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语文教案《亡人逸事》(苏教版必修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一语文教案《亡人逸事》(苏教版必修二)
第一篇:2012高一语文教案《亡人逸事》(苏教版必修二)
亡人逸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及其妙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语设计
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何等豪放洒脱,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也有其婉约的一面,譬如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

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满是岁月积淀的深情。

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3),现代作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

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这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

孙犁一生中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
《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三、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悼念亡妻的回忆性散文。

“亡人”在文中指亡妻;“逸事”指诗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孙犁结婚后一直在外面教学,参加革命工作,后来到延安教学。

而妻子一直在河北安平老家侍奉公婆,抚养儿子。

真的是“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

”但孙犁对妻子的感情一直纯真深厚,这在作品中多有体现。

在妻子逝世12周年的时候,作者又写了这篇散文,以表达对妻子的深深悼念之情。

四、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
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看戏相亲: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总其一生: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五、品读鉴赏
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从“天作之合”开始写起?
提示:“天作之合”给全文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

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子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和宽慰,甚至是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

在这里与其说作者是在谢天,不如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子的感念。

2.自由朗读第二部分,探究以下问题:
(1)说一说:你认为这一部分哪几个动词用得比较好?好在哪里?
提示:“盯”、“跳”、“钻”几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初次见面时未婚妻腼腆害羞的神态。

(2)想一想:“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这句话表现了妻子怎样的个性特点?
提示:这一语言细节描写,突出了妻子作为农村妇女深重的礼教观念,表现出了她的质朴。

3.学生朗读第三部分,讨论:
(1)文章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亡妻哪几件小事?这些小事表现了亡妻怎么样的美德?
(2)文章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1)文章这一部分写了“回家诉苦”、“背瓜遭遇”、“学习织布”、“买布粜粮”和“抱孩夜走”几件小事。

这几件事情写了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这个过程凸现了妻子勤劳善良、善于学习、疼爱孩子的品质。

(2)文章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回家诉苦”、“背瓜遭遇”是形成妻子性格转变的转折点,为妻子美德形成作了铺垫。

妻子前后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妻子的美德。

4.阅读文章第四部分,自由质疑探究:
(1)结尾交代妻子临终前还记得丈夫做小职员时寄到她家两丈布的事,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两句看似平常的问答,将夫妻恩爱之情写到了极致,中国传统讲究得一还两,薄施厚报,我们可以想见,因为那两丈花布,传统观念较强得妻子对丈夫不知付出多少爱与体贴。

(2)文章以妻子“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作结,用意是什么?
提示:文章以“一丝幸福的笑容”句作结,展现了一个辛劳一生却又容易满足的妻子形象。

所以作者在前面愧疚地写到:“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

”深挚地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愧疚自责之情以及对亡妻的极度思念。

六、课文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
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七、能力迁移
1、阅读文后“活动体验”的细节描写,说说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细致描写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2、如何写好细节?
明确:(1)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2)符合人物的个性
(3)精心锤炼词语。

(4)巧妙运用修辞。

八、课堂总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

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性的一种体现。

回顾我们看到的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九、布置作业
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篇文章,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

附:板书设计
亡人逸事
孙犁
初次见面礼教观念重、质朴贞洁
无车不回
回家诉苦
背瓜遭遇
细节描写学习织布善于学习、勤劳善良、疼爱孩子
买布粜粮
抱孩夜走
临终话别夫妻恩爱、易于满足
第二篇: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

教学目标抓住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深的悼念之情。

2 通过文本分析,学会细节描写的方法,迁移到平常写作中。


教学重点
找出文中对亡妻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分析亡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将其迁移到课外写作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古往今来人们最喜欢吟咏的篇章。

大家知道哪些关于爱情的诗句啊?(学生回答)好,老师这里有几句非常经典的爱情句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每个人都渴望爱情的浪漫,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琼瑶式的电视剧情节却非常少,大多数人每天过的还是柴米油盐,平凡无奇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孙犁,走进他的那份平淡中的刻骨铭心。

