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生物湖南高二开学考试模拟试卷【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年高中生物湖南高二开学考试模拟试卷【2】含答
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
和b的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D.种群,一条鲤鱼
【答案】A
【解析】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具有的,出生、性别、年龄、死亡则是个
体所具有的特征。

2.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只能从5′端延伸DNA链
B.DNA复制不需要引物
C.引物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进行结合
D.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3′端向5′端延伸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DNA聚合酶的作用特点。

由于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只能从引物的3′端延伸DNA链。

由于模板链首先复制的是3′端,即复制方向3′→5′,而DNA
分子是反向平行的,子链是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的,其合成方向从子链5′→3′。

3.PCR仪实质上是一台自动调控温度的仪器,它调控不同温度的目的是 ( )。

①95℃,使DNA分子变性,失去生物活性②95℃,使DNA分子变性,解开螺
旋③55℃,使DNA分子开始复制、延伸④55℃,使DNA分子恢复双螺旋结构,恢复活
性⑤72℃,使DNA分子开始复制、延伸⑥72℃,使DNA分子恢复双螺旋结构,恢复活

A.①③⑤B.②③⑤
C.②④⑤D.②④⑥
【解析】PCR利用了DNA的热变性原理,通过控制温度来控制双链的解旋与结合。

PCR仪实
质上是一台能够自动调控温度的仪器。

当温度上升至95 ℃时,DNA分子变性,解开双螺旋
结构;温度下降到50 ℃左右(55 ℃),引物与DNA单链结合,DNA恢复双螺旋结构,恢复活性;温度上升至72 ℃,DNA分子开始复制、延伸,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链。

4.下图为光照强度相同,水和小球藻的初始质量均相等的条件下,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
验示意图。

一段时间后,试管质量大小关系的比较,正确的是
A.③>①=④>②B.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释放的氧气完全来自水。

所以1试管进去是
16O的二氧化碳出去是16O的氧气,质量不变。

2试管进去是16O的二氧化碳出去是18O的氧气,质量减小。

3试管进去是18O的二氧化碳出去是16O的氧气,质量增加。

4试管进去是
18O的二氧化碳出去是18O的氧气,质量不变。

故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5.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氨基酸D.氧气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主要成分是组织液、血浆、淋巴,凡是存在这些液体的物质都是,血红蛋
白存在于红细胞,不是内环境成分,故A错。

葡萄糖、.氨基酸、氧气都存在于组织液、血浆、淋巴,都是内环境成分。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能力。

6.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A.乙烯B.吲哚乙酸C.α—萘乙酸D.细胞分裂素
【答案】C
试题分析:植物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
乙酸,选C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知识点的能力。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A.年龄组成B.性别比例C.水平结构D.随机分布
【答案】CD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还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
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

群落则具有垂直结
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是CD。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
系的能力。

8.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的内分泌腺合成、分泌的微量有机物
B.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C.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所以在幼嫩的果实中含量较多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伸长,所以在茎尖、根尖含量较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的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A错误;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说明
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是因为背光面的生长素多于向光面,背光面生长快植物向阳弯曲,B正确;物激素是植物的代谢产物,乙烯在果实成熟时是含量最多,C错误;植细胞分裂素
能促进细胞的分裂,不能促进细胞的伸长,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作用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的能力。

9.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④⑤B.①②⑤C.①④⑤D.②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后,经传入神经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经分析综合,经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表皮血管、立毛肌、汗腺等收缩,减少可调节散热,作
用于骨骼肌引起其战栗产热,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增多促进产热,作用下丘脑
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再作用于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增加产热。

代谢活动增强。

所以C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体温调节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的能力。

