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课前预习 第六章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二)
课前预习
情景导入
2006年3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甘肃两当县、内蒙古巴音舒嘎查村、北京门头沟区在生态修复方面取得的不斐成绩,由此将“生态修复”概念引入公众视野.曾几何时,由于不了解、不尊重自然规律,诸如开山造田、围湖造田、在水源极缺的沙漠中植树造林等种种做法被视为“征服自然”的“雄伟壮举”.然而,实践证明,不顾科学规律的做法不仅事倍功半,还留下了诸多恶果,一些地方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急剧恶化,有的甚至到了惊人的地步。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生态修复是针对人为破坏而言,是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检讨自我的事后弥补行为。
近年来,不少地方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湖等措施,就是基于顺应自然规律,立足于生态的自然修复,以化解生态危机。
更为重要的是,在生态修复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增强了对生态环境的自觉保护意识。
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一个前提,即顺应自然规律,科学且适度。
生态修复,给大自然提供一个“疗伤”的机会,是一个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
问题:(1)上述案例体现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
(2)你对人地关系有何认识?
提示:(1)人地协调发展。
(2)了解、尊重自然规律,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要顺应自然规律,科学且适度,要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知识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