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舞蹈艺术赏析课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舞蹈艺术赏析课的感悟
人文学院历史学专业刘应芬 201106407105 上了舞蹈艺术赏析课,在看了各类舞蹈作品后,我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前呢对现代舞的理解是错的,很多认识都比较肤浅。
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舞蹈的内涵和功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
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生存繁衍、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发展变迁,都在舞蹈中留下了珍贵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同时一些民族地区一代代言传身教保留下来的、最原始的舞蹈,反映了原始世界的社会现实,它是原始人将内心生活,即主观经验和情感的对象化,是对人类的本质所作的直接展示,只不过是用舞蹈这种形式传承和保留了下来,成为今天探寻人类文明史最有力的直接证明。
可以说,舞蹈是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真实而生动,直接或间接地反应当时生活的现状,甚至预示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体现艺术应有的记录历史与预兆未来的双重价值。
用德国艺术史学家、社会学家,现代艺术社会学奠基人之一——格罗塞的话说:“再没有其他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的了”。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
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这一点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到过,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我查了一下。
舞蹈是于三度空间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
舞蹈除有与其他艺术品种所共有的形象性、典型性、感染性等特
征外,其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
“无论是谁,不跳舞便不懂生命的方式”——早在公元2世纪基督教诺斯替教派的赞美诗中就对舞蹈做了这样的评价。
我觉得这是当之无愧的!
一、舞蹈艺术赏析中艺术鉴赏必要性
我觉得舞蹈艺术赏析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舞蹈教育者,其真正的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使舞蹈艺术能自然而然的走入学生的生活中,更好的满足学生美育需求和情感需求,以实现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的教学目的。
在舞蹈艺术赏析课中,我们应该对所学舞蹈剧目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更好的通过舞蹈教学来了解整个艺术领域的美。
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艺术鉴赏观念。
用一句话来说,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
二、对舞蹈教学艺术鉴赏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发挥艺术鉴赏作用,加强对舞蹈艺术课的认识
艺术鉴赏在舞蹈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的发挥艺术鉴赏的作用,就应该开拓我们自己的视野,让我们的舞蹈学习和艺术鉴赏结合在一起,就会使自己的舞蹈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这一点学舞蹈的同学应该和我有一样的体会。
因为小时候学过一段时间的舞蹈,我认为:舞蹈是有生命的,它并不是单一的动作,要舞蹈具有生命力,就应该加强对音乐素质的感悟,使其舞蹈能力能得到提高。
要不断的
开拓我们的眼界,加强我们对不同题材、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优秀舞蹈作品进行分析,对相应音乐的风格、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以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对音乐艺术鉴赏作为一种抽象艺术,我们就能更好的去赏析舞蹈。
看是复杂,但是只要想通了,就感觉理所当然了。
我也陷入过纠结中,我曾经不会在音乐中找拍子,音乐一来我就紧张,不是快了,就是慢了,闹得很尴尬,差点就放弃了,后面学会了后,跳着舞的时候我都是开心的微笑着。
(二)发挥艺术鉴赏作用,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
艺术鉴赏在舞蹈艺术赏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舞蹈从发展之初,就是伴着各种敲打节奏出现的,现在的舞蹈艺术也是随着音乐起舞的。
而且老师也说过,欣赏舞蹈的时候要注意听音乐,好像也是这样的,一个舞蹈中会有几个波段,而且与故事的发展情况相配合,平静缓和的音乐,舞蹈演员的动作就比较柔和,故事情节也比较平静,当音乐激昂的时候,舞蹈演员的动作就随之变得剧烈,故事情节也差不多达到高潮,当音乐最后缓和下来时,舞蹈演员的动作再次缓和下来,故事也到达了最后的结局。