(二)介绍作者
我们也许对孙犁这个作家还不大了解,首先要知道他是位现代作家。

他有几部非常著名的小说,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铁
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作品集。

通过预习,我们能够发现,孙犁的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简练,那他这种创作风格影响了一批作家,这一批作家就被称为“荷花淀派”,而孙犁也自然地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三)整体感知这张是孙犁和他夫人的生活照,本文的题目叫《亡人逸事》,“亡人”是指谁?指亡妻,很明显。

那有没有人能告诉我“逸事”是什么意思?
明确: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写了哪几件“亡人逸事”?你从中感觉到孙犁的亡妻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天作之合初次见面
叫车接她
回家哭诉
背瓜摔跤
学习织布
卖线卖布
夜抱病儿
临终问布
妻子:贤妻良母
大家说的都很好,我这里用一个词“贤妻良母”来概括,我想这个词语也是当时社会对妇女的最高评价。

读到这里,我来问一问,孙犁在他的文章中对他的夫人直接赞美了吗?他说“啊!我的夫人如何如何勤劳,如何如何拥有爱心了吗?”没有,那他是怎样刻画这位女性形象的啊?
我们看一下,他抓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他的文章中更注重细节描写。

我们平常一直在提,要注重细节描写,可能有很多同学到现在还不清楚,什么事细节描写?那我们首先来搞清楚这个问题。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刻画人物时,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或叙述语言,具
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根据这段文字,你来总结一下,进行细节描写时,哪些是比较重要的?明确:典型情节
肖像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往往于细微处不同凡响,往往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让文章细致感人。

(四)局部研读那我们就根据黑板上的这些信息,一起来看一看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来刻画亡妻的?示例:首先,我来谈谈我找到的一处,刚才说了,细节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那我找到的是这样一句话。

在第一部分末尾,妻子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

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明确:这句话是语言细节描写,大凡人们感谢上天时,都是因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幸福。

妻子也是如此。

用简单的一句话,表达了妻子对婚后生活的满意,表现了两人婚姻生活的美满,寄予了作者对妻子浓浓的思念。

大家觉得我这样的分析可行吗?好,大家可以参考我这样的分析方法,以四人为小组,找出描写亡妻的细节,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讨论)
明确:①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盯,写出了一个姑娘对自己未来夫婿的强烈好奇心。

从未见过面,却已是确定的婚姻关系,这种好奇心是如此的强烈,以至她不顾姑娘家的礼节,大胆而用力地“盯”了我一眼。

然而这一盯,却暴露了自己,于是不顾稳重,“钻进”了轿车。

写出了亡妻的腼腆羞涩,如今早已天人永隔,但这个印象留在了他的记忆最深处。

②“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

她站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
个个捡起来,背到家里去了。

“猛”,说明她没有经验,因为狼狈的形象,所以“哭”了,这一“哭”,将妻子刚嫁过来时的“娇惯”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妻子本来是娇生惯养的,但是为了解决孩子的穿衣问题,自己学织布。

作者通过几个形容词,将妻子的吃苦耐劳的性格展示出来。

④文章最后一小节
作者为什么要把花布寄到她娘家去才能让妻子做衣服方便呀?儿子出门在外,理应多惦念长辈,怎好“有了媳妇忘了娘”,妻子在婆家收到布,也理当先为公婆裁衣,怎可一人独自享用?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会引起不必要的不快,婆媳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微妙,出了什么问题,婆婆往往会从媳妇身上找原因。

作者把花布寄到娘家,就可免去许多妻子不必要的麻烦。

总结:大家说的都很好。

本文通过细节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吃苦耐劳,具有伟大母爱的女性形象,抒写了自己与亡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浓浓真情。

