.④⑤⑥D.③④⑤
26.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可把混合气体通过()
A.炽热的炭层B.灼热的氧化铜
C.澄清石灰水D.水
27.如图所示,将充满CO2并附有干燥石蕊小花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内液面上升
B.试管内溶液变红色
C.该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D.该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
28.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则参加反应的碳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为()
A.1∶1B.1∶2C.3∶8D.3∶11
29.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

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直径为几个纳米(1nm=10-9m)的空心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材料
B.纳米管具有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性质
C.纳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纳米管材料如果完全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30.以排空气法收集H2、O2或CO2,利用右图装置可收集的气体是
A.只有H2 B.只有H2和CO2
C.只有O2和CO2 D.H2、O2、CO2都可以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初中化学金刚石石墨和C60选择题
1.D
【解析】
A、金刚石不是黑色固体,错误;
B、金刚石不导电,错误;
C、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C60是由分子构成,错误;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含有碳元素,燃烧后都生成二氧化碳,正确。

故选D。

2.D
【解析】
【详解】
A、“干冰”升华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吸附色素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吸附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将氮气和氧气分别蒸馏出来,只是使得氧气分离出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钢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3.C
【解析】
【分析】
化学现象都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伪科学不是以实验为基础,存在一定的欺骗性。

【详解】
A、一氧化碳能燃烧,并且燃烧放出大量热,CO气体可用作气体燃料,故A正确;
B、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易升华,可以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故B正确;
C、催化剂只是加快反应速率,不参加化学反应,用催化剂把水变成汽油无法实现,故C
不正确;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CO气体可用来冶炼金属,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数目都不会改变。

4.A
【解析】
【分析】
根据分子(或原子)的基本特征:分子(或原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或原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或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是因为它们是由氢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选项A正确。

B、水银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原子间有间隔,在温度升高时,原子的间隔变大。

所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选项B不正确。

C、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在温度升高时,分子的间隔变大。

所以,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分子的大小没有变化。

选项C不正确。

D、金刚石很硬石墨质软,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选项D不正确。

故选A。

【点睛】
能利用分子或原子的基本性质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特别是粒子的运动和粒子间的间隔。

5.C
【解析】
【分析】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详解】
A、液氧和氧气是同种物质,不是同素异形体,故A不正确;
B、CO和CO2是化合物,不是单质,则不是同素异形体,故B不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故C正确;
D、冰是固体的水,干冰是固体的二氧化碳,都是化合物,不是同素异形体,故D不正确。

故选C。

6.B
【解析】A、扩大公共绿地,打造绿色家园,可以促进光合作用,能吸附空气中有害烟尘,还能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粉尘,正确;B、增加烟囱高度,只是将污染物转移,不能减少废气污染,错误;C、发展公共交通,可以减轻汽车尾气的排放,有效减少有害气体和PM2.5排放,正确;D、保护自然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正确,故选B。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液氮用于冷冻麻醉,是利用了液氮温度低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银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了银具有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C
【解析】
石墨电刷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电刷在运动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摩擦,利用到滑腻感,同时互相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要求石墨的化学性质稳定,故选C。

9.A
【解析】
【详解】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选项A不正确;
B、干冰升华,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选项B正确;
C、夏季在校园里闻到阵阵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选项C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是因为在氧气中硫接触到氧分子的几率大,选项D 正确。

故选A。

【点睛】
掌握利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熟练记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同种粒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粒子的性质不同。

10.B
【解析】
试题分析:在表达现象时不能把生成物的名称写出,B错误。

考点:实验探究。

11.B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示看:该元素对应原子的质子数为6;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该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该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故选B.
考点:元素周期表
12.B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在反应中做还原剂;含氧化合物失去氧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在反应中做氧化剂.在
SiO2+2C Si+2CO↑,碳发生了氧化反应表现出还原性,故答案选择B
考点: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判断
13.A
【解析】
试题分析: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质,错误;B.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正确;C.金刚石加工后有璀璨夺目的光泽,加工为钻石可作为装饰品,正确;D.金刚石由碳元素组成,可燃烧,正确。

考点:考查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的知识。

14.A
【解析】
【详解】
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的单质,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化学性质相似,完全燃烧后都生成二氧化碳;但是它们的物理性质不相似,不是同一种物质,金刚石是无色的,由于物理性质不同,所以用途有所不同。

