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只不过是用西方哲学的话语系 统来讲述中国的本土哲学,并没有发掘出中国哲学的真正 精神。因此,有必要反思“语境”,建构起一种真正纯粹 的“本民族”的话语叙说的“中国哲学”系统。 有学者 认为,“求真”还是“求道”,是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之所 在。西方哲学偏重概念思辨或语言分析,把哲学纯粹作为 一种思辨或论述,和思想家的性格或生活没有必然的关系; 而中国哲学偏向个人体验或身心修养,把哲学当作一种生 活方式。修养,是中国从事哲学的基本途径。这种哲学重 在人的内在省察,注重身体与心灵的一体,以获得主体 (人)与客体(世界)的“合一”。同时,强调修养的实 践性,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应对社会人事。
②“孝”:孝从属于忠君,服从于忠君。
③“仁”: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臣与君,以及国与国 等关系的伦理总结。
A.体现在父子关系上:“爱亲”,即“孝”。
B.体现在臣对君的关系上:“不怨君”,不弑君,即忠于君。
C.体现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上:保护小国;救助邻国之灾等等。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 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
固有的政治作用,给以后儒家“德治主义”以直接、深刻的影响。 3.在用人标准上,从“任人唯亲”转变为“任人唯贤”: ①道德成为用人和鉴别人才的标准,提高了道德的地位,反映了人们对道德作用认识的深化。
②推动人们在理想人格观念上的变化: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充分肯定了道 德行为对人生的意义。 4.礼、法之争:在春秋时期初见端倪,即道德与法制、政令的关系。 ①固执礼、德,反对法制。
D.其它方面:“参和为仁”;“利国之谓仁”等。
意义:“仁”是春秋时期产生的一种新的思潮,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伦理关系认识的升华, 是道德认识史上的重大发展。孔学“仁学”伦理思想的产生,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历史 性总结。
A.包括了各种具体的以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理论上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 高于各具体道德规范的一般伦理原则。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伦理思想 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
伦理思想的进程
重点介绍历史之初的伦理思想(西周和春秋时期)
西周伦理思想的产生与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
一、原始社会道德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平等互助、“讲信修睦”
2.表现为自发的传统习惯,人们对自身的道德生活并没有自觉的意识。
二、夏商道德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 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 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 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 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 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1.公元前22至前21世纪,出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3.“商俗尚鬼”,在“神道”的统治下,压抑了对“人道”的自觉,不可能创造出有理论、成体系 的伦理思想。
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新旧更替
春秋时期的伦理观念和伦理思想,新旧杂陈,相互更替,体 现了“过渡时期”的特点,较殷周时期的伦理思想有了很大 发展,并为诸子学派伦理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是诸子伦理思想的前奏。
4.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
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巳节(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
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949年,大体可分为: ①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②封建制时期的 哲学;③从封建制经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转变时期的哲学。前两段称为中国古代哲学,后一段称为 中国近代哲学。
哲学的发展阶段
导源期
第一个阶段是导源期。这个阶段提出了好多问题:人类责 任、人类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都提出来了。 导源时期哲学家们对人和天(包括人对自然)的关系产生 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哲学家说天是不可抗拒的,是最高的 命令者;也有的哲学家说人可以胜天。还有人性问题的争 论,有的说人性善,有的说人性恶。这些争论都没有确切 的结论,但是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了。代表人物就是孔、孟、 老、庄,孔孟算一个大的流派,老庄算又一个大的流派。
8.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
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
略》
此外还有太多太多中国古文化,这些都是中国的瑰宝,中 国劳动人民的文化结晶。文化定会代代相传,会发扬光大,
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文化。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萌发于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西周 的第一个统治者是周武王,但他在位很短就病逝,国家的统治权转到 他的弟弟周公手中。周公是个了不起的伟人,在他之前,“尊神、敬 鬼”是中国的主要思想,周公制礼作乐,维系社会的平衡与团结,使 世人关注的重心从鬼神转向人事。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刻地影 响着中国文化,并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
春秋末年的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其学生达三千人之多。孔子
推崇周公的礼乐,并提出以仁义治国的主张,开创了中国最重要的哲
学门派——儒家。
儒家成为官学以后,其经典著作被广泛推广,其他哲学门派多潜
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层次,有的也融合在儒家思想当中。
