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林可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林可胜(1897-1969)是近代中国最具盛名的科学家之一,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他原籍福建,生在南洋、长在海外,后就读
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于1920年获博士学位,1924
年获科学博士学位。

他于1919至1923年间担任爱
丁堡大学生理学讲师,1924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之后返回祖国,在北平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协和”)担任生理学系教授兼主任,是协和第一位华人系主任。

在协和工作期间,林可胜在胃肠道生理和神
经生理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经典性工作,多次代表我国出席国际生理学会议,并积极推动我国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工作。

他创办了高水平的英文期刊《中国生理学杂志》,其学术水准和影响力足以在世界生命科学期刊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于1926年参与建立中国生理学会,并担任首任会长,还在1928至1930年间任中华医学会会长[1-4]。

1935年起他成为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成员。

抗战当中,林可胜承担了大量医疗救护相关
的工作。

1942年4月,由于在医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和为反法西斯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被美国国家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

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
建设国防医学院,并于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
一届院士。

1948年末他随国防医学院迁往台湾,不久后辞职赴美。

在美期间,他先后在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印第安纳州迈尔斯实验室等处工作。

虽然远在异域,但他一直对祖国念念不忘,直到1969年因癌症去世。

林可胜在民国时期的中国科学界的确是很有
影响力的独树一帜的人物,在工作风格和处事态度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科学工作的执着。

据1935年北平《大学新闻周报》译载,当时归国学者们在国内创办的英文期刊《中国评论周报》曾评论:林博士的名望大概在外国要比中国大些,外国杂志里很容易见
到他的名字,因为在学术研究上确有专长而“成为生理学的生理学家,不是那普通所谓生理学家”。

不仅如此,期刊还将他与科学界其他文人做出比较:
他有一个意见:一个科学家的心目中,除了可以用科学陈述出来的,一切都不存在;并且不论什么,不能实验出来的,也不能有真实的价值。

除了这个路线以外,他都认为不相干,没有兴趣。

……的确,除科学以外,他对别的学问是有相当的傲慢,和一般科学家,如丁文江和赵元任,显然不同。

……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在中国
摘 要:林可胜是近代中国享有盛名的科学家之一。

他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还在抗日战争当中出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委员会总干事及救护总队部总队长,在医疗救护方面做了大量工
作。

本文根据民国报刊中的若干记载和新发现的一些档案资料,记述了他在抗战中奋斗历程的若干片段。

关键词:林可胜,红十字会救护委员会,救护总队部
抗战时期的林可胜
王传超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
作者简介:王传超,男,博士,讲师,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

王传超:抗战时期的林可胜
45
很不易见,我相信林博士是唯一的[5]。

就这样一位“从早到晚,差不多总不出实验
室”[5]的科学家,很容易让人觉得会是“两耳不闻
窗外事”的学者。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当中,林可胜勇敢地站了出来,在医疗救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功绩卓著(图1)。

关于他在这一时期的经历和贡献,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并从不同角度出发做出了记述[6-12]。

笔者最近在近代报刊及英国外交档案当中又发现了一些资料,可以为追述林可胜的经历、贡献以及还原他的思想历程提供一
些佐证。

图1 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总队长的林可胜
1. 从“九一八”到卢沟桥
关于林可胜为抗战作出的贡献,已有研究主
要着眼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但实际上早在1930年初长城抗战时期,林可胜就已经开始参与救护工作,并一直坚持下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协和的学生们极其愤慨,决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国家尽一份心力,因此组织了救护队。

林可胜积极参与其
中,并被选为执行委员会主席,他系里的助教卢致德也在救护队担任司库兼总指挥。

救护队的主要任务是“救战地受伤之兵士,及东省被难留平之
有疾病同胞”[13]。

次年1月28日,日方又在上海挑起战事。


方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后方医院医护人员不敷分配,急需支援。

协和医院全体华人工作人员闻讯后,感到义不容辞,应尽快派人去前线参与救治工作,因此尽快组织了二十一人的救护队,乘火
车南下。

医院院长及教授多人前往送行,“医校学
生全体着军服整队到站致送”,场面让人动容。

林可胜也与救护队一同出发南下,接洽后续工作的开展。

此时他已经和同事们一起联系组建了
一百三十人的后方医院,只待政府安排就绪,就开往淞沪前线[14]。

1933年,长城抗战开始,中国红十字会组
建了华北救护委员会,林可胜是委员之一。

2
月17日,日方准备攻打热河。

同一天,林可胜
及颜福庆等人作为华北救护委员会派赴热河调查专员,乘车前往热河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评估战事所需,为救护工作做准备。

