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一)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辛弃疾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

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

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

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

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

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

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 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

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

缘底,为什么。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想象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 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 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 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16. “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蕉柳宗元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撼槭无遗芳。

[注]摵摵: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 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C. “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 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15. 从结构、内容、抒发情感三个角度赏析诗歌尾联。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文山卷后谢翱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注]文山,文天祥的号,至元二十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就义于燕京。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概括诗人的愁情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概括诗人的愁情

诗歌专题训练----概括诗人的愁情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曹南至阳翟追怀江上旧游呈叔弟①吕本中醉别白沙江上亭,晚蝉高树各秋声。

风乘小艇凫鹥进,雨历疏檐环佩鸣。

家事不随王事了,新愁常接旧愁生。

只今疲病嫌鞍马,十日同居眼暂明。

【注】①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宋代诗人、词人。

这首诗是吕本中从曹南任上转往阳翟任上的时候写给叔弟的,两人往日曾一同游过白沙江。

1.诗中表现诗人的哪些“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张炎①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张炎,南宋末年著名的格律派词人。

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因不愿北向俯首事敌,长期寓居临安(今杭州)。

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

③西泠:西湖桥名。

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时韦氏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2.这首词具体表现了词人哪些愁绪?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中书事杨乘①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

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

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赴巴南书情寄故人刘长卿南过三湘去,巴人此路偏。

谪居秋瘴里,归处夕阳边。

直道天何在,愁容镜亦怜。

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常建诗歌(含答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常建诗歌(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常建诗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①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②群。

【注】①王昌龄未出仕时,隐居在石门山。

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

②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指溪水深不可测,王昌龄隐居之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之上。

B.颔联写夜宿此地所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以拟人手法写明月不知主人不在,仍来相伴。

C.颈联“宿”“滋”二字生动传神:“宿”,写花影像安睡在庭院中一样;“滋”,写苔藓在滋长蔓延。

D.尾联点明志向,将要归隐与鸾鹤为伴,“亦”字是说要学王昌龄隐逸,实际可能是劝他坚持归隐的初衷。

2.明代谭元春在《唐诗归》中点评此诗:“是昌龄一幅小像。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落第长安常建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归燕词辞工部侍郎章孝标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

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户飞。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都是叙写读书人考场失意的七言绝句,充分抒发了金榜无名的失望和痛苦,表现了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的辛酸苦楚。

B.常诗二、三两句写落第后的心理活动。

“耻”字表现了诗人承认失败、不甘心失败的巨大勇气;“笑”字体现诗人面对失败的乐观洒脱。

C.章诗借物抒情,借归燕“无栖处”自喻落第后仕途渺茫、无处安顿的凄凉彷徨的心境。

D.“且向长安度一春”,可想而知,这一春是客居求静,闭门苦读的一春。

4.两首诗都写到了举子落第,但二者抒发的情感基调不一样,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琴兴常建①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李贺诗歌训练(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李贺诗歌训练(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李贺诗歌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梦天李贺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题为“梦天”,写梦中升入天空之中的幻境。

“老兔寒蟾”指的是兔子和蟾蜍,结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可见作者想象了进入月宫的场景。

B.“云楼”指高楼,“壁斜白”写楼外壁的颜色,因月光皎洁、云彩掩映,朦胧中呈现“斜白”的形状。

C.作者先写与带着佩玉的神女相逢在桂树飘香的小路上,继而下视尘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讲究对仗,格律工整。

D.诗中句句是天,亦句句是梦,虽是梦,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以幻写真,启发人们这样的道理: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2.清人黄周星评论本诗“命题奇创”,诗中多用比喻修辞,请试作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唐·李贺其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二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注:李贺,因避家讳,无法应试,生活困顿,仕途不顺。

元和九年,辞归昌谷。

3.根据诗歌内容,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箨落长竿削玉开”运用比喻手法写竹拔节生长,笋壳脱落,晶莹透碧,像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一般。

B.“更容一夜抽千尺”中“更容”一词含义丰富,既包含了不被容许的幽怨,也包含了对应该被容许的期许。

C.“腻香春粉黑离离”采用对比手法写刮去青皮的新竹香气浓郁,洁白如粉,再加上墨迹浸润,更显得俊美可爱。

D.“露压烟啼千万枝”移情于物,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

4.两诗借竹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王维诗歌训练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王维诗歌训练

