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各界都发生了极大改变。
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助于学生良好发展。
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也需要积极的更新课堂教学模式,灵活的借助互联网+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全面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
前言
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而小学生由于认知比较有限,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难免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习热情不高,这在极大程度上就会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互联网+”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上,让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上,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提升。
一、“互联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互联网+”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也较之以往发生了极大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互联网+”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丰富课堂情景。
“互联网+”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视频、声音、文字、图片等各种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作用,将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各种情景演示出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探讨,能让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水平。
(2)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互联网+”手段,能将数学知识动态化、形象化的展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形象思维与数学知识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学生创新发展。
(3)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采取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手段,学生被动地听从教师安排,导致学生主动性差、学习热情不高。
而“互联网+”的应用,可以将更加形象、生动的数学知识展现出来,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显著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热情。
二、“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途径
(一)借助“互联网+”创建轻松学习氛围
在“互联网+”时代下,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有所改变,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唯一主体,学生需要被动地听从教师安排,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而“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更多地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引导、组织,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
各种困惑。
对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构建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点时,在以往的课堂活教学中教师会单方面的为学生讲解四则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进行枯燥的习题训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现在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将更加形象的内容引入课堂上,创设良好情景,教师通过“互联网+”为学生设置模拟超市购物的情景,让学生在购物中加深对四则运算知识的了解,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
(二)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互动
由于小学班级人数相对多,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引,加上部分小学生性格内向,不敢和教师沟通,这就导致教师难以及时把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引。
而“互联网+”的引入可以有效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网络手段,在各种交际平台中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更加大胆的与教师交流,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良好
指引,促进学生发展。
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
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指引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先把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对不同的对象开展调查活动,比如同学身高、体重,然后
通过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对调查结果进行表示。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手段,调查收集
一个月内苹果、香蕉的价格,并绘制相应的条形统计图。
在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用大屏幕展现出学
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此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三)通过“互联网+”落实因材施教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会不停的给学生灌输知识,
不利于因材施教。
“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手段来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能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
例如,教师在指引学生学习“圆锥”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在网络中为学生寻找一些优质资源,让学生对其进行探索,促使学生可以掌握本节课的必学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非必
学内容,让基础差的学生自主性选择学习,巩固必学知识点;而基础好的学生则需要全部学习选学内容,满足其发展需求。
如本节课知识相对比较抽象,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将生活中常见的圆锥模
型引出来,让学生借助实物理解抽象圆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四)借助“互联网+”丰富教学形式
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促
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对数学知识进行思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例如,教师在指引学生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各种图形图片展现出来,让学生对这些图片进行深层次的观察分析,然后教师给出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概念知识,让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其知识,在此基础上,指引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的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出来,在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给出学生其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根据公式开
展思考,并进行计算,从而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
(五)利用“互联网+”启发学生思维
数学是一门对数、量展开研究的科学,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要求比较高,这也使得习惯了用形
象思维进行认知的学生会在学习抽象数学知识时存在各种难度。
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借助“互联网+”
手段,将更加形象的内容展现出来,以此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
“互联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入,能极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中,在学生掌握相关计
算公式以后,教师可以先给出学生巩固习题:一个长方形沿着长能放置 4 个小正方形,沿着宽能放置 2
个小正方形,已知小正方形面积是 4cm2,求长方形面积为多少?在这个问题中,有的学生觉得题目中没有给出长方形的长、宽,无法计算其面积,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根据题目信息,为学生构建出相应的模型,指引学生根据模型计算长方形面积。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顺利解题,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
生解题思维能力展。
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互联网+”手段,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而且还能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并能增强学生数
学核心素养发展。
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发展情况,
灵活的应用“互联网+”手段,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兴玲. 关于“互联网+ ”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策略研究 [J]. 课程教育研
究,2019(26):31-32.
[2]沈松盛.“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讨[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8(7):16. [3]
陈华庭.“互联网+”下小学数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探析[J].新课程,2019(4):110.
[4]季芳兰.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现[J].考试周刊,2018(64):163.
[5]缪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模式探究[J].信息周刊,2019(8):318.
[6]刘爱琴.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探究[J].中国西部,2017(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