他们一共组建了六十多人的救护队,分为四队,在重要的前沿阵地如承德、赤峰等地分别开展工作[15]。

战斗打响后,林可胜积极参加战地救护工
作。

他并没有待在相对安全的后方医院,而是经常前往战斗一线,和士兵们交流,指导工作事宜(图2)。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带领家
人一起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5月底,他和夫人曾
设宴招待从前线归来的救护队队员们。

他的子
女们在家中练习救护事宜,随时准备为国家出力,经历了最为现实和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时的记者曾刊发过一张照片,是林可胜五岁的儿子在北平家中观望日军飞机从空中飞过(图3)[16]。

这张照片很能代表那一代中国人的经历和感受,正是敌人的耀武扬威,使他们深
切地感受到敌我差距,并立志发奋图强、为国雪耻。

科学人物 Scientists
图2 准备前往前线的林可胜
从“九一八”到卢沟桥事变,日方每次发起侵略战争后,林可胜都积极投身战地医疗工作。

据张锡钧教授回忆:
他组织了现代化的医疗队并亲自带队赶赴抗
日前线,救护中国抗日战争的伤员……尤为可敬的是他本人亲自设计救护队的各种用具、服装及运输工具。

由于他的声望高,许多医生及学生都参加了救护队。

当时在北平的张学良将军也检阅了他的救护队,给予好评,他为抗击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做出了贡献。

后来战事失利,日本侵略者的黑名单上有林可胜教授的名字[2]。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即,林可胜预计战争将是长期而艰苦的,因此向协和校长、美国人
胡恒德(H.S.Houghton)提议派遣协和医疗队南下待命,为长期抗战服务。

胡恒德考虑到校方利益及美国立场,不敢得罪日方,并建议林可胜去英国休养。

是年9月,林可胜假借休养名义,前往南京与卫生部长刘瑞恒会面,投身更为艰巨的抗战任务。

2. 辞职风波
1937年底,中国红十字会为统筹救护物资、配合作战需要,成立了临时救护委员会,林可胜为救护委员会总干事,受命组建救护总队部并出任总队长。

任职期间,他在医疗队改编建设、募集物资及分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展示了高超的管理技巧和娴熟的业务能力。

在这方面,近年来学者们已经做了较为完善的研究[7-10],本文不再赘述。

唯一需要强调的是他尽管此前生活优裕,在战争期间却极能吃苦,“曾于荒村暗夜,露立雨中三小时”“曾一星期间全在汽车上过夜,身不能做起,腿不能伸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责任心强烈,责任所在,不畏险阻[17]。

虽然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绩,但1941年1月,林可胜却被迫提交了辞呈。

关于他辞职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的来说,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比如:由于受到英美政府及海外华人信任,他掌握着海外捐赠物资受理及分配,因此遭人嫉恨;与红十字会总会关系不睦,等等。

此外,他本人也存在因语言沟通及不熟人情世故而出现的一些问题。

对此,已有学者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考察[8]。

当时的报刊曾经有过报道。

有一次,万国红十字会运到了大批的药品,林可胜以三分之二分配给中共方面,而以三分之一分配予国民党方面。

这件事,被那些妒嫉他的人们密告,说他思想“左倾”,于是蒋介石就下令将他押往重庆。

会面后,蒋介石问他:“最近万国红十字会援华的药品,为什么把三分之二
分配予少数的“共”军,而以三分之一分配给多数图3 林可胜五岁的儿子在家中观望日军飞机
王传超:抗战时期的林可胜
46
的国军?”林很爽直的回答:“这是万国红十字会指定的,我不过是遵命照办而已,并无擅自处理的权利。

而且过去的药品,“共”军所得很少,大部分都供给国军,我也只是奉命执行而已。

”这回答并不能使蒋介石满意,林可胜也因此受到更多打压,这使他灰心万分,向红十字会辞去总干事的职务[18]。

当时类似的传言很多,具体细节及对话内容不尽相同,有些在史实时间上也对不上,但空穴来风必有其因,蒋介石对林可胜的政治立场是怀疑的,因此往总队部安插了王洽民等政工人员,以遏制中共。

