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滨州市滨城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滨州市滨城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

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

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

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

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列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

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

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

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

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

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

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

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

她拍打着玻璃,冲风娇叫喊着:“风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ロ,西山ロ离台儿沟三十里。

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一位旅客。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现在,香雪一个人站在西山口,目送列车远去。

列车终于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眼前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

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

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

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

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

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

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

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

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

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

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

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

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

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原载《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为台儿沟打开了一扇了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唤醒了山村姑娘心中的精神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B. “迎候贵宾”“接受检阅”,姑娘们将自己客体化,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低微的地位上,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

C. 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们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D. 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定在城市人的位置上,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将情节片段加以组接。

2. 对文中加点动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吸吮”写出了香雪生理和心理上寒冷的感受,与下句中的“缩”字呼应。

B. “盘问”写出香雪虽然希望同学们再三询问铅笔盒,但仍然有些紧张不安。

C. “怂恿”运用比拟修辞手法,贬词褒用,突出香雪对风的感受产生了变化。

D. “央求”写出台儿沟的姑娘在面对山外世界时既不自信又无限向往的心理。

3. 自动铅笔盒多次出现,简析其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映衬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以《人民文学》扬起“非虚构写作”旗帜为起点,“非虚构写作”已走过10年的文学历程。

无论概念界定、外延厘析,还是创作实践、批评研究,当下的“非虚构写作”都略显混乱。

那么,“非虚构”应如何“写作”?
首先,应摆正“非虚构”与“写作”的主次关系。

“非虚构”在中国作为一个概念或范畴的提出,有深刻的社会肌理与复杂的文学内因。

一是对“后先锋时代”虚构文学个人化创作现状的反拨;二是对以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日渐偏离“非虛构”轨道而陷入单一化、模式化与体制化窠臼的匡扶;三是对“底层叙事”日渐显露的表象化、类型化与客体化苦难书写弊病的矫正;四是对消费主义和娱乐化书写而引发的仿真化、虚幻化与符号化乌托邦图景的反正。

“非虚构写作”鼓励作家深入现实,以亲历性、反思性与在场性姿态直视虚构文学面临的困境,打破传统文学秩序,使我们从个人到社会、从现实到历史、从微小到宏大等各种关切和经验在文学书写中得以呈现。

可见,文学书写是内核与目的,而“非虚构”仅是手段或路径。

其次,应凸显“写作”与虚构、想象间的应然关系。

“非虚构写作”在根底上仍体现为一种文学创作,无论其表现出怎样的具体现实的真实,这种真实都应是文学的真实。

而这恰是在立足于“非虚构”的现实事件基础上,并通过虚构、想象等艺术手法超越这种基础后呈现的。

即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写作”与虚构、想象之间并不对立,而是共同创造出了丰富的文学世界。

“非虚构写作”在文学真实的呈现上不仅不反虚构,反而需借助虚构与想象来深化真实。

因为虚构是对真实生活的高度提炼,是艺术想象的产物。

想象是依凭记忆对大脑储存的材料进行加工而产生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只要不是漫无边际不合逻辑的杜撰、编造与无根无由、不合情理的空想、幻想,其对文学真实的
呈现都是有益和必要的。

虚构与想象可使现实的琐碎、芜杂精细化,条理化,抽象的情感、意志与体验形象化,具象化,从而渲染情感,强化主题,呈现文学的真实性。

遗憾的是,从“非虚构写作”的创作实践看,大多创作主体停留于记录者、观察者层面,使作品徘徊在“反”虚构层次。

因排斥虚构与想象而将其与“非虚构”对立,致使这些“非虚构”文本无法与新闻写作、口述实录和社会调查等类型的“非虚构写作”区别开来,虽说最大限度地呈现了真实,但却丧失了鲜活的艺术意蕴与美学张力。

最后,应厘清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逻辑关联。

“非虚构写作”追求的是艺术真实而非现实真实。

实际创作中,无论是关于现实的描摹还是历史的记录,不管作者如何客观冷峻与零度叙事,都不可避免地掺杂个人想象、情感、认知,甚至是兴趣与爱憎。

加之作者的出身、立场与态度及所处历史时代和社会氛围等因素,又会在创作中隐匿着某种“虚构性”的因子或回避某种情形以达到特定目的。

“非虚构写作”要将人物性格、情感表达及创作主体的个性才华作为艺术追求,在最大限度地立足叙述真实、情感真实与历史真实等基础上呈现艺术真实。

如此,“非虚构写作”方可重新激活文学艺术与大众生活的关联,展露时代凡俗质感和个体生命气息,将易被遗忘、遮蔽的日常瞬间及其潜藏的可能,通过作者亲历亲验的在场性书写予以呈现。

