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考试题目

合集下载

中特考试大题

中特考试大题

中特考试大题1、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什么是"三个没有变" "三个世所罕见?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任重道远。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彻底破除。

第二,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前所未有。

当前,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

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呈现出境外国外因素与境内国内因素相互交织,网上互动与网下互动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

联系到我国13亿的人口规模,就更能看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难度。

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三,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和挑战难以避免。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对其规律我们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许多风险和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是对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严峻考验。

2、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

中特题目

中特题目

辨析
1、社会主义的历史源头和发展进程:一个是三次飞跃;一个是习近平所说的六个阶段?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三次飞跃与六个阶段。

2、把握中国发展的基点
3、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分析,请阐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或:如何理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成熟的理论,但是思想本身却是深刻的?
4、中国共产党地位是否是一劳永逸,一劳永逸的。

习近平说“历史的选择不等于今天的选择,今天的执政地位不等于永远的执政”。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答题角度:为什么选择共产党?党做了什么事?未来怎么选择?)
5、如何理解“历史的进程走到哪里,思想的进程就从哪里开始”
6、“全人类解放”和“普度众生”是否一样?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是否可以等同?
7、怎么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系统科学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以突破前人的方法,带来了突破前人的的成果
8、理想国、黄金时代、大同社会是社会主义吗?
9、请阐述为什么思想革命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的问题域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适用性)?
11、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如何看待个人崇拜?
1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
1、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2、从时代大背景和大挑战中把握四个自信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

新中特考试题目及答案

新中特考试题目及答案

新中特考试题目及答案科目:新中特题型:选择题1. 五万零一百五十六的36%是多少?(A)181.82(B)190.52(C)217.32(D)218.342. 以下哪个数字是标准分?(A)-3.5(B)0(C)5(D)153. 在f(x)=4x-3中,当x=2时,函数取值为(A)2(B)5(C)6(D)84. 如果f(x)=2x-5,g(x)=3x,那么f(g(x))=(A)6x-5(B)6x(C)5x-5(D)5x5. 二面角近似为:(A)40.5(B)41.5(C)42.5(D)43.5答案:1.C 2.B 3.5 4.A 5.D题型:填空题1. 一个一个式子地根据初值×3+1唯一确定了316次之后,他得到了一个循环。

这个循环的起始数是_________。

102. 已知45°≤A≤90°,sinA=2cosA,tanA= ________。

23. 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²-2n。

那么当n=100时,an的值是_________。

98004. 将3√3化简得_________。

3√35. z=98-56i,则|z|是_________。

70答案:1.10 2.2 3.9800 4.3√3 5.70题型:判断题1. 数轴上有A、B、C三点,BC=1,AC∥B点取P、Q,使AP=QC,则PC=AP-AC。

(错误)2. 在抛物线y=x²-2x+3的对称轴上的点坐标与顶点坐标的平均数为(0.5, 2.25)。

(正确)3. AB、CD是由同一直线上任意两点A、B、C、D所得的线段,AB=CD,如果CB>CA,则AD>BD。

(错误)4. 女、男两班各有45名学生,其中女生人数比男生少15人,则女生人数中位数与男生人数的中位数相等。

(正确)5. 当D(5,4)在圆上时,圆的方程为x²+y²-6x-8y=c;当圆过原点时,c=44。

中特题目及部分答案

中特题目及部分答案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第一次科技革命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2、以轻工业为主导;3、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第一次科技革命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2、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3、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4、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第二次科技革命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第二次科技革命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5、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第七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第一节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刻研究第二节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第一节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刻研究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从以前的认识论转向辩证法。

中特考试题及答案_0

中特考试题及答案_0

中特考试题及答案中特考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5 个)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 21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3、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4、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5、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1/ 3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党的十七大,社会主义社会可概括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

一面旗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一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特考试题

中特考试题

1. 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怎样加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文化软实力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

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

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文化软实力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参考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表述,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

经济硬指标——提升文化话语权镜头一:我国目前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29个,成为世界上入选名录最多的国家,这反映出在日趋强大的经济实力面前,国际社会对我们文化价值的确认。

镜头二:《唐山大地震》以首映票房3600万的业绩超过好莱坞电影《变形金刚》、《哈利·波特》、《阿凡达》的首映票房,这是经济硬指标体现出的中国电影所具备的文化软实力。

奥鹏毛中特考试题及答案

奥鹏毛中特考试题及答案

奥鹏毛中特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

A. 实事求是B. 群众路线C. 独立自主D. 统一战线答案:ABC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

A. 五位一体B. 四个全面C. 四个自信D. 两个维护答案: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 人民民主专政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 社会主义法治答案:C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要求是()。