诗歌专题训练---王维诗歌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家王维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

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

柴车驾赢牸,草屩①牧豪豨②。

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

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

住处名愚谷③,何烦问是非。

【注释】①屩:草鞋。

②豪豨:健壮的肥猪。

③愚谷:即愚公谷,春秋齐桓公会猎于此,遇一老翁,老翁言此山谷名为愚公谷,后用“愚公谷”指隐居或与人无争的地方,此处借指王维隐居的地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旧谷即将食尽,田里的庄稼还指望不上,即使是老年人也只能吃粥。

B.作者选取田园中从春到秋几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展示田家生活常态。

C.“红榴折”“绿芋肥”描写了景物的衰颓荒凉,衬托出田家生活的惨淡。

D.本诗的语言平易自然,最后两句以典作结,给诗歌增添了含蓄之美。

2.诗歌前四句流露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结句又说“何烦问是非”,但两者并不矛盾。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①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愁看北渚三湘近,恶说南风五两轻②。

青草瘴③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注】①郴(chēn)州:唐州名,今位于湖南省。

②五两轻:“五两”是古时测定风力的器具,用鸡毛五两系桅杆顶上而成。

“五两轻”指风大。

③青草瘴:据《番禺杂编》记载,“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首送别诗,诗中有哀婉伤感的情绪,读完尾联之后,会感到本诗的基调并不凄怆。

B.首联写与杨少府共看洞庭山水,秋色萧索,冷月猿啼,渲染了与杨少府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C.颔联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忧愁所贬地临近三湘水,厌恶南风大,生动描绘了杨少府不愿前行的情感。

D.颈联设想在明年春天瘴气起、江水涨之时,杨少府可经夏口、湓城而归来,为尾联做铺垫。

4.赵殿成评点此诗的最后两句:“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11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6分)4.[正宫] 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岑参诗歌训练(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岑参诗歌训练(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岑参诗歌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①岑参②白露披梧桐,玄蝉③昼夜号。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④。

孤舟向广武⑤,一鸟归成皋。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⑥。

【注】①巩:巩县(今属河南)。

崔明允:开元十八年进士,为诗人之友。

②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③玄蝉:秋蝉、寒蝉。

④锥刀:即“锥刀之末”,喻细微之利。

⑤广武: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此指明允乘舟沿黄河向广武方向而去;后句的“成皋”,在今荥阳汜水镇。

⑥郁陶:郁闷忧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排律,首联描写深秋之景,动静结合,且“白露”“玄蝉”色彩对比鲜明。

B.三、四两句选取了秋风、暮日、黄云等意象,从时、空角度来摹状秋景,景中寓情。

C.中间四句对举“君子”小人”之“志”,且运用反问,凸显对朋友的慰勉之意。

D.“孤舟”二句,回忆了与朋友分别后各自的去向,“孤”二”二字,耐人寻味。

2.诗题中的“秋兴”指因秋景而触发的感慨。

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的感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火山云歌送别岑参火山①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②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注】①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②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突兀”二字使平稳的叙述气势振作。

B.三、四句“凝未开”“不敢来”写出火云的笼罩范围和令万物震悚的威势。

C.五到八句时空交替,由前文对火山云的整体的动态刻画,转入静态描摹。

D.末尾句虽未出现人,塞外军士跨上战马奔赴沙场的场景却蕴含在不言中。

4.诗歌用大量笔墨描写火山云,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

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

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

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

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高考现代诗歌赏析专题训练

高考现代诗歌赏析专题训练

高考现代诗歌赏析专题训练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现代诗歌赏析专项训练一、赏析《日子是什么》(梅绍静)完成后面的题目:日子是散落着泥土的小蒜和野葱儿是一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是驴驮上木桶中撞击的水声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忽明忽暗地转动我疲惫的梦境日子是一个含在嘴里止渴的青杏儿是山塬上烈日下背麦人的剪影日子是那密密的像把伞似的树荫正从我酸痛的胳膊上爬向地垅日子是储存着清甜思绪的水罐儿正倒出汗水和泪水来哽塞我的喉咙1、作者把日子比做什么2、为什么说“日子是储存……喉咙”3、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4、日子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情5、作者将日子描绘成什么样子二、赏析下面的诗歌节选,完成题目:《矛盾常伴心中》窗外的秋景多么诱人,想去但功课牵住了向往的心童年,那么多的稚气,多美如今,心内太复杂,想念回到那时的童年,未来的梦想牵住向往的心;夜晚的棉被多么诱人,始终最爱静夜时的沉思。

