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简史论文——顾恺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画坛痴人”——顾恺之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画坛痴人”——顾恺之
摘要:“画痴”顾恺之,生平画迹极多,人物佛像美女龙虎鸟兽山水无不精妙,同时也为美术理论家的他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观点,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位既善于绘画创作实践,又擅长绘画理论的画家,后人称其为“文人画之祖”。

关键词:顾恺之画痴《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贡献
引言:高中历史书美术史部分提及到顾恺之,对其了解只是停留于一副作品,并没有更多的深入。

《中国美术史》的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这个内容里提到顾恺之,于是引起了我的兴趣。

希望通过写这篇文章了解更多其生前的画迹,传世作品以及其绘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关于顾恺之——字长康,小名虎头,晋陵无锡人,博学有才气,义熙初为散骑常待,善长丹青,图写特妙,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他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画家。

顾恺之每次画完人像,几年过去了都没有点上眼睛,别人问他原因,他说:“四体妍媸,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正在阿堵中。

”据说他曾经喜欢上附近的一位姑娘,于是将她的肖像画在墙壁上,用钉钉着她的心,那位姑娘竟然患了心痛病,恺之将针拔去以后,那姑娘的心痛病神奇般地痊愈。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足以证明他的画像非常神似。

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中他也注意到其他因素,善于捕捉一些生动的细节或典型的环境,以便更好地揭示或烘托出人物的独特个性。

如为裴楷画肖像的时候,在他的脸颊上画了三根毛,这样做并没有破坏画面,反而使整个肖像更传神,令人惊叹。

相传,有一年春天,他要出远门,于是就把自己满意的画作集中起来,放在一个柜子里,又用纸封好,题上字,交给一位叫桓玄的人代为保管。

桓玄收到柜子后,竟偷偷地把柜子打开,一看里边都是精彩的画作,就把画全部取出,又把空柜子封好。

两个月后,恺之回来了,桓玄把柜子还给恺之,并说,柜子还给你,我没有动过。

等把柜子拿回家,打开一看,一张画也没有了。

恺之惊叹道:妙画有灵,变化而去,犹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太妙了!
《画继》云:“顾公运思精微,襟灵莫测,虽写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
不可于画面上求。

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可谓确论。

《画史清裁》云:“顾恺之画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且时或有失,细视之,六法兼备,有不可以言语文字形容者。


关于《洛神赋图》——据说,当年顾恺之诵读曹植的《洛神赋》时,深深地为文章中描绘的动人爱情所感动,于是有感而发,成就了这幅中国千百年的经典之作。

《洛神赋图》传世摹本共有五本,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摹本最近六朝的古朴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

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

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

它是书画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

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

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

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

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关于《女史箴图》——据周新国、周波先生所著《武陵藏珍---沅澧流域历史文化图说》考证记载“《女史箴图》原画作于东晋时期。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

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皇帝。

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大权尽落皇后贾氏之手。

贾氏为人心狠手辣,
荒淫无度,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

张华便收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女史箴》,以示劝诫和警示。

顾恺之根据文章分段配画,画面形象地提示了箴文的含义。

虽然《女史箴图》来自张华的《女史箴》,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名气要大得多,这是由顾恺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决定的。

《女史箴图》现有两个绢本,一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此本现存九段,与故宫宋摹本相比缺二段,与原文相对照,前边也有失落的段落。