虽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别的悼亡文中的肝肠寸断,只是淡淡写来,清新自然,简练质朴,但我们却从中感受到那份刻骨铭心……【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感情上的比较】
(五)课内外比较
本文的细节描写感人至深,那我们以前还学过哪篇文章中的细节让你动容的?明确:《背影》PPT展示我们把《亡人逸事》中的细节和《背影》中的细节摆在一起,来看一下,《亡人逸事》中的细节表现了亡人腼腆羞涩,吃苦耐劳,伟大母爱。

《背影》中的细节通过平凡小事,表现父爱。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做到了细节之中刻人物,平凡之中见真情。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六)方法指导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

”通过刚才所有细节描写的分析,你觉得一篇文章要有生动传神
的细节描写,要从哪几方面着手?
明确:1 善于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抓住对象特征,不可泛泛而谈。

精心锤炼词语,务求生动传神逼真。

准确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生动性。

(七)课外练笔
还剩下大概10分钟左右的时间,昨天我让大家回去写了一篇小短文,为你的一位高中老师画塑像,我看了一下,大家都写得非常认真。

那么,通过我们这堂课对细节描写的分析,你来把自己的文章修改一下,一会我请几个同学起来读一下。

大家猜一猜,这是哪位老师。

(八)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运用,希望大家以后能更好地运用到作文中。

第三篇:亡人逸事
《亡人逸事》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个性化阅读鉴赏,初步实现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教学重、难点:
1.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和融记事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2.“真”中求美,“美”中显真的特色。

3.家常话语中的思念和哀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在妻王弗亡故十年后,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但感情依然诚挚,词中体现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

今天,我们来共同品读散文大师孙犁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一起鉴赏大师家常似的话语中蕴涵的深情。

二、解题
亡人逸事
亡人:孙犁之亡妻
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在文章中,特别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和感激,自责、歉疚之情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具体记述了妻子哪些“逸事”?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给文章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明确:
1.妻子跟“我”学认字时的话语。

(从“天作之合”写起,回忆起作者和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缘定
2.“我”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妻子不肯跟“我”一同回家,要“我”叫车来接。

——初识
3.妻子向父亲哭诉辛苦;妻子背瓜;妻子学习织布;妻子带孩子;妻子照顾生病的孩子。

——持家
4.妻子临终前回忆起“我”给她寄花布之事。

——临别
众多细节描写构成全文的主要内容。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

四、文本分析
分组讨论,“亡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在文中体现在哪里?
勤劳、质朴、礼教观念重。

第一部分:
1.作者与妻子的“缘”是如何“定”下来的呢?
明确:一次偶然的机会定下来。

(请学生讲解)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天作之合”。

2.既然是“亡人逸事”,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没有直接叙写“亡人”,而是围绕“天作之合”这个词语展开?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问题:“天作之合”的含义?联系旧式婚姻的一般情况。

突出反差。

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天作之合”是表达人们对天意的感谢,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

作者将自己与妻子的婚姻记为“天作之合”,因为妻子给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

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3.妻子的话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
明确:妻子的话也正是作者的心声,因此才会牢记心中。

在此,“天作之合”不仅仅是一句虚言,而是成了带上神话色彩的一句论断。

两人对那天的雨,都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与其说作者在谢天,毋宁说他在感谢妻子,对天的感念,实际上也就是对妻子的感念。

(语言细节)
——从中我们看到一位懂得珍惜、满怀感恩之情的妻子形象。

第二部分:
1.四十多年的相濡以沫,如今天人相隔,在记忆之海的深处,作者最难忘的是与当时还是未婚妻的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极其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未婚妻腼腆害羞的神情姿态。

这一令人忍俊不禁的语言细节描写,突出了妻作为一个农村妇女浓重的礼教观念,表现了她的质朴。

作者为什么对这件小事记忆到如今?
明确:作者对妻子的深情;这件小事很好地表现了妻子的直率性
格。

(动作细节)2.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

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 体现出妻子是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这一让人忍俊不禁的场景,突出了妻子作为一名农村妇女浓重的礼教观念,表现了她的质朴。

