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
[中学联盟]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课件:5.4生物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中学联盟]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课件:5.4生物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c80ef3aaf45b307e9719701.png)
用碘蒸气处理这片叶, 发现曝光的一半呈深 蓝色,遮光的一半则 没有颜色变化。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CO2还是H2O?
美国鲁宾和卡门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C02
1802
C18O2
02
第
一
组
H2180
第 二 H20 组
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H2O。 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又是怎样合成的?
1779年,荷兰的英格豪斯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 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 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到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 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 的是O2,吸收的是CO2。
光
化
能 德国 学 梅耶 能
储存在什 么物质中?
1864年,德中学国学科网 萨克斯实验
黑暗处理 一昼夜
让一张叶片一半 曝光一半遮光
CO2 固定
C5
(CH2O)
光反应过程
暗反应过程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
条件 光照、色素、酶 与光无关、多种酶
区 场所
物质 别 变化
类囊体薄膜 (叶绿体基粒)
叶绿体基质
HAD20P→酶+[PHi→酶]+AOT2 P C2ACTO3P2++→[酶CH5]A酶→→酶D2P(C+3CPHi 2O)+C5
能量 光能转变成 变化 ATP中化学能
ATP中化学能转变成 有机物中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_[_H__]和__A__T_P__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__A_D__P_和__P_i __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23f3949abceb19e8b8f6ba47.png)
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插图、照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设计与反思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设计与反思
二、讲授新课: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反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条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
〔提示及板书(黑体)〕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体验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的方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讨论在神经冲动传导的发现过程中,生物技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6)在目的基因的检测过程中,检测的对象是什么?
【讲述】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从理论上理解有关知识,同学们可从生物学的专业知识角度出发,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准确地解答有关问题。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3857dac9360cba1aa811da46.png)
备课日期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⒈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⒉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科学思维、以问题的形式驱动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推理、总结、提问、讨论、合作、交流与表达。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记忆,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联系现实生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汲取新知的兴趣。
及时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及时反馈,复习巩固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③⑤
五、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一份
六、教学效果追忆:
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介绍本节内容做铺垫。
通过形象的图片资源讲解知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还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再现与理解。
(2)生存斗争的概念: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自然条件之间的斗争的现象。
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数生存下来,因此,生存斗争的理论解释了生物大量繁殖和少量生存的事实。
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获胜并生存下来呢?这涉及遗传和变异的问题。
3、遗传和变异
生物的变异有的是有利于生存的,有的是不利于生存的。
现代发展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获得性遗传的观点被摈弃。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这样就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教案3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教案3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https://img.taocdn.com/s3/m/b6d15303b7360b4c2e3f6444.png)
然而,这仅是推测,怎样才能证明它的对错呢?
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首先要把细胞膜和细胞的其它结构分离开。引导学生分析:应该选用什么细胞,采用什么方法获得细胞膜?(提供备选的细胞,帮助学生分析选择。)
讨论分析:对细胞膜上的脂质和蛋白质成分进行标记后观察。
阅读资料,讨论分析: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分组讨论修定本组提出的细胞膜结构模型。
表达交流
观察示意图,与自己所构建的模型对照,进行自我评价。
阅读,了解糖被的有关知识。
回顾本节课学习,做出回答。
分组完成细胞膜模型的制作。(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制作,如:计算机设计的三维立体模型,利用废旧塑料手工制作的模型等。)
课题
备课日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述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说出细胞膜的功能。
过程与方法
尝试制作细胞膜模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的历程,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分析:因为人和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壁、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所以用红细胞做实验材料。细胞在清水中吸水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从而得到细胞膜。
分组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分组阅读分析资料,大胆提出假说。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植物细胞工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植物细胞工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a066abb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0.png)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植物细胞工程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植物细胞工程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步骤和条件。
3. 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领域。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细胞工程的概念及意义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步骤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4.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操作5.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步骤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操作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3. 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4.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植物组织培养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本课。
2. 讲解概念:讲解植物细胞工程的概念及其意义。
3. 讲解基本步骤:讲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步骤。
4. 讲解应用:讲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领域。
5. 实验操作演示: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操作的演示。
6. 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操作。
