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效果
摘要: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冲击全球经济,也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中央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调控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效——0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虽比08年前有所减缓,但总体上保证了经济平稳的发展。

本文着重讲述了我国政府应用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经济政策存款准备金财政货币利率
2008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低价收购,次贷危机持续加剧首次震动华尔街。

7月,美联储和财政部宣布救助两大房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国会批准3000亿美元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其股票。

9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由此,国际金融危机达到白热化阶段,并席卷全球。

许多企业纷纷宣布破产,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政府的应对策略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2008年7月至2008年底,央行调整金融机构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并于2008年11月5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家高层分别于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先后三次强调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
期的关系。

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方有变化。

2012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政府的应对策略的理论来源
(一)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扩大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是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

扩大政府投资主要是靠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两个方面,政府投资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一方面政府投资以乘数级效应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政府投资对于当前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进行4万亿投资,2009年第一季度便开始了大规模投资计划,这些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在这里我们只看到扩大政府投资的积极效应,实际上政府投资有可能产生挤出效应。

这是我们在现实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此次应对金融危机,由于扩大政府投资,在一些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这也许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的结果。

2.税收杠杆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另一个主要措施是税收杠杆。

由于受金融危机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减税让利成为必然的措施。

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修改各种税法制度和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方案。

据专家预测,2009年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现就我国对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2.扩大国债发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很重要一点是扩大政府投资,而又不能增加微观主体的税负负担。

而这时只能靠发行国债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增加了国债的发行量,并且允许发行地方债券进行融资,增加地方投资。

至2007年末,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2%,低于国际公认的45%警戒线,而美国同期
为71% ,欧元区为67%,日本为16%,即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国债负担率相对较低,以往几年我国经济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发债空间。

一般来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会导致财政赤字增加,但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0.5%左右,财政赤字率多年来一直低于欧盟3%安全警戒标准,没有超越我国综合国力的承受范围。

综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财政赤字、以往国债发行规模,通过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扩大我国政府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1.利率调整效应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的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央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至2010年10月多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

通过下调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

央行还对商业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可以有效释放银行资金获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效应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货币政策力度最大,较少使用的政策,我国频繁使用,但其效果不大。

这有可能因为我国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较高,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信贷资金影响不大。

3.货币供应量调整效应
2008年前三季度央行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使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受到抑制,9月份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央行虽然出台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的利好政策,但对银行和投资者的信心打击很大,造成了银行的慎贷行为,使得2008年四季度贷款并未按照利率调整的幅度相应增加。

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大大加强,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 29.31%和32.4%,,全年M2增长率28.52%,这正是商业银行大规模投放信贷造成的乘数效应增强所导致的结果。

2009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在增加货币供应量层面上成功地对冲了2007-2008年上半年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和金融危机对
M2的冲击。

不过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流动性增加过快,与当初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初衷严重背离。

而2010年M2增长率为19.73%,这一举措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货币流动性。

同样,2011年M2余额85.16万亿同增增长13.61%,都是央行对货币的回笼。

2009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成果
1.经济增长持续回升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9798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回升。

2.工业生产增长强劲
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2009年工业增加值为13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2010年工业增加值为160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2011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88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

3.国内需求稳定增长,国外需求有所改善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2010年这一数据为278140亿元及23.8%,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

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2010年这一数据为278140亿元及18.3%,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2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1%。

2009年全年累计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出口同比下降16%,进口同比下降11.2%,贸易顺差为1960.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7亿美元;2010年全年累计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出口同比上升38.7%,进口同比上升31.3%,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9.6亿美元。

4.物价全面回升
2009年CPI同比在连续下降10个月后,11月份首次转为上涨变化,12月份上涨1.9%,全年下降0.7%;2010年CPI连续上涨,全年涨幅为3.3%。

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5.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趋势好于预期
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

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上年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

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增长13.5%。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为我国快速平稳的渡过此次金融危机起到积极作用。

我国也为世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所以,中国连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保证了中国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劲冲击。

参考文献
[1]毕吉耀等,2011,“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中国投资》2011年第11期
[2]苏剑,2008,“供给管理政策及其在调节短期经济波动中的应用”,《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6期
[3]孙学工、樊彩跃,2011,“2011:宏观调控目标可基本实现2012:经济增速呈温和回调态势”,《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11期
[4]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1,“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1~2012”,《改革》2011年第11期
[5] 中国统计年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