第三部分:
1.从整个部分来看,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明确:对比。

主要通过哪几组对比来表现妻子的变化?
明确:妻子回家诉苦和后来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作对比;从小只会做针线活不会织布与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作对比;小时候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与自己卖线卖布粜米作对比;背不动北瓜与背二斗高粱走三里路作对比。

2.写得最详细的是妻子随母亲去场院摘北瓜这一细节,详细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妻子的娇弱、力气小、为下文写妻子的变化作铺垫,也与下文的吃苦耐劳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细节是妻子性格变化的转折点。

(动作细节)3.如何理解作者在本部分最后对孩子们说的那句话?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不在家,几个孩子,确实是妻子在战争年代里一手拉扯长大成人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子女记得母亲的辛苦;更是作者对妻子的衷心感谢。

第四部分:
一个雨天牵出的一段姻缘成就了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也成就了作者的一片深情。

无论是当年戏台下那嗔怪的一“盯”,还是那一双因为推机杼而变了形的手,多年以后,都成为作者心中难以忘却的一个个片段,一个个寄托了作者深厚感情的片段。

接下来请大家看文章第四部分,体会一下作者在此又是如何表达对亡妻的怀念的。

1.作者对亡妻的怀念是直接通过自己的口表达出来吗?
明确:不是,是通过一位老朋友、老邻居的口来表达出来的。

2.妻子的“好”主要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明确:A.在生活上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照顾;B.在文字工作上的帮助也不小: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小说,是作者语言的第二源泉。

3.朋友屡屡劝作者写一写“大嫂”,那么作者又有什么想法?作者为什么原来一直没有写,到妻子去世12年后,才动笔呢?
明确:当作者“衰年多病”的时候,实在不愿去回顾这些。

而如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时,“几乎每晚都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因此记叙这些“断片”,来遥记对妻子的思念。

4.文章最后一个细节,在妻子临终前,还向作者问起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的事。

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妻子为什么要问起这件事?
明确:“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这句话的理解。

为什么说寄到娘家才方便?体现出丈夫的细心。

这或许是夫妻生涯中,作者为妻子所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因此妻子印象深刻。

直到临终时,还牵挂在心。

两句对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将夫妻的恩爱之情写到极致。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正如《诗经》中最单纯明朗的情感,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简单的一句话,一位辛劳一生,温柔善良却又不乏坚强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正因为四十多年来妻子付出多,索求少,作者内心深处才会觉得愧疚与不安,才会有“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


五、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满怀愧疚与不安之情来怀念逝者,把思念倾诉于笔端,写下这些“不太令人伤感的断片”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穿越时光,沉淀岁月的目光。

“不思量,自难忘。

” 3 在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而这些回忆,正是由于作者的真情流露,使得文章的细节充满了真实感,才具有如此感动人心的力量。

这也是我们在以后读文习作之时所要借鉴的。

板书设计: 亡人逸事
孙犁
亡人:贤妻良母
(细节)↑(真情)
“我”:怀念、感激、自责、歉疚
第四篇:亡人逸事新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
教学目标:品读作品细节的艺术魅力,作品的朴素大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想必同学们一定知道这句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是啊,爱情和死亡是文学的两大永恒而沉重的主题。

中国自古就有悼亡的传统,从《诗经》的“天冷衣单念亡妻”到唐代诗人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把亡妻比成沧海、巫山,无人能超越,表达出深广的思念之情,最有名的要数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了,能背一背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可以说,悼亡是文学的一个审美点。

今天让我们走近孙犁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题解
亡人,就是指亡妻,逸事,指不为世人所知的事迹。

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全文,概括地讲记述了那些逸事?
明确:缘定、初识、持家、临终。

预测:学生可能说“天作之合,看戏相亲,勤劳持家,临终话别。

三、切入正题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但是早在19720年作者的妻子因为糖尿病去世了,12年才写这篇文章,这是为什么呢?书上有没有交代。

请同学读一读。

明确:因为老朋友的多次建议,自己魂牵梦绕,不思量,自难忘。

同学们通过找作者生活的一个细节,发现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