故选A。

15.A
【解析】A、将CO2通入CaCl2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应,没有白色沉淀生成,错误;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正确;C、在一定条件下CO2能够转变成CO,正确;D、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可看到溶液变红,正确。

故选A。

16.C
【解析】
A、金刚石是无色的,石墨是灰黑色的,无定形炭是黑色的,故A错误;
B、因为它们是不同的物质,所以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相同,故B错误;
C、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所以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故C 正确;
D、只有无定形炭具有吸附性,能使红墨水褪色,而金刚石、石墨不具有吸附性,不能使红墨水褪色,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7.B
【解析】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例如氧气和臭氧混合,性质不同,故A错误;
B、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混合,故B正确;
C、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碳酸钠,属于盐,故C错误;
D、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氧气和臭氧混合,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点睛∶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

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18.B
【解析】
A、干冰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故可作制冷剂,正确;
B、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是空
气污染物,错误;C、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可吸附一些微小的难溶与水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正确;
19.B
【解析】
【分析】
赤热的碳会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体积增大一倍;能使氧化铜变红色的气体具有还原性;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各气体的性质进行推导验证.(气体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体积相同,分子数也就相同)。

【详解】
碳和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会使气体体积增大一倍,根据① 可知,混合气通过碳后气体体积不变,可以知道混合气中一定不含二氧化碳;② 通过氧化铜后,固体变成红色,说明混合气中存在还原性气体,③ 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通过氧化铜后生成了水,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有氢气,④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有一氧化碳,所以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一定没有二氧化碳,一定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故B正确,通过① 的分析可以确定混合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根据④ 的分析可知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

20.A
【解析】
【详解】
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能得到碳酸钙白
色沉淀的质量是100g×36%÷(
12
100
×100%)=300g。

故选A。

21.B
【解析】
【详解】
A、不同物质的原子构成可能相同,如水和过氧化氢,故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决定其化学性质,不同物质的分子构成一定不同,故正确;
C、不同物质的元素组成可能相同,如水和过氧化氢,故错误;
D、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可能相同,如食盐和蔗糖均能溶于水,故错误;
故选B。

22.B
【解析】
试题分析:经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经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了酸能和碱的中和反应,是由酸的化学性质决定
的。

考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3.D
【解析】
【分析】
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排除未反应的分子的干扰,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
CO2+H2H2CO2。

【详解】
A、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量没有改变,故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应物中CO2是氧化物,生成物中没有氧化物,故错误;
C、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H2CO2,故错误;
D、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可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正确。

故选:D。

24.C
【解析】
【详解】
解:10.0g该气体混合物中碳的质量=10.0g×36%=3.6g;所以 CaCO3中碳的质量为3.6g,又
因为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2
100
×100%=12%,所以白色沉淀碳酸钙的质量=
3.6g
12%
=30g。

故选C。

【点睛】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出碳元素和碳酸钙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

25.C
【解析】
【详解】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分子构成不同,性质不相同,故不正确;
②二氧化碳能使湿润的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故不正确;
③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成正比,所以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量跟压强成正比,故不正确;
④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深洞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故要做灯火实验,故正确;
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故正确;
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故正确。

故选C。

26.B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炭层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一氧化碳不与石灰水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7.D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并且与水反应,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试管中水面上升,选项A正确;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试管内的液体变红,选项B 正确;
C、试管中干燥石蕊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试管内的液体变红,说明石蕊变色是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酸性物质,该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选项C正确;
D、该实验中实验现象与二氧化碳的密度无关,该实验不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选项D错误。

故选D。

28.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根据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得出参加反应的碳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生成物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出它们之间的比即可正确解答。

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 + O2点燃
CO2
12 44
故参加反应的碳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2:44=3:11,故选D
29.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所以属于单质,不是化合物,故A说法错误;
B、纳米碳管材料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故B说法正确;
C、纳米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纳米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C说法正确;
D、纳米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碳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30.D
【解析】H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利用图示装置进行收集时,要从右端进入;CO、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利用图示装置进行收集时,要从左端进入。

综上所述,H2、CO、O2都可以利用图示装置进行收集。

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