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乱贴标签的恶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体乱贴标签的恶果
对于某些特定的事件,不少媒体习惯于未弄清楚事实本身,就通过事件的表面,给事实的当事人作出价值判断,即“贴标签”。

随着标签无节制地滥用,逐渐脱离了原初定义而异化为一个刻板的概念。

本文从媒体贴标签的三种方式和乱贴标签这一行为,对媒体自身和社会产生的危害两个方面论述了媒体乱贴标签的恶果。

标签:三种标签报道恶果受众恶果
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在报道一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时,将一些复杂的社会事件简单化。

根据事实涉及或者接近的人物和其他事项,先对事实作出一种价值判断,将其贴上标签。

如经常会看到媒体用“官二代”、“蚁族”、“富二代”等这些词冠在某个报道人物身上。

这一报道行为,给社会以及公众带来危害,一旦传媒简单给它贴标签后,就会在受众心理留下固有的印象,难以抹去。

一、贴标签的三种方式
1.生拉硬扯
通过贴标签来夸大事实,把个案上升为普遍现象。

创建的新标签,能吸引受众眼球,但是个别的现象却不能把它作为整体现象来呈现,生拉硬扯的事实,会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

比如,2009年,某市多位年轻白领,因为工作压力大,常选择到超市里揉捏饼干等食品宣泄情绪。

多个超市除了饼干、方便面、蛋糕、速冻水饺等被捏碎,还有罐装饮料被“放气”。

因此,媒体就针对这一事件发挥想象力,把这一群体贴上标签,称为“捏捏族”。

人们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堂而皇之地去破坏超市里的商品,这本来是一件在公共场所发生的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报道事件的重心却变为出现了一种新的群体——“捏捏族”,他们的行为和群体的名字也成为一种时尚。

值得提醒的是“捏捏族”的所作所为早已危害了公众的利益。

媒体放大个别现象,将少数人定位一个“族”,无形中会使受众认为有这样一个庞大的特定群体存在。

媒体在报道时,没有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反应事件的真实情况,仅仅是在表面做文章,从这一角度来说,真实性有待拷问。

生拉硬扯地给事件当事人贴上标签,仅仅是为了一时的轰动效应,甚至有嘲笑、讥讽的意味在里边,而给受众带来的感觉也只是好玩、新鲜。

2.过度延伸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接踵而来的社会问题给媒体的创造力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于是,媒体在给新闻事件贴标签时,也比从前得心应手。

只需要在已有标签的基础上,引申概念或含义,然后创造出意思相近的新标签。

“周克华”事件,给了媒体过度延伸创造新词的一次机会。

凶犯周克华被称为“爆头哥”这种称谓本源自于枪击游戏,一些媒体在报道周克华被击毙的消息时,仍然使用了这个称呼,大大消减了事件的严肃性,使行为恶劣的犯罪嫌疑人带上了喜剧的色彩。

“爆头哥”的称谓在博得受众眼球时,也削减了受众对于嫌疑人行为极端的认识。

这些年,这个“哥”,那个“姐”的出现,无疑是给网民增添了乐趣。

但是,对于这类犯罪事实的报道,个别媒体因过于想制造“新、奇、异”,深度挖掘往往步入歧途——有的对暴力犯罪案件进行炒作,连篇累牍地报道,任意地给犯罪嫌疑人乱贴标签。

不仅对事件的关注偏离了方向,还给社会带来不好的负面影响。

3.堆砌植入
若一篇报道,从新闻标题到身份定位,再到新闻的叙事话语,各种标签泛滥使用,该事实本身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媒体滥用一些“富二代”、“屌丝”、“穷二代”之类的流行词做标题,目的也是吸引受众,即“标题党”。

2012年10月29 日,有媒体报道,中山大学要开设“超级富豪班”,超级富豪班要求报名者是50亿以上身家的企业掌门人。

面对受众的声声质疑,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勇29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回应,所谓“富豪班”中强调的50亿元身家纯属媒体误解,是报名者所在企业的资产而非个人身家。

对于“50亿元资产”的字眼,被部分媒体误解成为个人的身家,并作为消息对外发出,随后引来诸多争议,而且,“超级富豪班”也是媒体贴的标签,中山大学所开的班原本叫“后EMBA”。

二、标签造成的恶果
1.媒体:新闻报道能力退化
在信息化浪潮下,标签法虽然方便着公众的认知和记忆,但是,一件新闻事件,媒体若是简单地创造几个“猛词”,贴上几个标签,就能概括出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那未免这个标签做的太轻率、太随意,可能会影响新闻的真实客观性。

无节制地使用标签,也间接反映出媒体报道新闻事实能力的退化。

再者,新媒体其自身具有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不断强化,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传播优势。

但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容易专注负面新闻、花边八卦,也更热衷渲染炒作,甚至屡屡出现张冠李戴乃至与事实相违的问题,很少顾及这样的信息会加剧公众的普遍焦虑和道德愤慨。

[1]比如,去年12月,因为当事人双方的身份不同,被媒体贴上标签,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演变为一场“奥迪与三轮”的贫富对峙争论。

“电影学院‘奥迪男’打死清洁工”成为某网站转载这一新闻时用的标题。

很快,“奥迪男”成了涉案男生的标签,许多人在警方尚在调查时便口径一致地声讨“为富不仁”的奥迪学生。

媒体的首要职责是报道事实,首先必须遵循“5W”模式,报道出来的信息才会真实、客观、准确。

然而标签所体现的内容是片面的,贴标签表明媒体未弄清事实真相,就作出价值判断,没有遵循“5W”模式。

其次,媒体应该深入挖掘事实的真相,尤其要追求宏观真实。

对于某些特定群体,比如说“捏捏族”,考虑这些群体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如果数量是极个别的,那就不能以偏概全,生拉硬扯把他们定为“族”,让受众误认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2.受众:新闻事实认知片面
标签通常反应着事物的两面性,非善即坏,往往成双成对出现。

一个标签就代表着一面,媒体使用这些标签,将“先入为主”的刻板认知嵌入新闻事实中,预设立场,传递着偏见,影响受众自身的判断能力。

[2]
如果一篇报道里既出现“富二代”,又出现“屌丝”,那不用看内容,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富二代”家境好,在社会上这个词带有讽刺色彩,而“屌丝”这个标签,反应了当下很多普通年轻人的生活心态,受众看到这个词会带有一些同情,甚至会联想到自己。

综上所述,乱贴标签形成的刻板印象表现在生拉硬扯,常导致对人的错误认识,作出错误结论,造成有失公正的社会偏见;过度延伸,在已有的材料基础上,做出了极其宽泛的结论。

久而久之,不仅容易使人厌倦,更容易“麻痹”人的思想,影响潜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俊秀,严航:《逾六成受访者认为媒体片面炒作加剧贫富对立》,中国青年报,2012年11月20日
[2]曹林:《标签泛滥的结果是新闻的退化》,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3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