该本自唐代起,历代均有藏印或著录,是极为可信的我国最早的卷轴画真迹之一。

画中题词之书法,经日本中村不折氏与历代书法五百余种真迹相比,酷似中唐《恩重经》之书风,因而有人将该摹本定为初唐至中唐之间所摹。

但就画风来看,又比初唐时期的作品古朴雅正,明显具有浓厚的魏晋风格。

因此,有人主张将其当成隋代以前的摹本甚至顾的真迹来看。

细观此画,画中人物高古典雅,用笔沉着有力,笔中有骨,其中不少补绢补笔之处相形见绌。

确有历代评家品评顾恺之作品那种结论。

张彦远所说的“上古之画。

迹简意瞻而雅正,顾、陆之流也”中的“迹简意瞻而雅正”,汤玺所说的读顾画时“初见甚平易,且形似时或有失”等评价,与这件作品的画风基本相符。

历史鉴藏家亦多有人认为此画为顾恺之的真迹或出自唐朝出高手所摹。

近世中外学者亦倾向于这样的看法。

因此,我们认为这件作品能代表顾恺之的绘画风格。

它反映了魏晋时代那种从精细艳丽之匠作画风向略于形色方面发展的一种绘画风格。

它不追求色彩布局上的强烈效果,不是一开卷便光彩照人,而是平易、朴茂、雅正,“细视之,六法兼备”,米芾所说的“笔彩生动,鬓发秀润”。

它是研究六朝卷轴画的最重要的参照作品。

关于《列女仁智图》——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列女仁智图》则与上面提到的两张图风格不同。

近代一些研究者认为他并不是顾恺之画迹的摹本,而是宋人所摹的六朝人作品,不足以代表顾恺之的画风。

六朝时《列女图》这类作品非常多,顾恺之前后许多画家都有这类作品行世。

此卷人物面相、动态特点与《女史箴图》接近,服饰也大体相同,某些处理方式也相同或者接近。

人物形态尺度略比《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规范,用笔较繁,描法本身也比较规范,线与线相包相抱,与形体结构扣得比较紧;但神态却略显为刻板,比《女史箴图》少了一些难以言状的、只有仔细品味才能感到的简淡而雅正的意趣。

《女史箴图》的用笔风格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属于循环超忽,轻巧灵便的“游丝描”;《列女仁智图》当成继承顾恺之画风而使其规范成熟
时的作品或摹本,其时代当然要晚得多。

作品总结——根据传世摹本以及历代有关的记载、点评,加上近世出土的与发现的六朝壁画、砖石以及时刻的参照比较,我们初步可作这样的推测:《洛神赋图》在选材手法与造型上颇具当时人的审美要求,风格上接近于壁画等匠作处理方式,但又高于“巧密”之风范,可能从属与绘画从“匠作”过渡到“士人绘画”阶段的作品,在“巧密”之风范,可能从属于“匠作”过渡到“士人绘画”阶段的作品,在巧密之技艺中融进了士人才具备的特殊处理手法。

《女史箴图》是以略早于顾恺之的晋代文学家兼博物学家张华的文学作品为题材而创作的。

这是魏晋之际时尚的题材之一。

他与《洛神赋图》一样,乃是古来以文学作品为画画题材的作法在魏晋时代的体现。

作品主要内容是关于女子德行的劝箴。

画用游丝描,所绘形象生动传神。

但它在绘画处理上较多地摈弃了那些“匠作”的处理程式,即以题材为中心而选择人和物的安排布置的手法。

画面空灵而精密,手法细腻,用笔精妙,有典型的六朝风范。

它代表了中国绘画从“重技”到“重文”转折时期的作品风貌,是从重视情节布陈发展到“精于理法,略于形色”或“重神略形”过程中的典型作品之一。

《列女仁智图》则是“传统题材”,亦为分段画,但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明显可见新的技法规则之确立和运用。

它可能是后世摹仿六朝之作,但也透露出不少六朝绘画造型上的风韵与用笔上的巧密等基本情趣。

这只能在顾恺之所创笔法完善之后才会出现。

我们见到的虽是三种摹本,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晋至南朝时期绘画发展的过程,也反映出顾恺之未代表的士人画家在中国绘画发展中所做的重要贡献。

关于顾恺之的贡献——顾恺之在绘画上所创立的新的风骨气韵与用笔法则,以及位置构图观念上的改变,成为了中国绘画发展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对当时及后世不少画家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写完这篇文章后进一步了解了顾恺之的画迹及其传世作品,每个画家的作品都是时代的精华,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为后代提供了理论参考。

我比较喜欢顾恺之的绘画风格,人物性格的刻画非常到位,是中国的文人画之祖。

参考文献:
《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研究室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010年6月北京第二版 2010年8月第15次印刷
《中国画学全史》郑午昌著东方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2008年1月第1次印刷《魏晋南北朝绘画史》陈绶祥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2000年12月第1次印刷
百度百科/view/123950.htm
《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
《列女仁智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