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网红”一词的兴起似乎是近些年的事情。

《咬文嚼字》2015年年度十大流行语排名中,“网红”入榜。

次年,网红社会关注度、产业化程度集中爆发。

而实际上,网红发展沿革几乎与中国互联网发展同步。

②上世纪90年代末,一批网络作家及各大贴吧、论坛的知名吧主、版主可以称作中国第一代网红。

在网速较慢,智能手机、轻便摄录设备还未普及的年代,网红们主要依靠文字聚拢大批粉丝。

2004年前后,第二代网红崭露头角,他们在互联网上通过图像、照片等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示自我、分享生活、表达态度,积极与网友互动。

这一代网红恰逢中国互联网由“搜索”阶段向社交化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

与初代网红相比,他们更接近普通人,也更多依靠独特个性赢得大众关注。

2015年以来,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高速网络,轻松便捷分享高清影像,视频网站、直播平台也日益蓬勃。

第三代网红赶上短视频内容创作风口,各具风格的视频作品走入人们视野,内容更加专业和精致。

③成为网红,看起来容易,其实需要辛苦耕耘。

在互联网早期,一些人以噱头博取眼球成为网红,虽短时间内为众人瞩目,但因未能持续提供内容而迅速淡出公众视野。

事实证明,网红要“长红”,必须有鲜明突出的自身定位、个人特色以及强大的内容输出能力,才能获得稳定、持续的粉丝吸引力,形成自身品牌。

④网红本质上是互联网社交的产物,是个人与互联网用户共同参与、相互选择的结果。

网红知名度和影响力归根结底是广大互联网用户赋予的。

带有鲜明互联网属性的网红,容纳更广泛的大众趣味,也更直观地反映时代风尚。

出于互联网用户的主动选择,网红与其追随者之间具有很强的黏性,这种黏性往往形成特定的网络社群,转化为粉丝经济的消费主体。

目前,从直播带货、平台打赏、内容付费,到IP变现、广告代言,由上游互联网平台、直面粉丝受众的网红和下游电商、线下活动等共同编织的网红经济图景已经展开,其本质是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将网红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⑤网红经济颇为可观。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红产业年产值已达千亿元规模。

不过,人们追捧网红显然并不只是为了消费,网红与用户之间,存在精神与文化的联结。

在网络社群中,粉丝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受网红影响。

譬如,喜欢“网红教师”的人,往往对拓展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以此敦促自己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喜欢“网红故宫”的人,崇尚恬淡古雅的生活方式。

网红通过不断输出产品、知识、理念、价值观或生活态度,持续影响受众,丰富时代文化生活。

⑥互联网技术日渐纯熟,流行风尚的更替速度加快,能够被千千万万人持久喜爱的网红殊为难得。

网红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独特的个性、可贵的人格魅力、端正的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多一些这样的网红群体,以多种方式传达正能量,对互联网文化的促进乃至健康社会风气的营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罗群《社会需要正能量“网红”》《人民日报》2020年6月1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网络现象,网红的兴起并非近些年才有的,其发展沿革与中国互联网发展同步。

B.恰逢互联网由“搜索”阶段向社交化阶段发展的关键期,第二代网红的社会关注度暴增。

C.互联网时代,网红经济的本质是借助工业化生产方式,将网红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D.网红群体以多种方式表现社会生活,助推了互联网文化发展,营造了健康的社会风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咬文嚼字》2015年年度十大流行语排名说起,阐释了“网红”的概念。

B.文章第三段通过反面论证,阐明网红必须要有一定的能力和特色才能行稳致远。

C.文章第五段运用举例论证,证明了粉丝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会受到网红影响。

D.文章围绕“网红”展开,分析了网红发展、网红经济特点和网红责任,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网速、摄录设备等因素的限制,中国第一代网红主要靠文字吸引粉丝。

B.只要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出众的才华,网红就能斩获粉丝,形成品牌。

C.网红如果与用户之间缺少精神与文化的联结,就无法持续地影响受众。

D.移动互联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改变,为网红多元发展提供可能。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速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速超10%。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

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中,且有1/4城市已无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热议的话题。

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

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

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

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

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

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通行做法。

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困难很大。

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与生活垃圾混倒,无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一方面,民间自发拾荒大军,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根据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改编)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

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

“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

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

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

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

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值为核心运行。

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

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

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

近年来,垃圾问题频频成为新闻头条。

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

它的建设需要的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国际“零废弃联盟”在全球推广“零废弃”理念,促垃圾减少。

如,洛杉矶克莱蒙的生态屋,经过特殊设计,
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根据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改编)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可行毋庸置疑。

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 产品→ 废弃物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

照此运行,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

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它,走上人类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以生态理念为基础,提出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利用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

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

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

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

据报道,德国一些企业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有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

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根据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改编)
4.根据相关内容,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其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

B.批判者认为工业文明把垃圾分为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垃圾问题不可解决,注定工业文明不可持续。

C.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分类后可起减少垃圾处理和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D.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使用。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对“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工业文明的科学和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B.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

C.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建设它是对各种文明的回归。

D.用循环经济思路指导垃圾利用问题,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6.下列说法中,符合相关材料中的议论文文体特征的一项是
A.“城市垃圾困境的破解之道”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点,它给人们敲响了治理垃圾问题的警钟。

B.材料二说传统垃圾大多是自身演化而生,易回自然,因此纯棉衣物是最合零废弃理念的商品。

C.材料三先作出“垃圾资源化可行毋庸置疑”的判断,然后用发达国家实践成果作为论据证明。

D.材料一先摆出现实数据引起读者兴趣,然后证明垃圾焚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但实施困难。

7.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8.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密不可分。