A.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D.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答案:A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 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需要同不完善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D. 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需要同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之间的矛盾答案:B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答案:D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

A.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B.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C.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C8.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的大局是()。

A. 国家发展大局B. 世界和平与发展C. 人类命运共同体D. 国家主权和安全答案:A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任务是()。

A.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C.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D.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答案:A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 人民民主专政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 社会主义法治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

中特考试参考试题

中特考试参考试题

中特考试参考试题必考题: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实际,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脉络。

(主要的人物、事件)(1)由空想到科学。

19世纪早期,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但他们未找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力量。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实践。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蓬勃发展起来。

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

社会主义以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3)由理想变现实。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蒙古、朝鲜、中国、越南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

(5)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

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是苏联模式,各国纷纷效仿。

但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与各国国情的不符,其他国家力图通过改革突破这一模式,主要出现了南斯拉夫、中国两种模式。

实践证明,苏联模式和南斯拉夫模式是失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四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凝集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谈谈你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召开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部署,这次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主要体现在如下十二个关键词:第一,关于全面从严治党。

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从顶层设计上更好地编织监督权力的制度笼子,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第二,关于领导核心。

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第三,关于党内政治生活。

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解决当前一些地方党内政治生活出现的庸俗化、随意化、搞“小圈子”等问题。

第四,关于党内监督。

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第五,关于纪律严明。

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第六,关于党内民主。

党要长期执政,必须保障每个党员的民主权利,拓宽党员表达意见渠道,不断激发党内“正能量”。

第七,关于反对腐败。

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

第八,关于高级干部。

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

第九,关于权力监督。

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

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

第十,关于群众路线。

全党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

第十一,关于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第十二,关于选人用人。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必须自觉防范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种种偏向。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

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证。

2、谈谈你对新常态特征的认识“新常态”就是指由过去的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是一个全面、持久、深刻变化的时期,是一个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并行的过程。

新常态主要有以下特征:新常态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由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或者是超高速增长,转向了一个中高速增长,这个中高速2020年以前底线就是6.5%。

实际上增速回落是一种经济规律,世界经济史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

新常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

这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

新常态的第三个特征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的变化——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 的80%以上。

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将是长期趋势。

新常态的第四个特征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随着我国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

新常态的第五个特征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

市场升至“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充分用好“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新常态的第六个特征是,经济福祉由先富先好型要向包容动向平等。

具体表现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型;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逐步超过东部地区。

综合这些特征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立足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保持战略定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谈谈你对精准扶贫的认识一、精准扶贫涵义1、涵义。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

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精准扶贫首要的任务就是精准确定扶贫对象,解决‘帮扶谁’‘扶什么’的问题,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2、引申。

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

3、对象。

贫困居民。

4、特点。

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应多。

二、为什么要精准扶贫1、扶贫历史。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居民8249万人。

这个数据对于研究贫困居民规模、分析贫困发展趋势比较科学,但在具体工作中却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

2、粗放扶贫。

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

长期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

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3、扶贫缺陷。

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对较少。

4、完善扶贫。

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

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

三、如何推进精准扶贫1、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

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

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内容。

2、精确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

就精确到户到人来说,重点为:(1)坚持方针。

(2)到村到户。

(3)资金到户。

(4)因户施策。

(5)干部帮扶。

3、精确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保证。

(1)农户信息管理。

(2)阳光操作管理。

(3)扶贫事权管理。

4、谈谈你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价值观、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刚性力量而言的软性力量。

软实力,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是同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区别的一个概念,其要义是主张一国通过文明、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软力量桥梁,来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不断取得成功。

约瑟夫·奈对软实力是这样定义的:软实力“它是一种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能力”。

国家软实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

文化软实力对外包括国家创造力、思想影响力、观念文化亲和力、文化产品传播力和辐射力;对内包括民族凝聚力、核心价值观认同、民族文化继承与创新等。

其核心是思想、观念、原则等价值理念,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是文化产品、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教育、信息传播媒介等。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它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是要继承、培育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指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

这几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互为支撑,构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完整内容。

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维护自身安全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能力。

提高文化软实力既是适应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助于国家硬实力的提升。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事关我国的综合国力,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利益。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着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当前要切实抓紧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二、建立完善文化投融资体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Sinicization of Marxism北京共识 Beijing consensus华盛顿共识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中国崛起 China's rise和谐社会 harmonious society黏实力、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 viscosity strength, soft power, hard power, smart strength共赢 win-win核心价值观 Core values“四个全面”战略"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y综合国力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生态文明 Ecological civilization新常态 New normal协商民主 Deliberative democracy供给侧政策Supply side policy国家治理 National governa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