7.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实验操作心得,讨论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8.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收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植物细胞工程概念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掌握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操作规范性、实验步骤的正确性等。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分享内容的准确性以及问题解决方法的可行性。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453e961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d.png)
高中生物蛋白质工程的崛起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了解蛋白质工程的应用和意义。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蛋白质工程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新人教版选修高中生物。
2. 教学辅助材料:蛋白质工程的案例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蛋白质工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蛋白质工程的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蛋白质工程的核心思想。
3. 基本原理:介绍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如基因重组、蛋白质表达等,让学生掌握蛋白质工程的技术基础。
4. 方法与步骤:讲解蛋白质工程的方法与步骤,如目标蛋白质的选取、基因设计等,让学生了解蛋白质工程的实际操作过程。
5.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蛋白质工程案例,如人类胰岛素、杂交瘤抗体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蛋白质工程的应用和意义。
6. 总结与讨论:总结蛋白质工程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思考蛋白质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创新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拓展1. 蛋白质工程的应用领域:介绍蛋白质工程在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如治疗疾病的药物、提高作物抗病性、改善食品品质等。
2. 蛋白质工程的挑战与前景:讨论蛋白质工程面临的挑战,如技术难题、伦理问题等,并展望未来蛋白质工程的发展前景。
七、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蛋白质工程的应用案例,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2. 问题解决:提出与蛋白质工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242afd4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6.png)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和应用。
3. 了解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和意义2. 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a. 电融合法b. 化学融合法c. 物理融合法3. 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a. 基因工程技术b. 细胞培养技术c. 生物制药技术4.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a. 免疫动物b. 融合细胞c. 筛选杂交瘤细胞d. 克隆化培养e. 制备单克隆抗体5. 单克隆抗体的作用a. 诊断疾病b. 治疗疾病c. 科学研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方法和应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和技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动物细胞融合的意义和应用。
2. 通过实验演示和操作,让学生掌握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
3. 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作用。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实验器材:显微镜、细胞培养皿、注射器、酶标仪等。
3. 教学资源:相关论文、视频、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例如两个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运转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卫星是如何围绕地球运转的,从而引出今天的主题——动物细胞融合。
2. 讲解:讲解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讲解动物细胞融合的意义,接着讲解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讲解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
3. 实验演示:演示动物细胞融合的实验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和原理。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使学生了解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单克隆抗体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6. 总结: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方法和应用,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作用。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植物细胞工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植物细胞工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481aba9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f.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植物细胞工程的概念及意义;(2)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步骤及应用;(3)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原理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实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植物细胞工程的兴趣,认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细胞工程的概念及意义(1)介绍植物细胞工程的定义;(2)阐述植物细胞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步骤(1)外植体选择与处理;(2)愈伤组织诱导;(3)胚性细胞悬浮培养;(4)植株再生;(5)栽培与管理。
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1)繁殖濒危植物;(2)作物遗传改良;(3)生产植物代谢产物;(4)植物基因工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植物细胞工程的概念及意义;(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步骤及应用。
2. 难点:(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各种激素的调控作用;(2)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植物细胞工程的概念、意义及技术原理;2. 演示法:展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实验操作;3. 讨论法:分析植物细胞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4.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细胞工程的基本概念;(2)提问:植物细胞工程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2. 讲解:(1)讲解植物细胞工程的概念及意义;(2)阐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步骤;(3)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3. 演示:(1)展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实验操作;(2)讲解实验原理及操作要点。
4. 讨论:(1)分析植物细胞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2)探讨植物细胞工程的发展前景。
5. 案例分析:(1)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实例;(2)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意义。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植物细胞工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植物细胞工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95d9847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19.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够应用于实践。
3. 培养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细胞工程的概念和原理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3.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4.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5. 植物细胞培养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2.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四、教学难点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具体操作2.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具体操作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细胞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2.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细胞培养的具体方法。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植物细胞工程的概念和原理1. 植物细胞工程的定义:植物细胞工程是一门应用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快速发育出新的植物个体,以达到生产、科研和教学目的的技术。