林可胜提出辞职后,引起中外一片哗然,海外捐助援华医疗物资的热情也受到了影响。

考虑到这些因素及英美方面的压力,红十字会选择退回辞呈,进行慰留。

林可胜虽然一度决定坚持下去,但奈何大势已成,只得于1942年8月、9月接连请辞,最终去职。

林可胜去职后,不仅国外捐献物资受到影响,救护队人员编制也大量缩减,这大大影响了战场救护能力,令人叹惋。

当时身在前线的伯奇(W. G. Burchett)医生对此抱怨说,前线地区的医疗工作状况进一步恶化,医疗救护团的工作陷入了长达五六个月的全面停滞,有些医护人员离开了,留下来的人集中在总部等待早就应该进行的重组,与此同时,医疗物资供应问题被不同的行政部门像踢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无人负责1。

3. 入缅作战
1942年3月,为了服务在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林可胜亲自率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组建的入缅医疗队,携带大批药品器材,开往战场(图4)。

此次征程艰险异常,充分体现了林可胜不避艰险的精神和临机应变的才干。

当时有随军人员于脱险后,记述随林可胜转战的经过如下:
三月中旬开始与敌接触,以出国未久,各种布置未及就绪,而尤以卫生机构,更为薄弱。

林氏乃以三个医务队,分配于广大之战场,担任数万人之救护工作,组织医院、收容伤病、输送药品、计划工作,而各医务队同人,虽在敌机轰炸下,均能坚决勇敢,执行任务,始终如一,其大无畏之精神,与不辞劳怨之毅力,实有足多者。

而林氏领导有方,更堪钦佩。

三月中旬敌人突破盟军阵地,林氏率领其一小部救护人员,多方设法将大部伤病官兵,自曼德勒向密支那一带撤退,但是时情况纷扰,运输工具缺乏,终经多方设法,觅得船只,沿洛河后撤。

惟驾驶人员多已逃避,乃由同行中之略知此术者,执行任务,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开泰。

途中过勒佩勤地方,曾靠岸探寻有无伤患,抵达江边,不意被敌机发现目标,轰炸险遭不测。

由开泰至那八后,改乘火车,而火车司机及沿站各级工作人员,亦于事前逃散。

同行人再权宜开车,缓缓向密支那进发。

因沿站工作无人、信号无着,开出不远,即与对面来车互相碰撞,幸车行正慢,损伤不甚严重,当时另觅车辆更换后,又得前进,唯沿途水煤均甚困难,须随时派人寻找,车行五日始抵莫拱,而前段又有二车相撞,轨道阻塞不通,且当时探悉开泰已沦敌手,密支那亦极危急,进退两难,且同行有伤兵、有难民,人数众多。

在此情况紧迫之时,林氏乃不得已先将难民向山中疏散,自率伤兵将士弃火车改乘汽车折向印度边界前进,寇军即于翌日占领莫拱。

在赴印度边境之行程中,道路崎岖。

莫拱至孟关间一百余英里,途中桥梁常为障碍,有时须得将士填满桥身,汽车勉强通过。

过孟关后雨水甚多,路面已被水冲坏,泥泞深度达二三尺,于是乃毁车步行,至于重伤将士则派由军政部第一七七伤病官兵收容所担架兵抬运。

距印度边境百余里,地区内几无村落,人烟
1英国外交部档案,FO 371/35721:Messages of goodwill for China (Folder 11)。

科学人物 Scientists
47
48
稀少,仅见性情凶悍之野人,语言不通,只能利用各种手势,代替言语,以询途径,依日出日入以定时间,借立棍观影以定方向,且食粮也极感困难。

幸林氏先有准备,嘱每人自带口粮,但路途遥远,抵达无期,步行四五日后,林氏乃命同行者,除必要之行李外,余物用或烧毁,以减负担,又恐食粮不敷,故每天只啜稀饭、以塞饥肠。

