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摘要】随着21世纪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中国企
业在面临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链接都存在一个文化差异的接轨与人力资源管理协调的问题,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许多内容对现代企业管理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企业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在企业管理中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经验,既要与国际接轨,还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中国的企业管理。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应用
19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崛起,使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在惊叹之余开始探索“东亚经济奇迹”的原因。
美国着名社会学家赫尔曼·卡思首先明确地以儒家伦理来加以解释,并称日本与东亚“四小龙”为“新儒教国家”。
日本筑波大学高桥进教授在分析日本企业经营与儒家思想之间的联系时说,日本企业的组织原则为“集体主义”“终生雇佣”和“年功序列制”;组织伦理强调忠诚,孝顺、智慧,否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其中“集体主义”体现了“礼”“和”,“终生雇佣”体现了“仁”“孝”,“年功序列制”体现了“礼”“五伦十义”。
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兼大英百科全书主编弗兰克·吉布尼则认为,日本将中国古老的儒家文化与战后的美国企业引入的现代经济观念糅合在一起并加以巧妙运用,形成东西合壁的“儒家资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思想”,“和谐高于一切”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企业管理文化。
在我国,长达二千年之久的封建文化对人的影响非常之大,特别是传统思想中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祟尚道德诚信,对当代企业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对消费者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
所以我们在现代企事业管理中,如果能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分析,就能另辟蹊径,在日趋竞争激烈的二十一世纪市场上占据先手。
1.儒家思想的主要理念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东方文化的代表,儒家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道德的根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而《论语》、儒学、孔子的思想核心理念就是“仁义信和”,这既是现代企业管理必然继承和发展的传统道德,也是中国的企业管理之根本。
具体来说就是以下几个方面:
1.1“仁”的思想
“仁”,仁爱,“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精义所在。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有多种释义,最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解释是“爱人”。
孔子本人再一次回答弟子樊迟提问时就作这样的回答(见《论语·颜渊》)。
许慎《说文解字》也作如此解释:“仁,亲也”。
1.2“信”的思想
“信”,言行相一,信用。
《论语》中多处讲信。
《论语·为政》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颜渊》说“民无信不立”。
信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不含阶级性,任何人待人处事都要讲信用,无信不立,无信不知其可。
《周易·系辞上》说得好:“人之所助者,信也”。
要使企业成功必须讲信。
“信”是儒家伦理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也是中国交换伦理的重要典范。
1.3“义”的思想
“义”,道义、主义。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树立正确的道义作为自己的行动信条,并为之奋斗。
尤其在义利发生矛盾时,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
孔子说:“君子明德大义,小人只懂财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还提出“见利思义”的思想。
提倡人们要见义能为,舍生取义,做到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做什么都不要忘义。
要使个人的行为与仁义、道德、道义相符,而不计较功利或物质利益。
1.4“和”的思想
儒文化中强调“和”,孔子有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和为贵”是中华几千年历史中处理人际关系、民族文化、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
用求大同,存小异的办法,协调各部分人的利益和要求。
达到整体的协调、和睦是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文化支柱。
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也正是得益于这一“和”的传统。
2.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积极意义
2.1树立以“仁”为内核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儒家文化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理想境界,把“仁”释为“仁者爱人”,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
“敬人者,人恒敬之”,不以仁心对待员工、顾客,员工、顾客何以仁回报。
2.2遵循以”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原则。
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伦理认为“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诚者,天之道也。
诚者,人之道也”,“以诚为本”是塑造企业形象和信誉的基石,是企业获得效益、赢得市场的法宝。
市场只青睐货真价实、真诚对顾客服务、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和运营者。
鄙视那些不诚信行为:产品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广告虚假、售后服务质量差。
2.3建构以“义”为特征的企业管理及市场营销准则。
关于义利关系,儒家文化认为应该“贵义贱利”、“义以为上”,强调先利后义。
在企业管理及营销管理活动中,要“义利合一”。
“义利合一”追求的是企业、员工、顾客、社会的和谐发展。
重义,即避免人们成为“金钱的奴隶”,不搞欺诈行为,不发不义之财,不做不义之事:求利,即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通过全心全意地为顾客服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获得。
要求在当代企业管理及营销中,既要赚钱又要讲友谊,既重经济交流,又重社会效益。
2.4建立以“礼”为基础的企业管理规范,营造“和”的良好氛围。
人们崇尚礼仪,能以宽容态度待人,推己达人。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不懂得协调人际关系,就不能立身处世。
当代商战更应遵守礼,遵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实现互利双赢。
讲求以和为贵,重视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和为贵的思想,是积极地看待自然和社会中的差异,分歧和矛盾,提倡发挥不同个体各自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发展。
3.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存在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坏,看到儒家优秀面的时候,也应看到它的消极面,下面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面作以简单分析。
3.1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调和折中的维持之术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些谚语奉劝中国人莫为天下先。
这些思想渗透到企业中,既会影响企业竞争一流的意识,也极大地影响到企业内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
加拿大华裔总督伍冰之的父亲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想摘天上的星星,那么你连地上的尘土也得不到”。
现今全球化时代,商业竞争更加激烈,充满风险,谁若过分小心谨慎,事事不敢为天下先,或竞争意识淡薄,不求上进,以得过且过的心态办实业,恐怕难以长存。
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谈起通用的企业文化时。
有一句是“竞争、竞争、再竞争”。
3.2怎样看待成败.怎样评价经常失败的人
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永不失败。
现代教育科研成果表明,人就是在不断犯错误中学习的,所以,某种程度上成功的人也是失败比别人多的人。
作为现代企业人,一定要不怕失败,只有首先在心理上不惧怕失败,才会认识失败,才会分辨哪些是可能走向成功的失败,哪些是永远的失败,从而避免在关键问题上失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不是看它做成了多少事,而更多的是看他犯了多少错误,得罪了多少人,失败了多少次,在这种标准下,那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对方方面面关系照顾较好的人常常占优势,而那些冲劲大、对关系顾及少、一头扎进事务中的人往往吃亏多。
长期以来,员工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对企业的危害不言而喻。
3.3重历史、重经验、重权威及官本位思想
不识古,不成义”,“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大官说的话比小官顶用,上司仿佛在所有问题上比下属聪明。
过去的经验,并不能完全地原封不动地用于指导今天的现实生活,许多经验留给今天参考的往往只剩下核心的思想精义。
以上思想作用于企业管理当中,只会使企业封建气息浓厚,难有长足发展。
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企业建设之中,今
天的企业应该自勉自励,兢兢业业,不仅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对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决不姑息,果断地抛弃。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同时,还应结合本企业状况,充分吸收国内外企业建设经验,用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员工,培养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的精神,逐渐形成本企业独有的企业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杜维明.儒家哲学与现代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刘军,黄少军.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杨仲山.美日企业文化比较.企业经济,1993,(8).
[5]吴朝玉.论企业营销战略发展与营销观念创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6]孟丽.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讨[J].安徽科技,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