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声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向前. (2005). 论课堂沉默(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师范大学. 罗燕, 史静寰, 涂冬波. (2009). 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30(05), 1-13. 张玲. (2015). 大学生课堂沉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Opie, T. R., Livingston, B.,
教师的教学工作
教师课堂互动的方式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活跃度,互动内容的 分配会影响课堂互动的全面性和充分性;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会影响教师主导性和话语权。
6
二、中国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成因
(三)课堂环境因素
师生关系:正向的师生关系维度与课堂沉默现象呈现显著负相关,而负向的师生关 系维度则与课堂沉默现象呈现显著正相关。
4
二、中国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成因
(一)学生因素“不敢说”Fra bibliotek“想说但不敢说”
“不愿说” “不会说”
“知而不言”
5
二、中国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成因
(二)教师因素
教师的个人特质
教师的性格特点会对学生的课堂交流意愿造成影响; 教师的专业素质会影响其课堂掌控、知识拓展和自由发挥,进而影响到课 堂师生互动效果。
3
一、中国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
年份
作者
篇名
2005
刘骏,钟坚
留美中国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探析
2009 2012 2015
罗燕,史静寰, 涂冬波
龚放,吕林海
张玲
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与美国顶尖研 究
型大学的比较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基于南 京
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问卷调查
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缓解学习的紧张情绪,学生也更容易参 与到互动与讨论中来;反之,学生则会更倾向于沉默。
课堂规模:在班级或课堂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兴趣匮乏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容易 成为课堂上的沉默者。
性别比例:一般来说,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课堂中男生所占比例越大 时,这种现象可能会加剧;女生在男生占主导地位的课堂上则表现出更多的沉默行为。
需要用更多扎实的实证调查结果来支撑观点,也需要更具理论性的 系统分析。
11
核心参考文献
陈鑫, 吕林海. (2017). 大学通识课堂中学生的沉默倾向及其对学习方法的影响——基于南京大学通识教 育的学情调查. 重庆高教研究, 5(06), 63-73.
龚放, 吕林海. (2012).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 分校的问卷调查. 高等教育研究, 33(09), 90-100.
➢ 沉默是一种个人在交流中不愿意说话的心理倾向。 ➢ 沉默常常和期望相联系:
当个体被期望用言语表达,但实际却没有发声时,则被称为沉默。
心理学
课堂沉默
课堂沉默印证了这种与期望的联系,它往往产生于教师对言语回应的期待和 学生作出回应的断层之间,是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 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9
四、中国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对策
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使教学活动在和谐的情境中进行。 教师说明自己对于课堂参与的期望,师生针对课堂沉默现象进行沟通。 师生共同发展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学习环境,共同制定一个正式的课堂参 与评估准则。
4. 打造多元社会文化,重视思维深度参与
12
谢谢倾听!
13
8
四、中国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对策
1. 完善学习环节,加强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需要完善学习环节,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可提供相应学习材料并 给出预习指导。
学生应当端正学习态度,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尽可能地 采用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的高阶学习。
2. 提升教师素养和能力,创新课堂互动方式
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选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扩展互动方式,顾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反馈,注意及时给予充满鼓励性的 积极反馈。
Greenberg, D. N., & Murphy, W. M. (2019). Building gender inclusivity: disentangling the influence of classroom demography on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Higher Education, 77, 37–58. Shi, M., Tan, C.Y. (2020). Beyond Oral Participation: ATypology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 Classroom Discussions. New Zealan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55, 247–265.
教学中既保证基本秩序,也给予个体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的权利,培养 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关注到中国学生学习和思维背后的伦理意识,重视课堂沉默的教学价值, 努力构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质课堂。
10
四、未来研究展望
有必要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对中国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进行更深层 次的探讨。
未来对于课堂沉默的研究应当落实到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用一种 更加辩证的眼光来客观看待并分析这一现象。
中国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 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李天田
2020.07.04
1
主要内容
一、课堂沉默的内涵 二、中国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 三、中国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成因 四、中国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对策 五、未来研究展望
2
一、课堂沉默的内涵
沉默
交际语言学
➢ 在广义上,沉默包括所有非言语的交际形式; ➢ 在狭义上,沉默是指与言语相对的静默无语和超过一定时间限制的言语中断。
大学生课堂沉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9 张林,温涛,张玲
大学生课堂沉默的阻力与动力机制研究——基于560份调 查问卷的实证
20共19 性T结akah论ash:iJun中ko国大Epaasr学ttAicsip生iaantai的onndinn课athtiev堂ger-aE沉dnugali默tseh--lse现pveeal象Akminge非srticua常dnecnl普atss’sr遍oom。
7
二、中国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成因
(四)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传统社会“官本位”的思想
教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课堂中的权威,主导整个教学过程。
“中庸”与“述而不作”的传统儒家文化理念
保持共性,强调秩序的重要性。
面子文化
怕丢面子而少发言甚至不发言。
质疑
不同的社会文化对课堂沉默现象有不同的理解。 传统的文化语境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的,中国大学生往往通过沉 默思考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课堂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