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价值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的价值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张艳阳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8期
张艳阳
(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 230039)
摘要: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在当时仅是诸子百家之一,后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同时又在今后的整个中华文化中处于中心地位。

儒家的正统地位使得儒家文化、儒家思
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

悠久的传统文化能塑造民族性格,筹铸民族精神。

作为悠久的传统文
化之一,儒家文化有其独特的功能。

“和谐”作为儒家核心价值之一,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
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

在当代社会,“和谐”这一价值理念被重提,对于建
设和谐社会有着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儒学;和谐;价值理念;影响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8-0035-02
一个不得不忽视的事实是:当下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社会逐渐呈现出浮
躁的趋势,当下的社会现实正以另一种方式冲击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


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抑、废弃,于是,我们不得
不反思传统文化于当下是否还有价值可言。

作为中国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
神财富,其体现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一定的“言说”表达一定的价值理念。

通过对作为核心价
值观之一的“和谐”这一理念的重提,有利于发掘其在当下的重要价值,并且发挥重要功用[1]。

一、儒家文化作为正统文化地位的确立
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且也是曲折的,当中所遭受的非议也是不断的,但这并不妨碍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确立。

张岱年和程宜山
就曾对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们指出这样一个事实: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干不是儒家而是道家,中国传统文化从表层来看,是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学说,
从深层结构看,则是道家的哲学框架。

但在他俩看来,儒家文化虽然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全部,但确实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2]。

儒家文化并不是孤立的,从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儒学,其当时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到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再到后来的与“佛家”、“道家”三足鼎立的时期,儒家文
化都是在与其他的文化态势中寻找自己的正统地位。

自从儒学被定为一尊之后,儒学作为官方
统治思想的核心地位几乎未被动摇。

虽然儒学在当时同时受本土文化中道家的挑战和外来佛教
文化的冲击,但这些都未从根本上改变其主导优势[3]。

在文化思想方面,儒家由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艺兼备”在当
下仍有一定的价值。

在政治方面,儒学提倡经世致用,要求积极入世,这同时也成为传统中国
选官制度的考核科目和内容。

在社会方面,早先孔孟儒学所提倡的“仁”、“礼”对于社会关
系起到了极大的调节作用。

仁者爱人、贵和尚中等伦常规范,推动了中国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和谐”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的伟大构想,和谐社会的重提使得人们能够重新审
视“和谐”二字的内涵,为响应这一号召,政府、普通市民都在做着朝“和谐”努力奋进的事情。

如今人们随处可见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标语,这种宣传的功效如何姑且不谈,但就其本
身的意义更令人深思。

(一)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礼”与“仁”是实现人身心和谐的重要方法[4]。

阅读先秦儒家经典不难发现“礼”与“仁”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者,理也”,顾名思义,就是天理,即一种可以
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措施,它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到了当下,“礼”则演变为一种法
律的强制约束性,除了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外,也会惩罚不规范的行为,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进而达到和谐。

要想达到社会的安稳和谐,那么“仁”这种具体的行为
规范便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一个人只有达到了“仁”的程度,才能守“礼”,也才能符合社会
规范。

具体实现“仁”的方法有很多,孔子就个人行为的规范化方面有多种论述:如若要成为
君子,则必须要注重人格精神的培养,只有自己的人格精神完善了,才能推己及人。

(二)人与他人的关系和谐
儒家提出“仁者,爱人”的方法,孔子认为,“仁”就是要爱人。

在他看来,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想要和谐,必须先做到相亲相爱,要对他人有足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仅体现在平常,更体现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对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更要对他人理解、宽容,具体的做法有
多种。

要做到“推己及人”,即遇事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多进行换位思考,遇到自己不想
做的事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非得强迫别人也要接受。

儒家所提倡的相处之
道规定了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在内的人伦和谐。

在人自身道德修养和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方面,主要强调的是“仁”,孔子认为社会的和谐要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个人只有
修养足够了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个人的修养又是由“仁”开始的,可见“仁”是处理人际
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

在人际关系并不单纯的当下社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对于个人的生存
至关重要。

(三)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
上文提到的关于人自身身心和谐方面,“礼”对于制约他人的行为起到很好的作用。


实“礼”的首要价值就在于其对社会生活的规范作用。

“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可见礼乐
文化首先便是关于社会政治秩序的制度安排。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的思想形
象地说明了要想达到社会和谐,“复礼”是必由之路。

所谓“克己”就是要约束自己、“复礼”即是将不符合礼的言行纳入“礼”的规范。

国家若想稳定,那么必须有一套规范来约束人们的
行为。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
主张以“礼”来治理国家是要达到“和”的目的,“礼”与“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礼”
的核心是“中和”,儒家强调“中和”、“中庸”、“过犹不及”都是体现了“和”的思想,
以“和”来要求自己,从而保证做到不偏执,不拘泥,做到政通人和、内和外顺。

“礼”是治
理国家的方法,而“和”则是治理国家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四)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观,提出了要“仁民爱物”,主张要善待自然万物,在达
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下,要做到“知天命”,用这种方法来实现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

所谓“知天命”就是要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以便更好地顺应自然,从而利用自然。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自然界有它自己的四季更替规律,人们应该认识这种规律
并且顺应它,而不得反其道而行之。

子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儒家思想同时亦体现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和谐观,儒家主张对自然资源实行保护性利用,反对掠夺式开发。


种观念源于不把人看成与自然对立,而是把人看作是和谐的自然中的一部分,这正是现代社会
应当继承和发展的生态伦理观,从而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5]。

三、实现“和谐”的方法及当代价值
“和谐”作为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理念之一,以及作为现代社会共同实现的目标,其实现路径非常长久,不是一朝一夕之间便可完成的。

应该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儒家和谐价值观在多方面都显示出了其积极的意义。

其中在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在促进
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朝着和谐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6]。

事物的两面性向我们说明了现代工业、科技等的突飞猛进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人们在享受现代性带给我们的方便的同时也遭受着价值危机等的冲创。

“现代性也有其阴
暗面,这在本世纪变得尤为明显。

”[7]改革开放后商业大潮导致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等为基本理念的西方核心价值观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楷模,长此以往便会导致一定的价值
危机。

在克服现代性价值危机方面,儒家所提倡的和谐观,提供了很好的解决之道。

“修身成仁”的和谐观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具有积极的作用;“推己及人”的人际和谐观对于处理
人际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对于保护环境提供了启示。

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儒家所提出的和谐观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有着更加重
要的时代意义。

针对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现象,如功利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等,正需要儒家和
谐观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渊源,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开发,积极汲取与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
家文化中的可用资源,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不仅在价值观和精神上发挥重要作用,同
时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变动的新形势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
代背景下,和谐观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8]。

如何维持社会的生存、延续和稳定,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政治
学和伦理学都曾对这一目标提出自己的构想,并且提出一些“治国之道”,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

儒家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种要达到人自身、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目的。

面对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同文化、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进行对
话要求和谐世界观作为其理论基础,通过和谐社会的有效引领,多元化的文化不仅可以共存,
而且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
参考文献:
〔1〕黎红雷.儒家的和谐哲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J].现代哲学,2006,(3).
〔2〕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7.
〔3〕涂可国.试论儒家文化的主位性[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02).
〔4〕姚晓娟,曹微.从《论语》看先秦儒家的和谐观[M].华夏文化论坛,第六辑.
〔5〕付立华.儒家思想和和谐社会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64.
〔6〕杨明.中国传统和谐观的内容特质与时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08,(2).
〔7〕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8〕杨芳.儒家核心价值理念及其当代价值[J].学术论坛,2011,(9).
(责任编辑姜黎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