目光受到作业的牵绊;何时才能做完这该做的作业或许面对老师的眼神时,会多一些欣慰吧!1、矛盾常伴心中,小作者到底遇到了那些矛盾2、请按“,牵住向往的心”的句式再写一句。

3、请展开联想,小作者“静夜时的沉思”“思”的是什么4、选文中流露出小作者怎样的情感5、读完本诗,你心里有什么感想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我的感想:我想说的:三、阅读下面艾青的诗歌《太阳的话》,完成题目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1942年1月14日1、诗中的“我”是谁,“你们”是谁2、全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4、诗中的太阳象征着什么5、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四、阅读《“代沟”上握手》(辛迪),完成题目:过午的阳光照亮林荫里灰鸽白鸽跳跃在绿色草坪我边在诗页上题字边听你絮语低声我忘记了你是我学生的女儿你忘记了我祖父般的年龄你谈论你青春的梦想我心灵上响起驼铃隔代人共同来找生命的支点鸿沟能不能就美好地犁平(1981年5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1、对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不仅勾画出交谈时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而且也为全诗定下了明朗的基调,B.中间六句接连使用了对比的写法,反差鲜明,既表现了隔代人间的友情,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理想和追求。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青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可谓“春郊送别图”。

B.颔联“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写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相同的心境。

D.这首诗歌语言平实质朴,明白晓畅,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

2.诗人的情感体现在“寂寥”词上,请结合全诗分析“寂寥”之情是如何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早雁①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率兵南侵,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

②汉武帝在建章宫神明台设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以求仙。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以“金河”代指北方地区,“长门”代指皇宫,对应着大雁的行踪。

B.“惊”“散”“哀”三字,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描绘出雁四处逃散的场景。

C.诗人目睹胡骑都在的现实,联想到大雁来年能否北归的命运,由实入虚。

D.诗人最后对话大雁,以“菰米”和“莓苔”劝慰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

4.李清照《声声慢》中也借“雁”的意象抒发了情感,但与本诗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①杜牧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

初一走进诗歌专题练习(诗歌常识-练习-答案) (1)

初一走进诗歌专题练习(诗歌常识-练习-答案) (1)

新初一走进诗歌专题练习(诗歌常识-练习-答案)一、课前训练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⑵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二、基础知识(一)主要的诗歌类型1、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绝句体制短小,格律限制不十分严密,能集中、凝练地截取一个生活片段或画面,以特写的形式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

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

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周训练诗歌阅读专题训练题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周训练诗歌阅读专题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11分)曲江①对雨②杜甫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③,暂醉佳人锦瑟旁。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玄宗、杨贵妃经常来此春游。

②本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

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

③金钱会,唐玄宗开元时,宴王公百寮於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首联描绘了春云遮断苑墙的景象,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覆”为全诗诗眼。

B•“林花著雨胭脂湿”景中含情,既描绘出桃林著雨之态,也有触景伤情之感。

C. 诗人不说风吹水荇,却言“水荇牵风”,赋予水荇人格化动作,可谓用笔精妙。

D. 本诗先景后情,从雨前、雨中写到雨后,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曲江所见所思所感。

E. 本诗多处用典,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抚今追昔中有深沉的感慨。

15. 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 分)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11 分)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的诗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 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 “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杜荀鹤诗歌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杜荀鹤诗歌

诗歌专题训练----杜荀鹤诗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乱后归山杜荀鹤乱世归山谷,征鼙喜不闻。

诗书犹满架,弟侄未为军。

山犬眠红叶,樵童唱白云。

此心非此志,终拟致明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不闻征鼙和“乱”字对应“乱后”,“归山谷”直接对应“归山”。