同行人众,均得终达目的地者,未始非在林氏布置有方之功也。

而沿途饿死之友军,比比皆是,定后思痛,尤觉惨然。

又以印度气候无常,不时风雨,日间衣服尽湿,夜晚燃火取暖,兼避野兽与毒蛇来袭。

尤以深夜,冷不可当,后幸获英空军掷下降落伞三把,因用作帐篷,虽不能完全遮风避雨,却聊胜于无。

如此历千山涉万险,饱尝狂风暴雨、酷暑奇寒,经二十余日始与轻重伤患,安然抵达印度[19]。

图4 缅甸作战时期中国远征军使用的军医车辆
到达印度后,林可胜马上就投入到工作中
去,一方面筹集物资为我国进入印度的部队服务,同时选取适用的药品交由飞机向途中的我国军队投送[19],另一方面加强与驻印友军的联系。

当时由缅甸败退的盟国军队都面临着医疗物资短缺的问题,林可胜以丰富的经验与变通的技巧协助他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为应对困难作出了
很大贡献。

根据英国方面的一份文献,他说服军
方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改善医疗状况的措施,并且
感召了“一些非常自觉而且聪明的中国学生自觉地站出来维持秩序”,带领大家用竹子制作了各种临
时的工具和容器,并建造了临时的野战厨房解决吃饭问题1。

值得一提的还有路上捡到的降落伞。

当病房
不敷使用的时候,林可胜又想到用这些降落伞搭建了帐篷作为临时病房,每顶帐篷可以安排十个病人入住,解决了一大难题。

关键是这些降落伞做成的帐篷,其重量只有一般所用的帆布帐篷的六分之一,在随时需要转移的战场环境下,这对于搬运来说是非常便利的2。

当把驻印将士安排妥
当后,林可胜于七月份回国,并受到了国内同事和军民的热烈欢迎。

4. 募集物资
林可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募集物资,即使
从救护总队部总队长一职卸任,他仍先后担任中国远征军卫生总观察、军医署设计委员会总监、军医署署长等职,并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的总顾问继续为募集医疗物资发挥作用。

他在这项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在当时国内是首屈一指的:“医药、仪器、救伤车,源源送到中国来,他们所依赖信托的是Dr. Robert Lim 3,他们价值数十万数百万美金的捐赠,是为林可胜博士而寄发的[20]。

”而他自己
却还是经常要向新加坡的家中伸手要生活费,其一心为公也就可想而知了。

国外医药援华组织如公谊救护队、美国医药
援华会、英美各国红十字会以及英美驻华使领馆官员等都与林可胜有着密切的交流合作。

在英国外交部的档案中,保留着多份林可胜与英方协调医疗物资的往来函件。

从中可以看出,尽管需要寻求外援,但对于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援助,林可胜与捐助方有时候还是存在一些分歧的。

1 英国外交部档案,FO 371/35715:Messages of goodwill for China (Folder 5)。

2 英国外交部档案,FO 371/35738:Anglo-Chinese relations (Folder 5)。

3
林可胜的英文名字。

王传超:抗战时期的林可胜
英国驻华大使薛穆(Horace Seymour)曾于1943年6月访问贵州,并在那里见到了正在筹办一所军医学校的林可胜。

尽管他认为林可胜是“当今中国军医界的杰出人物,也是少数几个明确自己的目标,并能够身体力行的人之一”,并且“毫不怀疑林的能力和诚意”,但他同时也对林可胜建立一所医学院的出发点产生了质疑。

薛穆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应该将资源用在“与战争有关的更紧迫的需要”,而不是去“支持这些长期的教育项目”1。

有人对薛穆说,林可胜和他的一群同事们想将这所培训学校建成第二所协和。

对于林可胜这种想要大量培养医疗救护人员并开展医学研究这样的想法,薛穆认为是不合时宜的,而且违背了英美提供援助的初衷。

但对于林可胜来说,培养更多的救护人员,无疑能更好地为胜利服务,并且可以为战后的建设储备人才。

林可胜的经历是非常独特的,他自幼生活在海外,成年后才回到祖国,回国后在语言交流方面都存在问题:“比如以公文来说:先要译成英文送给他看,然后由他批阅,等到发文的时候,又得以英文稿给他批准,然后再译成中文发出去”[18]。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长期远离母国的科学家,却有着异常深厚的家国情怀,正如当时人所说:
爱国应是华侨独特的敏感。