10.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
的吲哚乙酸存在。

枝条及位置如右图。

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进行运输,所以
对于本题来说,甲图A是形态学的上端,B是形态学的下端,同理乙图B上端,A是下端,
所以甲图只能由A到B,乙图只能由B到A.,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考查的是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双选题
11.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
B.兴奋在整个反射弧上传导的速度与突触数量多少有关
C.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可在①③点测到膜电位变化
D.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可在④②点测到膜电位变化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形可知,图中在①与②、③与④之间各存在1个突触,所以图中有2个完整的突触,A错误;兴奋在突触的传递具有突触延搁的特点,所以兴奋在整个反射弧上传
导的速度与突触数量多少有关,B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即图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右向左,所以在箭头处施
加一强刺激,可在①、②与③点测到膜电位变化,C正确;D错误。

故选BC。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
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B.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样方面积为1m2,样本数量足够大
【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法,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种群的年龄组成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 错误;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C正确;不同的调查对象所取的
样方面积会有所不同,D错误;故选AC。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3.研究发现,砷(As)可以富集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
相对减少,水稻生长加快,干重增加。

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As在水稻细胞内富集,由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决定
B.As进入水稻细胞,导致有关酶失去活性,影响细胞代谢
C.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D.P影响As的吸收,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无关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砷(As)在植物体内富集,由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决定,故A错误;As进入水稻细胞,砷(As)可以富集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
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则砷(As)可能是酶的抑制剂,与酶结合后使得酶的结构发生改变,
失去活性,进而影响细胞代谢,故B正确;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而这些
化合物是水稻正常生长必需的,则P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故C正确;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说明P影响As的吸收,与细
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植物体内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和酶的活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关于蛋白质的功能错误的是()
A.作为结构蛋白,构成生物体B.具有免疫功能
C.为生物体提供能量D.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答案】C
【解析】在细胞质有些蛋白质可以构成细胞的结构,如细胞膜中的蛋白质,A正确;抗体的
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具有免疫作用,B正确;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C错误;酶具有催化功能,而大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正确。

15.下列各组生命现象中,能体现生长素对植物器官具有相同作用的一组是( )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茎的背地性和茎的向光性
C.对果实发育的影响与顶端优势对侧芽的影响
D.侧芽的生长和对插条生根的影响性
【答案】B
【解析】根的向地性体现了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茎的背地性只体现较高浓度
的生长素促进生长明显,A错误;茎的背地性和茎的向光性都是由于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
生长明显,B正确;对果实发育的影响是促进作用,顶端优势对侧芽的影响是抑制作用,C
错误;侧芽的生长体现的是高浓度抑制作用,对插条生根的影响性都体现了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D错误。

三、综合题
16.(7分)近年来,城市人口爆炸,富含有机物的生活污水横溢,污染环境。

为加强水体治理,长江流域某城市构建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如下图)。

请回答:
(1)有机污染物不断地随生活污水流入该湿地,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它们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数量;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了自然气息。

请写出一条可能存在的食物链。

湿地高等植物除了阻挡、过滤固体颗粒外,还主要能吸收污水中的。

除上述各种生物
之外,湿地中还有一类数量巨大、能净化有机污水的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在生态系统中
主要属于______________,它们对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起重要作用。

(2)短时间内,如果注入湿地的污染物过多,则达不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其原因是:。

该人工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和净化量,主要取
决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的速率。

(3)如果有请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
响:。

【答案】(1)绿藻→轮虫→鱼→鸭或绿藻→鱼→鸭 N、P等无机盐分解者物质循环(分解
有机物)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物质循环(分解有机物)(答能量流动错误)
(3)重金属无法降解,能通过食物链被富集,最终可能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
健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知识。


据题意结合体图可知图中可能存在的食物链为:绿藻→轮虫→鱼→鸭或绿藻→鱼→鸭。

湿地
高等植物除了阻挡、过滤固体颗粒外,还主要能吸收污水中的N、P等无机盐。

湿地中还有一
类数量巨大、能净化有机污水的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主要属于分解者,能
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它们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短时间内,如果注入湿地
的污染物过多,则达不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该人工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和净化量,主要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速率。

含重
金属的工业废水持续流入湿地后,因为重金属无法降解,能通过食物链被富集,最终可能会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