B.第二句中的“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在思想感情方面统领后面六句内容。

C.诗书整齐如故,弟侄没有被征从军,颔联表明战乱并未严重影响诗人的家。

D.颈联极妙:有红有白,色彩鲜明;有声有色,视听结合;有人有犬,活力充沛。

2.如何理解诗人所说的“此心非此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黄补阙①南迁杜荀鹤得罪非天意,分明谪去身。

一心贪谏主,开口不防人。

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

喧然公论在,难滞楚南春。

【注】①补阙:官名,掌供讽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为送别诗,抒发了诗人在送别黄补阙南迁之时难舍难分的心情。

B.颔联叙述了黄补阙被贬的原因,全心全意地劝谏皇帝而得罪了他人。

C.颈联运用互文修辞手法,对黄补阙进行了劝慰并称赞他为朝廷直臣。

D.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明畅,每联或呼应标题,或暗扣标题。

4.诗人为什么说黄补阙“难滞楚南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行即事杜荀鹤年少髭须雪欲侵,别家三日几般心。

朝随贾客忧风色,夜逐渔翁宿苇林。

秋水鹭飞红蓼晚,暮山猿叫白云深。

重阳酒熟茱萸紫,却向江头倚棹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抒情。

诗人年龄不大,却须白如雪,可见常年奔波劳苦。

重阳佳节还得出外,不能同家人同乐,因而不免感慨万千。

B.颔联记事。

白天跟随商人乘舟旅行,担忧刮风下雨误了行程;夜晚和渔夫一起寄宿在芦苇荡,堪称风餐露宿,随遇而安。

C.尾联写景抒情。

诗人手把新酿好的菊花酒,眼见紫色茱萸盛开,面对淼淼江水,为美好的节令里不能与亲友团聚而惆怅。

诗歌专题训练----起承转合

诗歌专题训练----起承转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麦二首(其一)①苏辙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家家辛苦大作社②,典我千钱追四邻。

【注】①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

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

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

②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风格清淡,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汇,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语言驾驭纯熟。

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

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

D.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

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

2.本诗衔接自然逻辑严谨,体现出七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

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④。

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

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④吴兴:今浙江湖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人由兴亡之变发出兴亡之叹,由此引出下文叹老、送老、别友之事。

B.上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衰老落魄的形象。

C.结尾实写了诗人在雨夜思念故人的情景,又饱含伤时忧国之情,有“沉郁”之风。

D.“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衰老与落魄的形象,也是对“岁华销尽”的具体说明。

2.这首词的起承转合意脉不断,请结合诗句对此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人日陪宣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宴东峰亭鲍防人日春风绽早梅,谢家兄弟看花来。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 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B,C(2)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

杨花落尽,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专题复习(一)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减字木兰花 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作品简析:这首《减字木兰花》词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此词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的语文试题中。

这首词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只有在下阕表达了苏轼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

整首诗可以这样理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

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

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

这与韩愈原诗的意思相符。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

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

那么,读者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词中所写的最美好的时节是早春时节。

“初”“微”“草色遥看近却无”,莺鸟刚刚叫出声,小雨也刚刚开始,小草刚刚露出一点点,远远看去有了绿意,走进了却看不到草尖,才刚刚发芽,都在说明这是早春季节。

(2)结合全词 ,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早春时节,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

不要浪费时光,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

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和珍惜,并且表达珍惜美好时光和时间,珍惜人生最美好青春,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①。

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艘: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1)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参考答案: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2)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参考答案:“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解析:①题鉴赏诗歌意象。

从诗歌中的“山外红”,推知已是夕阳落山;“归艭”表明已到渔人归家的时候;“钟声”说明天色已晚而暮钟敲响,中国有“晚钟”之说。

这些意象,均体现了“晚”。

从诗歌中的“江”“青山”,可知诗人临江远眺,看到江边的青山沐在夕阳之中;再见江面远帆片片,天空中的“老鹤”横空向南飞去。

这些均体现了“望”。

②题鉴赏诗歌语言。

不说钟声远播,偏说老鹤带着钟声到海幢,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读者心中产生许多柔情,画面也颇具动感,可谓着一字而风流尽出。

