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学 特 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独善其身: 气节、修养的人格表露
如果不能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这是儒家思想进退自如的表现。 晋朝陶渊明更是为了节操和修养大发豪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唐朝的李白冲天豪情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可见,中国古代诗人以安贫乐道为信仰。 气节不但表现为临危不惧的品格,而且表现为百折不挠的意志。
6
二、文化旨趣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情景交融, 也就是情思意绪与客观外物统一为 一个富有诗意的整体。只有情和景 同在,才能构成意境。
7
文质彬彬的诗意追求
在中国传统的文艺思想中,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是一个重要原则。 这一原则的体现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不但具有表现君子之德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表现君子风范的艺术形式。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主要是诗歌)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由其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包含着情、景两大要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意境能使艺术形象含蓄隽永,韵致无穷,这也是它最突出的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文学特色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 活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 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 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 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 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在中国 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中国古典文学形成 了自己独有的文学精神和文化旨趣。
8
以朱熹的《观书有感》为例,具体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诗题为《观书有感》,全篇写景、议景,却无一字关“书”。但细读再三,便又觉 无一字不关“书”。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比兴之法。
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一幅池塘景色、庄园风光:清澈平静的池塘水波不兴,像一面硕 大无朋的铜镜倒映出蓝天白云,光彩流动。
2
一、文学பைடு நூலகம்神
文学是翱翔于天地间的鲲鹏,而 精神便是它的灵魂。中华文学之精神, 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孕育出所独有的文 学精神。
3
兼济天下: 爱国、忠君的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的爱国感情只能与忠君思想并存,爱国、强 国的理想与抱负只能通过忠君来实现,因为当时的“国”是帝王的家天下。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忠君爱国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积极 意义、普遍性的文化心理,尽管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瑕不掩瑜,其积极意义也应该肯定。
5
关注民生: 忧国忧民、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以其独特的沉郁顿挫诗风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倾向于儒家入世思想和民本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宗旨。其作品《卖炭 翁》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在中国文学史中反映人民劳作的辛苦、生活的痛苦,关注民生的作家很多, 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就这样将“关注民生”的思想和理念,用文学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
在它面前,天光云影,大千世界,清晰可鉴,毫厘不爽。诗人明写湖塘之美,隐喻读书心 得,设喻贴切,自然天成。
10
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 句。它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使所描述的事物具有“动态”, 而是要使这些意象具有“特殊的动感”。例如,“池塘 生春草”中的“生”字不是诗眼,而“绿阴生昼静”中 的“生”字却是诗眼。这是因为“池塘生春草”中的 “生”字对于“池塘”与“春草”之间的意义连缀太直 接了,它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所以读者一带 而过,而“绿阴生昼静”中的“生”字对于“绿阴”与 “昼静”,之间的意义连缀却是间接的,这种“生”乃 是一种心理现象,是诗人的一种特殊感觉。只有读者亲 身体验过绿树成荫下一个人的感觉,才能领会到夏日午 间的树荫中那种静谧与安宁。
9
以朱熹的《观书有感》为例,具体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
而诗人的本意并不在这明媚清澈的湖光山色之间,而是借此暗喻抒发自己的读书感受。读 书的目的在于穷理,而读书穷理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中间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此外还要心思神悟,方能学成有望。但只要方法 得当,持之以恒,方能苦尽甘来,方能体会大彻大悟后精神上的充分满足,犹如一泓池永,这 彻悟的心灵因其静谧而格外清明。
12
中国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