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事件“恶性循环”的法律应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丁冬
虐童事件“恶性循环”的法律应对
近些年,似乎媒体时不时就会曝出令人震惊的幼儿园虐童事件。
从近期看,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余波未平,媒体又曝出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
虐童的手段有殴打、针扎、强行喂食芥末、喂食不明白色药片等,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侵害。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
一个国家的未来寄托在少年的身上。
但是如果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不能获得保障,少年的受教育权更无从谈及。
如果我们将视线拉伸开来,每一起虐童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可谓迅速且严厉,对涉事企业该停业的停业、责任人员该刑拘的刑拘。
但是,类似的事件在之后还是会不时地曝出。
这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也不是仅在教育领域才有的现象,风险社会中政府规制如何打破恶性循环是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着的难题。
多起虐童事件之后,各方构想了很多制度去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安装监控是一种普遍的做法。
但是许多虐童的暴行就是在摄像头下公然进行的。
对恶意违法犯罪者而言,监控设备、法律法规都只是一种摆设。
从犯罪学的视角,一个社会的犯罪总量很可能大于公权力机关所掌握的数量,有部分犯罪行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未被发现进而未被惩罚,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犯罪黑数理论。
其实,不只是犯罪存在黑数,违法也同样存在黑数。
对于恶意违法犯罪者而言,这种黑数现象的存在,会使得其更加肆无忌惮。
比如,虐童者在监控视频下频频施暴而长时间内未被发现,他们就会因此而形成侥幸心理,进而反复从事某种违法犯罪行为。
因此,如何构建一种长效的问题发现和防范机制就显得尤为关键。
比如,针对幼儿教师从业者实施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人格测试和心理健康监测,由专业的机构对从业前和从业中的幼儿教师进行更专业化的深度测试、分析和监测,识别那些具有暴力倾向、虐待倾向的不适格主体,丰富对幼儿教师等群体不同纬度的职业画像。
再比如,有没有可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加精准地监测和分析幼儿在园期间的实时动态,并将疑似虐待行为等反馈到家长的智能手机客户端,做到实时发现问题。
更重要的,则是探索建立弱势群体照护行业的从业黑名单制度,对从事婴幼儿照护教育,老年人、病人等看护等职业的从业群体,一经发现有虐待被照护对象的行为,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时限不等直至终身禁止从事某类行业工作的禁止令处罚和公示,并与该类群体在享受公共资源的可及性等挂钩,对恶意行为者给予信用负面评价,限制其在生活高消费、银行贷款等方面的权利。
虐童事件发生后,就事论事的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处罚都有必要。
但是如果仅止步于此,就会出现前面所说的恶性循环,类似事件会周期性曝出。
因此,要探索对弱势群体照护行业更为有效的法律应对方案。
从业黑名单制度已经在金融、食品等多领域施行,在幼儿教育这个行业也同样有探索该制度可行性的必要。
而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也会对虐童事件的实时监控、预警发挥积极作用,则有待深入探究。
我们常常说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希望。
孩子也同样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欢喜和期许。
虐童事件的频频发生,至少说明我们在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上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子龙/画
上海人大2017年第12期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