2. 植物细胞工程的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一个植物细胞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个体。
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细胞培养、组织培养等技术,可以快速繁殖植物,提高生产效率。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1. 植物组织培养的定义: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在无菌条件下,置于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进行生长和分化的技术。
2.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1)材料的选取与处理:选择生长旺盛的植物组织,如茎段、叶片等。
(2)表面消毒:用70%酒精、0.1%氯化汞等消毒剂处理材料。
(3)接种:将消毒后的材料接种到含有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
(4)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接种后的材料置于培养箱中,调节光照、温度等条件。
(5)分化与再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植物组织分化出新的器官、组织或细胞。
三、植物细胞培养技术1. 植物细胞培养的定义:植物细胞培养是指将植物细胞在无菌条件下,置于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进行生长和分化的技术。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7.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7.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0d3b5e01482fb4daa58d4b81.png)
C.遗传和变异D.自然选择
4.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
A.适者生存B.过度繁殖
C.生存斗争D.自然选择学说
5.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
C.遗传和变异D.适者生存
6.最先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
A.达尔文B.孟德尔
C.拉马克D.摩尔根
7.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2、生存斗争
(1)为何会发生生存斗争?
生物一方面过度繁殖,使数目剧增,另一方面,生活条件(食物、空间等)是有限的。因此,任何生物都要为争夺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
(2)生存斗争的概念: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自然条件之间的斗争的现象。
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数生存下来,因此,生存斗争的理论解释了生物大量繁殖和少量生存的事实。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可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③⑤
五、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一份
六、教学效果追忆:
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介绍本节内容做铺垫。
通过形象的图片资源讲解知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还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再现与理解。
现代发展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获得性遗传的观点被摈弃。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这样就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细胞核 系统的控制中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细胞核 系统的控制中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ba9e743ca76e58fafab0038d.png)
五、布置作业:
自编练习
六、教学效果追忆: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网Z_X_X_K]
过程与方法
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教学重点
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引导法、读书指导法等
借助P54旁栏部分,提出问题:“一个多细胞生物,其细胞核中的蓝图是否都一样的呢”?简单揭示同一生物其组成的细胞的多样性的原因。因此细胞不仅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细胞核的结构:
核膜
染色质
核仁
核孔
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
染色质染色体(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名称3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4.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
5.细胞核具有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的功能。
细胞核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阅读“资料分析”,讨论,并回答、交流后面的讨论题。
细胞核的结构
借助ppt,讲授DNA的结构以及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染色体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看染色体与DNA关系的图片
项目
染色质
染色体
同种
物质
成分相同
特性相同
功能相同
不同时期
两种形态
旁栏思考题
提示:同一个生物体内所有细胞的“蓝图”都是一样的(除非发生体细胞突变或细胞癌变)。生物体内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多种多样,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植物细胞工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植物细胞工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9f8c4e88d1f34693daef3e80.png)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植物细胞工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
(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
(3)植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实例。
2.教学难点植物体细胞杂交三、教学设想细胞的全能性和细胞分化这部分内容,因为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学过,所以可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看书回顾,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按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
然后再通过“怎样把植物的一个花瓣培育成完整的植株”这个问题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通过提问理解植物组织培养。
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繁殖的新途径的教学中,首先可通过教材上的番茄—马铃薯实例引入,让学生思考20世纪60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这样一个设想:让番茄与马铃薯杂交,培育出地上结番茄果实,地下结马铃薯块茎的植物。
如果要实现这一设想,你认为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这样一来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上。
随后让学生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概念,再根据此概念,结合学生原有的植物细胞结构特点、酶的特性及新学习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知识来回答有关问题来理解。
与学生一起讨论后,再按教材上的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进行总结,重点讲解有关内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一)细胞的全能性通过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看书、思考。
1、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2、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什么?3、各种细胞表达全能性的能力是否一样?4、在生物体内,体细胞有没有表达全能性,为什么?5、体细胞在什么条件下才会表达全能性?教师补充。
练习:67页二、1(二)植物组织培养提出问题:(1)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如果不进行脱分化处理,能否培养成完整植物体?(2)决定植物细胞脱分化、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教师补充,概括出组织培养的过程。
(如下)脱分化再分化外植体→愈伤组织→根、芽→植物体应用:人工种子等。
练习:67页一、3(三)植物体细胞杂交提出问题:(1)要想让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在一起,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2)有没有一种温和的去细胞壁的方法?(3)如果两个来源不同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形成了杂种细胞,下一步该对此细胞做何种处理?(4)如何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植物细胞A 植物细胞B教师总结概括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去壁↓原生质体 A 原生质体B↓↓原生质体融合↓再生细胞壁应用:形成杂种植株杂种细胞优点: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障碍,培育作物新品种。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3065085301f69e3143329480.png)
(4)诱导融合的方法有哪些?
