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企划的原理、特征和流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本企划的原理、特征和流程分析
1 成本企划的核心原理。
①成本挤压。
新产品的开发设计首先要在图纸上进行规划,这种图纸规划是对新产品生产成本的预演,由目标成本对预演过程进行成本挤压。
这就意味着成本企划的立足点是产品的规划、构想和设计阶段,其前提和核心是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是以市场为导向型的,考虑顾客对产品的功能、质量和价格需求因素。
通过成本挤压,在可允许成本的范围内将市场竞争的压力传递给产品的设计者和提供零部件的供应商。
②成本压力传递。
目标成本设定后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将目标成本压力传递给各个责任中心,从而将零部件层次的压力转移给供应商。
供应商为保证提供该零部件获得预期利润,就必须设法设计出符合要求的零部件,这样就将供应商也纳入成本企划体系。
这样,成本企划超出了单个企业的界限,实现了企业与企业的联合,提高了新产品制造和零部件供应商的竞争实力,使得成本企划的范围从制造过程转向涵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
2 成本企划的特征。
①市场导向型。
成本企划是以市场为导向,分析消费者最可能接受的价格,扣除企业预期的利润,计算得出目标成本。
当然,消费者最可能接受的价格是建立在该产品的质量、功能基础之上的。
由于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技术、生产材料进一步地更新,导致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这就给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企业要想立足于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必须以高质量、多功能、低成本和最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为立足点。
再尽可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功能的同时,把产品的成本降到最低,从而完成企业设定的目标成本规划。
②源流成本管理。
源流成本管理是是区别于传统成本管理的主要标志之一。
传统的成本管理的控制重心在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源流成本管理思想把产品成本控制的重心转移至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
通过图纸规划进行产品生产的预演,检测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否达到目标成本的要求,进而决定是否可以进行生产,若预演的结果不能达到目标成本的要求,则需要对产品进行重新的开发、设计和对目标成本的重新预测,若仍不能达到目标,则需要重新审视该产品的生产是否具有可行性,这样就避免后续产品制造过程中大量无效成本的产生,从而节约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③成本注入。
通过图纸对产品生产进行预演,利用图纸规划排除各种对产品生产无效或低因素的作业成本,以达到目标成本的目的。
图纸预演是模拟产品生产的现实条件,预演时的各种条件就是产品实际生
产过程中各项具体要求的体现,将产品成本随同产品生产进行一并注入,即在将材料、零部件等一起加工装配产品时,将成本也一并装配进去。
通过价值工程的方法求解出最佳的产品成本结构,这就等同于在产品前期就已经确保了最优成本的可能性。
④前馈控制。
相对于事后控制这一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而言,成本企划是一种产品成本的前馈控制模式,它主要针对产品成本的源泉进行控制。
成本企划认为,产品成本的70%以上在产品开始设计时就已经注入,进入生产阶段后,产品成本中可改善的空间已经很有限,因此,为避免后续制造过程中出现大量低效或无效的作业成本,要将产品成本的重心由产品的生产制造阶段调整至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
3 成本企划的运作流程。
通常成本企划的流程是:①产品企划。
②目标成本。
③目标成本分解。
④目标成本达成。
⑤实施生产准备。
⑥初期流动管理。
其中从产品企划到目标成本是成本企划的核心阶段,成本能否降低是在这一阶段得到体现。
如果在该阶段不能达到目标成本,则需要对产品进行重新的设计、开发,直至该阶段能够实现目标成本,然后才可以进行下一个步骤目标分解。
目标分解可以按产品的功能、结构等进行分解,直至分解到零部件或每个责任人,对成本进行循环的挤
压,以使目标成本的达成。
目标成本的达成也就意味着产品可以进行生产,因此需要做好产品生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产品的顺利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
最后,通过期初流动管理解决产品生产可能存在的潜在的不利因素。
由几个阶段的良好的衔接和控制,最终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