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发布时间:2022-05-19T01:14:45.859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3期作者:李林翰[导读]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传媒生态正发生深刻变革且裂变重塑着崭新的媒介环境。

李林翰
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传媒生态正发生深刻变革且裂变重塑着崭新的媒介环境。

“四全媒体”的出现,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智能创新、传受关系、传播渠道、内容生产等发生深刻变化,传媒业态正向融媒深水期过渡,逐步走向融媒体时代。

在此环境下,传统的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与冲击,而作为播音事业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全新变革。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一、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新要求
(一)时代性: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播音员主持人一直以来的时代责任都是为人民发声、为人民书写和为人民抒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做人民的播音员。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要顺应历史时代发展,增强时代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不仅要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媒介融合新时期背景下,需拥有国际文化视野、国际传播思维、国际传播能力,发挥中国特色文化精神,特别是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传统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二)创新性:不断与时俱进,拥有互联思维如今,已进入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媒介融合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才是不断进步和生生不息的动力。

融媒体时代的人才培养以融媒时代思维确定培养目标,以融媒体业务需求为基础确定培养模式与路径。

这就需要具备融媒体思维模式、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构建起符合新媒介生态发展需求的全媒体思维。

要根据不同媒介形式的特点合理选择新闻报道方式,增强新闻受众黏性,维护主流媒体话语权,以适应融媒时代播音主持行业发展新需求。

(三)融合性:掌握传播规律,一专多能发展贝克曾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现在的网络社会具有人工智能的挑战、数据隐私和数据黑箱的隐患、以及舆论生态所存在的风险性等等。

在此背景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应迅速适应日益发展的融媒时代,掌握媒介社会的传播规律,提高智能媒介素养,加强人机协同协作,形成以播为主、一专多能的真正全能发展。

为实现人才培养的融合性,将专业实践课程与人文素养能力并重,并且结合媒介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特征,树立媒介意识,打破专业壁垒,构建集专业实践、人文素养、媒介素养的融合性发展模式,以使学生具备融媒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专业型、应用型传媒人才。

(四)人文性:展现人文关怀,传递主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艺术工作者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

声音凝聚力量,语言传递温度,展现人文关怀,传递主流价值,是一名播音员主持人最基本的素养。

这种关怀之心和悲悯之情应该是从心里自发形成的,有了“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的核心引领,才能使得节目制作有温度、有态度、有力量。

而人才培养应该注重“情真意切”和“真情实感”的价值取向,采用人格化叙事方式,传递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在人才培养中应是“寓教于乐”向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慢慢转变,赋予播音主持这位学科以人文性关怀。

二、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探索(一)课程求新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的 “载体”,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化” 体现。

在课程体系探索中,应实践与理论并重,构建技术导向型、人文导向型课程体系。

播音主持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努力夯实播基本功,把语音-发声-表达实践课程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对于播音主持培养影响巨大,因此前段时间关于讨论“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播音员主持人”学术之风盛行。

值得肯定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延展了播音主持人才的能力,而同时,技术的更新也在不断地拓展内容生产者的思维。

因此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要引导学生不断拥抱新科技、新技术,充分利用好智能科技带来的技术优势。

因此学校要根据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增开相应的课程,并且聘请相关从业人员丰富教师队伍,从而为学生们带来最前沿的技术与知识,积极培养能够应用技术、管理技术的复合型播音主持人才。

除了扎实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也是播音主持必修课。

(二)产学研创
创新实践教学路径,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桥梁”与“纽带”。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平台早已与融媒体发展教学严重脱节,播音人才培养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积极探索与努力搭建“学校学习平台—一线实践平台—网络云平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支撑载体,并且采取“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方式,为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注入活力。

首先,高校在校内应给学生搭建基础的播音教学设施,像录音室、演播室等,更为重要是学校应当积极深校媒合作、校企合作,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例如播音高校应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各大省市台达成深度合作,给学生提供实践磨炼的机会与平台;作为一线实践平台,应带领学生积极融入媒体前线,深度帮扶学生实习与实践;其次,如今已步入万物互联的网路社会,加之后疫情时代,云实践平台在未来发展可能会成为常态化,因此搭建全方位、多元化发展的云网络平台也很重要。

(三)价值坚守
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的新时代,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必须回归价值坚守,这个价值坚守,是初心坚守与专业坚守。

这种坚守是播音主持学科定位的坚守,也是艺术教育的坚守。

初心坚守,是不忘本来,开创未来;是坚持党性,继承传统。

我国的播音事业发轫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那一声铿锵有力、昂扬向上的呼号;成长于党对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为播音事业注入新的内涵,在齐越老师的带领下不断前行;张颂老师《中国播音学》的问世,标志着播音教育进入划时代的意义;直到今天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一代代播音前辈的的初心坚守,那份坚守是为人民播音、为人民发声的初心。

(四)立足媒体的专业实操训练以暨南大学为例。

荔枝平台(原“荔枝FM”)作为全国最大的UGC音频社区,在网络平台上拥有一席之地,2018年荔枝平台与暨大共同发起了,暨大荔枝声音研究院(荔枝声音研究华南高校联盟),与联盟成员达成音频平台合作,为相关专业学生们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打造新媒体产学研的创新模式,为多元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两会期间,荔枝平台特邀暨南大学口语
传播系的同学录制两会Rlog(声音日记),讲述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故事,承担传递两会声音的责任。

荔枝平台从2020年5月20日期开始推出这档栏目,共发布18篇声音日记,截止5月27日闭幕式当天,“两会声音日记”收听人数达33.7万。

结合新媒介传播方式,传递党政声音,这样的实训平台无疑是播音专业同学发挥专长传播中国声音的优良方式。

搞笑一直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学科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多样化成长。

每年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专项用于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依托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化产业与创意经济、媒介经营与管理、演讲与辩论等课程,帮助团队在大赛中崭露头角,承担路演策划等重要工作,助力团队取得优异成绩。

结语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我们走入了全面融合的融媒体时代,面对新形势下关于融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人才的多元培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各高校的相关老师都还在不断地完善教学方式更新教育模式。

在掌握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才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如果能将课程体系以及实践体系相结合的全新模式成系统化的完善推进,形成适合不同高校的多元化育人体系,那也必将使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当下环境发展,满足社会各行业领域对传媒人才的需求。

传播环境在不断更迭,思考也将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苏凡博.场域融合视角下的节目主持人传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5):64-66.
[2]于程鑫.电视新闻主播趣味性的可行性——以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主播朱广权的表达为例[J].大观(论坛),2018(03):99-100.
[3]李琳,葛光和.Vlog在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创新运用及思考——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国外交最前线》为例[J].电视研究,2020(07):3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