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词好坏的关键。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

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异常丰富的。

中国人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效果。

司空图就曾设专节论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此处“一字”指语言,“风流”指文采、风采。

“不著一字”乃夸饰之辞,并非说“不用一个字”,而是说不靠语言文字的修饰就可以获得文采。

这正是强调作品要含蓄,要委婉,要言之不尽。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却表现了词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

情与情、情与理的矛盾深刻地表达出词人的思想和现实的矛盾,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歌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让读者久久回味。

短短的一首诗词,如果能创造出情高韵远的艺术境界,就会让诗歌产生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

古人为了追求情高韵远的高品位意境,使出了浑身解数,运用自身所有感官,调动一切学识修养,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使大自然的万物都具有丰富的神韵美。

情高韵远展示的诗风看似平淡浅近,实则典雅幽深,给人超尘脱俗之感。

诗歌的动态传神之美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永恒的美。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生生不息充满生命活力的,在诗词中反映出来就具有动态之美和传神之美。

动态美也叫做飞动之美。

唐初李峤《评诗格》中曾提出诗歌要有“飞动”之美,中唐皎然继之提出“状飞动之句”(《诗议》),这就是提倡动态美。

我们认为自然美有“天地秋色”之类的静态美,有“庆云从风,舒卷万状”之类的动态美。

但是,意象中的景物不能是静态的,自然
美不论静态或动态,当它们进入意象时,都必须“状飞动之句”,成为“气腾势飞”(《诗式》)的动态美。

在古典诗词中,动态美与传神美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文论既重视动态美又讲究传神美。

唐代司空图说:“欲返不尽,相期与来。

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

生气远出,不著死灰。

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诗歌只有写出“奇花初胎”“青春鹦鹉”,使人体会到花芭开放的欢乐,鹦鹉青舂的鸣叫,表现其内在的神态,才能激起读者的丰富想象,构成一个有强烈艺术魅力的诗歌境界。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诗词中体现出的浑然天成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核心的美学范畴,古典诗词中深邃高雅的意境让诗歌从民间走进艺术殿堂,提高了诗歌的文化品位,增强诗歌含蓄隽永的特点,更能诱发人们去开掘诗歌蕴藏的美学意蕴。

(摘编自贾晓春《浅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美是文学作品中景与情高度融合形成的艺术化境界,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

B.苏轼的《蝶恋花》以景物描写表达复杂矛盾的情感,很好地体现了诗歌的动态传神之美。

C.“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追求的委婉含蓄的意境美,所有优秀的诗词都应该达到这一意境。

D.古典诗词的动态美和传神美是意境美的具体表现,唐初李峤正是受此启发才提出诗歌要有“飞动”之美。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古典诗词的辉煌成就入手,引出了意境美这一概念,详细阐释了意境美的内涵和特点。

B.文章第二、三段都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中国古典诗词追求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

C.文章第五段论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动态美和传神美密切相关时采用了唐司空图的名句作为论据。

D.文章最后一段是总括段,再次强调意境美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作用。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只要写出“奇花初胎”“青春鹦鹉”,表现其内在的神态,就能激起读者的丰富想象,构成一个有强烈艺术魅力的诗歌境界。

B.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核心的美学范畴,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读者以真正的美感。

C.如果一首诗词看似平淡浅近,但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有超尘脱俗之感,那么它就创造出了情高韵远的艺术境界。

D.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够出现很多的优秀作品,取得辉煌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密不可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常从,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

复常从,从攻城阳,先登。

下户牖,破李由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闻爵。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项羽目之,问为谁。

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明日,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

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

迁为郎中,从入汉中。

从攻项籍,屠煮枣。

击破王武、程处军于外黄。

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以将军守广武。

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

从高帝攻反燕王臧荼,虏荼,定燕地。

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

更赐爵列候,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号为舞阳侯,除前所食。

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

从,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

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节选自《史记·樊哙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B.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C.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D.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从百余骑从:跟从。

B.项羽既飨军士飨:犒劳。

C.项伯常屏蔽之蔽:遮挡。

D.与沛公有隙隙:隔阂。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出身寒微,官至封侯。

他曾隐居乡间以杀狗卖肉为职业,后追随高祖南征北战,建功立业,食邑封地,
晋为列侯,世代承袭。

B.樊哙临机果断,勇气可嘉。

高祖身处鸿门宴的危险境地时,他带剑拥盾,直闯军帐,慷慨陈词,项羽无言以对,高祖化险为夷。

C.樊哙忠心不二,屡平叛乱。

他跟随高祖打下西汉基业,并追随高祖征讨叛军,攻打燕王臧荼,平燕地;又攻打韩王韩信,平楚地。

D.樊哙骁勇善战,军功卓著。

他跟随高祖攻打秦军时,身先士卒登上敌人城池;他曾独自带兵打垮七支敌军,攻下五座城池,平定了六个郡,五十二个县。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笛
赵嘏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

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

兴来三弄①有桓子②,赋就一篇怀马融③。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

[注]①三弄:指《梅花三弄》。

②桓子:晋朝的桓伊,音乐家。

③马融:汉朝人,有《笛赋》一篇。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询问吹笛之人,将“画楼”与笛声相互映衬,创造了一种轻灵的艺术境界。

B.颔联集中笔墨描摹笛声的特点,既有句式上的对仗工整,又有情感上的交融递进。

C.本诗虽只有56个字,却综合采用夸张、比喻、通感等多种手法写出了笛声之妙。

D.诗歌以“闻笛”为题,扣“笛声”而作,内容丰富充实,给读者以真切的艺术感受。

17.本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吹笛人技艺高超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写女主人公追忆当年与男主人公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直接表达自己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