中国哲学是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它致力于研究 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 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 重视哲学与伦理的联系。它以本民族特有的理论思维形式 表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相互斗争、 相互影响的过程,曲折地反映中国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生 产斗争。
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文化纵览
1.诸子百家:
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名家,阴阳家,杂家,纵横家,医家等等
2.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
《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
成熟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成熟时期。中国统一以后,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了,战国 时期的弊端没有了,生产可以稳定了,像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河如果 发生灾难,可以全国统一治理,外来的侵略可以全国组织力量抵抗。 像长城,可以动用全国的力量兴建,这样物质建设、精神建设都取得 了跨越。从汉朝开始,国家开始兴办学校,还开辟了丝绸之路,对外 交流使人们眼界扩大了。但是从秦汉到宋朝,威胁统治的问题不是出 自下层的老百姓,而是出自上层统治者之间,不断发生宫廷政变,这 时还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统治制度和体系。从宋朝开始,哲学需要进 一步为巩固中央政权服务,所以对人类社会的地位、国家的职能考虑 得更多、更周到。比如说《四书》、《五经》中,《四书》比《五经》 的内容浓缩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加起来不 到3万字。这就说明我们的哲学慢慢自《五经》集中到《四书》。
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
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3.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B.要求“卫社稷”。即社稷的利益高于国君的利益,忠于社稷高于忠君。
意义:成为后来屈原等人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未能成为以后封建社会关于“忠”的正 统原则,随着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和强化,在“朕即国家”的思想支配下, 忠于社稷被纳入忠君规范,并成了“愚忠”思想的根据。
C.要求君利于民。民的社会地位提高,“国将兴,听于民”。
统一以后对哲学有新的要求。秦汉统一非同寻常,因为国 土面积太大了,南方从长江流域延伸到珠江领域,北方是 黄河领域,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要实行有效管理,汉武帝 征求把国家治理好的方法,其中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应 运而生。这种学说认为天跟人是一个整体,人自身就是一 个小天地,天上(自然)有的,在人身上也有所体现—— 人的眼睛代表日月,血脉代表江河,毛发代表草木森林, 与天人是相配的。因此人做好事上天会有所反映,人做坏 事上天会有所告诫。即使是皇帝,施行的政策好,上天就 会有祥瑞,施政不好,上天就有灾难。当时也通过这一学 说对统治者的作为有所制约
B.“仁”是人与人关系的一一个伦理范畴已具有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相统一的理论形式。
二、“德”概念的发展和对道德作用的不同认识 发展:不仅包括“政德”,而且把各具体德宗法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也概括为“德”。 1.对宗法道德的概括: ①“政德”:统治者本身的道德要求和具有道德形式的统治策略、方法。 ②“德”成为兼含善、恶的最一般的道德规范。 2.与礼的联系: ①“德”是合于礼的行为规范,是礼的道德体现,成为维护礼制的道德屏障。 ②维护礼制的德成为国家得以安治的基本条件,揭示了德与礼的本质关系,从而阐发了宗法道德所
一、宗法道德规范的演化和发展
1.旧宗法道德仍再当时道德生活领域中占正统地位
2.君臣之间的行为规范位于宗法道德的首位
3.君臣道德观念演变:君臣关系下移:“周德”衰微,诸侯与周王的君臣观念淡漠, 诸侯国的君臣关系凸现。
①“忠”:
A.诸侯国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加强和国君地位的提高,“忠”的内涵改变为忠于诸侯 “社稷”(国家)和国君“公室”的要求。
②主张礼、法或德、法兼用。(管仲) 三、“义利之辩”的发端 1.产生背景: ①私有经济膨胀:生产力提高——“王土”逐渐变为私有财产;私商和私营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私有
经济力量。 ②贪欲和权势产生“蕴利”之心,形成利欲与道德的尖锐冲突,由此在理论上发端了“义利之辩”,
成为造成春秋时期伦理观念新旧更替的直接动力。 2.“义”的涵义:行为适宜于“礼”,或断事适合于礼,即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制。 3.“义利之辩”: ①“义”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整体利益,“利”反映了新兴势力和私家大夫的个体利益。 ②形式上是道德与利益之辩,实质上是“公”、“私”利益之争。 ③对立的焦点:对“礼”的态度。 A.维护礼制:限制私有经济的发展,引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义利观。 B.“事利而已”:反映了新兴势力和私家大夫要求发展私有经济的欲望,引发以法家韩非的义利观。 C.“言义必及利”: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得到发挥。
5.中国戏剧:
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1] 、二人
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
偶戏、脸谱、梨园戏、歌仔戏等
6.中国建筑
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
7.汉字汉语
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打油
诗等……
秦汉时期
进一步发展到了秦汉时期,哲学进入了第二个时期,奠基 期。奠基期是从秦汉开始的,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因为 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分立,诸侯国家很多,武王伐纣的 时候有800多个国家参加,到了春秋只有几十个国家,到 了战国时期只剩下了七个大国,国家之间最后兼并成一个 国家——秦。秦朝统治时间很短,继起的汉朝继起,统治 时间长一些。无论是孔孟还是老庄,他们都是在讲自己治 理天下的主张,有一些主张强硬一点,有一些主张缓和一 点,不过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统一,诸子百家反映了 那个时代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