(5)植物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6)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7)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师:既然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不同,那么动物细胞是否可以融合或杂交?如果可以,两者的方法、过程相同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动物细胞融合的基础知识。
(4)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目的、原理、优点、最有价值的应用是什么?动物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2个或多个动物细胞”→“1”、“杂交单核细胞”
2、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物理法(如电场法)、化学法(如聚
乙二醇法)、生物法(如仙台病毒法)
注意:应用物理法进行细胞融合的效率高,且对细胞伤害小,易操作、控制和观察。
3、过程:
师:当我们把2个动物细胞放到一起时,还需要做什么呢?
生:诱导
师:在诱导方法上,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是否相同?
生:相类似,可以用物理法、化学法,但动物细胞融合时可用灭活的病毒作为诱导剂。
细胞A细胞B
物理法灭活的病毒
化学法
杂种细胞
4、意义:打破生殖隔离,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广泛应用;制备单克隆抗体
思考:
(1)动物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是否相同?
(2)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相同,那么动物细胞融合的具体过程是否也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一样呢?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1、概念:1、抗体1.1概念;Ig 1.2来源:B细胞
2、方法:2、概念:杂交瘤细胞、高度单一、抗体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第二章 第四节《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第二章 第四节《](https://img.taocdn.com/s3/m/edd2b38c79563c1ec5da71ea.png)
课题第4节免疫调节备课日期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回顾免疫系统的组成→教师提出思考的问题,观看视频→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免疫学的应用→练习巩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2)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3)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教学重点(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教学难点(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设计与反思板书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与反思情境创设一、复习导入:回顾免疫系统的组成,初步介绍免疫系统的功能,以感冒为例,人是如何启动免疫功能的。
播放视频二、讲授新课:教师活动1:PPT开门见山直接展示课题,给出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教师活动2:出示思考题:何为免疫?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思考题。
(板书免疫概念)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P19页第一自然段,讨论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免疫的概念。
学生活动2:完成学案预习检查1并互助修正之。
教师活动3:出示思考题:1、为什么得过天花的病人或接种过牛痘的人一般就有了对天花病毒的终身抵抗力?2、移植的器官为什么会出现排斥现象?引导、启发同学思考讨论。
学生活动3:讨论、探究思考题并回答之。
教师活动4:出示思考题: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引领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思考题。
学生活动4:阅读P19 教材免疫的第二自然段完成并互助修正学案预习检查2;说出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板书免疫系统的组成)教师活动5:出示免疫系统组成的巩固内容,启发同学思考作答。
学生活动5:思考、讨论并回答之,使之一一对号入座。
教师活动6:再出示免疫系统的组成知识网络结构,强化之。
教师活动7:出示思考题:人体的免疫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引领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思考题。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生物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5506ef4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f.png)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掌握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和特点。
3. 了解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和意义2. 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3. 动物细胞融合的特点4.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5.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方法、特点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2. 教学难点: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技术。
2. 讲解:详细讲解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方法、特点,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应用。
3.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4.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动物细胞融合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单克隆抗体技术的了解。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设计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提高课堂氛围。
4. 结合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设计好实验方案和步骤,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操作流程。
3. 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资料,便于课堂讲解和讨论。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动物细胞融合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基因工程、细胞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