(摘编自高春民文章《非虚构写作:以审美创作反映现实》)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通过虚构、想象创造文学世界,超越了现实基础,艺术地表现了真实。

B.想象是对大脑存储的加工,虚构是对真实的提炼,二者对“非虚构写作”的作用不同。

C.“非虚构”文本呈现真实,这点与新闻、口述实录等不同,它有艺术意蕴和美学张力。

D.“非虚构写作”实践中,因作品停留在“反”虚构层次,所以作家只是记录、观察者。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分析“非虚构”概念在中国的提出时,采用了并列结构阐述其产生的原因。

B.文章采用对比手法论证“非虚构”与“写作”的主次关系,体现了先破后立的原则。

C.文章在论证“虚构”与“想象”的关系时,层层深入,既有理论分析又有现实反思。

D.文章紧扣“非虚构写作”,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总分结合。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非虚构”与“写作”的关系中,“写作”为主,“非虚构”为辅,“非虚构”仅仅是文学书写的手段。

B.作家只要深入现实,打破传统,在写作时呈现出各种关切和经验,就能实现“非虚构写作”。

C.在实际创作中,作品反映的“真实”,都带有作者的个体化和主观化倾向,这是艺术的真实。

D.“非虛构写作”对激活文艺与大众关联,展露时代和个体特质、呈现被遗忘日常等意义重大。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三笑
于德北
这个故事发生在苏州。

或许,这也称不上是一个故事吧。

1993 年的春天,他因为单位的业务,从北方直抵上海,又从上海转杭州,从杭州坐夜航船到苏州。

船上的一夜十分诗意,他要了一碟豆腐,一碟青菜,一瓶老酒,一碗饭。

他吃掉了这些东西。

他近铺的一个老者说:“小伙子好饭量呢!”
他就笑了。

夜风从运河上吹来,潮潮的,带有一点水腥。

船是早上七点钟到的苏州,苏州给他的印象是水气忒重。

他背了一个大包,茫然地伫立在街头。

远远地可见北寺塔,高高地占据苏州的天空。

他望着北寺塔,信手翻着从家里带来的小册子,那上面说:“寺乃三国时代东吴大帝孙权为乳母陈氏买地所建。

”他觉得这一切真遥远。

他翻看地图。

那上边标明,怡园离他最近。

他就步行去了。

他想在江南见到的桐花,一树一树的,美丽极了。

是桐花吧。

那么高大的树开花了,他还是第一次领略。

他去怡园。

书上说:怡园位于人民路343号。

苏州的路少有灰尘。

他以全新的感觉走在苏州的路上,像一个诗人。

他在心里说:苏州,是春天里的一条飘带。

印花的飘带,淡淡的水墨把白绢点染出几分娇羞。

你看,他可不就是一个诗人。

诗人到怡园去了,他第一次看园林,他一下就给迷住了。

怡园中有一口小井,他去的时候,一个苏州女孩正用小桶向上提水,那优雅的姿势无限娉婷,腰肢款款,春衫荡起微风。

他举起相机。

镜头里的女孩肤白,发黑,弯眉细目,齿洁唇红。

女孩说:“你照我干什么?”
她说的是苏州话,但他好像一下就听懂了。

他没想到苏州话这样好听,像女孩手中的小桶,一汪清水透明而晶莹。

女孩说:“你照我干什么?”
他说:“竹风。


那女孩的身后真有一簇春竹呢,葱郁、茂盛、青翠。

女孩说:“什么?”
他说:“竹风,竹子刮起的风。


女孩就掩口笑了,她的意思是只有风能刮动竹子,竹子怎么能刮动风呢。

她转而又笑了,她的意思是:可不嘛,风能刮竹竿,竹子怎么就不能刮动风呢。

她提着桶往屋里去了。

屋子是一个茶室。

他往怡园的深处去,七拐八拐地到尽头。

他读那些楹联,觉得古代的人真麻烦,真有趣,真有闲心。

他原路转回,直奔那茶室,听说,有当年的春茶可饮呢,他于茶道是一个外行,但能饮一盏江南的新茶,苏州的新茶,不是一种享受吗?
他看见那个女孩在茶室里。

茶室里已有几个老人聚在一起闲谈,看得出他们是常客。

他们自己带着水杯,很随便地取用热水瓶中的水,那个女孩就站在柜台的边上,她脚上的布鞋踩着地上的青砖。

他放下行囊,坐在茶室的最里边。

她为他送上一杯新茶。

他突然想说点什么,可说什么呢。

他看见室外的小亭。

隐约见那亭上的字,就低声诵读:“主人友竹不俗,竹伴玉人不孤,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