好像是血统中间,充满了与生俱来的本能一般。

即以林博士而言,一向生长于富贵之家,食面包牛油,念ABCD,往来交接的都是洋人,对辽远的祖国,只知道厦门与鼓浪屿,“唐山”真面目如何不得而知。

可是他一入国门,便抱了最大决心,为国努力。

他初抵祖国,国语一句也不会说,太太是外国人,日常谈话都用英语,可是他一颗爱国赤诚的心,未尝后人……到了卢沟桥事起,他第一个离开协和医院,抛弃舒适优裕的生活,出走故都,切切实实负起他的为国家应尽的责任[20]。

这样的经历和心理,在当时的华侨青年中是普遍存在的,当时有许多像林可胜一样的南洋华侨回国参加抗战,他们当中很多人甚至牺牲在了战场上。

对于他们强烈的家国情怀,我们除赞叹表彰外,还需要从内外多个方面去探源溯流,才不负他们的一片丹心。

责任编辑:李琦校对:王萌李琦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参考文献
[1] 孟昭威,等.纪念卓越的生理学家林可胜教授[J].生理科学进展,1982,13(4):373-375.
[2] 张锡钧.回忆中国生理学先驱林可胜教授[J].生理科学进展,1986,17(2):184-186.
[3] 曹育.中国现代生理学奠基人林可胜博士[J].中国科技史料,1998,19(1):26-41.
[4] 饶毅.几被遗忘的中国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生理科学之父:林可胜[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01,17(1):171-172.
[5] 何竞.科学家林可胜(译自《中国评论周报》)[J].大学新闻周报,1935,3(3):1.
[6] 陈民. 抗日战争中救死扶伤的华侨生理学家林可胜[J]. 抗日战争研究,1992,4(2): 218.
[7] 池子华.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的“林可胜时期”(上)[J].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 1-6.
[8] 池子华.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的“林可胜时期”(下)[J]. 南通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20(3): 1–5.
[9] 智效民. 民国时期的科学家(之六)——林可胜与中国的红十字会[J]. 社会科学论坛,2015(6): 162-167.
[10] 任中义.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对中共的医疗援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3):79-84.
1英国外交部档案,FO 371/35724:Messages of goodwill for China (Folder 14)。

(下转第58页)
科学人物 Scientists
49
58
Science, politics and ancient style poems: the age of Wong Chin's study abroad
Chen Li-j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Wong Chin is a famous chemist in China. He has made many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He studied Chinese traditional classics in his youth and prepared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n he went to Lehigh University to study chemical engineering. Through some ancient style poems and other related material that he wrote when he studied abroad, we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his experience during that period and explore his efforts in communica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Key words: Wong Chin ; history of chemistry ; Boxer indemnity students
Robert K.S.Lim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Wang Chuan-ch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Robert K.S.Lim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cientists in modern China. He has not only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but also served as the Director of the Medical Relief Corps of the Chinese Red Cross Society and the Chief of the Ambulance General Departmen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He has done a lot of work in medical care and raised medical supplies. According to some records in the pres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some newly discovered archives, this paper records some fragments of his struggle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Key words: Robert K.S.Lim; Medical Relief Corps of the Chinese Red Cross Society; Ambulance General Department
[11] 何校生.林可胜与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J].百年潮,2017(6):47-51.
[12] 郭清.抗战时期林可胜对中国红十字会
的贡献[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5):88-92.[13] 佚名.各校抗日工作汇报[N].华北日报,
1931-10-16.
[14] 佚名.昨日南下之协和救护队一行二十一人将在后方医院服务[N].华北日报,1932-03-01.
[15] 佚名.华北救护会派专员昨赴热实地调查[N].华北日报,1933-02-18.
[16] 俞佑世,摄影.古北口回忆[J].上海:良友印刷出版公司,1933.
[17] 坦夷. 人物论:林可胜[J]. 建言, 1946(8): 92.[18] 王道中. 不懂中国话的军医署长林可胜[J]. 袖珍杂志, 1949(2): 50-53.
[19] 陈裕廉,余柏森. 记林可胜博士担任中国远征军救护工作[J]. 卫生报导, 1943 (6): 46-48.[20] 张述.华侨模范青年林可胜[J]. 新青年,
1943,8(3): 25-26.
(上接第49页)
陈丽娟:科学、政治与古体诗:王琎的留学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