可见,音乐与舞蹈是分不开的,音乐艺术鉴赏对舞蹈教学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舞蹈动作大部分是通过生活中不同的动作经过提炼、加工而成,但更多的时候是来自音乐。
只要听到能使自己震撼的音乐,其就会根据自己现有的音乐鉴赏能力对音乐进行分析,并将作品以视觉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对舞蹈作品中的内涵也有一定的了解。
就比如杨丽萍老师的《雀之灵》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说实话,一开始我看不
懂,在老师的讲解下,和自己回宿舍再多次观看后,我开始懂了,体会到了一种新的境界,感觉跳舞的就是我,呵呵,当然不是我啦。
(三)发挥艺术鉴赏的作用,提高我们队舞蹈艺术教学课质量艺术鉴赏在舞蹈艺术赏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舞蹈艺术赏析教学中,仅靠老师对音乐艺术进行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自己的参与。
就音乐艺术而言,其能全面、立体化的表达相应的情感,我们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就应该积极的了解音乐艺术。
毕竟舞蹈和音乐是不可分割的。
如,老师其实可以在教学生欣赏《筑城记》的时候,先给我们放一些关于《筑城记》中的出现音乐及商朝时期的一些视频录像,让学生感受一下当时商朝时期的社会气氛,再欣赏剧目《筑城记》,我们可以对这个舞蹈有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
老师在放映舞蹈视频的同时,可以在旁边适当的告诉我们《筑城记》故事的文化背景、作品大意,期中舞蹈的柔臂、硬腕、耸肩、笑肩等一些动作应注意的动作,脆而有棱角,动作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要体现出古代先民那种特有的韵味和独特的气质。
音乐作为舞蹈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其不仅能督促我们更好的学习和诠释舞蹈,还能将其带入一种意境之中,没有对这一舞蹈进行相应艺术鉴赏,没有将舞蹈和音乐艺术结合在一起,就不能使观众真正的理解其内涵。
从中可以看出,艺术鉴赏的重要性。
舞蹈艺术作为一门情感艺术,情是其内在的核心。
在老师的教学中,引导我们用心去领悟音乐世界中的美,将心、音乐、舞蹈完美的
结合在一起,真正的展现艺术的魅力。
三、对舞蹈艺术赏析的进一步感悟
我们知道,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是艺术接受的一种主要形式。
审美鉴赏是指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凭借审美知觉对作为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发现和判断,并从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活动。
审美鉴赏具有下列特点与性质:
第一,审美鉴赏具有直觉性。
审美经验告诉我们:对审美对象的美与不美的感受与判断,往往产生于瞬间的直觉。
无论是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赏,都不是先有理智的判断,逻辑的解析,然后才获得美感的。
“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
”夏夫兹博里把这种“马上见出美”或“立刻认识美”的感官称为“内在的眼睛”,比如,当我们欣赏一个舞蹈或当我们欣赏世界歌王帕瓦罗蒂的演唱时,我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太美了”!或者感叹服装很漂亮,音乐很好听,就是这种审美鉴赏直觉性的具体表现。
审美鉴赏直觉性具有三个特点:首先,表象性和意蕴性的统一;其次,感受和判断的统一;最后,经验性和新鲜性的统一。
我在网上看到有一幅油画,画面上有一架黑色钢琴,白色乐谱,一位穿着墨绿色天鹅绒长裙的少女正弹着琴,透过那美丽的面庞,让人看到她柔美、恬静的气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审美鉴赏表象性和意蕴性的统一,就像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我感觉最好的体会方式是融入那个场景当中。
第二,审美鉴赏具有情感性。
审美鉴赏根源于情感需要,满足的
也是情感需要。
从艺术鉴赏的实践来看,人们对艺术形象的观照是一种动情观照和寓情观照,即不仅是艺术对象激发鉴赏者的情感,而且鉴赏者也寓情感于观照对象之中。
鉴赏主体的情感活动由接受转为主动,活跃于鉴赏的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情感判断。
诗人杜甫听了同时代的音乐家袁敬定的演奏后写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列宁听了伊撒亚•多波洛文演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后,对高尔基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
这是绝对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审美鉴赏中的这种自我沉醉,是情感性的突出表现,也是进入鉴赏佳境的表现。
审美鉴赏的情感性具有下列特点:
1、情感性是受动与能动的相互转化和具体统一。
人们在审美鉴赏中产生的喜怒哀乐、忧思惊恐、等种种复杂情感,首先在观照对象时受对象刺激、感染、震撼而触动引发的。
因此审美鉴赏中的情感开始主要是受动性情感。