女孩过来给他斟水,也低声说:“静坐观众妙,潭清适我情。


说完她就笑了,提起暖瓶出了门,不知奔哪厢去了。

他举杯过额,那一杯清茶的香气正好漫入他的鼻翼。

他很神往此时的境界,他想起一个关于才子佳人的叫《三笑》的电影,他想那个女孩对他已经两笑了,如若再有一笑,岂不成就一段姻缘?
现在想想,那一年他刚刚戴了一副眼镜,留了一把过胸的大胡子,他衣着松阔,风尘仆仆,长衫圆履,还真有一副才子形呢。

可惜,他已是一个三岁孩子的父亲。

他离开怡园时,还想,人生真是一件美好的事,虽然不能成就一段姻缘,可是一个南方女孩对一个北方男子的善意一笑,不也似胎记一般印在自己青春的腮边?(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无名无姓的“他”作为主人公,不仅容易使读者产生代入感,而且使主人公的故事具有普遍意义。

B.主人公与苏州女孩在怡园水井边的对话,寥寥数语,却表现出女孩天真、单纯而且具有灵性的内在特点。

C.“他”期待女孩对自己“三笑”以成就一段姻缘,但想到自己已为人父,不免怅憾,这种怅憾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D.本文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古朴,行文节奏和缓,给人以冲淡雅致之感,与小说所要营造的氛围非常协调。

8.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

(6分)
9.主人公“他”是一个怎样的“北方男子”?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并结合课内知识,完成各题。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问说》)
8. 下面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贤可以问不肖(不肖:不相像)直不百步耳(直:只是,不过)
B. 而绝江河(绝:横渡)隳名城(隳:毁坏)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均之二策(均:协调)
D.幸蒙其赏赐(幸:荣幸地)再迁为太史令(再:两次)
9. 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一句中的“贤”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C.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D.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10. 比较语段与《师说》在写作目的和论述内容上的异同。

(1)写作目的的相同点:
(2)论述内容的不同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望海潮》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对杭州的情况作总概括的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是分写,“钱塘自古繁华”是对前两句的总结。

B. 《雨霖铃》中“都门帐饮无绪”,既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同时也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

“无绪”即没有心思,将词人的情感世界置于送别的大环境之中。

C. 《望海潮》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的描写。

“十万”言人口之多,“参差”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

D. 《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情形为眼前之景,是实写;而“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之景,为虚写。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2.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

(徐摩《再别康桥》)
(3)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邹忌讽齐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好局面。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7)《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曹刿论战》中曹刿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3.在新闻采编中,我们常常利用采访的录音整理文稿,请将下面的录音口语原稿整理成可供发表在报刊上的书面语体文字。

要求保留原有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120个字。

口语实录:这些年咱们天天讲全球化,要问什么是全球化,我想,大家对全球化得有个正确的认识,要
解释对了。

全球化呢,指的是科技、经济,不是文化。

文化能全球化吗?文化要多样啊。

越是民族化的东西,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别人越欢迎,越符合全球的需要呀。

全球的文化应当是多元化的,不应当是单一的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4.下面是2022年第19届杭州亚运会的会徽“潮涌”标志,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

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英国)培根材料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希望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材料三:
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方式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扩大。

目前全国所有省(区、市)都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全社会“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典论氛围和文明风尚逐步形成。

班级计划举行阅读分享会,作为高中生的你,有着怎样的阅读经历和阅读感悟?请以“阅读,伴我成长”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错误,台儿沟的姑娘们仿照城里姑娘的样子武装自己,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活的艳羡,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希望得到火车上乘客的认可,是自卑而非谦卑好客。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语的能力。

B项,“盘问”写出香雪得到自动铅笔盒后,希望同学们询问的自豪心情。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物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①“自动铅笔盒”是学习用品,所以她对自动铅笔盒的渴望,反映的实际上是她对文化知识的渴望;“自动铅笔盒”是大城市先进生活的一种象征,体现出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

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此后香雪渴望一只“自动铅笔盒”,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

②“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可见,她自尊、倔强,不愿意白受他人恩惠。

③“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

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

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体现出她心愿满足后的安心。

④“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做。

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她觉得骄傲,因为她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获得了自己渴望的东西,因此举起象征着自己成功的铅笔盒向大家跑去。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二者对‘非虚构写作’的作用不同”错误,根据文本“‘非虚构写作’在文学真实的呈现上不仅不反虚构,反而需借助虚构与想象来深化真实”和“虚构与想象可使现实的琐碎、芜杂精细化,条理化,抽象的情感、意志与体验形象化、具象化,从而渲染情感,强化主题,呈现文学的真实性”可知,二者对“非虚构写作”的作用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