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闻标题的三个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好新闻标题的三个层次
文学的作者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分为“感知”、“感动”、“感发”三个层次;对应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在写出的文章的内容中会表现出作者对这个事件是“感觉”到了,还是产生了“感情”,抑或由“感情”中升华出了“志意”。
对应于作品内容的“感觉”、“感情”、“志意”3个层次,作品的外在表现就有了“诗人之文”、“学人之文”和“才人之文”之分。
做新闻标题的总要求是“美知双收”,笔者认为,“美知双收”也应有“诗人之文”、“学人之文”和“才人之文”3个层次。
第一层次:“知”的内涵,做出新闻中的新闻。
“知”对应于文学作者对事物认识的第一层次“感知”,对做新闻标题而言,就不仅是作者自己感知,还必须让读者“感知”。
在工作实践中,我对“知”这个最低要求提出了一个高要求:要做出新闻中的新闻。
换言之,必须将新闻作品提炼出抢眼的新闻眼来。
不过,新闻标题做到了“知”,仅是具有了新闻价值,仅是做出新闻好标题的第一层次,它还对应不上文学价值的评价。
例如,2008年11月,中国第五次降息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新华社发了通稿,全国各大报纸和地区党报、晚报都以“央行大幅降息”作标题予以报道。
这似乎不错,但达到“知”最高极致了没有?没有。
且看新华社江苏分社所办的现代快报的同文标题《一次降息等于四次降息》。
“一次等于四次”,直观明了地表述了降幅大的程度,又因此很抢眼、很震撼,这个标题才做出了新闻中的新闻,是真正的“知”的体现,但它是否能评上好标题还有待商量。
第二个层次:“诗人之文”的标题。
情感是现代新闻写作的基石。
中国修辞手法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
将这两点融入标题制作,将会达到做出新闻好标题的第二个层次。
1.抒情为上:做好标题也如同做诗,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是做不出感人的标题的。
2008年12月9日现代快报关于“两起事故四农民工身亡”报道的标题就充满了编辑发自内心的情感:《四条生命哪!过年再也回不了家》。
2.感动共鸣:为了得到读者的共鸣,中国古代文人已总结出了好多修辞手法以表达自己心的感动以感动读者,如顶针、对仗、借代等。
试品赏几则淮海晚报的标题:
借代:《把“草”还给“大草堆”(指借公款)沭阳清退干部拖欠款8万元》
排比:《他就是船工,他就是纤夫,他就是长江的一滴水———郑云峰,七年拍摄三峡的人》
顶针:《田中深情赠樱花樱花开时忆总理———2000棵树苗总理家乡栽》
回文:《回头浪子帮助浪子回头》
第三个层次:“学人之文”的标题。
首先,名句和典故是化入,而不是牵强附会的拽入。
其次,在本层次,在标题或作品的内容上,关键有“志意”的内含。
如淮海晚报标题《如镜碧水万顷田行行白鹭上青天》,化入了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越秀路:两头栅栏如“虚设” 何日“轻车”过“两区” 》嵌入的是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
“学人之文“的标题,已是标题的最高层次———第三层次了。
对“才人之文”,仅作为一个题外话来略加讨论。
它是一个独立体系,多由有造词炼句天分的人所做。
如杜甫名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是经典的例子。
由于做到这个层次标题的人不多,且为一种例外的体系,笔者无法深入评说。