例如,欣赏喜剧小品时,能引起人们的滑稽感、轻松愉悦感;欣赏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马勒的交响乐作品,会让人感受到压抑、沉重与痛苦;歌曲《马赛曲》则令人振奋和激动不已;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能使人心情放松、舒畅;门德尔松的钢琴曲《威尼斯船歌》让人仿佛看到意大利威尼斯河上行船往来,碧波荡漾的景象……这些体会如果只听一遍不够的,有时候与当时的心情有关的,比如你在心情兴奋,激动高兴的时候就适合听《马赛曲》,如果此刻的你处于悲伤,低落中听《命运》你就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欣赏舞蹈作品时也是这种感觉。
但是,审美鉴赏中情感的受动不
等于被动,它随即又转化为能动。
即在审美鉴赏中,情感不仅受物而动,也还会随兴而发,自由生发,有着极大的主动性。
一是主体对对象所传达的情感具有选择性,他选择自己乐意接受,能满足自己审美需求的情感;二是主体对由对象所激起的情感具有生发性,即他会能动地调动自己在生活经历中所曾体验过、所积累的情感去与当前情感相比照、相应和、相融汇,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中生发和强化自己乐意接受的情感,从而获得最大的情感满足。
这种情况,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有可能,但是感觉会比较难。
2、情感性是认同性和排他性的有机统一。
老师在上课中说道主体与客体,结合所查资料,我认识到:在艺术审美鉴赏中,情感一方面受鉴赏对象所表现的情感的诱发、触动、制约和规范,一方面又有鉴赏主体根据自己情感经验和情感需要的选择、接纳和生发,因而便必然有所认同,有所抗拒,既可产生“像喜亦喜,像忧亦忧”的主客体情感相容相生的状况,也可能产生“像喜未必喜,像忧未必忧”的主客体情感相拒相斥的状况。
这种认同性和排他性情感的产生,既有上述艺术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方面的原因,这是指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蕴和性质是否能与鉴赏主体的内在情感相契合,成为鉴赏者的情感需求,为道德的、政治的、或宗教的、民族的情感所认可和接纳,认同则产生共鸣,反之则抗拒排斥,我理解的就是这样!
3、情感性是领悟与感动的相互渗透与自然统一。
审美鉴赏中由艺术对象所激发的主体的情感性,既表现为情感性的感动,产生强烈的喜怒哀乐,又表现为心灵性的领悟,能决定情感的去从是非,并且
往往是在感动中有所领悟,在领悟中又倍加感动。
审美鉴赏中的情感性既不只是感性认识的产物,也不只是理性认识的反应,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合为一的结果。
如《飞天》中,立志故事与凄美爱情的交融,我们随着故事的进展产生的喜怒哀乐及对生活的感悟,在感动中有所领悟,在领悟中又倍加感动。
这就是情感性的一个体现。
小结
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
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之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来传达各种信息,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
之后,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
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和使用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
就比如老师放的一个少数民族的,祭祀,农耕,生活的舞蹈视频。
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
美国苏珊·朗格称“在一个由各种神秘力量控制的国土里,创造出来的第一种形象必然是这样一种动态的舞蹈形象,对人类本质所作的首次对象化也必然是舞蹈形象”。
舞蹈史学家王克芬在《中国文明史》中指出:“舞蹈作为人类社会古老的文明现象,不仅是最早的艺术,还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艺术,是一切艺术的基础。
”
所以说能够欣赏到一部舞蹈作品是非常幸运与幸福的事,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对舞蹈了解加深了,之前只知道好看与不好看,动作优美与否,只会觉得:哇,好厉害,怎么做到的!现在我可以从舞蹈中看出舞蹈所要表达给我们的东西,看出舞蹈中的故事,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每位同学看过舞蹈后,对舞蹈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怎么都会有
一点认识,但是在看《流浪者之歌》时,我感觉思绪好像被堵住了似的,我一直很想知道“绿叶”到底是代表什么,同学们说是希望,嗯,感觉对的,但是就代表了希望吗?以及,为什么要设定一位一直站着的舞蹈演员(和尚),有什么作用呢?记得一位同学说了一句他的站立和其他舞蹈演员形成对比,暗示:“人在做,天在看”我觉得他呢是一位出家人,出家人不是看破红尘了吗?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亡,是不是表示一种听天由命,在流浪中随波逐流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穿越人世,看破红尘,只为出家!呵呵,我感觉站着的他,和其他演员形成了对比,一种积极和消极的对比。
因为我的理解中,舞蹈一定要有动作,它是一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美,完全不动,意味着什么呢?所以我觉得自己的想象能力还欠缺,从而影响了对舞蹈的欣赏与理解,所以我的感悟会狭隘。
之前我喜爱舞蹈华丽的外表,现在我更喜欢它蕴含的最真实的内在,就像对一个人的喜欢,不是因为他帅,而是因为他有内心高尚的品质,这就是我对上了舞蹈艺术赏析课的最大的感悟,谢谢老师!如有不足之处望老师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