作品简析:粤秀峰,即越秀山,在今广州市区北部越秀公园内。

山上名胜如越王台、歌舞冈以及镇海楼(五层楼)等,对于染有烟霞痼疾、泉石膏盲的人,都极有吸引力。

谭敬昭与诗友黄香石(黄培芳,字香石,与谭敬昭、张维屏合称粤东三子)等,登上越秀山顶,在暮色中极目远眺,只觉得襟怀萧爽,遐想联翩。

这首七绝,以爽利的语言、明快的调子,抒写出诗人对羊城江山的这一愉悦感受。

江上青山,即诗人驻足的粤秀峰;山外江,指南国第一大川珠江。

粤秀峰距离从它南边流过的珠江不过数里之遥,山与江虽非近在咫尺,却都处在目力所及的范围之中。

这样一个距离,恰好构成一个有效的审美跨度。

在这个跨度之内,青翠苍郁的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烟波浩渺的珠江,横流在越秀山之外,山水相得,如诗如画,极富情趣。

“远帆”句进一步写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见: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

这幅远景的描摹,视角宽大,视野开阔,不仅写出题目中“望”字的内容,而且还暗示出“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

仅就山和江本身写,只写出了“晚望”的静态(归艭太远,动静不分明),表达不出羊城暮景空灵生动的神韵。

为了求得空灵的效果和流动的韵致,诗人选取蓦然呈现在眼前的一个画面:“横空老鹤南飞去”。

这个场景有时态,有动感,与上两句所写景物动静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牵引诗情。

古时广州多鹤,咏羊城风物者多以鹤入诗。

如明代黎民表《坡山》诗:“紫气双龙直,青天一鹤横。

”谭敬昭笔下“老鹤”信非虚构,而正是触发诗人灵感、赋予全诗活力的一个契机。

灵感既发,诗人吟出最耐人玩赏的一句:“带得钟声到海幢”。

海幢,海幢寺,广州有名的古寺,在珠江南岸,与北岸的越秀山迢迢相对,即今海幢公园。

老鹤自北向南腾起飞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诗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去。

事实上,粤秀峰上的向晚钟声,并不能以老鹤为载体。

说“带得”,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

它把看不见的音波当作看得见的动作写,把想像中的意念当作事实上的存在写,造成一种出人意外、耐人寻味的效果。

这四句诗用墨不多,但四句之中,起承转合,条理俨然。

第一句起得别致,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转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隽永,传神地写出了粤秀峰晚望的清新隽逸的特色。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溪亭 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参考答案: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参考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作品简析: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

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

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

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

“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了解首旬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

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

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

“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

“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

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颈联写诗人举止。

“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

“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

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

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

”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吕本中 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参考答案: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第1首作者介绍:吕本中,中国南宋诗人,道学家。

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

寿州(今安徽寿县)人。

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官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

以忤秦桧罢官。

晚年深居讲学。

吕本中是江西诗派诗人。

著有《东莱先生诗集》、《江西诗社宗派图》、《紫微诗话》及《童蒙诗训》等。

其诗论本于儒家传统的诗学主张,推崇杜甫、黄庭坚,提倡“学诗当识活法”(《夏均父集序》),尤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

其诗歌成就后期高于前期,如《丁未二月上旬四首》、《兵乱后杂诗》等,反映了南渡前后的社会现实,深沉悲慨。

艺术上力求句意丰缛,无江西诗派的艰涩。

陈岩肖称其诗“多浑厚平夷,时出雄伟,不见斧凿痕”(《庚溪诗话》)。

今存吕本中的词仅27首。

内容多写离思别绪,春花秋月,工稳精润,新颖别致。

有近人赵万里辑《紫微词》1卷。

散译:小池塘的南岸盛开着美丽的木芙蓉,它们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

这种精神应当胜过以前人们一直称颂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吧,因为它们的性情淡定而洒脱,一生中花开花落都随春风来去潇洒。

赏析:首句点明木芙蓉生长的地方,就是在小池的南边。

第二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木芙蓉风吹雨打之后,在寒霜的侵扰之下,用心努力地开放出美丽的花朵,突出了木芙蓉不畏艰难、无惧风霜的特性。

“犹胜无言旧桃李”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